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波
摘 要:本文对电力行业环保脱硫目标达成的相关措施进行探究,在解析电力行业环保脱硫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现阶段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是从长效机制、经济效益、分布状况等几个方面论述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行业环保脱硫进程的几点对策与建议。希望在降低SO2排放量,推动电力产业升级与发展进程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力行业;现状;SO2;环保脱硫措施
中图分类号:X7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22-0001-02
现阶段,国内发电依然以煤炭燃烧为主,火电厂为燃煤大户,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对外释放大量的SO2,SO2又是引发酸雨生成的罪魁祸首。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广泛推行的局势中,要彻底处理SO2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对高硫煤的开采力度进行约束以及研发与推广清洁煤技术之外,推广脱硫技术是缓解火电厂SO2污染的重点。本文以电力行业环保脱硫文论点,做出如下论述内容。
1 析电力行业环保脱硫的意义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最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低,相关资料记载我国石油探明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5%,长期以煤炭为主要一次能源的国情特征,要求电力工业务必践行绿色发展之路,朝着烟气脱硫设备国产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可以达到减缩工程造价的目标,另一方面也推进了电力行业技术个性与产业升级进程。
其次,我国做为排污大户。电力行业已经演变成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柱。电力在我国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嘘的。相关文献资料记载,本世纪初期国内火力发电与供热用煤咱全国煤炭总储量中所占比重高达51%,形成的灰渣在全国占有比例高达70%,SO2排放量在工业领域所占比重高达55%,在世界上众多国家中我国SO2排放量位居首位。新时期下,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冲破环保与资源的局限性,扭转高投资、高成本、低收益的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发展局面,从根本上调整我国SO2污染现状,减轻土壤与水体酸化程度,维护农作物产量以及金属与建筑结构的完整性,绿色工业发展的情景中,个体身心健康也有所保障。
最后,电力行业环保脱硫目标的达成也是节约型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资源问题已经演变成全世界共同面对的战略性问题。在人口数量逐年增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情景中,资源消耗量也势必加大。“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提议已经上升至国家政策的层次上,节约型社会的构建,生产领域应该起到模范作用[1]。相关文献资料记载,本世纪初期,我国生产总值在世界经济总量所占比重仅为4%,但是却消耗了占世界总量8%的石油、10%的电力、31%的煤炭和30%以上的钢材与水泥。电力行业环保脱硫相关措施的推行,是提升我国空气质量的有效办法,构建环保、友好、和谐社会,造福子孙后代。
2 国内电力行业节能减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电力节能减排的长效体制的问题
认识到酸雨危害性以后,我国对节能减排、电力行业环保脱硫工作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国务院颁发了专门的方案并参照电力行业发展特点编制了相关政策与法律,但是目前电力行业环保脱硫多数还是依赖行政性的法律法规等,借助市场机制去引导环保脱硫发展进程所取得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的,多种政策与手段整合的实用价值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故此积极构建电力行业环保脱硫与节能减排工作的长效体制,借用法律与长效市场体制的合力效果去推进电力行业环保脱硫发展进程。
2.2 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问题
在经济市场环境作用下,电力行业发展质量与电价、燃料(煤)价格密切相关,特别是火电企业的经济效益[2]。最近几年中,煤价、排污费与水费均处于逐年上涨的态势中,火电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环保脱硫目标的实现受到一定阻碍。
2.3 电力企业的分布问题
众所周知,煤炭为火电企业发展进程中所需的主要资源,致使火力企业在选址环节中过度的重视煤炭成本,而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火电企业密集的现象导致部分区段的空气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化,使建厂区段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4 其它问题
电力行业环保脱硫工作的运行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常见的有脱硫装备的质量与运行效率、煤炭质量下滑以及企业运营经验与设备运转规范性短缺等,都会导致脱硫效率下降。比如说煤炭质量不达标使发热量受到影响,此时灰渣与SO2排放量上升,对设备性能造成负面影响,火电厂耗电量增加的同时,发电效率降低。
3 我国行业环保脱硫对策与建议
3.1 整改我国电力产业布局
当下国内工业用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所占比重依然居高不下,通常在75%以上,轻、重工业用电量比值约为0.25。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用电量36%~46%相比较,存在一定差距。雖然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四大重工业行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其也演变成促使全社会用电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力量。
故此应该以国内工业发展实况为基点,侧重点在于处理四大用电行业的高耗能与工业节能环保问题,借助整改国内电力产业结构布局的方式,在高端科技的协助下去扭转国内重工业的粗放型、高能耗发展模式,借此途径去达到管控国内电力行业SO2排放量逐年增加的局势,实现环保脱硫目标。
3.2 合理调控电力结构
相关资料记载,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在全国所占比重不足1.5%,与世界17.1%平均水平存在较大悬殊性。加大核电所占比例,用核电将部分煤电取而代之,一方面能够满足我国逐年增加的资源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够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对国外能源采购力度,在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睡觉昂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外,从发展安全性与管理便捷性角度分析,核电布局不易扩散,借此途径达到强化能源消费中心和资源中心统一性的目标,从缓解煤炭资源远程运输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角度分析,核电站选址最好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段。endprint
国外发达国家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可再生能源发电效率处于较高水平,这对电力行业环保脱硫目标的实现起到的作用是极为大。现阶段国内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仅为0.12%,可以推测的是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东部沿海区域加快发展风电是极为有效举措[3]。参照国内到2020年国民人均GDP是2000年的两倍,预设到2020年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将高于10亿千瓦,联系现阶段国际高端水平与现阶段国内现有水平,提议2020年我国电力结构建设目标如下:水电(25%)、核电(5%)、风电(5%)、其他清洁能源(包括燃气等)3%、火电(62%)。对上述各个能源所占比重进行解析,火电比重是现阶段世界平均水平,是比较现实的。
3.3 加大火电厂SO2排放量管控力度
本世纪初期,国内建设并运行的燃煤电厂脱硫机组装机容量大概1.04亿千瓦,与10年脱硫机组总装机容量相比较有大幅度上升两倍多。在火电发电量增张的局势中,电力行业SO2排放量有所下降。国内大气污染依然是较为严重化的,被酸雨侵蚀的土地面积在国土共面积所占比重高达30%。但是在技术、资金等多样因素的作用下,截至今日我国依然不具备20千瓦以上机组烟气脱硫的设计与设备配套能力,所以在后续的发展中应该积极从国外采购设备的同时,国内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组装。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研制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火电厂烟气脱硫工艺,为国内大气环境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当下国内大概有3亿千瓦的火电机组还没有装设脱硫设备,所以应该加大力度推动该类机组脱硫设备构建进程,与此同时,对已经建设并投入使用的火电厂脱硫设备,应该加大对其日常巡检力度,确保其运转的规范性与高效性,在这样的情景中,火电厂环保脱硫、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才会指日可待。
3.4 进一步加强并执行电力行业的产业政策
面对现阶段国内电力行业所占比重较大的高能耗小机组现实问题,应该在现存政策基础上对其标准进一步提升,全面贯彻落实“以大代小”的原则,即广泛推行大容量机组[4]。2010年之前,煤耗指标高于380克/千瓦时的小火电机组为关停重点;到2015年之前均以世界供电煤耗的平均水平为平均,把高于350克/千瓦时的火电机组关停设置为重点,借此途径最大限度的减缩火电行业能源消耗量,达成环保脱硫目标。
例如在本世纪初期,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其中和火电厂燃煤有关的内容有在本世纪前十年中,国内现存电厂燃煤含硫量高于1%的要安设脱硫装置或实施具有相应效果的减排SO2的措施,SO2的排放实施收费标准。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做出如下標准:对新建、扩建排放SO2的火电厂,一旦排放量高于设定的污染物排放标
准或总量管控规定的,务必构建配套脱硫、除尘装置或应用他类管控SO2排放、除尘的对策[5]。预计本世纪前十年,湿法烟气脱硫设备国产化率达100%,他类烟气脱硫工艺的设备国产化率大于95%。国家电力公司也对现有污染源颁发了《火电厂环境保护技术监督规定(试行)》。
4 结语
综合全文论述的内容,对电力行业环保脱硫目标实现的意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掌握了几种促使上述目标实现的对策,即整改我国电力产业布局、合理调控电力结构、加大火电厂SO2排放量管控力度以及进一步加强并执行电力行业的产业政策等。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局势中,社会经济对电力资源需求量更大,积极构建电力环保脱硫产业愈发重要。
参考文献
[1]王福荣.东方电气:“近零排放”并不难[J].国企,2014,(8):31-33.
[2]环保法促使电力行业变频器高盈利发展[J].变频器世界,2015,(22):163-214.
[3]张秀丽.节能调度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1):128-129.
[4]张蕾,冯飞,张鹏高,冯秀.严峻环保形势下高职热能动力专业学生的就业探析[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7):12-13.
[5]黄冬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发展现状及经济效益计量分析——以A环保电力有限公司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2):107-2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