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
今年,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创建在很多地方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一把手挂帅,全市总动员,食品的安全保障被视为重要的民生工程。
“民以食为天。”不管是居家过日子,还是出门在外,我们都期待能吃得放心。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颁布已经两年多了。“重在实施!”新法颁布之际,业界专家一再强调的这句话仍在耳畔。新法是否已经落地生根,有没有打开食品安全治理的新局面,这是业内人士一直关注的问题。
今年,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创建在很多地方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一把手挂帅,全市总动员,食品的安全保障被视为重要的民生工程。
城市新名片
“这次去青岛出差吃了小摊上的东西耶。”近期的一次聚会上,一位朋友兴奋地告诉我。对于她来说,这是一大突破。她的肠胃十分敏感,只要吃错东西就会拉肚子。所以每次出差她都小心翼翼,必须随身带一大包面包、方便面。即便在外面吃,也只敢选择大型酒店或者连锁店的东西。“青岛市内到处是食品安全的宣传,连地铁、公交车上都有,看得人好放心,忍不住想尝一尝那些有特色的小摊小店。”这次她没有拉肚子,开开心心地饱了口福回来。
对这位朋友的兴奋,我一点都不意外。开始关注青岛是在食品追溯体系的采访中,青岛是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2013年9月商务部的验收中,青岛的验收成绩全国排名第一。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当时山东省青岛市商务局蔬菜副食品办公室副主任栾坚说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今年因为食品安全城市的建设我再次关注了这个城市。青岛是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首批试点之一,开通了地铁“食安号”,对食品安全形成全市总动员之势。
我告诉这位朋友,以后去别的地方出差,还可以再尝试一下特色小吃店。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的不只青岛,全国已经有67个城市纳入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试点。“十三五”期间,试点城市将扩大到100个。今年4月6日,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综合评议在北京启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首批试点的15个城市进行综合评议。还有很多试点之外的城市也自觉地将食品安全当成城市新名片来打造。
能让人放心吃的城市,无疑是多了一张名片。比如在一些旅游城市,小吃街等特色街区总能吸引很多游客,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在饮食中得以展示。当然,不管是古法工艺,还是创新小吃,安全都是第一位的。
“现在很多地方,一下飞机就能看到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这在以前是少见的。”在今年的一次采访中,一位常在全国各地做食品安全监管相关调研的专家告诉我。他认为,这说明地方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这种总动员式的治理有利于形成浓厚的社会共治氛围。
他对一个地方的“笑脸”模式十分赞赏,消费者就餐后对餐饮店进行评价,满意就点“笑脸”,不满意就点“苦脸”,结果由当地监管部门统一在一个平台上公布,笑脸越多表示越受欢迎,这个店必定更火。
“笑脸”模式的关键在于消费者的积极参与。事实上,一旦社会共治的格局形成,人人都将成为食品安全的监管者,也是享用者,这比单一的政府监管更全面,也更有效。
最后一公里
在食品安全城市创建的热潮中,农村正成为食品安全治理的难点所在。在一些偏远地区,假冒伪劣食品泛滥,而监管的力量又十分薄弱。
“你在学校食堂都吃些什么?”14岁的莹莹(化名)今年开始寄宿,能不能吃好成为父母牵挂的问题。她在湖南省的一个乡镇中学上初中,家里不敢随便给她零用钱,只能给她的餐卡里充钱,因为学校附近有不少烧烤摊,小店的食品大多是不知厂家的食品。去年她曾因为从小商店买零食吃导致急性肠炎,折腾了10多天才好。
在小镇上,即便是超市里,冒牌、临期、过期的食品十分常见。对于假冒食品,大多数人不会识别,也很少有人买东西的时候看生產日期。相对于大城市频繁的监督、检查,这里的监管很难顾及食品安全。“我和同学经常在学校旁边的超市里买到过期的东西,有时忘记拿小票了,超市还不给退。”莹莹告诉我。
很多业界专家提醒,食品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不能成为强弩之末。农村的食品安全,不仅包括当地的食品,还有农村出产的大量农产品,辐射城市,与城市的餐桌安全息息相关。如果农村的食品监管乏力,城市的食品安全便如沙上筑塔,根基不牢。
一次去莹莹所在的学校探访,意外地在学校的宣传栏看到了《食品安全法》的要点,不知道学校是按照什么要求开辟这样的宣传栏,但从这里我似乎看到了一种希望,如果《食品安全法》能在这些孩子的心里生根,乡镇未来的食品安全状况还是乐观的。让人懂法,是治理的第一步。通过宣传教育,这些孩子将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能将一些知识传递给他们的家人。
我注意到,今年11月份,河南提出力争5年内建成食品安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省级食品安全达标县(市、区)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标准。相对于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创建,食品安全省进一步将县域、广大农村地区纳入进来,成效如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