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
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工作日前结束,10省份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成绩单”一一亮相。
河北整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河南整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江苏省整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黑龙江省整改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和成效……
这些“评语”上的差别,说明了什么?向各省份反馈的意见,表述上还有哪些不同?记者进行了梳理。
整改工作进展和成效分4档
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是对各省份督察整改和生态环保工作的“全面复查”和“再次会诊”。既检验了各省份的责任担当,也检验了工作成效;既看到了各省份的进步,也看到了彼此之间的差距。
这次的反馈意见对各地实际情况进行了评价,将10个省份的整改工作进展和成效分为“显著”“重要”“积极”和“一定”4个档次。
其中,广东、河北、江苏3个省得到了最高评价“显著”;河南、内蒙古、宁夏3省区是“重要”;江西、广西和云南3省区是“积极”;黑龙江是“一定”。
成绩是干出来的。这些评价客不客观?能否令人信服?从反馈意见中列出的一些事实和数字,可以找到答案。
比如,从省级党委政府抓整改来看,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的河北省,2016年以来,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和督察整改工作分别达32次和22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683件。切实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制订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1+18”政策体系和秋冬季攻坚行动“1+5”方案,完成“气代煤”“电代煤”改造327.8万户;加大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2016~2018年省级配套资金82.2亿元;2017年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9.8%。
广东和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省份,借力督察整改,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双丰收。江苏省借力督察整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2.7%,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广东省统筹新增安排150亿元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在经济体量位列全国第一并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河南和宁夏在一些工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河南省2017年全省PM2.5浓度同比降幅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排名第二,扭转了多年来持续上升的被动局面。在此次“回头看”整改中,河南是问责人数最多的省份,共1053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将“环境优美”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将“生态立区”作为“三大战略”之一,扭转了多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
唯一被评价为“一定”进展和成效的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针对督察整改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批示143次,多次深入实地督导推进整改重点任务等重点工作。但向黑龙江反馈时,督察组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成立省督察整改工作領导小组,但研究部署工作虚多实少,2017年仅召开过一次会议,且没有形成会议纪要或记录。并且,黑龙江省也是唯一被给予“全省督察整改工作总体比较被动”评价的省份。
反馈指出的问题,各省有侧重
这一批“回头看”反馈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将发现的问题按照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梳理,主要有思想认识不到位、推动整改态度不坚决、责任落实不到位、表面整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假装整改、整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等。
在思想认识方面,河北省是10省份中,唯一没有出现“思想认识不到位、政治站位不高”之类字眼的省份,其余9省份,要么“思想认识还不到位”,要么“一些地方和部门思想认识仍不到位”,还有的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政治站位不高”。
所有10个省份都存在表面整改、虚假整改、敷衍整改之类的问题,但在表述上也各有侧重。例如,河北省表面整改问题“较为突出”;江苏和内蒙古敷衍整改问题“比较多见”;河南省敷衍整改问题“比较明显”,表面整改“比较多见”;宁夏整改不严不实问题“突出”,假装整改问题“比较严重”;云南表面整改、虚假整改问题“明显”……
也有一些问题是个别地方出现的。例如,黑龙江省“整改弄虚作假甚至顶风违法”;针对江苏省镇江市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用到了“顶风而上”。对广西的反馈意见出现了“工作拖拉散漫”的字眼;河南省水污染治理工作则“拖拉滞后”。对广东省的反馈意见中,提出了“整改不平衡问题突出”问题,这是10省份反馈意见中唯一的一个。
可以说,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精准地指出了10省份督察整改的“病灶”,也让各地看到了自身与其他省份在整改方面的差距。接下来,是推脱敷衍,还是知耻后勇,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