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秦国崛起的重要资源

2018-01-05 14:52崔庆
华声 2018年12期
关键词:晋平公名医国君

崔庆

秦军威名赫赫,众所皆知,而秦国还有一项“特产”,盛名可以与秦军相提并论,那就是秦国良医。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名医辈出,技近乎道,艺通乎神,留下不少故事和传说。

一种重要的国家资源

秦桓公时代的名医,名为缓,史称医缓,声名远播诸侯各国。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病重,晋国派人到秦国求助。晋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出诊,而是关系国家外交的重大任务,秦王把这个担子交给了医缓。

医缓虽然医术高明,但是他并没有治好晋景公的病,甚至有可能根本没有开展治疗。因为医缓认为晋景公已经“病入膏肓”,用药“攻之不可,达之不及”。但是,晋景公对于医缓的直话直说没有生气,反而感叹他是神医,医缓的诊断与晋景公之前的梦境高度吻合。医缓离开之后,晋景公很快因为身体不适去世了。

秦国牢牢把握着医疗领域的制高点,名医技术精湛,成为一种重要国家资源。晋景公去世40年后,晋国君主晋平公病重,晋国再次向秦国求助,这次秦景公派出了医和。医和与他的前辈医缓有两点高度相似,一是医术高超,二是他的耿直程度比医缓有过之而无不及。

医和给晋平公诊断后,直言不讳,认为他的病是贪恋女色引发的,并阐述了医学上著名的“六气”之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堂堂大国之君,被异邦之臣戳到痛处,晋平公表示不服气,他反问医和,人伦常事,女色不可亲近吗?医和不仅钻研医术,还把医学当成了一门哲学来研究,精通辩证之法。他不卑不亢,从容对答:“节之!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真是千古之对。

医和不仅对晋平公的病情进行诊断,认为“疾不可为也”,还大胆预判,“疾如蛊,或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祐。”同时,医和认为晋平公如此放纵自己,而身为晋国执政大臣的赵武居然没有劝谏,其实已经失职了。

医和的这些言论极大地触动了晋国君臣,也完全超出了一位单纯医生的职责。赵武(即赵文子)十分不悦,愤然道“医及国家乎”,质疑小小一个医生有多大能耐,居然敢妄议晋国国事。医和从容如故,说出震古烁今的医道精华:“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此时,这位秦国大医生简直是霸气侧漏。在医和面前,晋平公和赵武君臣俱服,认为这真是天下良医,“厚其礼而归之”。

获取宝贵的情报资源

医缓、医和给晋国君主看病,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秦晋之好到了秦桓公、秦景公时代渐渐烟消云散,两国力量在河西之地剧烈碰撞。秦国综合实力不如晋国,麻隧之战大败后陷入了将近两百年的低潮期,秦国急需调动一切因素,维护安定的外部环境,休养生息,秦国的大医生们登上了历史舞台。

虽然漫长的L型底部看不到尽头,但是秦國对于迎接反转的曙光从未丧失信心,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在如琢如磨中清晰起来。一方面,秦国和晋国虚与委蛇,消除其对秦国的警惕。晋国两次邀请秦国名医为国君看病,应该是秦国收缩战略获得成功的重要反映。忍字心头一把刀,但求换来一个相对平稳的战略机遇期。

另一方面,积极寻求新的同盟。晋国获得对秦优势之后,信心膨胀,转向与楚国争霸。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秦从康公时代开始,尝试与楚国接触,不断提升合作关系水平,最终在景公时代结成了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同盟关系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大减轻了秦国南线的压力,可以专心谋取晋国以及后来的三晋。

古往今来,关键人物的健康状态,乃至起居微末之处都是重要情报信息。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五丈原,司马懿不放过每一个了解诸葛亮日常起居的机会。当他得知,诸葛亮夙兴夜寐,“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不禁感叹,“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并坚定了和蜀军打持久战的决心。

秦国的大医生们给晋国国君看病,直接获取了最宝贵的情报信息,为秦国研判晋国走势提供了扎实的依据。因此,每次晋国求助,秦国国君都是亲自选派医生。医缓是秦桓公选择的,医和是秦景公选择的,他们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从晋景公开始,晋国公室和世卿大族之间的关系微妙,矛盾时而激化。在晋景公、晋悼公的强力整合之下,晋国维持住了国家平稳。这段时期,晋国国君的身体状态是国内各方以及诸侯各国关注的焦点。

秦国名医每次为晋国国君服务,不仅深入了解晋国国君的状态,甚至对于晋国君臣关系也有了全面掌握。医和曾经预判,晋平公不会长久,寿命就剩三五年,“良臣将死,天命不祐”。这种信息的重要性对于秦国来说不言而喻。

秦国名医辈出,秦惠文王时代的医竘曾为惠文王“疗痔”,曾为齐宣王“割痤”,手到病除,想必齐王对此也是感激不已。秦国医生的作用还不仅于此,嬴政的贴身医生夏无且在紧要关头甚至挽救了秦国。

荆轲刺王杀驾,庙堂之上秦国群臣没有命令不敢上前营救。情急之中,夏无且抓起自己的药囊,精准地砸中荆轲。小小药囊成为“急救包”,为秦王赢得了宝贵的拔剑时间,最终有惊无险。

医生们的努力是一个小小缩影。秦胜六国,并有天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仅有虎狼之师。数百年间,秦国上下同心,内外同德,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信念不衰,志向不改,方成大业。

猜你喜欢
晋平公名医国君
反话救人
反话救人
师旷撞晋平公
便秘应该怎么吃?名医这样告诉我们
狂泉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
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