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颖
在传统中学古求异,巧妙地在中国生宣上将西洋油画与中国画技法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的生宣中国画法
采访过很多位画家,或油画、或国画,风格不同,特点各异。当李关生的采访日程摆在眼前,记者并未过多留意。见面当日,在中华儿女艺术研究院天津分院的创作室内,李关生坚持邀请记者先看作品再攀谈。这一看,不必多言便知道这位画家与以往的皆不相同,生宣、工笔、油画、泼墨、抽丝,各种不同的画别画派材质手法集中在一幅作品中,动物之传神、画面之震撼,照片和语言都难以精确传递。
弃商从画自成风格
李关生,1958年12月生于沈阳。从小随父学画,打下了深厚的素描、油画基本功,后来又学习国画。年轻下乡期间,开始给农民们画像,那会照相困难,有的人快去世了就请来画师画像,就这样一点点锻炼、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外经贸大学毕业后,李关生做过生意,搞过外贸,但是一直没有放弃绘画,想在自己掌握的工笔、写意、泼墨、油画、书法技术上,创出一种独有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开始肯定是不成功的,现在看过去的作品都觉得是我自己画的吗?跟小孩画的似的,不过没有那时候的反复实践和一塌糊涂,也出不来现在的作品,就是一直坚持不懈的尝试、修改。”李关生说,“中途也有过个别不想干的时候,因为也有别的工作可忙,可每次闲下来觉得如果在这方面没有成绩会是一种遗憾,毕竟是从小坚持和热爱的事业。”
所以李关生得空就琢磨,不管在做什么工作的时候,都专门留了自己的画室,当时就一门心思想能不能找到自己的东西,后来终于确定,自己的风格有了,而且没有人这么画,有了信心和决心,便毅然弃商从画。
他这种独特的风格,也就是评论界所说的——在传统中学古求异,巧妙地在中国生宣上将西洋油画与中国画技法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的生宣中国画法。中西结合,新类典范,受到众多国内外人士的赞赏和收藏。
这一二十年来,刻苦加上业内认可,李关生走上专业道路。作为中国艺术家协会副理事,李关生的画作《九骏图 》被中国艺术家协会赴台湾代表团献给马英九。当年《中国艺术家》杂志也在同一期上,浓墨重彩地推荐了两位画家,范曾和李关生。
潜心作画晚成名
按市场规律,李关生的画一画难求,名气早该比如今大很多。但这些年他并不注重包装和宣传,潜心作画多年,这两年才开始做画展,比如去年在北京的画展展出了一个多月,让很多人了解了他。他的画也曾经入选《美丽中国》书画展,在军事博物馆展出。香港拍卖公司还收藏了两幅李关生的画,估价港币200万元、460万元,这家公司也同时收藏了启功、范曾、郎世宁等人的画。
翻看李关生的个人画册,以动物居多,马、虎这些动物的皮毛被精准的画出了质感,仿佛皮子的质地近在眼前,触手可摸。他的画也给出版社印刷厂出了难题,因为不容易配出这种色,印刷和画作有区别,平面出不来那种立体的颜色和皮毛感,难以还原。
过去郎世宁版的马是平面的,李关生的画不仅有了多面的立体感,而且在几何角度上,构图巧妙,画的居中,但是看起来不在中间,而是黄金分割的感觉。在北京画展期间,国家行政学院院长两次带学员们前去参观,很多业内大家也给了很高的评价。
李关生希望把画家的情怀注入画作,他的《生命》,希望唤醒人们对生命、对大自然的感情;他的《梦乡》,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国梦,五只仙鹤五福临门寓吉祥之意。平时采风他喜欢深入大自然。去青海投入感受,创作了两幅大画,和照片原景重现不同,加入了自己的感悟、故事,注入了意识。“人们出去看大自然,很多细节都不会注意,忽视的角落,比如脚下的细小风景、雪地中的一点风光,画家的视角就是抓住独特的别人发现不了的美,给人一种意想不到。”他介绍说。
画中撕毛的技术,是李关生一些自己创作的手法,毛发互相叠加,里面有绒毛感。不像工笔画都是实的,撕不出这种虚的感觉,工细而不足以真实。“毛的处理采用特殊处理,所以有它自己的变化,就是我自己复制都不会一样。比如老虎的皮毛,让人想摸一把,一抓一把毛的感觉。兼有工笔、写意、透视的感觉。”
李关生的大作《虎啸风云》在重庆展出,7米长2.6米高的气派感,栩栩如生的逼真感,引来很多人画前留影 。李关生的书法也是独具一格,别具匠心。比如一個佛字,以小僧侧影作为左侧偏旁,以佛像侧影作为右边起笔,巧妙地将画与字结合,画中有字、字中有画,值得细细推敲、慢慢观赏。
李关生还是位热心慈善公益的艺术家,他的个人画展展出作品不仅在绘画技法上造诣深厚独特创新,而且无处不体现出他关爱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创作思想以及心慈仁善的情怀与品德。他更是为“大爱无疆资助贫困老人”全国大型慈善公益活动捐赠了数幅佳作,以表达他对我国贫困老年人群的关心与对慈善公益事业的支持。某基金会副主任齐桂莉女士对他的善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在画展的开幕式上做了精彩演讲。她指出:以画展这种独特而艺术的方式回报社会,释放大爱,发扬养老爱老、尊老助老的传统美德非常值得推广。
责任编辑 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