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演员潘淑静:我当职业病人那5年

2018-01-05 18:16平安
分忧 2018年1期
关键词:浙江大学实习生标准化

平安

5年前,浙江大学公开向全社会招聘了一批特殊的“病人”,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他们原本不是病人,但要装作生病的样子,装得越像越受待见,装得不像就会被淘汰。他们是演员,每天都要扮演各色各样的病患,装病是他们的全部工作;他们又不是演员,因为没有摄像头对准他们,他们要“骗”的对象只有一个:医生或医学生。他们就是鲜为人知的“标准化病人”,也叫“职业病人”,有人称他们为拿工资的病人。

2017年,32岁的杭州妈妈潘淑静就是浙江大学招聘的第一批标准化病人之一。潘淑静原本是一名淘宝店主,然而,5年前的一则招聘启事改变了她的命运——

被冷落的实习生,

何时才能变成真正的医生

那是2012年,27岁的潘淑静被报纸上的一则招聘启事吸引了:浙江大学医学院招聘标准化病人。标准化病人是什么?潘淑静大学专科读的是医学专业,但她从没听说过!于是,潘淑静给浙江大学医学院负责招聘的老师打了个电话。

原来,标准化病人是指正常人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后,能准确表现出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主要用于实习医生或医学生的临床能力评估。

老师的话一下让潘淑静提起了兴趣,她觉得自己必须去试试。当年大专毕业时,就因为没有病人愿意配合她这个实习生,她才不得不告别她所向往的“天使”生涯。

潘淑静大学专科读的是中西医临床专业。2003年,潘淑静和一帮同学被分到台州市立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实习。当时科室病人很多,实习生的带教医生们都在忙。有一位病人潘淑静记得很清楚,四五十岁,刚刚拔完火罐,身上很多瘀青,正躺在床上等着推拿治疗。带教医生也想给实习生们一点机会,就让一个男同学去给那个病人推拿。

对实习生来说这样的机会确实不多,男同学信心满满地去了。潘淑静和其他同学围成一圈干看着,羡慕得不得了。可同学刚开始没一会,病人就“哎哟哎哟”叫上了,还气急败坏地骂道:“你一实习生手上一点准头都没有,谁让你给我推的!给我换个资格老的医生来。”病人勃然大怒的样子,把实习生们都吓傻了。最后还是带教医生跑过来又是道歉又是重新推拿才算解决。

实习时被病人埋怨的时候很多。有一次,潘淑静因为紧张,给病人扎血管没扎好,当场被骂了个狗血淋头。多亏带教医生解围才能脱身。也是那次之后,潘淑静决定改专业。

多年过去后,潘淑静已为人母,还开了个淘宝店,但当初学医时的热情仍像个小火苗在她心底摇曳,现在因为这则招聘启事,小火苗又被重新点燃。

标准化病人,实习生专门练手的病人

潘淑静给学校打电话报名,没几天,学校通知她去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提供病史和体格检查;二、作为评估者的培训;三、作为教师的培训。

培训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可稍一深入就如盘根错节般复杂。例如:急性阑尾炎。标准化病人不仅要明确阑尾的位置,还要知道阑尾炎的痛到底是怎样的痛。因为在病人嘴里他们统称为腹痛,而导致腹痛的疾病有胰腺炎、胆囊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等,怎样能让学生触诊出来呢?这就需要标准化病人熟记每种病痛的典型特点和区别。

对学生临床能力给出实际评价也是标准化病人的工作。考生问诊时的语气、态度、用词、动作都在标准化病人的考查范围内。有时,潘淑静也会刁难他们一下。记得有一次做肱二头肌反射,肱二头肌反射是指叩打肱二头肌腱,产生屈肘的反射。有个女学生叩打的力量小,潘淑静就故意在手上用了点力量,最后导致屈肘效果不明显。还有一次,学生用听诊器听肺部时,她故意憋气,看看学生到底怎么反应。有的学生会老老实实地说什么都没听到,有的学生把心跳声和呼吸声混淆,坚信自己听到了。考完以后,潘淑静会特意把这些点给学生听。看到学生恍然大悟的样子,潘淑静觉得这应该就是标准化病人的价值所在了吧。

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一共进行了半年,潘淑静每天从课堂上学完知识,回到家里就拿家人练手。潘淑静的老公身体不好没法参与,大女儿已经上小学,有了反抗意识。只剩下小儿子,每次在零食的诱惑下,乖乖被潘淑静收服。

演技超爆 ,实习医生难辨真假

考试时有考验学生的,自然也有考驗标准化病人的。潘淑静有一次拿到一个强迫症的病例。背景故事:患者每天有机械重复性洗手动作。外界的一切事物,不属于患者的绝对不碰。带着这样的人物背景,潘淑静开始表演。

在诊疗室门外,潘淑静从包里拿出一包餐巾纸并从中抽取一张。她小心翼翼地用纸巾包裹住门把手,慢慢推开门。走进诊室,潘淑静将纸巾扔到垃圾桶里,又从包里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然后翘起指尖把报纸一点点摊开在凳子上。她身体向前,屁股往后蹭,也就刚刚碰到凳子的一小块,不到三分之一的位置,勉强坐下。潘淑静的包规规矩矩地放在腿上,两只手也安分地搭在包上。

“医生,我好痛苦。我每天都要洗手,洗好多遍,手都洗脱皮了还要洗。”潘淑静开始诉说自己的苦楚。

“你不能控制自己吗?”学生抬头问道。

潘淑静眼眶一红,无力地摇摇头,“控制不住,我尝试过逼自己不洗手,可是夜里整宿失眠,最后还是爬起来洗手。”潘淑静说到难过处,手下意识要往桌子上放,就在要碰到桌子的刹那,她突然触电似的缩了回来。潘淑静深陷在角色里,连老师都说仿佛一个真正的强迫症患者在倾诉。

对标准化病人来说,精神类疾病最具挑战。潘淑静就碰到过这种病例——被迫害妄想症。

一进诊室,潘淑静嘴里就絮絮叨叨说上了:“我没病,你们就是想害我。你们才有病!”说完还冲着门呸了一口。

“谁要害你?”学生问。

潘淑静机警地扭过头,疑惑地看向学生:“你是谁啊?我凭什么告诉你?”

“我是来帮你的。”学生回答。

“你帮我?你先把房间里的摄像头关了再说,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在监视我!”潘淑静指着房间的墙角怒火中烧。

学生朝着潘淑静指的方向望去,什么也没有。他奇怪地看着潘淑静,潘淑静的表情坚定不移。学生反应了一会,走到墙角,手上一个旋转动作假装在扭摄像头。

“现在你相信我了吧?”学生边走向潘淑静边说。

潘淑静还不满意,手一挥,“还有他们!你让他们全出去,说话那么大声,吵死了!”

潘淑静定定地望向桌边,时而皱眉,时而捂耳,时而又歪着脑袋像在听人说话。潘淑静煞有介事的模样,让学生毛骨悚然,鸡皮疙瘩起了一层,他知道房间没有别人,可现在他忍不住擦擦眼镜再好好看看。他还是没看到,可潘淑静已经不耐烦,开始低声咒骂。学生不得已慢慢挪到桌边,对着空气轻轻说了句:“你们出去吧。”然后又跑到门边把门打开。潘淑静的态度这才缓和。

考试结束,学生望向潘淑静的眼神夹杂一丝恐惧:“老师,你刚刚看到的是真的吗?”看来这学生要被带进沟里了,潘淑静笑了笑,说:“你看到的就是真的,你没看到的就不是真的。”学生这才如释重负。

2017年9月,潘淑静和其他标准化病人又迎来新的挑战:化妆。这里的化妆不为漂亮,只为变丑。因为他们要化的是各种各样的伤口。烧伤、烫伤、事故伤……每一种伤口都不尽相同,每一种都需要标准化病人精雕细琢。在不久后的测试课堂上,标准化病人会以更直观、更专业的表现手法演绎病症。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像潘淑静这样专业的标准化病人有七八十位,年龄最大的有五十多岁,从业最久的有24年。有人质疑他们“假病患怎能培养出真医生?”还有人直截了当地说他们就是大忽悠,可是只有像潘淑静这样深入到标准化病人体系,才能深刻认识标准化病人对学生对病人的重要意义。我们都希望将来有一天询问病情时医生耐心细致,遭遇重大疾病医生给予最直接的安慰鼓励。但在希望变成现实的漫长过程中,就需要标准化病人作为氧化剂不断推动。

在全国,标准化病人的数据无从查证,但搜索引擎上四千多条标准化病人信息告诉我们,不论外界怎么评价,标准化病人依然是蓬勃发展的职业,也是被强烈需要的职业。(文中当事人均为真名。未经作者同意,本文禁止转载、上网)

责编/昕莉

猜你喜欢
浙江大学实习生标准化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国家标准委与非洲标准化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Perspective of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一带一路”离不开标准化人才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最牛实习生
大学生陪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