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灿明 侯宪云 李碧锋 罗雪红
格列美脲片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吴灿明 侯宪云 李碧锋 罗雪红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片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6例2型糖尿病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格列美脲组、吡格列酮组、联合组, 每组32例。格列美脲组患者给予口服格列美脲片治疗, 吡格列酮组患者给予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 联合组患者给予口服格列美脲片和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格列美脲组患者FPG、2 h PG、HbA1c、BM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患者FPG、2 h PG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FPG、2 h PG、HbA1c、BM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且明显低于格列美脲组和吡格列酮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 无因FPG过高或过低而退出研究病例。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低血糖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及肝肾功能损害、水肿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仅出现口干、恶心、腹泻、低血糖、收缩压下降等轻微药物不良反应, 且联合组腹泻发生率9.38%、低血糖发生率6.25%明显低于格列美脲组的31.25%、25.00%与吡格列酮组的37.50%、28.1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列美脲片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 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降低BMI, 安全性高, 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格列美脲;吡格列酮;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疗效;安全性
2型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致的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多导致患者糖、脂、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代谢紊乱, 久病不愈者常伴有心脑血管及神经病变等临床并发症。医学研究表明, 合理控制血糖水平可有效延缓和预防糖尿病病情的进展, 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目前, 临床大多采用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 但仍有约2/3的患者血糖控制并不理想。格列美脲是一种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物, 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 降低患者BMI[1]。吡格列酮是一种噻唑烷二酮类高选择性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药物, 可有效改善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 降低外周胰岛素抵抗及患者血糖水平[2]。有关研究[3]称, 格列美脲和吡格列酮在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方面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因此, 本研究就格列美脲片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近期疗效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内分泌科2015年3月~ 2016年9月收治的96例2型糖尿病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格列美脲组、吡格列酮组、联合组, 每组32例。格列美脲组男18例, 女14例;平均年龄(55.47±5.64)岁;平均病程(5.86±0.88)年;平均B M I(26.52±0.45)k g/m2。吡格列酮组男17例, 女15例;平均年龄(55.51±5.48)岁;平均病程(5.90±0.85)年;平均B M I(26.63±0.50)k g/m2。联合组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5.67±5.48)岁;平均病程(6.0±0.77)年;平均B M I(26.59±0.43)k g/m2。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 O)1999年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7.0 m m o l/L 1. 3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行血常规、尿常规及血生化等常规检查, 在明确患者身体状况的基础上给予合理调节饮食和运动训练指导。格列美脲组患者给予空腹口服格列美脲片[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 20057672]2 m g/次, 1次/d, 视患者血糖情况可增加剂量至8 m g/d。吡格列酮组患者给予空腹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江苏德源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 20110048)15 m g/次, 1次/d, 视患者血糖情况可增加剂量至30 m g/d。联合组患者首先给予空腹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15 m g/次, 1次/d;间隔30 m i n后, 口服格列美脲片1 m g/次, 1次/d, 视患者血糖情况可增加盐酸吡格列酮片剂量至30 m g/d。所有患者治疗2、4、8、12周后复查静脉血糖水平, 并及时调整降糖药物使用剂量, 血糖控制目标为F P G<6.0 m m o l/L且2 h P G<7.8 m m o l/L。F P G>10 m m o l/L或F P G<3.0 m m o l/L视为血糖水平控制不佳, 作剔除本次研究处理。 1. 4 观察指标 测定三组患者治疗前后F P G、2 h P G、H b A 1 c及B M I等临床指标, 并记录治疗期间低血糖、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及肝肾功能损害、皮疹、水肿等药物不良反应。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 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1 三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12周后, 格列美脲组患者FPG、2 h PG、HbA1c、BM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患者FPG、2 h PG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FPG、2 h PG、HbA1c、BMI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且明显低于格列美脲组和吡格列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三组治疗期间急性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 无因FPG过高或过低而退出研究病例。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低血糖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及肝肾功能损害、水肿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仅出现口干、恶心、腹泻、低血糖、收缩压下降等轻微药物不良反应, 且联合组腹泻发生率9.38%、低血糖发生率6.25%明显低于格列美脲组的31.25%、25.00%与吡格列酮组的37.50%、28.1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三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表1 三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与格列美脲组和吡格列酮组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F P G(m m o l/L) 2 h P G(m m o l/L) H b A 1 c(%) B M I(k g/m2)格列美脲组 32 治疗前 12.59±0.85 16.37±0.27 13.76±0.20 26.46±0.19治疗12周后 10.48±1.47a 13.82±0.13a 10.04±1.05a 22.03±0.66a吡格列酮组 32 治疗前 12.51±0.79 16.21±2.31 13.22±1.23 25.60±0.24治疗12周后 9.01±1.23a 12.82±0.45a 13.05±1.94 25.36±0.79联合组 32 治疗前 12.39±0.55 16.65±0.37 13.54±1.24 25.86±1.03治疗12周后 5.74±0.32ab 6.99±0.13ab 7.57±0.04ab 19.48±0.54ab 表2 三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2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分泌缺陷及胰岛素抵抗导致的慢性进展性疾病, 其高血糖水平极易诱发多种严重并发症,直接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 临床中多以服用磺酰脲类降糖药物及注射胰岛素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但部分患者长期控制血糖的效果并不理想[4]。究其原因主要是所用降糖药物仅能被动调节血糖, 并不能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的生理功能抑制胰岛功能的进行性减退[5]。因此, 合理搭配降糖药物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成为控制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的关键。 吡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一方面, 吡格列酮可通过结合PPAR-γ启动下游基因转录, 促进胰岛素受体及葡萄糖转运因子的表达, 从而恢复组织中脂肪和糖类的正常代谢。另一方面, 吡格列酮可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等炎症因子的分泌, 从而减轻机体组织的胰岛素抵抗[6]。有关研究[7]称, 吡格列酮可促进肌肉摄取脂肪酸,降低肌肉中游离脂肪酸和肝脏中三酰甘油水平, 进而消除高血脂症引起的胰岛素抵抗, 恢复胰岛素的正常调节功能。格列美脲是一种新型的磺酰脲类药物, 其可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中的一种65000的蛋白特异性结合来关闭三磷酸腺苷依赖性钾通道, 进而增加胰岛β细胞中钙离子的浓度, 促进胰岛素的释放[8]。另外, 格列美脲还可以促进肌肉和脂肪细胞对外周葡萄糖的摄取和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从而直接增加了葡萄糖分子的转移。有关研究[9]表明, 格列美脲可提升糖基-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的活性, 而细胞环磷酸腺苷水平降低可抑制蛋白激酶A的活性, 进而促进葡萄糖的组织代谢, 降低血糖水平。因此, 作者认为格列美脲和吡格列酮在控制血糖方面理应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10], 故而就格列美脲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开展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2周后, 联合组患者FPG、2 h PG、HbA1c、BM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且明显低于格列美脲组和吡格列酮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证实格列美脲和吡格列酮的协同作用, 二者联用可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效果。另外, 联合组患者BMI较治疗前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 这提示格列美脲联合吡格列酮还存在减轻患者体质量的作用, 故而在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治疗中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 无因FPG过高或过低而退出研究病例。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低血糖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及肝肾功能损害、水肿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仅出现口干、恶心、腹泻、低血糖、收缩压下降等轻微药物不良反应, 且联合组腹泻发生率9.38%、低血糖发生率6.25%明显低于格列美脲组的31.25%、25.00%与吡格列酮组的37.50%、28.1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由于在两药联用的情况下口服小剂量药物即可达到有效控制血糖的目的, 服药剂量的降低缓解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 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 同时还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安全性较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 鲁平, 任琢琢, 张云. 格列美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观察.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6,35(10):1091-1093. [2] 庄勤文, 叶定村, 肖招娣. 吡格列酮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10(18):145-147. [3] 哈斯, 孟帮柱, 巴图德力根. 格列美脲片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6,32(7):594-596. [4] 赵红丽, 吉米兰木·买买提明, 张莉. 2型糖尿病降糖药口服控制不理想应用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的临床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18):183-184. [5] 陈善源, 徐勤. 2型糖尿病中胰岛β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机制与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房, 2011(37):3533-3536. [6] 乔彦, 赵景宏, 谢席胜, 等. 沙格列汀和吡格列酮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西部医学, 2016, 28(2):212-214. [7] 张宗阳, 万迎杰, 王水红. 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90例临床疗效观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16):3033-3035. [8] 戴咏玲, 陈瑶. 格列美脲片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20):83-84. [9] 陈国良, 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作用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5, 29(1):115-116. [10] 杨婷婷, 马爱霞. 格列美脲和格列本脲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中国药物评价, 2014(2):99-10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4.061 511470 广州市南沙区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吴灿明罗雪红), 内科(侯宪云 李碧锋) 2017-01-17]2 结果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