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实证研究

2018-01-04 12:06陈哲李知洪赵锦慧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20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

陈哲 李知洪 赵锦慧

摘要:利用2003—2015年长江经济带分省面板数据和DEA-Malmquist指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与分析,通过对整个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所属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与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增长,各构成要素贡献率不同;②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省际差异和地区差异明显;③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分解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存在滞后性。技术进步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并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省市、地区共同协作,资源互补,优势互换。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20-0158-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20.03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panel data of 2003—2015 provinc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nd the DEA-Malmquist index to analyse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Through the whol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sub-regional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in these areas were analyzed and decomposed. The main results showed that:①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keeps growing,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each component factor is different;②the provincial difference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re obvious;③in the process of total factor decomposition of agriculture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there exists hysteresis among the factors. Effch and techch should be improved together;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 moderate scale management; the provinces, cities and reg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exchange advantages.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malmquist index

農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动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处于效率低、结构不合理阶段,多种问题出现频率高,大量农田和农业基础设施被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降低,脆弱性增强。随着资源遭到破坏,导致资源紧缩,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耕地破坏,农业减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日益严峻的农业生产问题和资源紧缩压力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沿着长江黄金水道轴线,构建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长江经济带正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覆盖了中国三大地区和6个粮食主产区,包含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成为中国东中西部农业发展的新支撑、新标杆。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显著的,区域跨度大,区域间农业发展模式差异性大,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所以如何解决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必须要形成战略导向和推动建立整体规划。

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现在已经局域成熟,许多学者也逐步将其引入至农业生产领域中。从不同的视角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主要有潘丹等[1,2]、李谷成等[3]、张林等[4]从资源环境约束、环境污染、农业基础设施、碳排放等视角对农业全要素进行了测度和分析。部分学者在通过使用Malmquist指数的基础上,使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5]、GMM分析方法[6]、Meta回归分析方法[7]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度。现有的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大多数基于国家和省际层面,对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研究大多基于理论研究和计量模型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采用DEA-Malmquist指数对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通过分析其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分析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

1 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长江经济带地跨中国三大版块,横贯中国三大地区,拥有密集的城市带,也是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的最大流域带,长江经济带的确立,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是发展的新增长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长江流域起着带动作用。自2014年中国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长江经济带取得巨大的发展,依靠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特有资源优势,便捷发达的水运交通,高校涌动的科研人才,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带来巨大动力。长江经济带包含9个省和2个直辖市,其中拥有6个粮食主产区,涵盖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和太湖平原等6个商品粮基地。

长江经济带的人口总量约6亿,其中GDP约33.3万亿元,占到全国的43%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0%,粮食总产量为全国的37%以上。围绕着长江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农业资源富裕,农业水利设施完善,农业基础优势显著,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但是,当前长江经济带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问题,随着资源开采与浪费,长江经济带生态整体性破碎,导致农业发展受限。因此,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新动力来源于何处?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效率如何?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的时空分布如何?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解决和探索,对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都会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来源

利用2003—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投入和产出数据来进行分析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地方统计年鉴,为了防止数据缺失,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使用了EPS统计数据库,从而将得到的数据纳入研究范围。

对于投入和产出变量的指标选择,进行综合考虑,选取了以下投入产变量指标进行最终衡量:①产出变量:以2003年不变价表示的农业总产值;②投入变量:农业投入变量选取了劳动力投入,通过利用乡村从业人员乘以农业总产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值来表示。土地要素投入选取农业播种面积表示,衡量土地的使用率。动力投入选取了农业机械动力总动力来表示。化肥投入用化肥使用折纯量来进行表示。农业水资源投入用有效灌溉面积来表示。

选取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农业总产值、劳动力投入、农业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折纯量、有效灌溉面积的投入产出变量,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根据描述性统计可以发现,农业总产值最大值为3 722.10亿元,而最小值为98.20亿元,农业发展差距比较大,而且2个直辖市的农业总产值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农业总产值比较高的是江苏省,排在前三位的是湖南省、四川省、江苏省,而倒数三位是江西省、上海市、重庆市。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投入产出变量的平均量和增长率如表2所示。

2 实证分析

通过采用DEAP 2.1分析软件对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与分析,通过计算2003—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了逐步分解,分解为技术变化率、资源配置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数,计算了长江经济带中所属东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并进行分解。

2.1 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分解

从表3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状况是在一个波动状态,而且各年份的波动情况不一致。从2003—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的技术进步指数波动幅度比较平稳,波动范围在1.053~1.194,整体波动的幅度为0.141。长江经济带的技术进步指数(TC)年均增长为10.0%,资源配置指数(EC)年均增长为1.1%,其中纯技术效率年均降低0.2%,整体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11.2%,可以发现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得益于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纯技术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和波动性,并不存在统一性。

1)技术进步波动比较小,年均增长率高。从2003—2015年,技术进步指数出现了波动,其中最高出现在2003—2004年期间1.194,最低出现在2004—2005年的1.053,最大波动幅度为0.141。而且长江经济带技术进步的整体都是增长的趋势,说明长江经济带农业近年来的技术进步有了改善,农业发展态势良好。近10年来,长江经济带的农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为10%,这说明长江经济带概念在未被提出以前,流域内的农业技术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为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图1可以看出,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当技术进步指数上升时,Malmquist指数往往会滞后,但是从2003—2005年和2011—2015年,技术进步与Malmquist指数之间出现了同步。

2)资源配置效率波动比较大,年均增长率为负。从2003—2015年,资源配置效率指数(EC)波动幅度较大,期间内出现两次大幅度下降,但资源配置效率指数与Malmquist指数之间的同向变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十分高。在2008—2009年、2011—2015年,这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其中,资源配置效率指数在区间内4次出现倒退,在2005—2006年期间,资源配置指数下降了5.2%,而技术进步指数上升了18.8%,Malmquist指数上升了12.6%,这表明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来弥补了资源配资效率低下。在整个时间区间内,资源配置效率指数多数是保持大于1的情况,表明资源配置效率还是在增加的,但是总体上保持比较低的趋势,这种趋势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

3)农业全要素波动幅度小,整体保持上升趋势。在2004—2005年和2008—2009年期间,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出现大幅度下降,对比上一年度的Malmquist指数分别降低0.172和0.052,2010—2015年間出现小范围幅度的下降,从1.153下降至1.065,下降幅度为0.088。从2011年开始,长江经济带规模效率指数出现震荡,规模效率指数出现小于1的情形,这表明出现了规模不经济。在这个阶段Malmquist指数也是下降的趋势,表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高也可能是由于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出现规模不经济,更应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由于长江经济带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对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导致大量的农业资源被耗用,造成资源未被合理利用,最终没有达到应有效果。

2.2 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分解

2.2.1 技术进步波动小,整体高于均值 从表4中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技术进步指数稳定在1.09~1.11,最高的是贵州省,其技术进步指数为1.12,比长江经济带年均技术进步指数高了0.02。其中技术进步指数最低的为上海市,当然这与上海市自身发展有关,其技术发展水平一直比较高,波动范围就比较小。其中,浙江省和江西省低于长江经济带年均技术进步指数,大约低于0.01。对于整体而言,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共有5个省(市)高于平均水平,3个省(市)与年均持平,这反映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技术进步发展水平在提高,但不显著。

2.2.2 资源配置效率波动小,整体平稳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资源配置效率指数的波动小,其中,共有6个省(市)的资源配置效率指数等于1,最高出现在江苏省,其资源配置效率指数也仅仅为1.04,比整个长江经济带资源配置效率指数高了2.8%。资源配置效率指数各省(市)全部低于该省的技术进步指数,也全部低于该省的Malmquist指数,这表明各省(市)的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该地区技术进步的增长。根据资源配置效率指数的分解,安徽省和江西省的纯技术效率指数低于1,而这两个省的规模报酬效率指数均大于1,说明这两个省决策单元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实际效率降低,但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促进两个省的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2.2.3 农业全要素Malmquist指数整体增长 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各省(市)中,Malmquist指数全部都大于1,说明各省(市)的农业生产率的增长都是有效增长的,增长都是正向增长(图3)。其中,增长率最高的是江苏省,最低的是上海市,江苏省的增长率是上海市增长率的2.5倍左右。其中,长江经济带中6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同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平均水平持平,说明农业生产增长并不明显。在整个长江经济带中,有两个省(市)低于整体平均水平,有4个省(市)同平均水平持平,5个省(市)高于平均水平,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不高,急需改变。

2.3 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

为了深入探究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对长江经济带按照地区进行分类,从而进行深入探究与分析。

2.3.1 技术进步地区差异明显,整体较好 根据地区划分可以发现,长江经济带中所属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差异比较明显,其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低于平均水平,中部地区进步指数最高,东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最差。其中,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小,这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关,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农业投资较大,农业技术进步速度也快,水平也更高。从整体而言,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都有了较好的发展,整体水平比较高。

2.3.2 资源配置效率地区波动小,整体较差 从资源配置效率指数上来看,发现除了中部地区小于1,其他两个地区均等于1,表明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中部地区处于下降趋势。通过对资源配置效率指数的分解,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纯技术效率指数均为1,但是规模效率指数除了中部地区为0.995,其他地区均为1。表明中部地区出现了规模不经济,从而导致中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3.3 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地区差异明显,变动比较小 从整个农业Malmquist指数进行分析,发现这3个地区都是处于农业有效增长的阶段,这些地区的Malmquist指数均大于1。这3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表明在整个农业生产效率方面,东部地区发挥了带动和引领作用,而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需要得到提高,从而促进整个长江经济带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表5)。

3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采用DEAP 2.1软件对长江经济带2003—2015年的农业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区域整体、各省(市)、各地区的Malmquist指数的变化情况进行分解,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3.1 结论

1)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增长,各构成要素贡献率不同。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行分析,无论是从区域整体性,还是从省市与地区,Malmquist指数均大于1。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保持有效增长,虽然某些地区增长有些乏力,但从实际情况而言是可以进行改善的。根据对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中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的贡献率显著,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且在某些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反向作用,最终通过技术进步予以弥补。

2)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省际差异和地区差异明显。在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中,其中,省际差异性和地区差异性十分显著。在省(市)的分解过程中,江苏省的Malmquist指数最高,上海市的最低,各省(市)的Malmquist指数基本都不一致,不同程度上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某些省(市)出现增长动力不足,但是大多数省(市)增长动力十分强劲。在地区之间,中部地区技术进步动力最强劲,资源配置效率却制约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率呈现阶梯状分布,由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依次降低。

3)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分解过程中,各要素之間存在滞后性。在不同的分解过程中,各要素除了对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各要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各要素之间并不是保持同步增长,中部地区的技术进步指数最高,但是资源配置效率却是最低,各省(市)技术进步保持增长同时,资源配置效率却在一定程度上低于技术进步指数。从时间序列上来看,在2003—2008年期间,技术进步指数同资源配置效率指数就保持一定的滞后性,在2010—2015年期间,两者依旧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同一性。

3.2 政策建议

1)技术进步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共举。21世纪以来,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农业院校培养了大批技术性人才,农业机械和农业生物技术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这距离发达国家水平还远远不足。必须加快对农业技术的资金扶持,利用长江经济带优质的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农业院校,提升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水平,当然,也要加快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建立一批农业技术培训站,培养大量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促进资源效率合理的利用,达到技术进步和资源效率共举,同步协调发展,最终促进整个长江经济带农业的发展。

2)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长江经济带拥有6个粮食主产区,地跨6个商品粮基地,农业发展基础较好。长江经济带由于处于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发,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因此,长江经济带更应该考虑整个经济带的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建立和培养农业示范区,推动农业新发展。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三大地区,维度广,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各省(市)的具体实际,发展各省(市)自身优势农业进行生产,通过保护水土,退耕还林,将闲置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规模经营并不能为长江经济带带来规模经济,因此,必须提高土地单产,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提高整个长江经济带农民收入。

3)省(市)、地区共同协作,资源互补,优势互换。长江经济带区域面积大,涵盖省份多,各省之间农业发展的差距大。必须提升东部农业发展的增长极作用,加快资源优势的互补,中东部优秀和科学的农业技术向西部地区转移,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向中东部地区输送,通过省(市)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互通,减少省际之间的壁垒,打通长江经济带的交通障碍,从而形成整个区域内农业发展新动态。各省(市)地区之间也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资金、人才、技术三维互动,完善农产品物流和农产品市场,活跃整个经济带农产品贸易,建立长江经济带农业联盟和农业协会,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 丹,应瑞瑶.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7):1329-1338.

[2] 潘 丹,孔凡斌.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分析——基于环境污染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3,33(9):43-47.

[3] 李谷成,尹朝静,吴清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1):141-147.

[4] 张 林,冉光和,蓝震森.碳排放约束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3):22-32.

[5] 尹朝静,李谷成,卢 毓.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机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9(3):53-58.

[6] 尹 雷,沈 毅.农村金融发展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產率的影响:是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J].财贸研究,2014,25(2):32-40.

[7] 应瑞瑶,潘 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的差异性研究——基于Meta回归分析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12(3):47-54.

[8] CAVES D W,CHRISTENSEN L R,DIEWERT W E. 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output,and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1982,50(6):1393-1414.

[9] 方福前,张艳丽.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1—2008年Malmquist指数方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9):5-12.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