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军
公共图书馆越来越人性化,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逐渐被打破,那么实体书店还有什么理由不奋起直追呢!
表达欲
“我下午常去城市书房读报,这几年,环境幽雅的城市书房将扬州这座古城点缀……”扬州退休教师王金华坐在桌子对面,虽然年过古稀,但是思维敏捷,回答问题滔滔不绝,这让我很惊讶,也很欣喜,因为我从她按捺不住的表达欲中,看到了“城市书房”给扬州市民带来的获得感。
王金华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早有耳闻,今年8月25日下午,江苏卫视记者在扬州维扬路的城市书房采访过她,20分钟的时间里,王金华提供的信息量很大,后来央视的一期节目中还给了她3个镜头,这让她很开心。
我在想,是什么原因让一位老人对城市书房这么认可?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找到了答案。在扬州采访那几天,我转了11家城市书房,从东到西,由南往北,从古城到新区,每个城市书房都是独一无二的装饰风格,每一个城市书房都可以找到家的感觉。
任何图书馆的服务半径都是有限的,扬州市图书馆总馆位于西区新城,对于市区其他区域的市民来说,不太方便。而扬州的城市书房恰恰打通了图书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构筑了15分钟阅读圈,让阅读空间嵌入城市的各个角落,相当于把图书总馆办到市民家门口,扩大了图书资源服务覆盖面。
和王金华一样,绝大多数扬州市民为城市书房点赞的理由,无外乎方便和温馨。家门口建了书房后,读书的习惯又重新拾起来了。有时候孩子喜欢城市书房后,家长也被吸引过来,也办了借阅卡。扬州城市书房24小时“不打烊”,弥补了图书馆闭馆对读者随时阅读的影响。许多年轻人下班或学生放学放假后来城市书房“充电”已成为常态,晚上八九点钟部分城市书房更是“一座难求”。
事实上,图书馆的本质是人看书的地方,人是核心,书是载体。之所以有这么多像王金华一样满怀热情的市民成为城市书房的拥趸,我想这与扬州坚持以人为本、用温度和情感建设城市书房的理念不无关系。
扬州城市书房提供了宾馆式居家式阅读体验,我发现,除了阅览桌,还有吧台式桌子,方便读书交友。无论外面寒冬酷暑,空调暖气设备都保证书房内四季如春。城市书房还配备了卫生间、电源插座、无线网络、图书自助消毒机、饮料咖啡零食自动售卖机和免费纯净水。通过集成数据通信和数据处理技术对室内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可以说扬州的城市书房打造出了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温馨环境,这也是粘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采访中,王金华说了很多,其中有几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王金华说,图书馆的模样就是天堂的模样。王金华说,无论富贵与贫穷,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阅读会给人慰藉,阅读会给人希望和力量。王金华还说,在阅读中,我们的精神会“复活”,会与小说的主人公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那里有快乐和悲伤,有诗意的善良,有纯洁的友谊和爱情……我想,如果时间允许,王金华还会有好多话要讲。
“飞”一会儿
在返回北京的高铁上,我接到了好友刘雯的电话,她说刚刚从一家出版机构辞职,有意加入一个做文化的创业团队,问我有没有一些好点子。我天马行空跟她胡侃一通,最终聊到了我刚完成一个选题——共享书店。
刘雯是较早开始质疑共享书店的,在操作这个选题时,我也多次听过她的意见,刘雯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她认为书店的本质是卖书而不是成为公益图书馆,共享书店这种以借书为主招揽顾客、盈利模式尚不明朗的经营模式不能长久。
最初,我对刘雯的这种质疑持赞成态度,但随着采访的深入,却也觉得她的想法未免有些保守。我们有一些共同的朋友,都是做实体书店的,大家对近些年部分实体书店的经营状况心中有数,但我觉得过于保守的态度有时候也成了他们前进的掣肘。像共享书店这种,能够主动进行创新、求变,是需要一定勇气和胆量的,而谁又能说这不是未来的趋势呢!
我在那期的记者手记中写道:传统实体书店是一个强调个体精英式读书的场所,而新的实体书店会将目光锁定在那些富有创造力、消费力的人群身上,因为他们关注阅读也关注与阅读相关那些事,所以多种业态融入书店,正培养和满足这部分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实我一直认为,未来,随着人们文化消费的多元化,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朝着文化生活体验空间的方向迈进。而目前的我们,为何不给实体书店一点时间,让这种模式再“飞”一会儿呢!
刘雯后来说,她是看了我发给她的记者手记才对共享书店转变看法的。而我告诉她,我在写完那篇记者手记后,观点更趋向于理性了,刘雯怪我的態度转变太快!
当然,我们谁都没有否认“共享书店”是实体书店突围经营困境的一种尝试,但尝试并不意味着没有边界。新华书店和公共图书馆终究是不一样的,作为出版行业链条的终端环节,售卖图书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观点的碰撞就没有谈资,刘雯说,书店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降低运营成本、如何提高读者购书积极性的问题。除此之外,出版产业也要顺应文化消费多元化、著作生产与消费网络化等趋势,推进产业结构、行业机制的改革与调整,适应市场需求的变革。
与此前相比,刘雯上述观点才是我想要的,我怪她为什么不早点“开悟”。
一座城市多一些实体书店,能让城市更有内涵,能让人们有更多可以安静读书与思考的地方,能让人们的精神财富可以在城市“安家落户”。实体书店只有主动拥抱读者,调动公众的读书热情,才能在电子阅读方兴未艾之时、公共阅读服务越来越完善的当下生存下去,并能活得好。
事实上,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实体书店,其实质都是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公共图书馆越来越人性化,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逐渐被打破,那么实体书店还有什么理由不奋起直追呢!不可否认,阅读需求将是未来文化服务的新蓝海。
那天,我和刘雯在电话里聊了半个多小时,又在微信上分享了一些行业趋势的文章,临结束时,刘雯说她想去扬州看一看城市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