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森
在云南省昌宁县大田坝镇中心完小,有这样一位女老师,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孩子,用自身的一言一行,陪伴和影响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她的名字,叫段芝兰。
扎根山区
段芝兰,1966年生,家住昌宁县龙塘寺社区。1986年7月毕业于昌宁县师范学校,那年的段芝兰刚满20岁,刚踏出师范学校的大门,心中充满希望和理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当接到报到通知,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大田坝乡华严村小学任教时,自己还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设想着,华严小学一定是个依山傍水、鲜花似锦、既漂亮又崭新的学校……
然而,现实与理想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报到之期如约而至,段芝兰带上行李,怀揣着《报到证》,和一颗要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心,搭坐了一辆手扶式拖拉机到华严小学报到。拖拉机的排气管不断地冒着黑烟,车轮在泥泞的山路上缓慢地迈进。时值8月份,天空时有降雨,60多千米的山路,不知爬了多少个陡坡,也不知过了多少个急弯。时常还要下来推一把车,给拖拉机当人工助力,由于坡太陡,路太滑,可是无论怎么用力,车还是朝着路外滑去,驾驶员只能到寨子里请来民工将拖拉机扶正后,又继续上路。段芝兰看着自己满是泥巴的行李,泪花忍不住夺眶而出,将刚上车时的那份美好冲刷得一干二净。
华严完小周围是层峦叠嶂的大山,1986年的华严小学校舍简陋、教师紧缺,一位教师往往是承当着一个班的语文、数学、体育、美术等全部科目的教學任务。学校没有电灯,老师备课、批改作业、学生上晚自习都是靠煤油灯,到晚上休息时,每个人的脸和鼻孔都被煤油灯熏成黑色。学校没有食堂,吃饭要靠自己做。星期天还要走8千米的山路,要到当地粮管所用供应证购回食用大米。条件非常艰苦,可是段芝兰没有一句抱怨的话,她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这样写道:“我从来都不抱怨,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努力工作吧,做一名好老师是我一生的理想,上好一节课是我永远的追求!”她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在努力。那时最大的困难就是交通和通信落后,段芝兰的家远在昌宁县龙潭寺,离从教的华严小学有60多千米,要跟家人联系只能靠书信,一封书信一个来回得一个月时间。回家就更困难了,没有客车,只能靠走路回家。拂晓从华严小学出发,要到晚上10点钟才能走到自己龙塘寺家中。其中的艰辛,他人是无法体会的,尽管如此,段芝兰依旧坚持下来了,而且凭借着那颗年轻和炽热的心,全身心投入到山区教育这份工作中,在这里一待就是11年。
既是老师又是妈妈
当年的华严小学交通不便,学生住校,学校不可能有食堂,学生吃饭要等放学后自己动手煮,老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外,还要照顾好学生的生活。没有通信工具,学生有个感冒高烧的无法通知家长,来不及送县医院,老师情急之下,就用常备药、常备针水,自己动手给生病学生打针。有一次,班里留守儿童李晓庆突然发高烧,打了针还是没有退烧,家里只有奶奶,也来不及通知,段芝兰喊上几位教师背起李晓庆就往医院跑;韩一川同学一年级入学时不会自己洗脸,段芝兰手把手教他洗脸;冬天,学生的手冻裂了,段芝兰找来护手霜挨个给学生抹;罗雨馨同学的母亲到外地打工,段芝兰看到她的鞋子破了,便到街上为她买了新鞋子……
课堂上,段芝兰是学生的老师,课下她充当着妈妈的角色,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学生成长。
让爱心陪伴学生成长
从走上讲台至今,段芝兰始终承担着班主任工作,一晃已经31年了。这期间,段芝兰主要从事的是低年级教学。她始终注重低年级小朋友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握笔、扫地、物品的摆放等习惯开始培养起,一遍一遍地给小朋友做示范。有的小朋友上厕所,她还要亲自带着去。小朋友眼中的段老师,俨然是一位慈祥的妈妈化身,有时为了让学生弄懂一个问题,她会不厌其烦地讲上十几遍。在31年的从教岁月里,段芝兰视每个来到自己身边的孩子为宝玉,相信自己的爱心能融化学生懵懂的童心,希望每个山里孩子都能成才。
31年始终坚持在山区教育的第一线,虽然段芝兰心中也曾经产生过动摇,也有过调回昌宁照顾父亲的想法,但在动摇之后,还是留下来,留在艰苦的学校。学生送走了一茬又一茬,自己也从青春少女变成了一位50余岁的老教师。最值得宽慰的是,段芝兰经常都会收到学生的问候,有的学生早已成家,有的已走上工作岗位,但他们都没有忘记这位普普通通的段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