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从《报告》内容来看,健康生活、积极预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健康管理意识增强是2017年国民健康观的三大变化。
国内首个关注家庭健康的年度报告《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12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家庭健康大会上发布。这也是行业内第一个利用大数据系统解读我国家庭健康状况的报告。
《民生周刊》记者梳理《报告》发现,中国国民健康观念发生三大变化,呈现出三大亮点,但也存在两大不容忽视的趋势。
变化
《报告》由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家庭健康专委会联合新华网、中国家庭报社、微医集团共同发布。
从《报告》内容来看,健康生活、积极预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健康管理意识增强是2017年国民健康观的三大变化。
其中,希望获得健康干预服务来改善自身不良生活方式、习惯的比例为81.8%,高于获取健康科普信息的76.4%。这意味着被访者对于健康管理服务有明确的需求
另外,积极预防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在被问及哪个因素对健康更为重要时,93%的被访者都选择了“积极的健康管理方案”,而选择“更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治疗方案”的仅为6.8%。
再者,家庭健康管理意识提升。有约93%的被访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部分,每个家庭成员的自我健康行为和意识会相互影响,所以应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健康管理。
谈及如何解读上述变化,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家庭健康专委会主委奉雯表示:“三大变化显著、喜人。”
“居民对健康的关注逐渐从医院转移到社区,又从社区转移到家庭。”奉雯认为,2017年“治未病”“预防大于治疗”的观点成为广大群众最朴素的“健康观”。
“结合平台大数据及调研数据,我们通过了解居民健康态度,洞察居民家庭健康管理行动、就医行为,捕捉居民对于健康管理的需求和期待的新特点。”奉雯表示,2017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一年,也是多项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相关政策法规落到实处、见了效果。
亮点
《报告》通过对“健康需求”与“医疗健康服务供应”的数据进行比对,提出2017年家庭健康整体上呈现出三大亮点:“家庭健康掌门人”年轻化,家庭医生受重视,在线就医增长快。
家庭健康掌门人功能逐渐浮出且年轻化。通过对主动为家人建立健康档案的用户数据发现,一位家庭成员为家庭其他成员建立健康档案、挂号、在线问诊、购买健康险的现象非常突出——他们大多是家庭健康管理的组织者、引导者、影响者和决策者,统称为“家庭健康掌门人”。
不仅如此,本年度家庭健康掌门人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年轻人开始积极承担起维护家人健康的责任。主动为家人建立健康档案的用户中,18~30岁区间比例增加较为明显。从性别比例上看,男女趋近各占半边天,女性略高。然而,女性掌门人成为购买家庭健康险的主要群体。
家庭医生作为健康守门人的职能日益清晰。《报告》指出,医护人员在线提供健康宣教服务已初具规模。以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为例,已有1349名认证医护人员入驻,症状、疾病、检查、治疗、药品等各类词条总数量超过2 万条;有超过4900名医生入驻内容开放平台,提供健康宣教的医生几乎覆盖所有科室,涉及5000多种疾病,科普文章累计发表量35万以上。
在线就医成为居民健康需求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需求端来看,用户使用线上资源满足自身医疗需求的意识增强。用户自主性问诊行为中,有48%是“身体不适,直接寻找线上专家问诊”。数据显示,通过上传报告单、影像图片进行在线复诊的行为最常见。
从科室上看,在线咨询比例内科为23.5%、外科为19.6%。孕妇准妈妈和对儿童日常健康状况的在线就医需求比较突出,产科、儿科的在线复诊量较大,比例分别占到了9.8%和6.4%。
趋势
尽管国民“健康观”变化明显,亮点突出,但从《报告》公布的年度疾病情况看,国人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慢性病程高增长,并且有向年轻人群体蔓延的趋势。
数据显示,居民线下就医在内科占比达到21.1%,中医科紧随其后达到18.4%。而慢性病多发科室线上问诊数据也反映出这一变化。2017年在线就诊中,慢性病多发科室的患者量达到了总患者量的32.2%,较2013年增加了8.2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白领阶層健康状况出现下滑。由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亚健康”状态,呈现出进一步恶化趋势。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意义上的老年疾病,开始向更年轻的群体蔓延。
较之2013年,在已确诊患高血压的白领患者中,2017年平均年龄下降了约0.8 岁。
“我们需要顺应居民健康观念积极变化,大力推动居民健康从医疗需求转变为利用医疗健康服务。”奉雯表示,尽管目前仍有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居民及时、充分、合理地利用健康医疗服务,但健康不能靠运气,也非命运所定,必须用行动去获得。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家庭健康专委会持续丰富、推广“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的各项线上健康应用,目前已初步涵盖了针对居民大健康需求的全面供给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