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李德聪 吴国民
摘要:对哑铃型弹丸超高速撞击Whipple防护板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用前板弹孔直径和后板毁伤直径表征防护板的毁伤特性,得到撞击速度、前板厚度、前后板间距等因素变化对防护板毁伤特性的影响规律。在相同条件下的撞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撞击速度的增加,前板弹孔直径和后板毁伤直径均增大;随着前板厚度的增加,前板弹孔直径增大,后板毁伤直径减小;随着板间距的增加,后板毁伤直径增大。
关键词:哑铃型弹丸;超高速撞击;Whipple;防护板
中图分类号:V414.41;V528
文献标志码:B
0 引 言
随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空间碎片日益增多,严重威胁人类的探索活动。空间碎片会造成航天器毁伤乃至灾难性事件,因此航天器的空间防护问题得到高度的重视。[1]这些空间碎片与航天器的相互撞击速度为6~7 km/s,属超高速碰撞范畴。[2]现代航天器防护结构主要是基于Whipple防护结构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思想是在舱壁外间隔一定距离设置防护板,当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防护板时,会将质量相对集中的碎片碎化为一定分布范围内质量微小碎片云,从而大大减轻对航天器的破坏[3]。“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礼炮”号空间站、“天空实验室”空间站等的防护结构都是Whipple防护结构。
超高速撞击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试验方法,即通过多次地面超高速撞击试验,对碎片云的质量分布、构成和速度分布以及后板损伤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得到大量试验数据[4-6];(2)理论方法,即基于一维冲击波理论,建立描述碎片云的工程计算模型[7-8];(3)数值仿真方法,即基于无网格的SPH方法开展超高速撞击的数值仿真计算。[9-10]数值仿真计算与试验结果和理论进行对比,一方面可验证仿真方法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可获得撞击速度、弹丸直径、弹丸形状等对碎片云的影响规律,进行预报分析,指导航天器的防护设计。
在太空中,空间碎片是多种多样的,球形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圆盘形、椭球形、哑铃型、瓦片型和多面体型等。HIERMAIER等[11]和HU等[12]研究发现,基于球形弹丸的防护设计不可靠,球形状的微小改变对防护板的影响很大。为此,本文采用SPH方法开展哑铃型弹丸超高速正撞击铝合金Whipple防护板的数值仿真分析,获得撞击速度、前板厚度、前后板间距等因素对防护板毁伤特性的影响规律,为防护板抗超高速撞击的设计提供参考。
1 计算模型和材料
1.1 计算模型
哑铃型弹丸超高速撞击Whipple防护板结构示意见图1。Whipple防护板为双层板结构,前板和后板之间有一定距离。哑铃型弹丸模型见图2,其中特征尺寸A=1.4 mm。设定哑铃型弹丸撞击速度vp=6.62 km/s,前板厚度t1=0.8 mm,前板尺寸为40 mm×40 mm,后板厚度t2=1.0 mm,后板尺寸为60 mm×60 mm,前后板间距S=30.0 mm。弹丸、前板、后板材料均为铝合金Al2024-T4。
为保证计算的精度并节省计算时间,SPH算法
要求SPH粒子的初始空间分布应尽可能规则且均匀,所有粒子的质量应相差不大,粒子间距也不应有太大差异,否则时间步长急剧缩小会影响计算结果,无法达到要求。[13]本文计算用的弹丸和防护板的SPH有限元模型均通过自编FORTRAN程序生成。
1.2 材料模型和狀态方程
Johnson-Cook模型可以准确模拟金属材料在高应变率、大变形和高温条件下的强度行为,可以对冲击点远处和晚期的材料行为进行描述,即
2 数值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采用直径为9.53 mm的铝合金球形弹丸超高速撞击铝合金靶板,验证本文数值方法和材料参数的准确性。为与文献中的结果进行对比,
数值模拟参数选取与试验条件相同。碎片云的特征速度定义为弹丸材料前端速度v1和弹丸材料后端速度v2,见图3。
当弹丸直径Φ=9.53 mm时,不同铝合金靶板厚度ts和撞击速度vp条件下碎片云的形态与试验结果对比见图4。由此可以看出,数值模拟得到的碎片云形态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统计试验特征速度与数值仿真的特征速度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针对不同的试验结果,碎片云2个主要特征速度的数值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最大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从而验证数值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3 Whipple防护板的毁伤特征
碎片云团实际上是一个薄壳空泡,几乎所有碎片云都集中在薄壳云团前半部分。碎片云团由3部分组成(见图5):区域1为主碎片云团,由靶板和弹丸材料组成,以弹丸材料为主;区域2为碎片云颈部,由弹丸和靶板材料组成,以靶板材料为主;区域3为反溅碎片云,主要由靶板材料组成。哑铃型弹丸碎片云演化过程见图6。由此可以看出:碎片云质量主要集中在主碎片云团;碎片云内部有2层结构,外层为靶板材料,内层为弹丸材料;碎片云在演化过程中呈椭球形不断向外扩张和膨胀。
哑铃型弹丸超高速撞击防护板后,前板的主要特征是留下弹坑,近似为圆形,可用弹孔直径D表征前板的毁伤特征,见图7。
哑铃型弹丸超高速撞击防护板后,后板受碎片云撞击形成通孔,成为中心弹坑区。在中心弹坑区周围存在很多微弹坑群,微弹坑群连成一片,形成环切带,成为环形弹坑区。碎片云在后板上形成一定的覆盖范围,成为碎片云覆盖区。碎片云覆盖区近似呈圆形,是碎片云对后板毁伤的最大区域,可用毁伤直径Dmax表征后板的毁伤特征,见图8。
4 前板毁伤特性的影响因素
4.1 撞击速度对前板毁伤特性的影响
不同速度哑铃型弹丸撞击下的前板弹孔见图9。前板厚度t1取0.8 mm,前板尺寸为40 mm×40 mm,后板厚度t2取1.0 mm,后板尺寸为60 mm×60mm,板间距S取30.0 mm。在不同撞击速度下,前板弹孔直径的变化情况见图10。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撞击速度的增加,前板弹孔直径增大。在vp=2.83 km/s时,前板弹孔直径D≈13.5 mm,约为弹丸直径的1.61倍;在vp=7.38 km/s时,前板弹孔直径D≈15.0 mm,约为弹丸直径的1.79倍:撞击速度增加约1.61倍,前板弹孔直径增加约0.11倍。
4.2 前板厚度对前板撞击特性的影响
在不同前板厚度t1条件下哑铃型弹丸撞击前板弹孔见图11。vp取6.62 km/s,前板尺寸为40 mm×40 mm,t2取1.0 mm,后板尺寸为60 mm×60 mm,S取30.0 mm。在不同前板厚度t1条件下,前板弹孔直径D的变化情况见图12。由此可以看出,随着t1的增加,D增大。在t1=0.6 mm时,前板弹孔直径D≈14.1 mm,约为弹丸直径的1.68倍;在t1=1.4 mm时,前板弹孔直径D≈16.1 mm,约为弹丸直径的1.92倍:t1增加约1.33倍,前板弹孔直径增加0.14倍。
5 后板毁伤特性影响因素
5.1 撞击速度对后板毁伤特性的影响
不同速度哑铃型弹丸撞击下后板毁伤见图13,后板毁伤直径的变化情况见图14。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撞击速度的增加,后板毁伤直径增大。在vp=2.83 km/s时,后板毁伤直径Dmax≈33.6 mm,约为弹丸直径的4.0倍;在vp=7.38 km/s时,后板毁伤直径Dmax≈49.9 mm,约为弹丸直径的5.94倍:撞击速度增加约1.61倍,后板毁伤直径增加约0.49倍。
5.2 前板厚度对后板毁伤特性的影响
哑铃型弹丸撞击不同前板厚度防护板时的后板毁伤见图15,后板毁伤直径的变化情况见图16。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前板厚度的增加,后板毁伤直径减小。在t1=0.6 mm时,后板毁伤直径Dmax≈51.3 mm,约为弹丸直径的6.11倍;在t1=1.4 mm时,后板毁伤直径Dmax≈39.8 mm,约为弹丸直径的4.74倍:前板厚度增加约1.33倍,后板毁伤直径减小约23%。
5.3 板间距对后板毁伤特性的影响
哑铃型弹丸撞击不同板间距防护板的后板毁伤见图17。取vp=6.62 km/s,前板厚度t1=0.8 mm,前板尺寸为40 mm×40 mm,后板厚度t1=1.0 mm,后板尺寸为60 mm×60 mm,在不同板间距条件下,后板毁伤直径的变化情况见图18。由此可以看出,随着S的增加,后板毁伤直径Dmax增大。在S=10.0 mm时,Dmax≈27.0 mm,約为弹丸直径的3.21倍;在S=35.0 mm时, Dmax≈51.8 mm,约为弹丸直径的6.17倍:板间距增加2.5倍,后板毁伤直径增加0.92倍。
6 结束语
以空间碎片防护为研究背景,基于SPH方法,对直径为9.53 mm的铝合金球形弹丸超高速撞击防护板进行数值模拟,对碎片云形状及其特征速度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吻合很好,从而验证数值仿真方法的有效性,说明选取的Johnson-Cook材料模型、Mie-Grüneisen状态方程能较好地模拟碎片云的形成、演化以及扩展运动情况。
开展哑铃型弹丸超高速正撞击Whipple防护板的数值仿真分析,对防护板前板和后板的毁伤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主要结论如下:
(1)撞击速度对前板弹孔直径和后板毁伤直径影响较大。随着撞击速度的增加,前板弹孔直径和后板毁伤直径均增大。在相同条件下,撞击速度增加约1.61倍时,前板弹孔直径增加约0.11倍,后板毁伤直径增加约0.49倍,撞击速度对后板的毁伤特性的影响大于前板。
(2)前板厚度对前板弹孔直径和后板毁伤直径影响较大。随着前板厚度的增加,前板弹孔直径增大,后板毁伤直径减小。在相同条件下,前板厚度增加约1.33倍时,前板弹孔直径增加约0.14倍,后板毁伤直径减小约23%。
(3)板间距对后板毁伤直径影响较大。随着板间距的增加,后板毁伤直径增大。在相同条件下,板间距增加约2.5倍时,后板毁伤直径增加约0.92倍。
参考文献:
[1] 龚自正, 韩增尧,庞宝君. 空间碎片防护研究现状与国内发展建议[J].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0, 27(1): 24-31.
[2] 张伟, 庞宝君, 邹经湘, 等. 航天器微流星和空间碎片的防护方案[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999, 32(2): 18-22.
[3] 张庆明, 黄风雷. 超高速碰撞动力学引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4] PIEKUTOWSKI A J. Debris clouds produced by hypervelocity impact of non-spherical projectil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2001, 26(1): 613-624. DOI: 10.1016/S0734-743X(01)00122-1.
[5] 管公顺, 朱耀, 迟润强. 铝双层板结构撞击损伤的板间距效应实验研究[J].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08, 16(5): 692-695.
[6] 柳森, 李毅. Whipple防护屏弹道极限参数试验[J]. 宇航学报, 2004, 25(2): 205-207.
[7] CORVONATO E, DESTEFANIS R, FARAUD M. Integral model for the description of debris cloud structure and impa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2001, 26(1): 115-128. DOI: 10.1016/S0734-743X(01)00074-4.
[8] 崔伟峰, 曾新吾. 超高速碰撞数值模拟的工程算法模型[J]. 宇航学报, 2007, 28(1): 136-140.
[9] HERNANDEZ V S, MURR L E, ANCHONDO I A. Experiment observations and computer simulations for metallic projectile fragmentation and impact crater development in thick metal targ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2006, 32(12): 1981-1999. DOI: 10.1016/j.ijimpeng.2005.06.004.
[10] 胡震东, 黄海, 贾光辉. 超高速撞击碎片云特性分析[J].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06, 26(1): 747-749.
[11] HIERMAIER S J, SCHFER F K. Simulation of ellipsoidal projectile impact on Whipple shiel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2003, 29(1): 333-343. DOI: 10.1016/j.ijimpeng.2003.09.029.
[12] HU K F, SCHONBERG W P. Ballistic limit curves non-spherical projectiles impacting dual-wall spacecraft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2003, 29(1): 345-355. DOI: 10.1016/j.ijimpeng.2003.09.030.
[13] 陳沿海, 张庆明, 黄风雷. 超高速斜撞击碎片云膨胀运动的SPH数值模拟[C]// 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北京: 中国力学学会, 2007: 340-346.
[14] 蒋彩霞. 超高速撞击碎片云损伤建模[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15] LACERDA D, LACOME J L. Simulations of hypervelocity impacts with 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C]∥ Proceedings of 3rd European LS-DYNA Conference. Paris, 2003.
[16] POORMON K L, PIEKUTOWSKI A J. Comparisons of cadmium and aluminum debris clou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1995, 17(4): 639-648. DOI: 10.1016/0734-743X(95)99887-W.
(编辑 武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