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萱蔚 育德为先 育人为终

2018-01-03 09:39秋圆廖严力杨欣诺
杰出人物 2017年12期
关键词:育人学校教育

秋圆+廖严力+杨欣诺

【人物简介】

潘萱蔚先生,香港道教联合会邓显纪念中学创校校董。从事教育工作3 0餘年,兢兢业业教学育人,收获桃李芬芳。他言教育工作应以育人为先,引导学生扎好道德的根,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与修养,其次才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好知识,做好学问。如春风化雨,润泽心田。

对教育的一片热忱,促使他走上一条教书育人的道路,一做就是30多年。30多年,这是一个数字,也是潘萱蔚先生穷尽半生心血,为无数学子换取美好前程的難忘岁月。时至今日,当初办学的艰辛历历在目,再忆及那时的画面,他仍感慨万千。

在收穫的季节,遇见教育

九月的一天,微风阵阵地吹,潘萱蔚先生站在北区的一角,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陷入了沉思:香港的未来在年轻人的思想与胸怀里,有怎样一种事业,可以帮助他们变得更优秀,更有担当和未来?

“是教育!”他攥了攥双手,目光坚定而沉著。於是他走上了从事教育的道路。

1982年,历经颠簸,他开始担任起中学校长。教育从来就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对这一点,潘萱蔚先生从来不否认。他想起刚做新校校长时,因外界对自己及所在学校的不熟悉,送来的学生水平和素质都是参差不齐,甚至有许多老师眼中所谓的“差生”,也被送到校园里来。“当年学校一共分12个班,有些学生没找到录用他们的学校,有些学生离家太远,没心思学习……我所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让他们知道读书是有用的。”他一时无以化解。

此时的潘萱蔚先生,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麽放棄,让他们在此沉沦,甚至走上错路,断送前程;要麽给予他们应有的重视,帮助他们进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学生”。

他选择了後者,並且在教案里写下了许多治学的想法。那些日子里,潘萱蔚先生和学生们的家长保持着密切联繫,不仅关注学生校内的行为,也对学生校外的行为多加留意,有问题及时纠正。他还要求自己和所有老师以身作则,无分别心、无私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想法总是好的,真正做起来卻充满了艰辛。20世纪80年代,学校体罚学生是香港普遍存在的现象。潘萱蔚先生回忆说,开学第一年,社会上有人打电话给他,称他的学校有炸弹。对於一个刚刚上任校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此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是否疏散学生,让学生免受伤害,是潘萱蔚先生首先要想的问题。

他出乎寻常地冷静,坐下来,仔细分析了这场“闹剧”背後的原因。“其实这个电话的意图,正是想通过恐吓,制止我们学校发生惩罚学生的错误行为。”潘萱蔚先生说。正因如此,他没有报警,也没有疏散学生,而是与所有老师达成共识,将学生转移到学校操场,再逐个教室排查是否存在可疑物体。“恐吓电话”打来多少次,他们这样的工作就重复了多少次,直至後来这种事情不再有,学校才恢复平静。“遇到事情,一定要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其背後的原因和目的,再用清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如此才是最好的。”他说。

这样的事情,还不仅仅这些。很多学生涉世未深,跟校外的黑社会走在一起。一次偶然,潘萱蔚先生发现一名读中学一年级的女学生书包里的电话本上写着很多手机号码,他感觉不正常,於是找了个机会和这位女学生谈话,耐心疏导,及时解决了问题。久而久之,潘萱蔚先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了严厉而慈悲的校长形象,深受学生钦佩。

辛勤办学,终得满园芬芳

有一个词叫“潛移默化”,这麽多年,潘萱蔚先生恰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如春风化雨,不露痕跡。至1992年,短短十年时间,他的学校从1982年时的默默无闻,嬗变为在全香港排列前100名的学校;1995年,多位学生获得了以葛量洪总智名义颁发的奖学金;2001年,他所在的学校,是全港最多学生在高级程度会考中取得5A成绩的学校……为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他还带领学校於2004年和北京第二中学结盟为兄弟学校,每年开展不同的文化交流活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教育是最能培养人才、造福社会的。多年的付出与坚持下,莘莘学子报他以满园芬芳。十多年来,潘萱蔚先生的学校每年大学的考入率达百分之百,且大部分学生都能进入港大、中大。他和所有老师们兢兢业业,将部分学生送进哈佛、剑桥、牛津等名校。面对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潘萱蔚先生更是关爱有加,鼓励他们人穷志不穷,提升自身知识、品德以改变命运,让学生深受激励。

平日里,潘萱蔚先生常常劝导学生,不要受社会太多的影响和干扰,而要清楚知识能带给自己什麽,把书读好才有好的明天。他言,面对学生,不管他们资质如何都要平等对待,甚至对一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他更注重关心和栽培,尽力在他们身後推一把。於细节处,潘萱蔚先生也很为学生考虑,他在校园的许多地方佈置了一些凳子,让学生放学後离开教室也可在校园其他地方安心学习,细微之处见真淳。

“教育从来不是生硬地套用一些教育原则在做,而是学生拥有做人做事的目标,教师们跟着学生的目标去走、去引导,如此才能把学校办好。”谈及治学理念,潘萱蔚先生感慨不已,他言,这条主线是做人的根本,要深信不疑地坚持下去。有些学校之所以办不好,是因为教育工作者们不知道该给学生什麽,目标不清晰、不坚定,自然难出好成绩。

为让自己对教育的认知和体悟被更多人所知,潘萱蔚先生近年笔耕不辍,写了多本著作,将几十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体验与经历融入其中。尤其是,当他看见自1997年香港回归後,因文化差異,不少年纪尚小的学生对祖国存在着不解甚至排斥等情绪,作为文化人的他深表忧虑。於是,潘萱蔚先生将爱国教育内容写入书本,言语真挚,让不少学生受到启发。如今,他所著的书籍在香港诸多学校内流传,受到社会各界的讚誉。

九月,是丰收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踏上了教育的道路,也許隐隐意味着他的教育之路将会走得顺畅,像秋天一样结得硕果累累。如今看来,潘萱蔚先生享受並沉浸在这种收割的景象中了。

教育的核心工作是美德的培养

万物生长始於根,万事有成始於源。潘萱蔚先生的教育路走得顺畅並非是无缘无故的,这背後饱含着艰辛和汗水,也与他“育德为先,育人为终”的教育理念分不开。

在读书方法上,潘萱蔚先生常常教导学生向古人学习。他因循“古之学者为己”,一个“为己”,听着自私,其实不然。所谓“为己之学”,就是“学”要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长养自己的内涵与智慧,如此才是最好的“学”。

而对於学什麽,潘萱蔚先生也早已有了答案。他言:“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知识不如喜好知识,越读越有兴趣,学问自然会深深扎根在心里。”如此,人则会不为讨好别人、不为谋取利益而学,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在潘萱蔚先生眼里,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是不容推卸的责任。他说,德育不是掛在嘴边的,更不是光靠每周开设一两门德育课就能达成的目标,而是教育工作者要有这样的责任和担当,引导学生去走一条正确的人生大道,走向光明的未来。

对此,潘萱蔚先生常用“君子不器”来勉励他的学生。他对学生说,我们不是一件器皿,不是一个可供人利用的工具,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着诸多的道德评判标準。因此,一个人若要赢得他人的尊重,就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潘萱蔚先生说,教育的核心工作在於美德的培养。“美德不是一般绘画技巧,而是一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善良与气度,当一个人懂得欣赏自己的长处,懂得为他人奉献自己价值的时候,那就是他越来越接近真善美的时候。”

猜你喜欢
育人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校推介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