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外农业产业组织化和技术推广对我国的启示

2018-01-04 22:11高挺韦开蕾
热带农业科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技术推广

高挺++韦开蕾

摘 要 通过研究境内外农业产业组织化和技术推广的特点,结合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和技术推广的历程与现状,本文试图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业推广体系,通过激发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者以及农民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普及和转化率,以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者和农业劳动力的从业素质,以最大程度地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保障农业、农村的绿色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境内外农业 ;产业组织化 ;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11.022

The Enlighten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al Industry

Organization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to China

GAO Ting WEI Kail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inan University, 570228)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organization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this paper combined the proc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organization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explore th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 which was suitable for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by stimulating the enthusiasm and intrinsic potential of agricultural scientist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ers and farmers to improve the popularity and convers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Increasing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to maximize the promo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protection of rural green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e ; industry organization ; technology promotion

我国的农业产业组织化和技术推广机制的健全极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绿色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近年来,党和国家在农业产业组织化和技术推广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全国大面积、大规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二是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进行适用的技术培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一方面,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和农业产业组织化途径等都已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农业产业组织化的不断加快使得我国农业技术的供求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因而,为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我国现存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需进一步的改善。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基层相关技术推广機构运行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我国农业的绿色可持续性发展。

农业产业组织化与技术推广是技术成果转化为农村生产力的桥梁。我国拥有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农业科技机构数量居全球第一。然而,较于国外农业技术资源转化率而言,低的农业技术转化率是我国农村生产力低下的一大瓶颈。究其原因,到目前为止,国内并没有设置与现代农业经营相适应的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机制,致使大量科研成果无法得到高效的利用。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已确认的农业科技成果达5万多项,获国家和部门奖励的科技成果9 485项[1]。但就总的转化率来看,我国仅有30%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60%的。我国的产业组织化和农业技术推广一直是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农业技术需求的多元化要求,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借鉴发达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和产业组织化的经验,以解决我国农产业组织化和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探索农业技术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建立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境内外农业产业组织化特点

纵观境内外农业产业组织化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国际上的组织化经验还是台湾寻求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现代化年农业发展进程中,主要都是采取大型地集约合作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其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家庭农场制度是美国实现现代化农业的核心制度,法国主要是以农业企业的形式来完成其产业组织化的转变。就日本而言,日本政府充分利用农业协会的作用来实现其农业技术的推广。台湾在实现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主要从休闲绿色农业入手。

1.1 美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特点

农业产业组织化是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大助力,从美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来看,美国农业产业组织化体系存在如下显著特点:(1)家庭农场制度是其现代化农业的核心制度,截止2007年年底,美国拥有220万个农场,其中191万个(86.5%)为私人性质的农场,8.6万个(3.9%)是以家庭为主的合作性质农场,合伙制农场17万个(8%),公司性质农场仅为1.3%;(2)拥有现代化的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系统。美国农业研究由农业部下属科研机构、州立农业大学、地区试验站、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机构所属的科研机构等现代化科研机构组成;(3)流通和销售体系发达。美国农业生产体系很多都是围绕大型的销售商而展开;(4)农业产业组织化模式是企业+企业。美国绝大多数农户是企业(农场主),农场主通过市场进行自由交换,获得准确的价格信息,能更有效的配置资源。

1.2 法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特点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就成为欧洲第一大农业生产国,在农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法国产业组织化根据组织形式可分为四种类型:(1)国有或私有的工业、商业和金融资本直接开办的农工商联合企业;(2)工业、商业、金融和农业企业共同持股的联合企业;(3)合同制农业企业。明确工商公司与农场主分别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将供产销统一起来,这是法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最普遍的形式;(4)各类型合作社。合作社主要是由数量若干的农场主组织的联合经营农业,也会兼营与农业相关的一些收购、销售、信贷及生产资源供给等附加业务[2]。

1.3 日本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特点

从20世纪50~60年代始,日本政府当局已开始颁布一系列法律来推进其农业组织化的发展,如《农业基本法》和《农业改良促进法》等。日本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模式:即,以工商业资本为主体的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以及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平行一体化经营模式。日本发展模式的主要形式是农业协会,通过农业协会形成统揽全国的现代化农业网络链,从生产环节到流通过程,甚至技术指导和医疗保健,其经营范围涵盖所有领域。其农业产业组织化分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环节的分工与衔接,使农民从直接的市场交易中解脱出来,降低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及交易成本。日本的农业产业組织化主要是由农业协会牵头,本着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从而实现农业供应和产品收购、加工、贮运、销售等一体化。农业生产者从中获得相对稳定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户生产积极性[3]。

1.4 台湾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特点

综观台湾农业产业组织化100多年的历史,在经历日本殖民统治和国民党当局的几次改组、合并后,尤其正20世纪40年代移植了美国农业推广经验,己经形成较成熟的农业公共服务推广体系,具体包括农会、各类合作社、水利会和渔会。台湾农业已基本实现由传统性农业到农业现代化的过渡。在技术推广的条件下,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促进农产品国际性销售。台农业产业组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如下:(1)种植业产业化的特点是寻求高附加值产业,实现种植业的绿色可持续性发展;(2)畜牧业产业具有集中化、大型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特点;(3)渔业产业组织化以远洋渔业为主,近海渔业为辅,其远洋渔业产值一直以来占渔业总产值中最大比重;(4)台湾林业逐渐在向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产业深层发展。

2 境内外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形式及特点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据国内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形做出调整与改进。就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业经济管理类学科而言,其研究内容方向都极大地丰富和扩展,更是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4]。美国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国际化的启示主要是:面向世界聚资源、彰显特色树品牌、依托大局促发展[5]。就农业技术的推广而言,首先应拥有本国一套协调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充分将农业科研成果联系实际需要,提高农业技术的转化率。借鉴境内外推广体系的建立经验,将农业教育、科研成果和技术推广结合成一个整体是关键,同时政府应该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

2.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形式及特点

美国农业合作推广体系主要包括联邦政府农业部推广局,州赠地大学或学院和县推广站。联邦推广局操作和协调整个农业行动,而合作推广体系的特征通过赠地学院得到表达,县推广站直接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6]。州立大学农学院推广服务中心的主要任务是:(1)综合有关专业的科技成果,编写普及小册子发给各县推广站;(2)及时向各县级推广站传播本大学及其他大学、国家最新的研究成果;(3)培养县级科研推广人员。在全美3150个县里,每个县都有一名到数名推广员,全美国共有16 000名专职推广员,此外,还有约 300 万在合作推广人员训练和指导下帮助推广技术的志愿服务人员。

美国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在于其拥有一套协调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其技术推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三位一体”将农业教育、科研成果和技术推广结合成一个整体;(2)“四项原则”维持推广体系活力。一是合作原则。规范美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州农业技术推广站之间关系,是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灵魂和核心。二是教育原则。以州立农学院为主导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以教育方法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严格限定推广人员作为教育者的角色。三是计划原则。所有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均以推广计划为基础而展开;四是资金对等原则。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主要由联邦、州和县财政提供。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由州立大学推广站统一管理,按推广项目及开支预算及时拨款 。(3)“五化配套”保持创新和推广体系的系统化、综合化、市场化、应用化及手段现代化的五化配套,重点推广适合美国各地区、各产业和各品种需要的应用技术[7]。

2.2 法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形式及特点

法国的农业合作社组织十分发达,是法国成为欧洲农业强国和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起的主要推动力量[8]。法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隶属于法国农业部、林业部的下属单位,由农业部、林业部参与的跨部门行局和委员会构成。政府机构在服务体系中的职责是:建设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提供农业农村信贷,组织并协调全国性的农业推广服务活动,发展农业教育推广事业和农业科学研究活动等。农业合作社在各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及农业特点使其在农业技术的推广中发挥重大优势[9]。法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由四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法国成果推广署,相关科技部门或工业部门出资扶持其体制运行,目的是为了将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有机结合在一起;第二层次是农业发展署,该协会组织由政府和农业行会共同组成,主要是为了对农户进行科普宣传和定期的农业技术培训;第三层次为农业研究机构与专业技术部门,其各方面资助主要来自于农业部,并拥有专业的技术服务推广工作者队伍;第四层次是法国的农业生产协会,该协会主要是为法国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

法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一大特色是其农业合作社作为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农业合作社主要是维护农业工作者的利益,进行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法国的农业合作社主要由约3 800家企业、130多万个社员以及12万多名雇员组成,涉及整个法国农业市场的90%生产销售。其分支机构遍及全国,深入法国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的各个环节。

2.3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形式及特点

农业技术应该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大助力,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大路径。纵观国际上的发展经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在美、法、日三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方面有重大作用[10]。日本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国立或公共大学、民间企业、科学研究机构构成,其农业技术研究主要依靠全国29所国立研究机构完成,这些研究机构紧密联系着地方民间机构,涉及林业、农业、水产业等多个领域。日本模式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有如下特点:一是农业科研以技术推广为导向。日本农业科研学院和技术推广组织不仅与本地的农民、农业联系紧密,与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建立完善的农业教育体制。日本在每一都道府县都设立1~3所农业职高、农业大学、农学院等农业教育机构;三是制定具有专业导向型的农业教育体制。特定的农业教育机构承担具体的农业教育推广,综合型大学的农学院主要负责相关基础学科和课题研究。

2.4 台湾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形式及特点

农业技术推广会因地域、环境、制度及所处经济阶段不同而各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台湾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有限,而其农业却依然取得很好发展,这是值得大陆的农业发展思考和借鉴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使得台农业科研成果可顺利转化为相应的实际生产力,服务基层的农会或其它组织。在农业技术的推广方面,台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2.4.1 设立农民学院

自2006年以来,台湾“农委会”开启 “漂鸟计划”鼓励年轻人到农村中去学习和体验农业,安排对农业感兴趣的年轻人到各农业试验场体验农业的专业训练。“漂鸟计划”只是该类计划中的一个,类似项目还包括“园丁体验营”等,让青少年亲身体验农活来激发其从事农业的兴趣。2011年台湾 “农委会”在农业试验所建立了农民学院,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民分为入门班、初阶班和进阶班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向其讲解实用的种养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的实务经营能力。

2.4.2 建立农业咨询服务平台体系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咨询服务及在线教育进一步加速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户通过互联网可以拓展到更多、更广泛的专业领域和技能,还能帮助农民做农产品的销售策划、广告宣传等。台湾当局也发行了农业类刊物,比如《农学e报》,目前其订阅人数超过15万人次。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有关部门还开设了Facebook推广账号“农人新乐园”,其粉丝数已经超过4 700人,这在中国大陆是很值得借鉴的。此外,台湾通过借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农民职业能力认证上的有关规定,建立一系列的农民学院培训的考核制度,逐步形成初级、中阶和高级的农民农业经营能力认证制度。

2.4.3 加强区域间合作

纵观台湾现代化发展历程来看,农会组织在其中起到主导型的作用,为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强区域间合作来实现农业发展环境的整体提升。在产业组织化程度方面,台湾农民基本都会加入了1~3相应的合作化农会组织,因而其农民组织化程度相对内地较高,台湾从农会组织中得到生产经营和农业技术的教育培训。台农民组织可以分为四大类,包括农会、农民合作社、水利会以及渔会,这四会均是在台《农会法》的规定下而成立的具有经济性、社会性、教育性和政治性的非营利性社会法人组织。2013年,台湾地区五所高校与农业推广中心联合制定了《加强农业研究教育及农村产业发展合作计划》。通过一系列的农业专题讲座、研讨会或現场指导的形式来促进农业技术的提升,实质性的解决农业技术及农场经营管理问题,不断提高台湾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政策与建议

分析境内外的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经验,对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行系统性梳理,分析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的现状,能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健全提供理论和实际上的借鉴意义[11]。

3.1 传承农村文化,发展休闲农业

我国具有鲜明特色与底蕴的传统文化,都是发展现代化绿色休闲农业的重要因素。广大农村地区流行的各类祭祀活动、山歌对唱等说唱活动以及各种玩物等物质文化、礼仪、民风、生活方式、耕作制度和行为模式等精神文化,这些不但是先辈生活的积累和传承,也是广大农民自己的亲身体验。民俗、农村习俗与休闲农业结合不但可以让人追古思今,亲身体验优质观光资源,而且还可以使农村文化落地生根,发扬光大。神秘丰富的农村文化和无穷的趣味性,即可以满足人们求知的欲望,也能让人们获得探求农业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满足感,同时还能带给广大游客浓厚亲切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心愿。

3.2 科研、教学与推广有机结合

科研离不开推广,推广离不开教学,三者应紧密相连,自成一体。法国在各地设立了农业高等院校,这类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12]。使得推广、教学、科研的结合成为可能。重视农业科研,把增加农业科研投入视为保持农业领先水平的有效手段。各种农业科研机构对于农业科研都有自己的独创之处,如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成果很多,土豆的品种和质量是世界最有名的。在教育方面,除高等教育外,对中等职业教育也十分重视,学生中学毕业后,凡是未上大学的都要接受相应年限的职业教育后才能就业。法国在科研成果和农业技术的推广上也十分有力。法国农业从生产、加工到运销的整个过程,普遍体现很高的科技水平,充分借助企业与其他民间机构的力量。各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企业组织及咨询机构。法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均由协会组织的私人企业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相关事宜无需政府操作[13]。

3.3 循环农业,绿色可持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较滞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而积不足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加之水资源的严重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农业的发展,也使中国农业在根本上处于较为不利的竞争地位。目前,中国农业技术整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而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和解决,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以及劳动生产效率较为低下,可持续与可集约化发展缓慢,来自各个不同方而的压力日积月累,造成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而临巨大的挑战团。在中国,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经济模式,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则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系统,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为指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自然资源消耗、物质投入、废弃物排放等。

3.4 鼓励细碎农田兼并,实施集约化经营

小农经济是中国必须长期面对的现实。中国农业的本质仍是小农经济,但其实际上己经嵌入高度开放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体系。事实上,社会性小农经济的弹性具有内在的限度,伴随着社会性小农经济的弹性空间逐步缩小,农户合作成本也有所增加。社会性小农经济向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将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政府应帮助那些收入较差的农户放弃经营农业,转入城市就业;对愿意留在农村经营农业的农户和愿意从城市前往农村的人员、特别是从农学院毕业的青年,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向老年农民发放终身养老金,鼓励提前退体,奖励小农户到乡村工业、服务业投资或就业。

参考文献

[1] 柳 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农业科技成果5万多项[J]. 广西农学报,2009,24(1):3.

(下转第128页)

猜你喜欢
技术推广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对策分析
浅谈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发展对策
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的思考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分析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发展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