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改革实践

2018-01-04 12:02黄静李宝玉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29期

黄静 李宝玉

摘要:该文讨论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背景,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指导思想,从重新制定课程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校教材、教学方法、考试改革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同时建设了优秀的网络课程,提炼出“5步递进”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满意度。

关键词:教学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创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9-0175-02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高校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提升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获取知识,提升获取信息素质的能力。[1]

1 课程改革背景与指导思想

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快速更新,高校转型以及高校内涵式发展建设的不断深入,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姜大源教授关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微课与MOOC等。

2 实施课程改革

2.1改革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和实训标准

教学内容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进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利于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职业素养和利于企业岗位需要的教学改革。进一步调查分析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据此制定课程标准和实训标准,在教学中实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创新,通过良好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愿意学,学得轻松愉快。使众多的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限内迅速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在每个软件学习结束,都会做拓展的实训,旨在把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

2.2 与企业、上市公司共同开发项目化教材

按典型职业岗位职业工作过程的信息处理核心能力需求精选教学内容,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主旨,将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恰当地融入各个项目中,教材采用项目及任务形式,设有算机应用基础、中文操作系统Windows7、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0、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网络应用基础6个部分,每個部分按实践场景设计成多个项目,每个项目由“教学目标”“项目描述”“具体任务”“项目实战”“综合实训”等部分组成。全书26个项目,总共60学时,每2节课学习一个项目。

2.3 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学院生源及上课学生实际情况,课题组把学生分成3个层次,然后按照层次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让每位同学都能课上有所收获。

第一层次:零基础。学生多是来自农村的普通高中,由于计算机不纳入高考,所以信息技术课在学校不受重视,而且农村中学,教学条件有限,不能每位同学有充足的计算机进行操作。对这类学生的要求是:课前自行通过教材、网络教学平台共享资料进行预习,课中认真实践每一个操作步骤以保证跟上进度,课后自行增强练习,这类学生只要能够跟上进度,在期末通常分数不会低,因为他们会认真学习实践。但是会有少数跟不上进度的学生,而且各种原因(性格内向、自卑等)他们在课上跟不上也不愿意问老师、问同学,这种极端需要老师特别关照,通常做法是安排与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一组,或者是安排坐在前排,教师更容易关注得到。

第二层次:具备最基础的操作常识,有使用过计算机上网或者聊天等等,但是没有受过专业课程的相关学习。这类同学占多数,学生可以正常接收指令,只要正常完成课上、课后任务即可。

第三层次:已经通过《办公软件操作员》或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并获取证书,或在中职、职业高中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虑担任小组长,成为教师的助手,在自己完成实训的同时帮助同一小组的其他组员,同时,可以要求综合实训的完整解题方案。

2.4 评价体系改革

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在评价体系方面,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评价由考勤+平时实训项目得分组成,终结性考核使用随机函数从题库中进行抽题,每人一套卷子,要求学生对知识点全部都能掌握,各不相同。

3 建设网络课程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课程组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设了全院访问量排名第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该网络课程建设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项目配套的PPT课件、每个项目课后综合实训题,另含课程标准、实训标准、进度表,以及课程微课视频。所有课程资料全部公开发布在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够连接,只要学生愿意就可以访问。另外,网络教学平台还开通了:学生网上提交作业、学生调查问卷、教师教学资源共享模块、教师学习笔记等功能,搭建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随时随地沟通的桥梁。

4 课程改革的创新

4.1 开放性:全程网络开放,开拓学生视野,与社会时代同步。

充分利用专业资源丰富课堂,如:计算机系统组成项目实训,充分利用(广州)太平洋自助攒机、(北京)中关村在线自助装机等开放平台,要求学生的攒机方案公开发表在该平台上,并且有至少3条以上评价才达标;打字项目,利用QQ绑定金山打字通,可以记录自己的进步曲线,然后截图的方式上传学习过程,学生不但自己能练习打字,而且还能与全国乃至全世界打字爱好者一起比速度。

4.2 “五步递进”教学方法

课程组成员针对学生基础不一的实际情况总结了“5步递进”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第一步:跟着老师做;第二步:根据步骤要求自己做;第三步:根据效果做;第四步:指定工具软件,实现限定功能需求;第五步:自行选择工具,按要求做。这五个步骤也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从基础操作到学生自主进行设计作品,提升学生的能力,把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记录整理成PPT,既是学生提交的作品,又是学习成长记录。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可以有效提升计算机操作水平,提升计算机素养,能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

4.3 考试随机抽题

考试方法是在计算机上使用相应的程序完成具体的作业任务。使考试很接近实际职业状态,能够测试出实际的职业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使用随机函数从题库中抽题:由于是计算机随机抽题,同一考场的不同考试者的考试题目上不同的,避免了相互抄袭。而且灵活变化的题库,要求学生必须系统掌握知识才能自由应考。

5 存在问题或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

虽然课题组在改革实践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教学中不断提升,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看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探究的方面,如:(1)做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按专业需求设置专业拓展内容则依据不同专业的应用要求,在公共知识基础上增加专项操作技能的项目实例,既满足了通用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不同专业的技能需要。(2)双语教学: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考虑,把计算机与IT英语融合起来,实践双语教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高职教学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上也一样,我们课程组会继续努力,总结成功经验,并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 夏慧琳,创造性地探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J].亚太教育,2015 (6) :148.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通联编辑:唐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