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秋兴诗卷》臆说

2018-01-05 06:46
大观(书画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诗卷

赵 华

赵 华

元人冠冕。

如果没有四十年后本人的题跋和补钤的印鉴,说《秋兴诗卷》是真迹,恐怕赵孟同时代人也不会相信,他的重跋“此诗是吾四十年前所书,今人观之未必以为吾书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今天看,《秋兴诗卷》遗存了一些高宗赵构的趣味,能显示出赵孟早期的书学渊源和基本功,但若仅仅如此,还无法将赵孟书法推到“元人冠冕”的位置。

一、沈君是谁?

《秋兴诗卷》原题“沈君以此纸求书”,后四十年,又为重题,这位“沈君”是谁,迄今未见考证。

2.据《吴兴备志》转《嘉定县志》:“松雪微时,尝馆于嘉定沈文辉。沈方营义塾,松雪乘兴遽为书榜,自谓惬意,及落成累书不逮,竟用初笔。”

3.上海博物馆藏《家书二札卷》,其一《家书付三哥》系伪作,其二《致大兄长路教》则是真迹,风格在至大间,书中提到从“沈山主”处购买葬地作为储备。

4.至大二年(1309)《心腹帖》中提到一位“沈提领”。

5.延祐七年(1320)十一月十一日《致吴彦良提举·痢疾帖》,藏处不详,见《赵孟墨迹大观》,“昨沈老去,单单作答之后,未能嗣书”。

6.至治元年(1321)《致吴瓘·老病帖》出处同上,“沈老至,得书,就审即日”。

7.至治元年(1321)《致吴景良·衰迈帖》出处同上,“沈老来,得所惠书,就审即日”。

其中沈昌言、沈光谦作为姐夫,“沈君”的称谓不太恰当,可排除;“沈山主”“沈提领”不可考;

从交游、时序、行业条件看,在无法明确证实或证伪情况下,早期的“沈君”和晚期的“沈老”为同一人即沈文辉,在概率分析中倾向于“大概率”。

二、从《秋兴诗卷》看赵孟之才学

宋皇室直系后裔众多,不缺族属关系较远、仅为庶出的赵孟 一个。元代嫡庶地位的差别,从赵孟吊唁吴森的书信亦可略见一斑,吴森四子,汉英字彦良(又称国用)、汉贤字仲良、汉杰字景良、汉臣字季良,千里致哀,上款只有嫡子“国用、景良”,而没有庶出的仲良、季良。

于务实的忽必烈来说,皇室后裔、书画绝伦只能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已。

从早期经历看,未能像五兄赵孟頖一样获得“恩荫”和“免铨”的赵孟,通过注官法律试,注册的第一个职位是“真州司户参军”,宋各州置司户参军,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虽然未能赴任,但这个职位与其父的专业择向完全一致;入元后,策对和推行至元钞法;陈说震灾之后免除赋税;又出任“兵部郎中,总置天下驿置使客饮食之费”;同知济南路总管府,被罢,再起,兼“本路诸军奥鲁”,即《专遣急足帖》中所称“权管钱粮”,几乎都与财经有关。

那么,回到“声闻涌溢”前“经明行修”的“行修”时期,“松雪微时,尝馆于嘉定沈文辉”该怎么理解?

“微”,指布衣相对于后来爵封魏国的政治地位为微末。

“馆于”作工作性质动词,有二解:

三、出仕前赵孟的经济水平与出仕抉择

至元二十三年(1286),程钜夫招贤江南,继续跟随沈文辉还是出仕朝廷,赵孟难以抉择,命运适时扔了一个阄,因“应酬失宜”,赵孟 辞之未果,不得不远离了富贵温柔乡,去到那清贫苦寒地,入仕元廷。

赵孟《秋兴诗卷》

猜你喜欢
诗卷
封丽珍
王兴昌
我问
笑的种子
七绝·读黄教授《未来不是梦》感怀
春行
春行
光盘行动(新韵)
樊文举的诗
关于王若之著作明清两种刻本的区分及清刻本《佚笈姑存》《两笈姑存》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