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炯,叶红霞
(1.浙江大学 党委组织部,浙江 杭州 310058; 2.浙江大学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8)
云南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徐超炯1,叶红霞2
(1.浙江大学 党委组织部,浙江 杭州 310058; 2.浙江大学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8)
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蔬菜生产在云南农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是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综述了云南省在无公害蔬菜生产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云南省无公害蔬菜产业的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云南省无公害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无公害蔬菜; 产业化; 可持续发展; 云南
云南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农业大省,其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的经济收入占云南省域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云南省各级政府一直把发展农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的战略目标。从产值比重来看,种植业在云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1]。随着近些年来的发展,蔬菜的种植与生产在云南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全国“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云南的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2]。如今“云菜”已经被经营者和消费者所普遍认可,并与“云烟”“云花”齐名成为云南省又一知名品牌。作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优势产业,“云菜”在出口创汇和国际贸易等方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以2014年为例,云南省蔬菜种植面积达93.3万 hm2,产量2 100万t,其中1 350万t供应省外,包括67.8万t出口国外;经济效益达420亿元,其中创汇7.25亿美元[3]。如今,在建设“云南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与“十三五”绿色兴农的发展理念之下,云南省的蔬菜生产需从传统生产方式更多地向无公害、有机化的现代化生产转变。虽然云南省在无公害蔬菜生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就云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现状而言仍有很多限制因素,与现代化生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基于云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现状,浅析云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优势及限制发展的因素,旨在为云南省无公害蔬菜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云南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程度有限,经济发展落后,生产方式原始粗放,但这些不利因素反而为蔬菜的无公害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落后地区农民受经济条件限制,很少购买和施用各类农药和化肥等对环境有污染的农用化学物质,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加之这些地区远离工厂和城市,当地环境没有被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和现代的生活垃圾污染,故而保持了天然的清洁安全的农业生产环境。出口创汇和国际贸易良好(表1)。
此外,偏远农村地区受观念和经济条件限制,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导致当地水土流失严重,但水土流失的同时也使得土壤表层积累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一同流失,使之成为天然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此外,无公害蔬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云南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数量充裕,呈现出特有的农业生产环境优势。
表1 2010—2016年云南蔬菜出口额
注:数据由国研网数据库获取并整理所得。
无公害农药是指对病、虫防治效果好,易分解,对人、动物及其他有益生物毒性小或者无毒,施用之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无污染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一类农药,特别适用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植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会合成丰富多样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通过对植物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筛选鉴定出具有抗虫和抗病活性的代谢产物,加以开发利用,可生产出高效、低毒的植物源无公害农药,其最大的特点是对环境安全、无残留,对害虫天敌和消费者比较安全。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之称,具有开发植物源无公害农药的丰富物质资源。科研人员已经对6 000多种植物次生代谢物进行抗虫和抗病活性的鉴定,其中筛选出2 000多种具有杀虫活性的代谢产物。据考察,能够合成具有杀虫活性代谢产物的植物种类在云南省各地均有分布。例如,用于无公害栽培及绿色食品的开发与生产的新型农药“蔬果净”是从谏科植物苦棣加工提取的四环三萜类活性化合物制剂。苦棣在云南省分布广泛,在有些地区甚至已人工成片种植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4-5]。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为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在云南的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占有绝对的优势,二者合计比重超过了85%,其中畜牧业的比重占到30%[1](图1)。大量饲养的猪、牛、羊、马、鸡、鸭等牲畜和家禽的粪便经过一定处理后便可成为无公害蔬菜优良的有机肥料。随着“粮食+畜牧+沼气”模式的生态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都建起了沼气池,沼渣也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理想的有机肥料来源。有机肥料的合理利用,不仅保证了无公害蔬菜的品质,同时改善了当地因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贫瘠的状况。
图1 2010—2014年云南省农业产业结构比重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是典型的多山地区,其山地高原占全境的94%,立体气候突出,气候的垂直带谱显著。云南地势北高南低,南北之间海拔高差达6 663.6 m,导致气温北低南高,气温相差最大可达19 ℃,表现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云南气温年较差小,表现出春秋气候型特征,但气温日较差大,早凉午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表现为“一天分四季,夜冬昼夏”的特点。云南地区无霜期长,由南向北无霜期从全年无霜递减至210~220 d[6]。此外,云南省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光照充足,以上这些气候条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多数蔬菜喜阳喜温的特性,有利于其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的进行,为蔬菜的优质高产奠定了基础。云南高原海拔较高,特别是海拔2 300 m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温度低、病虫害少,在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云南省各级政府和组织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并支持农户和企业进行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早在2004年云南已启动实施“云南省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率先在16个蔬菜生产大县建设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1.3万hm2,以示范带动全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随后各级政府带领当地农民积极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截至2011年底,云南省共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24.7万hm2[7]。“十三五”规划中云南省政府提出“绿色兴农”的发展理念,为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此外,出口市场和边贸市场的经销者普遍看好云南省无公害蔬菜的品质,不仅合作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而且与云南签订大量购销合同[8]。各级政府对无公害蔬菜产业的重视及国内外市场对无公害蔬菜的旺盛市场需求,积极促发云南省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大力发展。
虽然云南省在无公害蔬菜生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气候及生态环境优势,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以及旅游发展而附带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三废等现代环境污染,以及农业生产引起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业污染,使得蔬菜种植区的蔬菜生产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与污染。杨红娟等[9]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16个州市的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进行分析,发现经济发达的昆明、曲靖、玉溪和红河的环境污染严重,其区域内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选择和建设的范围必然不断缩小,极大的限制了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
云南省无公害蔬菜的销售大多由各地州县的个体生产分散经营,营销方式落后,销售宣传不到位,销售网点较少,品牌效应不突出,市场定位不准确,消费群体薄弱,由于缺乏专业、有规模的营销模式,无公害蔬菜的销售市场没有出现应有的旺销之势,同样销售价格相比普通蔬菜也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影响了无公害蔬菜产业的投入和发展。调查发现,73%的个体分散经营的农户主要通过批发给商贩和自己到市场售卖,因缺乏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和良好的销售环境,这类无公害蔬菜难以被消费者认可及购买。相比之下,有组织的农户生产的无公害蔬菜70%以上由相关基地或者相关组织按合同收购,由于具有专业及一定规模的营销模式,这类产品容易被消费者认可,在保证其销路的同时也能实现产品的优质优价[10]。
无公害蔬菜相比普通蔬菜在健康与安全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劣势也显而易见,由于限制农药化肥的使用,一定程度影响了蔬菜的产量,同时病虫害生物防治方面也需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同时维护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农业生态环境也需要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严格的生产条件导致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相比普通蔬菜,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投入要增加10%~20%,因此无公害蔬菜需要较高的售价来维持其产业的正常发展。目前,在蔬菜的生产销售过程中优质优价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市场上销售的无公害蔬菜的要么定价较低,要么定价过高影响其销售。以无公害黄瓜为例,在两个被调查的超市中其售价相比普通黄瓜分别高89.5%和125.7%,相应地,其销量比普通黄瓜分别低85.3%和81.9%[11]。无公害蔬菜生产相对于普通蔬菜,对农民而言,非但没有明显的增收优势,反而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的劳动。因此农民普遍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缺乏积极性。
纵观云南省乃至全国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动力,普遍年纪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老龄化现象严重。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云南省65岁以上年龄组劳动力占就业劳动力总数的2.94%,虽然比例很低,但是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占比超过93%[12]。受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很多老龄的农业生产者缺乏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环保观念薄弱,对无公害生产的技术更是知之甚少。即使文化层次较高的菜农,对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标准也有可能没有完全掌握,缺乏先进准确的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指导,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难免会有不规范不准确的操作,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无公害蔬菜的品质。以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为例,调查结果表明,只有9%的调查对象对此了解得较为清楚,有91%的调查者表示了解地并不清楚;即使对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有清楚的认识,鉴于价格低、见效快,加之监管不严,只有19%的调查者明确表示不会使用,而仍有63%的调查者表示是否使用这类农药要视情况而定[11],由此可见蔬菜种植者无公害生产的观念和知识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除此之外,现有的无公害栽培技术还停留在纸面上,真正实用有效、容易被菜农理解、接受并现实得以操作实施的技术措施十分匮乏。
安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是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重要基础,因此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对蔬菜产地环境的监管,“保护”和“治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按照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标准严格监管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周边的废水、废气及其他废弃物的排放,保证生产基地的环境不被污染;另一方面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治理生产基地周边污水、有害有毒废气及废弃物对污染的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净化,保证蔬菜产品的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要求。鉴于蔬菜是对肥水条件和土壤要求较高的作物,增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灌溉、施肥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中低高产菜地改造,改善土壤酸碱性,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同时增加环境保护及治理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以保证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无公害蔬菜市场的做大做强依赖于标准化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产业化的产销模式和专业的营销手段,因此亟需建立新型的蔬菜生产合作社,打造有市场影响力的无公害蔬菜品牌,同时建立规范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科技示范区及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示范基地。从销售方面来讲,则可通过建立专门的销售中心、配送中心、专卖店等方式扩大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培养无公害蔬菜消费群,建立完善的无公害蔬菜销售网络。先集中力量建立一个试点,再将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通过实例示范,使菜农直观感受到规范的产销体系带来的益处,从而更新观念,摒弃原有的散户零星种植的方式,促进云南省无公害蔬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在政府层面,要继续狠抓“云菜出滇”模式的创新,通过“云菜入沪”打造精品蔬菜的销售模式,通过“云菜供港”探索国际化的营销方式,通过“云菜进疆”完善国内城市的营销网络,创造便利条件协助菜农或品牌企业大力开拓“云菜”市场销路,全力打造“云菜”品牌。
提高无公害蔬菜质量的核心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因此,财政资金应适当地向农业科技工作领域倾斜,使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能够在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技术支持之下更好地进行科学性的提升。科研工作应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同时展开,其中基础研究工作应集中于蔬菜中重金属和亚硝酸盐的积累和分布特征,深入开展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含量状况分析,建立重金属、亚硝酸盐、农药的快速准确的分析检测技术,进一步开展植物源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发工作等,为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完善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应用研究主要针对如何减少蔬菜生产过程中农药、硝酸盐、重金属等各类污染物对蔬菜品质的影响,各类病虫害的综合防控和生态治理技术,无公害蔬菜优质高产栽培模式与技术规范等。综合云南特有的农业气象条件和不同类型蔬菜的生长特性,探索出适应不同生产条件和蔬菜类型的多套无公害蔬菜优质高产栽培模式与技术规范,以供广大农民结合自身栽培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与应用。
蔬菜生产者对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无公害蔬菜的品质,因此系统全面地对菜农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是保障无公害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选择多重渠道和途径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可以通过视频、讲座、参观学习、现场示范、微信平台等多重手段对菜农进行生产技术的推广。在推广普及过程中,不仅要讲技术规范和标准操作流程,而且要尽可能地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向菜农讲解技术原理,不仅要让菜农“知其然”,同时也要让菜农“知其所以然”,以方便菜农对生产技术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1] 李立晓,李君. 云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变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12):1501-1505.
[2] 龙荣华,潘丽云,浦恩达,等. 云南蔬菜产业发展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3,37(20):101-104.
[3] 董鹏,胡美华,王娟娟,等. 云贵高原夏秋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中国蔬菜,2016,1(3):1-4.
[4] 孙绍芳. 充分发挥云南植物资源优势发展无公害植物源农药[C]//中国昆虫学会. 昆虫与环境:中国昆虫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79-281.
[5] 欧晓红,易传辉,杨曾实,等. 云南主要病虫害及其生态治理、生物农药科研与产业化状况[C]//中国昆虫学会. 昆虫学创新与发展: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32-436.
[6] 王孟宇. 云南农业气候资源的现状及综合利用对策[J]. 西南农业学报,2010,23(2):598-601.
[7] 龙雯虹,朱海山. 浅析加强云南反季蔬菜生产的措施[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增刊1):124-126.
[8] 赵新慧. 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的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116-4117.
[9] 杨红娟,姚石. 云南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15(21):1-4.
[10] 张秀芳. 中国优质蔬菜产业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7.
[11] 杨金深,张贯生,智健飞 等. 我国无公害蔬菜的市场价格与消费者意愿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9):43-48.
[12] 廖颖波. 人口老龄化对云南省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3.
2017-10-1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6年度浙江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精准扶贫视域下滇西南高原山地农业立体开发及其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以普洱市景东县无量山区为例)
徐超炯(1982—),男,浙江新昌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蔬菜生理与栽培学研究工作,E-mail: xuchaojiong@zju.edu.cn。
文献著录格式:徐超炯,叶红霞. 云南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2):2252-2255,2258.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1253
S63
A
0528-9017(2017)12-2252-04
张 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