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严建强 点评:鲁新民(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浙江杭州 311100;杭州高级中学,浙江杭州 310006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拆违”不同认识的分析、归纳,知道什么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2.学生通过对乔司“拆违”事件的剖析与不同观点的比较,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提高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3.学生能够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分析“拆违”事件及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从而认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2.教学难点:人民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情境感悟—合作探究—归纳生成—感悟升华为主线)。
【教学过程】
教师PPT展示余杭区“拆违”现场照片,并连环设问:
(1)去年上半年,余杭人民特别是余杭农村群众最关注的一件大事是什么?(“拆违”)
(2)余杭“拆违”,最典型、最艰难的地方是哪里?(乔司)
(3)乔司的违章建筑为什么特别多?(服装加工业发达:服装企业租厂房、外来职工租住房,因而需求大——违建多)
(4)有同学能说说乔司近30多年来经济(产业链)变迁的特点吗?
学生交流基础上可概括为:
第一,20世纪80年代——香烟批发(全国最大的市场之一);第二,20世纪90年代——烟花爆竹批发(全省最大的市场之一);第三,进入21世纪以来——服装加工(教师简要介绍乔司服装业从政府重点扶持到政府引导转型的原因及过程)。
总结导入:由上可知,乔司服装加工业发展快、违章建筑多,经济需转型与“拆违”发生了联系。今天我们就以“乔司拆违”为话题,以“三W”方式探究讨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框内容。(出示课题)
点评:
1.“课堂联系生活”是新课改的重要方向,本框教学设计依托“余杭当地拆违情况”,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想说、有话愿说。
2.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出主题,激疑、激思、激趣、激情,同时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关注、思考的习惯。
1.教师PPT出示现实生活中不同群体对“乔司拆违”的不同声音与观点(见表1):
表1
2.教师提问:
第一,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知识看,上述不同群体的这些观点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社会现象?(社会意识即价值观)
第二,这些意识(价值观)哪里来?(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产生)
3.引导学生总结:
第一,这些不同的观点,就是不同价值判断;第二,这些不同的行为取向,就是不同的价值选择。
4.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以及二者关系。
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群体的观点、观点依据和行为取向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概念及二者关系,有利于培养、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前后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组长记录,推荐好交流代表。
(1)上述不同群体成员对乔司“拆违”为何会有不同的观点?
(2)区政府对乔司的服装产业为什么会由重点扶持转向攻坚“拆违”、引导转型?
(3)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总结。
(1)人们地位(角色)、需求不同,价值判断、选择也不同。结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拓展:在阶级社会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有阶级性(以教材第100页诗为材料)。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地位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其特殊性。实践具有历史性,因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3)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我们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点评:
1.学生在讨论基础上总结生成并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两个特点,同时为后面要探究的问题作好铺垫。
2.对“为什么”的探究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对于(1)(2)两个问题的回答,生成落实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特点”的知识点,效果了然。尤其是对于问题(2)的处理相当精妙,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等知识融会贯通,是知识处理上的亮点。
3.问题(3)的设置稍显“宽泛”,不够具体,“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是否是回答问题(3)的最佳答案,值得商榷。
1.角色扮演与立场选择:
(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角色扮演,假如我是……我会选择怎么办?
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区、镇政府官员,服装厂老板,服装厂职工,乔司当地居民(住房出租户),其他公民。
(2)问题:
第一,我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不能以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第二,在转变经济方式作为经济转型的战略重点,美丽中国、法治中国、和谐中国建设被提到战略高度的今天,请你从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身份立场,再思考:乔司的违章建筑到底应该是拆还是不拆?(思维碰撞后,各种“角色”亮观点)
2.交流后师生共同归纳:
(1)我们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首先必须考虑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要把个人、集体、国家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标准。
不拆——乔司部分群众得“利”,但对其他村民不公;同时,“违建”侵占土(耕)地,本身违法,且对广大人民不公、不利。
导出结论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当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
(2)不拆——加工企业得“利”,但发展方式粗放(加工、贴牌多,自主品牌少),以及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不利于经济转型,一定会被市场淘汰。
导出结论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当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总结论:拆——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3.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两个特点与两个要求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总结:主体差异性,决定我们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社会历史性,决定我们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点评:
1.角色扮演是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路径。面对“拆还是不拆”的思维冲突,学生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权衡考量各方面因素,阐释自己的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情感升华自然顺畅。
2.“我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不能以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这一问题的设置十分精妙,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如果以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做事情,又可能带来什么后果?”正反相成,情感落实水到渠成。
1.教师视频展示:昔日乔司违章建筑遍布、环境卫生脏乱、安全隐患丛生……今天民居建筑井然排列、环境整洁优美、产业健康发展……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余杭大地。
2.引导学生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1)知识收获:(略)
(2)情感收获:
第一,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做一个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人,做一个有益于最广大人民的人!
第二,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美好生活的创造要依法进行,同时也需要我们人人尽责。
点评: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通过前后“乔司面貌”“余杭面貌”的实景展现,使学生真正感受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升华。
总体评价:
本节课通过“余杭拆违”这一主题情境贯穿课堂,充分展现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理念,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通过讨论回答、小组汇报等多种评价形式,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心态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效果良好。值得商榷的是,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问题(部分以问题串的形式),且问题回答容量较大,能否精简值得思考。课堂结尾,建议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诸如“价值判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