“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2018-01-05 11:22郑香妞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35期
关键词:案例教学实践基础

郑香妞

摘 要: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启发性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实效性有着良好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基础”案例教学需要做好凝练案例教学主题、精心选取教学案例、合理预设研讨问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积极教学总结和反思等五个环节。

关键词:案例教学 “基础”课;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5.083

案例教学法是“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高度重视并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利用真实的事件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案例教学法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对问题进行探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将其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凝练案例教学主题

案例教学成功的衡量标准在于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即通过案例教学顺利完成了课程重点与难点问题的教学。而深度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重难点,凝练出案例教学主题,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初步环节,也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与保证。2018年修订版“基础”课教材内容高度整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西方政治思潮进行了回应,时效性较为突出,且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发展规律与动态,这就需要教师在对教材和教学大纲深度研究的基础上,对教材的逻辑体系、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思想现状与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有比较深入与精准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凝练出案例教学的主题,进而以典型案例来破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因此,案例教学主题的凝练要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根据教学重难点来确定,从而避免案例选择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确保案例教学内容为实现“基础”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服务。

根据“思修”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和心理困惑,凝练的案例教学主题有人生态度与人生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建设、法治思维及其培养等,且这些主题都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但“思修课”案例教学主题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党的理论创新、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关注热点进行调整与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每位任课教师也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理论素养、不同课堂学生的思想实际,凝练相应的案例教学主题。如在讲授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时,2016年和2017年选择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作为案例教学主题,2018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中美贸易战和“中兴”事件,选择了“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作为案例教学主题。这一教学主题既是理论讲授的重点与难点,又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落脚点,更是中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要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仅仅依靠教师课堂理论讲授与强调是不够的,必须以鲜活的案例触动学生内心对改革创新的深度思索与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并通过学习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因此,初步凝练确定了本章案例教学的主题“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2 精心选取教学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的精选与否也成为检验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案例选择要依据“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大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比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价值取向、诚实守信、社会责任感、法治素养等问题,真正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案例选择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真实性。案例的选择要体现出真实性,即必须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尤其是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比较强烈影响的事件和人物,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如中美贸易战、半岛核问题、田佳良辱华事件、河南高考“掉包”事件、傅増湘遗产纠纷案等,这些案例因其真实鲜活,更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探究,引导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章节,选择了“阿拉伯之春”这一案例,对学生进行颜色革命的介绍,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的对比思考,进而通过学生讨论确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另外,选择的案例还应具有新颖性,在空间与时间上与学生越贴近的案例,越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取得的教学效果越好。如在《人生的青春之问》一章选择了郑州某高校学生陷校园贷自杀案例,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对生命的珍惜。

(2)典型性。选择典型的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需要教师从大量生活实例中进行精心的筛选。为了达到案例内容与“基础”课教学主题的内在逻辑契合,需要选择社会生活领域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矛盾较为集中的案例,与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案例,国家社会发展中的最为打动人心的案例;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等。总之,所选择的案例是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代表性实例,可以是已经发生和解决了的问题,也可以是正在解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此来启发人们的思考,提高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可以选择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的感人事迹;在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中可以选择北大才女刘媛媛的事例;在培养法治思维章节选择1949以来最大的析产案——傅增湘遗产纠纷案例。这样的案例因其典型性,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学生参加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引发对现实生活和自身发展的思考,从而实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

3 合理预设研讨问题

研讨问题是课堂案例教学的主线,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导向和层次。“案例问题设置要适当,即难易要适中。问题设置的过难,学生就会望而生畏,进而挫伤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和积极性;问题太过简单,又失去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學习积极性,无法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在课堂组织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时适当调整或引导。”一般来说,研讨问题预设的主要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案例教学主题,由教师在深度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进行凝练;二是学生自身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存在的心理困惑,需要教师在对学生了解的前提上进行总结梳理;三是案例材料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矛盾冲突。总之,既不能抛开教材目标与教学主题仅就案例内容设问,也不能脱离案例仅就教材内容直接发问,必须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并加以整合预设研讨问题。

在此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析产纠纷——傅増湘遗产纠纷案”为例说明,为了民国教育总长傅增湘所留下的大量遗产,从1983年起,其孙辈后人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旷日持久的诉讼。根据案情和教学目标,笔者预设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傅增湘的遗产范围及哪些人有权继承傅增湘的遗产,通过这组问题引导学生自行学习我国继承法关于遗产的范围和法定继承的相关规定,尤其是对代位繼承与转继承的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案例对预设问题进行初步思考,并进一步深入理解我国继承法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男女平等等基本原则;二是本案是继承纠纷还是分家析产纠纷及是否已过诉讼时效,引导学生思考继承纠纷与分家析产纠纷的区别,并认识到诉讼时效的重要性,在权益被侵犯后及时行使诉讼权,否则就会失去强制对方履行义务的权利;三是收集媒体报道的诉讼纠纷,讨论如何才能避免此类纠纷的发生,从法理与情理的视角思考此类纠纷给与我们的启示。这组问题为开放性问题,紧扣基础课价值观与法治观养成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法理与情理相结合,从道德与法律两个维度启发学生如何避免纠纷的发生,正确处理金钱与亲情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4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时刻牢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准备案例材料、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引导案例讨论进程、做好讨论归纳总结;学生的任务是根据案例材料对预设问题积极思考并进行充分讨论,能够与教师和同学进行真诚的互动交流,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们的讨论中,思想认识有所转变和提升,与他人达成共识以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对习惯了传统讲授课堂的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理念、课堂驾驭、问题意识、理论素养、知识结构等方面积极调整,学生需要在学习理念、课堂参与、思维方式、表达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案例教学课堂的顺利开展务必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营造好课堂互动的氛围。在当前“基础”课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多为大班教学的情况下,教师要营造好和谐民主的课堂互动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对案例材料的预设问题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行观点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相关问题;二是把握好课堂讨论的节奏。“基础”课教学一般每次课10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对预设问题进行充分讨论,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和调控课堂,掌控好课堂讨论的进程,合理分配时间;三是要把握好讨论的广度与深度,确保讨论紧扣案例主题,使讨论层层深入,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发言及问题进行恰到好处的回应,巧妙指出学生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将其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另一方面要做好对学生发言的点评总结,合理自然的过渡到写一个预设问题。

5 积极做好教学总结与反思

在师生、生生对案例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做好总结提升和教学反思工作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环节。教学总结提升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讨论所做的概括总结和进一步的理论探讨,通过这一环节使教学内容回归教材既定的知识点,并结合案例对教材内容进行的拓展和深化。通过教学总结一方面可以将学生讨论中对案例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教师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为全面精准的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能力水平,为以后的教学服务。教学反思则是教师对本次案例教学的反观性思考,以便总结成败得失,不断改进、提高案例教学质量。主要反思教师通过本次案例教学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情况、讨论进程的引导、存在的不足之处、今后的改进措施等等。

参考文献

[1] 王玲.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2]李敏.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运用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案例教学实践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