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也需要免疫力

2018-01-04 01:53○文/
绿色天府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人工林树种森林

○文 / 周 颖

森林也需要免疫力

○文 / 周 颖

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地球的“免疫系统”,森林则是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载体。经过十多年的退耕还林实践,中国人工种植树林面积已达5333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但人工林快速覆盖的同时,生物多样性却在减低和减退。

解放初期,我国就栽种人工林,多是以“建设用材林”营建的。到了上世纪 80年代,主要是作为治理水土流失和用作水源涵养而营建起来。1998年,中国启动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森林复育、再造项目——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此后,我国人工林面积快速增加。

我国人工林以针叶树为主。从南到北,主要为杉木、桉树、马尾松、杨树、湿地松、火炬松、华山松、云南松、泡桐、刺槐、日本落叶松等10多个树种,大面积栽培。其中,面积较大的优势树种仅为杉木、马尾松和杨树3个。在南方各省,阔叶树人工林面积不及5%。

目前人工林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抗逆性差、生态服务功能低下。这些功能低下的人工林可能成为制约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6年9月初,《自然-通讯》期刊发表《世界最大还林工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存机遇》,其中提到,中国90%以上的县种植单树种纯林,种植简单的人工混交林(不超过5个树种)的县不到40%,而种植天然林的县仅3个。几乎没有一片人工林能体现本地树种的多样性。

人工林“单调”并非中国特色。以“绿色群岛”著称,森林覆盖率在发达国家中遥遥领先的日本,有30%左右的森林为人工林,主要是针叶林。日本自然保护协会副总监横山隆一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能供养金雕等大型猛禽的森林很少。熊类、野兔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也受影响。在占全球人工林5.8%的非洲,大部分人工林就是几个树种,包括松树、桉树、橡胶树、相思树和柚木。

人工林广泛增加并非好事,单树种人工林存在三大问题。第一,病虫灾害严重,控制难度大。对于树种单一的林区而言,树木进入中龄后,发生大面积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风险会上升。大量研究表明,集中连片的马尾松纯林更易“传播”病虫害,包括松毛虫、松突圆蚧和松线虫病等严重病虫害。

第二,人工林抗逆性弱,生态服务功能差。比如,落叶松使土壤产生酸性,单一大量种植,会过度消耗土地,使之不再适合灌木、乔木等植被生长。而缺少地表覆盖物,酸性针叶及其分解物又“猖獗”,土壤透性会衰退,无法形成较强的储蓄水源能力,地下水位下降,难以达到良好的生态防护效果。一般人工林抵御不正常气候的能力弱,易遭受风灾、雪压危害。

第三,生物多样性问题突出。欧洲、北美及澳大利亚等国的研究都发现,相比天然林,人工林支持的鸟种更少、鸟密度更低。研究发现,大面积人工林区,鸟鸣明显减少,鸟类、蜂类的种类都大幅减少。

如何解决人工林单一的现状?专家表示,要增加混合林的种植。在现有人工纯林中,增加林木种类,能较好地解决生物多样性问题,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操作成本也较低。

2006年,日本林业厅设定森林改造目标:将1/3所谓“单层林”改造为“多层林”,在人工纯林中,引入各种阔叶树,旨在实现人工林到混合林的升级。2015年,日本群马县的赤谷森林首次砍伐5英亩(约30.4亩)林地,引入阔叶树;拓宽伐木道路旁的草丛带,让野兔爱吃的喜光草木更好地生长。当年冬天,森林养护人员就观察到,金雕在砍伐后的林地上空搜寻猎物,生态多样性明显增强。

专家建议,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对天然林木的保护。退耕还林工程的考核中,增加对天然林木保有和覆盖率的评估。造林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着眼长远拯救林业资源多样性,莫让单一的人工林成为“绿色荒漠”。

盲目毁林开垦以及在陡坡地、沙化地耕种,不但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更会威胁生态安全。而退耕还林工程就是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将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耕地,以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有计划、按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植被。

相比于耕地,单一种植林地的鸟类多样性更低,而混合林则能大幅提高鸟类多样性,对整治多样性退化是有效之举。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备受重视。推广混合林能带来生物多样性收益,而且这一举措无需增加农户额外成本或大幅调整政策。

目前,中国的退耕还林项目,已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造林计划,也是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截至2013年,其共占地近2800万公顷。这一项目补贴农户在坡地上的耕地或灌丛改种树、草,以恢复生态,保护环境。

猜你喜欢
人工林树种森林
基于GC-MS流苏树种子挥发性成分分析
树种的志向
树种的志向
邻体干扰模型在辽东油松人工林中的应用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
我国人工林生态轮伐期探讨
人工林生产力提升对策探析
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