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溃疡的中医内治法精准辨证和治疗研究进展

2018-01-03 07:29陈朝霞赵京霞张金超何秀娟
世界中医药 2017年12期
关键词:疗效临床研究

陈朝霞 赵京霞 张金超 何秀娟 李 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100010)

糖尿病溃疡的中医内治法精准辨证和治疗研究进展

陈朝霞 赵京霞 张金超 何秀娟 李 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100010)

糖尿病溃疡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中医内治法辨证治疗糖尿病溃疡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文献资料,从糖尿病足溃疡的精准辨证、精准论治及客观依据方面总结糖尿病溃疡的中医内治法精准辨证及治疗研究进展。中医药精准化治疗是中医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医内治法治疗糖尿病溃疡有着明显的疗效和优势,其临床和实验研究研究遵循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同时蕴涵和体现了“精准医学”的基本思想,为临床中医内治法治疗糖尿病溃疡提供精准化依据。

糖尿病溃疡;中医内治法;精准;辨证论治

糖尿病溃疡,属糖尿病足的后期阶段,以创面愈合延迟或不愈合为特征,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溃疡往往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目前西医治疗方法包括抗感染、局部清创、血管重建、负压引流、生长因子、干细胞移植等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存在长期应用费用过高、疗效欠佳、远期不良反应以及技术尚未成熟等急需攻克的难题。在糖尿病溃疡治疗过程中,中医内治法在改善全身症状和促进溃疡愈合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精准医学是指通过基因组、蛋白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学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2]。现对糖尿病足溃疡的中医内治法精准辨证及治疗进行归纳总结,探讨精准医学在糖尿病足溃疡中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1 糖尿病足溃疡的精准辨证及客观依据

1.1 糖尿病足溃疡的精准辨证 糖尿病足溃疡属中医“疮疡”中的“溃疡”“脱疽”范畴,疮疡的转化过程一般要经历初起、成脓、溃后3个阶段,“始盛终虚”为外科疮疡病变的一般规律。糖尿病足溃疡早期多为实证,后期由于成脓长肉的过程耗伤气血,多伴随着气血脏器的亏虚。

1.1.1 分期辨证 因糖尿病溃疡各期的病机、临床表现不同,所以应分期辨证施治,方能取得理想效果。方豫东等[3]主张分期辨证,将该病分为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或伴有恢复期。急性发作期以疮口破溃,分泌物呈脓血性,气味恶臭,疼痛剧烈,皮温增高,伴发热,血糖和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升高,舌质暗红或红绛,舌苔黄腻或光薄少苔,脉弦数或滑数为主要临床表现,属湿热毒盛证。缓解期主要分为湿滞络瘀和气阴两虚证,湿滞络瘀证表现为局部红肿消退,坏疽蔓延趋势已控制,患趾干黑,脓液减少,臭秽之气渐消,疼痛缓解,发热已退,血糖已控制,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正常,舌苔薄白或腻,脉细数或弦。气阴两虚证表现为疮面有肉芽组织和上皮生长,肌腱等腐坏组织已净或残存少量,分泌物清稀,略带腥味,患足略肿,皮温基本正常。伴有口渴,心悸气短,舌红苔剥,脉细。恢复期以溃疡久溃不敛,局部无红肿热痛,腐肉已尽,脓液清稀,疮面经久不敛,疼痛较轻,伴神疲倦怠,口干,舌质淡胖或暗红,舌苔薄腻,脉虚细为主,属气虚血瘀证。陈永龙等[4]根据病程发展阶段将本病分为发展期、愈合期、恢复期3期。阙华发[5]根据“创面床准备”理论,将糖尿病足溃疡分黑期(组织坏死期)、黄期(炎性反应期)、红期(肉芽增生期)、粉期(上皮化期)4期进行内治为主。糖尿病足溃疡各个分期可以重叠出现,患者可以表现为一个分期的症状,也可以界于2个分期之间,兼具2个分期的表现,临床常见湿热毒盛证、血脉瘀阻证、热毒伤阴证等[6]。

1.1.2 分型辨证 陈亚奇[7]等将糖尿病足溃疡应用中医分型辨证:早期即西医诊断为糖尿病足的0期、1期,通常分3型辨证治疗:1)气阴两虚、络脉不和型;2)阳虚血瘀型;3)热毒炽盛型。中期即西医诊断为糖尿病足的2期、3期,一般亦分3型辨证:1)热毒炽盛、湿热搏结型;2)气血亏虚、淤阻脉络型;3)阳气亏虚、脉络闭阻型。董翠珍[8]将糖尿病足溃疡分为3型:1)热毒蕴结,湿热下注型;2)瘀血阻滞,脉络瘀阻型;3)精血亏损,气阴两伤型。刘晓燕等[9]将本病分为阴寒偏盛型、热毒炽盛型、阴阳两虚型3型。徐旭英等[10]以局部辨证为主,辅以整体辨证,主要分为3型:1)气阴两虚,肌肤失养型;2)湿热阻络,热盛肉腐型;3)脾肾阳虚,寒凝血瘀型。

1.1.3 消托补-分型分期同辨证 虽然糖尿病足溃疡分期、感染状况、临床表现、辨证治疗方法不同,但其宗旨皆为促进溃疡的消散及愈合。从临床实践看,分期分型同辨证论治收效良好。消托补法辨证如下:1)消法:于秀辰等[11]认为糖尿病足阳热症状明显者可分为热毒炽盛型和湿热内蕴型。王永刚等[12]总结亓鲁光教授经验,认为糖尿病足急性期可分为3型:a.阴虚燥热,脉络瘀阻证;b.毒热内蕴,络脉瘀阻证;c.湿热下注,脉络瘀阻型。2)托法:分为透脱法和补托法2种,王冰冰[13]将糖尿病足溃疡分为气虚血瘀、湿毒蕴阻型;郎宁[14]将糖尿病足溃疡分为气阴两虚、热毒壅盛型。3)补法:岳新[15]运用补法治疗糖尿病足缓解期,分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痰瘀阻络型;马静[16]将糖尿病足溃疡辨为气阴两虚、湿瘀留恋;阳气不足、湿瘀留恋;气血两虚、湿瘀留恋之证。

1.2 糖尿病足溃疡精准辨证的客观依据 糖尿病足溃疡不同的证型表现出病理形态改变、感染与凝血指标及血流灌注的差异。中医辨证分型与动脉病理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脉络热毒证动脉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浸润,内膜斑块处伴有炎性肉芽组织增生。气阴两虚瘀阻证同样有炎性肉芽组织增生。脉络瘀热型和气血两虚瘀阻型则以中膜钙化、平滑肌细胞萎缩、变性、坏死和胶原纤维增多及内膜粥样斑块形成为主。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气血两虚瘀阻证、脉络热毒证、脉络瘀热证和气阴两虚瘀阻证中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表达均呈阳性,脉络热毒证中表达最强、气血两虚瘀阻证中表达最弱,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糖尿病足的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存在感染及凝血指标显著差异。湿瘀壅盛,气阴两伤型中,白细胞计数(WBC)、粒淋比值(NLR)、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升高,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降低;湿瘀阻络,气阴不足型中,白细胞总数可能正常,但粒/淋比值出现异常,中性粒细胞呈升高趋势,CRP、PLT、Fib、D-二聚体升高程度以及贫血程度不及湿瘀壅盛气阴两伤型;湿瘀留恋,气阴两亏型中,患足红肿逐渐消退,溃疡腐物较多,但已局限,为腐化肌生期,病情相对转归,炎性反应指标结果下降,贫血也得到改善[17]。贾慧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糖尿病足溃疡不同的证型表现出血流灌注的差异。糖尿病足溃疡湿热蕴结型患者的动态血浆沉降率、CRP、踝肱比值、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百分比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均高于气虚血瘀型患者,而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则在气虚血瘀型中更高[18]。

2 糖尿病足溃疡的中医内治精准论治及客观依据

2.1 糖尿病足溃疡的中医内治精准论治

2.1.1 分期论治 糖尿病足溃疡根据分期辨证进行分期论治,收效颇良。陈永龙等[4]根据病程发展阶段施治:1)溃疡发展期:以四妙勇安汤加减;2)溃疡愈合期:以托里消毒散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3)溃疡恢复期:以右归丸加减。加用活血化瘀药:丹参30 g、莪术10 g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并随症加减。治疗32例,总有效率为96.5%。阙华发[5]将1)黑期和营活血,养阴清热解毒;2)黄期以凉血清热解毒,和营利湿消肿;3)红期和粉期益气活血,托里生肌。共治疗463例,总有效率91.58%。

2.1.2 分型论治 董翠珍[8]将热毒蕴结、湿热下注型治宜清热解毒,化湿祛腐,方用四妙勇安汤合三黄散加减;瘀血阻滞、脉络瘀阻型治宜活血祛瘀,益气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精血亏损、气阴两伤型治宜益气活血,托毒生肌,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临床总有效率为93.3%。刘晓燕等[9]将阴寒偏盛型用自拟散寒温阳通络汤;热毒炽盛型用自拟通脉解毒汤;阴阳两虚型用自拟回阳通脉汤。共治疗糖尿病坏疽34例,有效率为97.06%。

2.1.3 消托补-分期分型同论治 根据消托补辨证原则,总结论治方法。1)消法:消法指运用不同的方法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在糖尿病足溃疡局部辨证为热证时运用较多。于秀辰等[11]将热毒炽盛证治以清热泻火解毒,予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或四妙勇安汤加减;湿热内蕴、肉腐成脓证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予四妙散加清热解毒之品。王永刚等[12]将糖尿病足急性期阴虚燥热,脉络瘀阻证,予黄芪生脉散或沙参麦冬汤加活血化瘀药加减;毒热内蕴,络脉瘀阻证,予五味消毒饮和活血化瘀药加减;湿热下注,脉络瘀阻型,予四妙散或四妙勇安汤加减。2)托法: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方法。可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李剑莹[19]运用仙方活命饮合透脓散加减治疗糖尿病足64例,在透托的基础上加入黄芪、党参等益气脱毒之品加强补托之效。郎宁[14]对糖尿病足治以益气养阴,托毒排脓,方选透脓散加减。3)补法:补法即运用补益的药物补养机体的正气,助养其新生,使创口早期愈合的方法。在糖尿病足毒势已去,脓液清稀,创面不愈合的阶段应用较多。岳新[15]运用补法治疗糖尿病足缓解期,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型治以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虚、痰瘀阻络型治以阳和汤或真武汤加减。马静[16]提出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补法的应用过程中应注意补气与补血的关系,补阴与补阳的关系,尤其注重补中有清、补中有活、补中有利。补血之剂多用当归、鸡血藤等补血活血之品,少用熟地黄、阿胶、白芍等滋腻补血之剂,补中有活,补而不滞。补气之品多用党参、白术、生黄芪;补阴多用山药、麦冬、天花粉、女贞子、墨旱莲等,佐助补阳药多用补骨脂、淫羊藿、桂枝、肉桂等。4)消、托、补三法联用:当患者病情复杂,单纯应用一种方法难以收效时,可将消、托、补三法灵活配合应用,以更好地发挥中医个体化的治疗优势。

2.1.4 中药制剂治疗 谢菁[20]用红花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溃疡,观察组总有效率85.0%(P<0.05),提示红花注射液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及治疗糖尿足溃疡,而且能够阻止糖尿病足溃疡的进一步发展。吴桂林[21]应用血栓通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糖尿病足,1个疗程后,观察组溃疡面积明显减小(P<0.05),创面新鲜肉芽例数明显增加(P<0.01),总有效率91.1%(P<0.05),提示血栓通可以改善微循环,七叶皂苷钠则能消除下肢水肿,发挥有效的抗炎作用。

2.2 糖尿病足溃疡中医内治精准论治的客观依据 中医药内治法对于糖尿病性皮肤溃疡的治疗效果显著,从近年有关中药复方与单体的理论研究,探究精准论治的客观依据。

2.2.1 中药复方 糖尿病足溃疡的中医内治法主要方剂为四妙勇安汤及其加减方,其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炎性反应因子水平,升高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从而增强患者血流供应,抑制炎性反应,促进溃疡创面愈合。崔炎等[22]观察四妙勇安汤(当归、玄参、金银花、生甘草)对糖尿病足坏疽患者的疗效及其机制,以常规基础治疗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四妙勇安汤。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致炎因子(IL-6、IL-8、TNF-α)的变化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由外周血中的血循环内皮细胞(CEC)来评价)。治疗4周后2组数值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妙勇安汤可减少糖尿病足血清炎性因子,控制炎性反应和修复内皮细胞。李建鹏等[23]探讨四妙勇安汤加味(当归、玄参、金银花、黄芪、鸡血藤、甘草)对糖尿病足的作用机制。经口服四妙勇安汤前后检测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治疗后,观察组NO水平明显升高,消除自由基的能力明显增强。ET-1水平降低,表明四妙勇安汤可以通过降低内皮素来舒张糖尿病足患者过度收缩的血管,从而改善肢体缺血。李莲静等[24]发现,四妙勇安汤可以在降低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同时升高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水平,而TXB2水平的降低及6-Keto-PGF1α水平的升高均可以降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功能。因此四妙勇安汤可增强患者血液流动性,改善患肢血供。李晓庆[25]研究解毒通脉方(当归、玄参、金银花、鸡血藤、地龙、延胡索、桂枝、牛膝、甘草)对糖尿病足溃疡的作用机制,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加羟苯磺酸钙分散片口服,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加解毒通脉方口服。结果表明解毒通脉方口服可以增加痰瘀阻络证糖尿病溃疡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的动员,促进其参与溃疡修复,其作用靶点可能为EPC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Lau KM等[26-27]发现NF3(黄芪和熟地黄2∶1组合的方剂)能够促进HMEC-1细胞的迁移、增加HUVEC的细胞增殖和管腔的形成、具有很好的抗炎活性能够明显地抑制巨噬细胞的一氧化氮产物、恢复EPCs的动员能力、提高SDF-1α的表达、降低血清TNF-α水平,促进成纤维细胞再生和新生血管形成,明显缩小伤口面积,促进糖尿病溃疡愈合。

2.2.2 中药单体 黄芪多糖(APS)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抑制白细胞与HUVEC黏附作用,并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提示APS具有抗炎作用,体现了黄芪“托毒生肌”的作用基础。邓来明等[28]APS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足溃疡成纤维细胞终末期糖基化产物的浓度及及糖基化终产物受体mRNA的表达,显著缩短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肉芽组织出现时间和溃疡愈合时间。于鑫等[29]利用大鼠糖尿病皮肤溃疡模型探讨三七总苷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三七总苷可降低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有效控制糖尿病皮肤溃疡炎性反应进展。Lau TW[30]等通过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足溃疡大鼠发现,生地黄水提物能够增加VEGF表达来促进毛细血管形成,减轻炎性反应促进结痂和上皮的形成,改善伤口愈合。

3 小结

糖尿病足溃疡病因病机复杂,决非一方一法所能独全。对不同程度糖尿病足溃疡进行辨证论治尤为重要。中医内治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明显缩短了溃疡的愈合时间,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截肢率,对患者全身的内环境紊乱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调理。不良反应小、价格便宜、依从性好,凸显出独特的疗效和优势,符合现代绿色医疗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中医内治法精准辨证与论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也呈现上升趋势,为糖尿病溃疡的治疗提供了准确依据,有力佐证了中医理论本质,将中医学推向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

然而,目前中医对本病仍未形成统一的辨证分型与论治方法,中医临床研究等级较低,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和循证医学资料,实验研究技术及深度尚需提高,如中医证候动物实验模型研究存在中医特色不强、病症模型研究进展缓慢、缺乏规范化等问题。在日后的研究中,应在此方面多做努力,使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造福于广大患者。

[1]徐海环.三七总甙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11):815-817.

[2]梅甜,张洋,胡珊,等.精准医学体系的构建及其面临的挑战[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1):44-48.

[3]方豫东,曹烨民,吴伟达,等.奚氏清法治疗糖尿病足筋疽187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8,14(1):68-69.

[4]陈永龙,闫金玉.糖尿病足溃疡的中医分期治疗与综合护理52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8):185-186.

[5]阙华发.糖尿病性足溃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0,13(11):911-913.

[6]陈奎铭,王小平,蔡惠群.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究近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04):454-456.

[7]陈亚奇,李同平.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90例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04):465-466.

[8]董翠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30例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4):123.

[9]刘晓燕,彭凯润,陈锋,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坏疽34例[J].河南中医,2010,30(2):172-173.

[10]徐旭英,吕培文.糖尿病足辨证分析[J].北京中医药,2009,28(9):696-698.

[11]于秀辰,娄树静,赵溥.内治法与外治法联合应用治疗感染性糖尿病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18(1):39-41.

[12]王永刚,荆志斌,刘晓宏,等.亓鲁光教授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足湿性坏疽的经验[J].四川中医,2009,27(3):1-3.

[13]王冰冰.益气透脓法治疗糖尿病足湿性坏疽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14]郎宁.糖尿病足分期辨治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0):72-74.

[15]岳新.糖尿病足的分期辨证论治[J].中外医疗,2010,29(26):122-123.

[16]马静.补法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中医药,2012,7(3):230-231.

[17]刘娜,温学红,朱朝军,等.糖尿病足的中医辨证分型临床检测指标的差异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5):22-24.

[18]贾慧.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百分比及ABI、MMP-2、MMP-9等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9]李剑莹.仙方活命饮合透脓散加减治疗糖尿病足64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3,45(06):113-114.

[20]谢菁.红花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6):1544-1545.

[21]吴桂林.血栓通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270-271.

[22]崔炎,吴建萍,李晓绿,等.四妙勇安汤对糖尿病足坏疽患者VEC、ET和致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河南中医,2009,29(2):151-152.

[23]李建鹏,王大伟,吴红丽.四妙勇安汤对糖尿病足血管内皮功能的干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7):48-49.

[24]李莲静,李七一,朱萱萱,等.冠心平对心肌缺血犬血清TXB2及6-keto-PGF1α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11,43(7):84-85.

[25]李晓庆.解毒通脉方对糖尿病足溃疡内皮袓细胞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26]Tam JC,Ko CH,Lau KM,et al.A Chinese 2-herb formula(NF3) promotes hindlimb ischemia-induced neovascularization and wound healing of diabetic rats[J].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14,28(4):436-447.

[27]Tam JC,Ko CH,Lau KM,et al.Enumeration and functional investigation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 neovascularization of diabetic foot ulcer rats with a Chinese 2-herb formula[J].J Diabetes,2015,7(5):718-728.

[28]邓来明,肖正华,陈定宇.黄芪多糖对糖尿病足溃疡成纤维细胞AGEs及RAGEmRNA表达的影响[J].今日药学,2014,24(05):313-315.

[29]于鑫,董化江,单娜娜,等.三七总甙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12):893-895.

[30]Lau T W,Lam F F,Lau K M,et al.Pharmacolog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wound healing effects of Radix Rehmanniae in an animal model of diabetic foot ulcer[J].J Ethnopharmacol,2009,123(1):155-162.

ResearchProgressonAccurate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InternalTreatmentofChineseMedicineforDiabeticUlcer

Chen Zhaoxia, Zhao Jingxia, Zhang Jinchao, He Xiujuan, Li Ping

(BeijingInstitut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010,China)

Diabetic ulcers are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Through searching literature on relevant clinical study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ccurat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ulcer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ummed up research progress of precis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CM internal treatment from precis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ccurate treatment and objective basis of diabetic foot ulcers. The accurate treatment of TCM is the direction of TCM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CM internal treatment of diabetic ulcer ha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and curative effects, and its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follows the TCM holistic concept and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ontains and reflects the basic ideas of “precision medicine”, providing accurate basis for clinical therapies of TCM treatment of diabetic ulcer.

Diabetic ulcer; Internal treatment of TCM; Accurat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R255.4;R275.9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7.12.081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81774328,81403270,81403409)

陈朝霞(1983.07—),女,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皮外科、皮肤科临床与基础研究,E-mail:beijingzhaoxia1@163.com

李萍(1965.04—),女,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皮外科研究,E-mail:liping411@126.com

(2017-08-30收稿 责任编辑:王明)

《世界中医药》杂志2017年第12卷总目次

专题

专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与研究

糖尿病肾脏病分期辨证规范与疗效评定方案及其研究

赵进喜 王世东 李 靖 等(1)

活血消癥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

杨 涛 李潇然 王世东 等(5)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述评

赵进喜 王世东 黄为钧(10)

益气活血散结法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中MCP-1、TGF-β的影响

黄为钧 王世东 赵进喜 等(16)

吕仁和教授分期辨治糖尿病学术思想探微

傅 强 王世东 肖永华 等(21)

MMPs和TIMPs与糖尿病心肌病心室重构的关系及糖心宁的干预作用

吕仁和教授诊治糖尿病、糖尿病肾脏病及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分析

闫 璞 刘晓峰 王世东 等(30)

专题——脑心同治

脑心同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刘卫红 周明学 李思耐 等(241)

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择期PCI围术期ACE2的影响

李爱勇 张玉灵 邢文龙 等(243)

丹红注射液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主动脉斑块的干预作用及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转移酶的影响

张 颖 周明学 李思耐 等(247)

益气逐瘀法对AMI/抑郁大鼠神经体液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朱雨玫 胡 馨 刘红旭(251)

益气逐瘀法干预择期PCI围手术期对EPCs动员与归巢影响研究

张玉灵 邢文龙 尚菊菊 等(254)

丹红注射液干预择期PCI围手术期心肌保护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张玉灵 尚菊菊 邢文龙 等(258)

木丹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徐 涛 郝丽梅 张 焱 等(266)

脑心同治法对老年卒中后失眠患者总体睡眠状态及失眠药物剂量的影响

张小健 刘晶晶 王迎昌 等(269)

专题——方证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方证相应中的象思维

周雪明 李晓娟 陈家旭(481)

基于分子机制的逍遥散方证相关研究思路

严志祎 焦海燕 马庆宇 等(484)

逍遥散调节慢性应激肝郁脾虚模型大鼠下丘脑弓状核ob-R、α-MSH变化机制

旷湘楠 王少贤 方朝义 等(488)

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海马TPH2与IDO1的调节作用

焦海燕 严志祎 马庆宇 等(494)

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大鼠胃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李晓红 陈家旭 张 煜 等(499)

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李晓红 陈家旭 孔鹏云 等(504)

慢性束缚应激抑郁症大鼠海马Belin-1、LC3的表达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

王亭晔 李晓娟 周雪明 等(509)

P2X2受体在肝郁脾虚证小鼠模型前额皮质中的表达

刘 燕 丁秀芳 严志祎 等(513)

专题——中医药与脓毒症/脏器功能不全

2014—2016年北京地区3家三甲中医医院细菌耐药监测分析

郭玉红 宫晶书 刘东国 等(721)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郭玉红 戴浩然 刘清泉(725)

NALP3炎性体活化对脓毒症发病过程中HMGB1释放的调节作用

赵京霞 郭玉红 何莎莎 等(728)

甲型流感病毒诱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何莎莎 赵京霞 徐霄龙 等(731)

中医药干预多发性硬化的作用机制与治疗研究展望

吴彦青 郭玉红 刘清泉(735)

C57BL/6J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建立的关键性问题

吴彦青 郭玉红 刘清泉(738)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评估的研究进展

梁立新 吴彦青 郭玉红 等(741)

专题——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本草基因组学研究及应用

(内插页1、2、3、4)

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沈 亮 孟祥霄 徐 江 等(961)

基于GMPGIS银杏全球生态适宜产区分析

徐 江 沈 亮 汪 耀 等(969)

基于GMPGIS全球变暖情景下人参未来生态适宜产区变化

沈 亮 徐 江 董林林 等(974)

基于GMPGIS的沉香全球产地适宜性分析

徐 江 汪 鹏 谭瑞湘 等(979)

中药何首乌全球生态适宜性分析

黄志海 徐 文 张 靖 等(982)

南药巴戟天的全球产地区划

宫 璐 汪 鹏 谭瑞湘 等(986)

基于GMPGIS的阳春砂全球产地区划

宫 璐 叶育石 吴 杰 等(989)

南药化橘红全球产地适宜性分析

许翔翔 刘 淼 李西文(992)

广佛手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

汪 耀 吴明丽 李西文 等(996)

专题——中医临床证据评价方法与转化应用

中医药领域的证据与推荐:理论、方法与实践

陈耀龙 张晓雨 商洪才(1209)

“病证结合”多主要终点评价法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胡 晶 刘卫红 张会娜 等(1214)

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现状、挑战与展望

钟丽丹(1218)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差异化策略的提出——个体化研究方法学元素初探

赵 晨 刘 智 商洪才(1221)

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防治慢性疾病的优势与评价思路

赵 晨 商洪才 王燕平(1226)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探索

邱瑞瑾 张晓雨 商洪才(1230)

中医非药物治疗老年性痴呆的证据总结与评价

靳英辉 魏洪悦 王云云 等(1235)

Spin—中医药临床证据报告的新挑战

王家莹 王俊峰 商洪才(1244)

热敏灸循证评价与临床转化

熊 俊 陈日新(1248)

心血管中成药超说明书用药循证评价方法和程序的建立

刘 莹 商洪才(1253)

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研究中校正填补值的模式混合模型方法

刘 岩 李新龙 商洪才 等(1258)

中医临床证据的转化策略—决策辅助工具的研制

牟 玮 翟静波 李 杰 等(1261)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临床试验研究方案及病历设计思考

李 博 郭玉红 胡 晶 等(1268)

针灸临床证据转化的模式与路径探析

赵天易 陈 波 李 博 等(1274)

复方中药的国际化发展策略

张晓雨 商洪才(1279)

专题——脑血管病中医干预方案优化与评价方法研究

论“益髓醒神”针刺方案治疗中风后失语的理论内涵

常静玲 黄 幸 吕天丽 等(1487)

社区慢病管理模式的现状与思考

于 瑶 高 颖 柳红芳 等(1491)

脑卒中偏瘫患者皮层下运动通路脑功能连接变化特点的fMRI研究

姜思竹 谭中建 陈 颖 等(1495)

从脑肾相关理论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临床治疗的思路

唐 璐 张明慧(1500)

急性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演变规律与ASPECTS影像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赖新星 康利高阁 刘 强 等(1504)

中风病注册登记研究模式特点与发展思路初探

董兴鲁 高 颖(1508)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与疗效机制研究现状

张斌龙 常静玲 高 颖(1512)

专题——儿科疾病证治方药研究

消渴糖尿病证治条辨

常 克(1727)

紫草制剂防治尿布皮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李 陈 常 克(1733)

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血尿(肝肾阴虚证)的疗效研究

蒋凤艳 常 克(1739)

121例成都地区学龄期儿童抽动症患儿的中医体质调查分析

李贝婷 常 克(1743)

麻杏石宣汤治疗小儿湿热咳嗽72例临床观察

李高恩 常 克(1747)

关于紫草油和复方紫草油对照研究的文献分析

李 陈 常 克(1751)

二天汤防治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缓解期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研究

彭文禹 韩姗姗 杨 静 等(1755)

基于数据挖掘的常克教授治疗紫癜性肾炎用药规律研究

赵丽萍 常 克(1759)

专题——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理论、临床、标准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冠心病痰湿证理化指标的权重研究

段 飞 胡镜清(1989)

雪莲通脉丸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影响的临床研究

任小娟 祝 婕 张秀芬 等(1993)

舌苔客观测量的研究进展及问题分析

许伟明 王传池 胡镜清(1997)

基于“五行圆运动”,论冠心病之“痰瘀互结”

韩 蕊 周 海 林明欣 等(2001)

从“痰瘀互结”看病机的时空属性

佟 旭 胡镜清(2005)

浅谈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及内质网自噬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的研究意义

王 琛 胡镜清(2009)

从脾论治气虚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张松峰 郑 直 石 洪 等(2014)

专题——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促进针药复合麻醉研究与应用

针药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贾怡童 陈 征 罗 芳(2269)

电针复合不同麻醉方式对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赵春美 谢思宁 张 晴 等(2274)

电针治疗腰麻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

高寅秋 时金华 李辛洁 等(2280)

甲状腺手术针刺麻醉应用指南

高寅秋 时金华 刘俊岭 等(2284)

甲状腺手术针药复合麻醉应用指南

高寅秋 时金华 刘俊岭 等(2288)

无气管插管针刺复合药物麻醉下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应用规范

周 嘉 陈彤宇 袁 岚 等(2292)

专题——中药“毒、效”整合分析研究

中药附子毒效多维评价与整合分析的思路与实践

彭 成(2543)

附子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潘校琦 彭 成(2551)

附子心脏毒效的多维评价和整合分析研究进展

谢晓芳 彭 成(2555)

附子品种的抗病性及根表真菌多样性研究

高继海 王 伟 谢晓芳 等(2563)

基于“毒-效整合分析思路”探讨有毒中药附子的物质基础

熊 亮 彭 成 缪璐琳 等(2568)

基于毒效整合分析的附子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李芸霞 彭 成(2579)

有毒乌头类中药的毒效网络整合分析:思路与方法

韩 波 黄 维 谢 欣 等(2585)

“973”专题——“上火”的机理与防治研究

上火的由来、定义及其研究思路

谢冠群 钱俊华 范永升(2869)

氧化应激与实热“上火”的相关性研究

李思敏 包 洁 汪琴静 等(2872)

基于iTRAQ技术研究滋阴降火方药知柏地黄丸对阴虚“上火”SD大鼠血清蛋白组的影响

刘昌铭 毛连根 杨 粟 等(2876)

黄连解毒汤对大鼠上火牙龈炎的治疗作用

张方博 张 毅 李德凤 等(2881)

“上火”人群中Activin A、E-selectin的差异表达研究

汪琴静 徐 莉 包 洁 等(2885)

知柏地黄丸对阴虚“上火”证血清抗炎凝血蛋白的影响

毛连根 刘昌铭 杨 粟 等(2889)

杭城大学生“上火”症状分布及诱导因素研究

郑卫军 何月晖 谢冠群 等(2892)

基于iTRAQ技术的中医实热“上火”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分析

陈 娟 徐 莉 谢冠群 等(2897)

自制白及涂擦剂对上火模型——豚鼠口腔溃疡模型的影响

杨京京 包 洁 钱 颖 等(2902)

理论研究

对中医学“因地制宜”治疗原则的探讨和分析

蔡明财 严雪梅 吕伟凤 等(272)

不同时期脏腑辨证理论内涵差异初探

任北大 张保春(277)

怔忡脏腑辨证的内涵与体会

高嘉良 陈 光 何浩强 等(517)

五行学说的发生认识论解释

邱春华 贾春华(521)

中医“肝郁克脾”病机新解

胡俊媛 王 阶 廖江铨 等(746)

《伤寒论》第15条新解

康鹏飞 郑丰杰 李宇航(750)

基于巨噬细胞泡沫化探讨脾病“脉道不利”的科学内涵

张会永 闵冬雨 贾连群 等(1000)

《癫狂条辨》从痰论治癫狂的学术思想

孙文军 郑 琴 田 青 等(1004)

浅析《云笈七签》与中医养生

常 久 蒋力生(1517)

基于“分级用药”理论的经方温阳止痛药应用

张凯文 李成卫(2598)

绝经综合征的应激学说

王铁枫 刘雁峰 辛明蔚 等(2602)

李东垣用药组方规律探究

杨浩宇 黎咏麟 曲保全 等(2606)

临床研究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药联合外治法的临床研究

朱丽华 陈尚雅 李和根 等(34)

补肾健脾方内服治疗膝重度骨关节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王海雄 桑志成 温建民 等(37)

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疗效观察

刘月秋 刘 辉 杜 卫(42)

益气活血方对慢性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李 征 肖凌勇 于 勤 等(45)

助阳通便汤治疗津亏肠燥气滞证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魏 妮 梁靖华 孙林梅 等(49)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证对于心肌血运重建的影响

单自琴 许剑婕(53)

消瘀康胶囊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期的神经功能影响

宋 静 孙国钧(57)

中西医结合治疗2期以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4例疗效评价

李春亭 罗保平 尹 红 等(61)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评价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李 琳(64)

益肾化湿颗粒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

张 玥(68)

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风湿蒙蔽,瘀血阻滞证)的临床观察

黎明全 艾春玲 张杰文 等(71)

补肾活血化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血流变学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张 兵(76)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曹 兵 丁 奇 刘熙鹏 等(79)

通窍化栓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机制的探析

蔡 静 朱广旗(83)

骨松健骨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肝肾阴虚证)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范鑫梅 陆成龙 孔西建(87)

功能锻炼联合中药薰洗和手法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郑璇燕(91)

养血舒筋汤配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影响

刘东钱 胡 迪 尚荣安 等(96)

养心氏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林 欣(100)

补肾化瘀法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研究

吴 楠 霍 聪 常 赫(104)

壮骨伸筋胶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王立山(109)

运用疏肝合营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吴 颖 顾自悦(112)

健脾调肝温肾方干预对腹泻型IBS患者血清炎性反应因子及5-羟色胺的影响

汪正芳 贾 玉 侯亚男(116)

地黄杜仲汤联合羟基脲对老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

曹 岩 王 勃 陈 妹(281)

加减二陈四物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124例临床观察

蔡小旗 蔡媛媛 谢红丹(285)

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郑金萍 赵 英 张伯鹏(289)

补肾生骨颗粒对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BMD、E2、BALP、N-MID的影响

王丽丽 房经武 王金国(293)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陈子前 马太平 刁 虹(299)

参苓健脾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泌素及免疫功能影响

吉文龙 杨 君 邢海龙(303)

中药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曹 磊(306)

调压活络方治疗H型高血压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卢 艳 王艳辉 王海涛(310)

“三仁汤”汤剂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支气管哮喘“肥胖伴哮喘”表型患者71例临床研究

孟广松 周继朴(315)

中药与舒乐安定治疗高血压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比较研究

王 莉 杨 峰(319)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张 玥(323)

中医补中益气法调治气虚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80例临床观察

耿 雷 张乐乐 张 泽(327)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患者采用中药内服、艾灸与西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李金燕 唐 嫄 姚 玲(331)

健脾生血片与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对比研究

何 丽 高江河 赵 刚(334)

从炎性细胞因子与Dickkopf-1变化研究补肾活血方对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干预作用

李明曦 张继胜 侯秀娟 等(338)

中医药辨证治疗脾虚型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1例临床近远期疗效研究

潘虹虹 王小曼 牛向馨(343)

活血通络法治疗血瘀型偏头痛85例临床观察

毛 燕 李立华(348)

养心健脑方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相关生物标记物的影响

朱华荣 熊新军(352)

胆石症术后联合中药制剂对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及预后情况的影响

高 瑛 石坤和 顾 渊 等(355)

中医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探究

李娉婷 徐国峰(359)

参菝抗瘤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潘迎英 许 纯(362)

祛瘀接骨饮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钙磷指标的影响

晏 梅 赵淑婷 李建强 等(525)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用药研究

邢 军 李 玲 郭 颖 等(529)

中药“平调汤”治疗围绝经综合征140例临床观察

张翠英 瞿惠珍 朱海燕 等(533)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多中心疗效评价研究

姜之炎 王雪峰 王立宁 等(536)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膝关节滑膜炎42例临床观察

刘 源 王敬威 郭艳幸 等(540)

益气散结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杨 丽 张艳春 刘晓冉(543)

大柴胡汤加减联合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小梅 鹿 伟(547)

糖肾灌肠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临床疗效观察

陈 茜 冯程程(550)

补肾活血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朱立国 展嘉文 冯敏山 等(554)

三子养亲汤加味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研究

张鸿雁 古春颖 李 霞(55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ALT、HBV DNA及肝组织病理的关系

刘丽丽 张国梁 刘永华 等(562)

逍遥丸、归脾丸治疗老年期阈下抑郁症疗效观察

李 赛 许筱颖 郭霞珍 等(566)

对2种中西医结合的化疗方案治疗老年初治肺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宋锁言 蒋海琴 王 君 等(570)

中西医结合治疗深度烧伤后残余创面的临床观察

温春泉(573)

便通胶囊防治胸腰椎骨折术后便秘的随机对照研究

傅兰清 胡亚俊 翟 莉(576)

健脾生血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贫血临床观察

左新河 牧亚峰 赵 勇(580)

养阴祛风法治疗小儿肺阴亏虚型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疗效观察

胡锦丽(582)

健脾疏肝降脂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及对瘦素脂联素的影响

盛昭园 胡粤杭 刘 杰 等(587)

健脾清热活血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肠黏膜屏障修复的随机对照研究

赵文韬 吴金萍 王业皇(591)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变化与脾虚湿热证的相关性分析

杨 芳 葛桂萍 曹红艳 等(595)

健脾理气法内服联合外用中药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临床观察

肖 旸 陶 琳 吴 希(598)

益母草注射液联合格丹及欣母沛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后出血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分析

段艳芳 张学玲 赵明阳 等(602)

加味四妙勇安汤颗粒剂治疗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

吴 昊 胡家才 周 甜 等(753)

缺血性中风从“痰瘀”论治的临床研究

杨友高 苗 圃 秦维山 等(757)

46例脓毒症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观察

王若晖 李 卉 梁 群(761)

逍遥丸对亚健康-免疫-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薛银萍 李 莲 张 冲(765)

化湿通窍方雾化术腔对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患者康复的疗效分析

罗 苗 周 玉 岳 艳(768)

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盆腔炎疗效及炎性反应因子的影响观察

李丽娟 符吉芬(772)

足痹通络方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陈翠芝 王亚琼 裴友翠(776)

益气养阴化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

谢晶日 孙 涛 张 冰(780)

补中益气汤联合酒石酸托特罗定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丁 毅 赵建华 翟新宇(783)

中西医结合应用于闭合性肋骨骨折并血气胸150例效果分析

赵 媛 杨 光 张 丹 等(786)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董其坤 王志刚 李文平 等(790)

三黄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疗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杨 婷(794)

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后瘢痕增生的临床观察

温春泉(797)

康力欣胶囊联合辨证中药维持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周雍明 关念波 谢燕达 等(800)

中药外敷法对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WOMAC评分和VAS评分的影响

李 华 方志远 柏立群 等(803)

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拜阿司匹林治疗高脂血症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倪正仙 高怀林 谢传星 等(807)

加味黄连温胆汤对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

范 晨 叶 芬 李 颖 等(811)

健脾生血颗粒治疗骨科择期手术贫血的临床观察

傅兰清 胡亚俊 郭小娟(815)

小儿热速清颗粒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观察

高翠敏(819)

消糜膏对宫颈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宫颈局部EGF、IL-1β、TNF-α表达的影响

任国平 王保莲 毕春燕 等(822)

中药联合无环鸟苷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陈子燕 李庆生(825)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及对QTd和血浆NT-proBNP水平

曾文军 李海涛 高彦文(829)

郭连澍教授经验方“丹栀通竹方”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孟宪璞 肖丽梅 张素霞 等(833)

中医药综合疗法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的临床研究

张 凯 王 波 洪汉刚(837)

生化汤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RhoA、ROCK蛋白的影响

朱云霞 杨华升 王 明 等(1007)

基于TCM-PRO-PHD量表的芪苈强心胶囊改善老年COPD致PHD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观察

王福琴 刘 政 李成伟 等(101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与其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刘 芳 周德生 贺海霞(1014)

小儿热速清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疗效观察

齐孟瑚(1018)

益气通痹汤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夏 裕 郑壁伟 李平宝(1021)

基于伤寒六经辨证治疗独居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效果分析

徐金亮 张沁园(1025)

手厥阴经电刺激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性昏迷患者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刘四新 崔国胜 刘 刚(1029)

丹参注射液联合肝素治疗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疗效及对孕妇血流变的影响

任国平 王保莲 毕春燕 等(1032)

中医外治MHD患者皮肤瘙痒临床研究

边红萍 张胜荣 王小琴(1037)

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景扬(1040)

养心氏片在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的疗效研究

吴力翔 刘 娜(1042)

益气活血通络法联合参芪复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老年患者疗效

慈 慧 黄 飞 陈福安 等(1044)

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红臀症45例的临床研究

陈格格 肖 飞 王 玲 等(1047)

龙牡壮骨颗粒在治疗绝经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观察

傅兰清 胡亚俊 王 玲(1049)

参附注射液穴位注射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和6MWD的影响

马文苑 裴中美 丁奇龙 等(105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治疗绝经女性膝骨关节炎111例疗效观察

张 秦 陈爱萍 邵培培 等(1057)

宫廷正骨手法联合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60例疗效观察

胡勇文 戚晴雪 甄鹏超 等(1061)

丹红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心力衰竭的对照研究

陈剑峰 薛书峰 段卡丹 等(1065)

益心舒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影响

高建步 李玉东 杨守忠(1068)

丹红注射液与长春西汀联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综合评价

侯 新 牟稷征 王丽霞(1072)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补肾壮骨汤治疗对股骨骨折术后患者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刘 洋 宗 涛(1077)

异甘草酸镁联合白芍总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并肝功能异常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和肝功能的影响

王 淼 杨 盼(1081)

化疗联合参麦注射液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及肿瘤恶性程度的影响

罗丽华(1085)

益心舒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 前 高建步(1090)

健脾抑瘤方联合化疗治疗初治或复治晚期结直肠癌

河文峰 龙顺钦 邓 宏(1282)

内消连翘丸治疗原发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陈爱萍 张 秦(1286)

参赭培气合吴茱萸汤治疗肝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谢相智 许国磊 吴欣芳 等(1291)

解郁平肝汤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症肝郁化火型的临床观察

任胜洪 石燕芳 李 青 等(1294)

复方青黛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反应因子的影响

庞 娟 叶婷婷 舒朝霞(1298)

益气泻肺冲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郭学军(1302)

肾衰宁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患者的疗效及对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孙顺辉 李 波(1306)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王煜坤 冯桂阳(1310)

小儿化毒散治疗小儿便秘98例的疗效观察

郑植彬 陈庆梅 赵厚睿(1314)

致康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6及CRP的影响

李 雯 訾铁营 吴 娟 等(1317)

康复训练与舒筋活血洗剂联用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刘维统 杨景帆(1320)

复方皂矾丸对化学治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及部分机制研究

张泽文 王端旭 林文杰 等(1324)

透刺联合桃红四物汤对静止期瘀血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孙 博 张佳佳 刘源源(1328)

正骨散联合功能锻炼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王 强 赵兴玮 张红川 等(1332)

清热祛湿健脾方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鲁艳平 郑娟丽 杨从意 等(1336)

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

李 妍(1340)

六味地黄汤加中医体质辨识治疗中老年性阴道炎效果分析

杨 莉(1343)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左振魁 韩佳瑞(1347)

王氏保赤丸联合微生态及锌制剂治疗对小儿迁延性腹泻血清及结肠灌洗液相关指标的影响

李 霞 吴嘉婴 周小建(1350)

益气养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心肌酶谱的影响

谢 磊 杨嘉珍(1354)

复方紫草油治疗婴幼儿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邓丽华 肖 飞 王 玲 等(1358)

丹参川芎嗪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炎性反应因子的变化

贾 铷 陈运转 祝 伟(1361)

健脾益肺法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疗效研究

王安琦 李秀兰 任展能 等(1364)

基于健脾疏肝法观察超声药物透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0例

苏冬梅 李树斌 李军祥 等(1368)

以彩超为基准观察中药外洗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刁 宏 刘 婕 杨会林(1371)

灯盏生脉胶囊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和电生理研究

王厹东 黄海军 赵 虹 等(1375)

花藤子颗粒联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李 乐 赵晶晶 马华安 等(1380)

半夏泻心汤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脾不和证的临床研究

李应杰 邱曙光 梁 君(1523)

柴胡疏肝散化裁联合雷贝拉唑肠溶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

王月平(1527)

浅析肾主藏精的中医证型与男性生殖激素及ADAM评分的关系

李玉秀 许筱颖 王竹风 等(1531)

健脾生血颗粒治疗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临床观察

宋恩峰 吴紫红 梅莎莎 等(1534)

养心氏片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

姜先昭(1538)

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微循环及血小板状态的影响研究

张晶晶 杨 瑞(1540)

扶正消瘤汤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周世繁(1544)

调心理气法对绝经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岑 怡 徐竺婷(1547)

妇科千金片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的疗效观察

周绵莉 毛 惠 喻小兰(1551)

黄芪桂枝五物汤辅助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影响

姜 淼 张凤杰 佐炳会 等(1555)

银屑灵片对寻常型进展期银屑病肥胖患者血清瘦素及Wnt5a的影响

邓家侵 何梓阳 刘全知 等(1559)

止喘灵注射液雾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

张利云 刘利利 王 伟(1562)

中医辨证论治联合化疗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

代 忠 田立霞 陶丰娟 等(1566)

金匮肾气丸辅助治疗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张 静 陶志国 许保海(1569)

益气温阳活血通络药物治疗80岁以上老人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陈少军 佟琦媛 张 宁 等(1573)

疏肝散合汤剂治疗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

朱锦妍 陈智敏 杨俊莉(1576)

膝骨性关节炎(骨痹)患者中医体质与临床证型的调查研究

黄明辉 宋进良 陈彦军 等(1580)

产后抑郁症的中医证型和方药规律

许琳洁 郑 瑀 施 蕾 等(1583)

固元汤对糖尿病肾病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杜文森 王玉玲(1587)

双轻颗粒加减联合行为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研究

陈珺明 田淑霞 韩永龙 等(1590)

血脂康对介入术后冠心病合并高血脂患者预后的影响

张建国 朱正炎 马军力 等(1594)

丹参多酚酸对全髓关节置换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谢晓勇 李 智 龚 骏(1597)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进展性卒中临床研究

吴玉芙 刘晓红 郭伟成 等(1601)

银僵I号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靳汝辉 黄子慧 钮晓红 等(1604)

牡蛎散合生脉饮对气阴两虚型甲亢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肝功能的影响

袁 婕 李 红 崔 艳(1608)

银杏黄酮苷与复方丹参片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心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对比分析

宋 媛 都 雯 马 蕾 等(1764)

膝关节骨关节炎经中西医不同疗法的对比研究

高 志(1767)

桃红四物汤治疗子宫腺肌症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金香 王爱丽 梁 虹(1771)

温阳利水化淤法联合腹腔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性腹水的疗效分析

尹 宁(1774)

定喘止咳汤联合布地奈德混悬剂治疗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吴惠君 刘天媚 王俪湛(1778)

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气阴两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观察

姜嫄嫄 赵文景 指导老师:夏 军(1781)

健脾宣肺法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葛玥铭 李 为 赵 毅 等(1786)

基于“肠-肝轴”肠道菌群调节观察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刘礼剑 杨成宁 沈飞霞 等(1789)

大蒜素胶囊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

范美君 王金龄 马 锴(1793)

中药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分析

周莉莉 张凤鸣 王 红(1796)

基于“肺鼻同治”研究麻杏石甘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机制

马登殿 孙聚兴 马林祥(1800)

益心舒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唐宏霞 董陆玲 王新婷 等(1804)

参虎半夏汤提高IIIB-IV期胃癌化疗疗效及部分机制研究

马亚丽 马纯政 刘培民 等(1808)

芪参益气滴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观察及对其心肌和血脂的影响研究

李 佩 刘 鹏 张 鹏 等(1812)

截泻汤加减对急性腹泻的治疗作用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永莉 薛 明 田新峰(1816)

益气补肾止喘汤联合西药对小儿哮喘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ET-1、NO、CEC水平的影响

贾 铷 张雅琴 祝 伟 等(1820)

血脂康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对血脂、炎性因子的影响

邹 敏(1824)

宣肺通窍汤联合微波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对照研究

张朝梅 陈雪梅(1828)

荷芪散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

刘 玲 赵恒侠 李惠林 等(1832)

加味旋覆代赭汤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性及临床安全性的研究

李运峰 卢华峰 张德丽(1836)

雷公藤多苷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周瑞琴 李小巧 杨艳琴(1840)

消心痹方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功能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张竹华 翟军鹏 戴 梅 等(1844)

茵陈五味汤对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薛 明 王永莉 达春水(1848)

自拟养胃护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缓解期食欲减退的疗效观察

刘晓玲 张爱军 李 洋 等(1852)

“破、和、补”平乐正骨辨证理论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应用

刘立云 王璘琳 刘又文 等(1855)

蚂蚁通痹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40例临床观察

郭海明 郭来旺 邢建月(1859)

温肾化浊、逐瘀通络为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宋诵文 曾 琦 吴新民 等(2019)

苏黄止咳胶囊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黄颖锋 孙广信 周丽娟 等(2023)

芪苈真武汤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的影响

仇 军 张 勇 郭宏杰(2028)

百令胶囊对糖尿病肾病胰岛素抵抗及VEGF的影响

郭 艳 于 磊 赵晓兰(2032)

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耿文婧 李 雪 赵 敏 等(2036)

颈根部扳机点按压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付本升 丁 宇 乔晋琳 等(2039)

复方丹参滴丸应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及对CRP和BNP的影响

王德良 李 然 李建强 等(2043)

米非司酮联合小金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

张媛媛 李 丽 薛 娟 等(2047)

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高凝状态的影响

罗世希 陈虹年 张相锋(2050)

PKP联合中成药治疗高龄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闫江涛 闫长红 赵松海 等(2054)

清胰汤辅助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

彭 卓 万 林 张 瑞 等(2058)

中药排石饮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观察

韩东江(2062)

柴胡桂枝汤联合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张朝梅 陈雪梅(2065)

DM超乳术后患者应用芪明颗粒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普拉洛芬滴眼液在预防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中的作用

赵智华 李科军 赵晓彬 等(2069)

三黄煎剂改善乳腺癌患者手术创面炎性反应状态30例临床研究

周 君 叶小舟 唐 甜 等(2072)

鳖甲煎丸对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影响

徐玉玲 罗宏伟 丁 沛(2077)

内外兼治法对血瘀气滞型腰痛病腰腿痛症状改善的影响

石 雷 林新晓 李立华 等(2080)

从cTnI探讨强心方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保护作用

凌 望 张 蕾 程大雁 等(2084)

配伍活血化瘀理气类中草药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

陈 君(2088)

鸦胆子油注射液对Ⅲ期胃癌的疗效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谭宝利 张进儒(2093)

中药在无痛人工流产术后预防感染中的应用

丁永芬 程 玲(2096)

中药泄浊除痹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和抗炎作用机制

陈 睿 赵 萌 朱利利(2101)

滋阴调经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

高世华 李 俊 张永丽(2105)

特定冬季服用补肾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吸收影响的研究

李建军 蔡榕琪 孟依临 等(2109)

养阴清肺汤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宋菊芯 胡旭东 张钊旺(2297)

“凤香洗液”对高危HPV感染者和CINⅠ患者宫颈局部体液免疫的影响

李小宁 刘 霞 桂晓凤(2301)

柴胡解毒汤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和对细胞因子的影响及机制

石中全 马丽华 李国利 等(2306)

止痛散及TDP照射在腰椎间盘疼痛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分析

尤 阳 唐 伟(2311)

健脾生血颗粒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临床疗效观察

苑 赟 裴学军(2315)

黄连降糖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VEGF的影响分析

沈小璇 李亚娟(2318)

益气活血膏方对气虚血瘀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

张延君(2322)

丹红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分析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曹樱花(2326)

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安宫牛黄丸对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S100B、CysC水平变化的影响

李雪梅 赵 红 王星淳 等(2330)

丹参辅助治疗对新生儿肺炎患儿的肺功能、凝血功能与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董贵勇 李奉国 谭 昶 等(233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赵 攀 邓中阳 王明镜 等(2339)

志苓胶囊联合mFOLFOX6方案用于初治老年晚期直肠癌疗效及其安全性观察

蔡艳萍 薛顺和(2343)

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疗效观察及其安全性评价

李 彬 罗海霞(2347)

痰瘀并治法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疗效观察

白云静 安广文 姜德训 等(2350)

大叶桉煎剂对烧伤残余创面的效果观察及其部分机理探析

张文涛 田仁宽(2354)

华蟾素胶囊联合CAF方案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柯 红 崔 洁 金锦莲 等(2358)

丹黄祛瘀胶囊中药保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研究

商 威 张立新(2362)

红斑狼疮I号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

董玉山 谢晓辉 王志文 等(2367)

补中益气颗粒治疗脾气虚弱型变应性鼻炎30例临床疗效观察

吴飞虎 齐万志 王皖湘(2371)

补肾通督胶囊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祁学萍(2375)

自拟中药熏洗组方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应用的临床研究

闻亚平 蒋干超 杨青云 等(2379)

鼻渊通窍颗粒联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及对鼻纤毛传输功能的影响

楚选云(2382)

益心补肾养阴法治疗心肾阴虚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心肌酶学的影响

张庆文 杨志瑜(2386)

麻杏二陈三子汤对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及其对免疫机制的影响

刘新生 达春水 程 科(2389)

龟鹿二仙胶巴布剂治疗结直肠癌化疗后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

赵 旻 刚丽丽 于 宇(2611)

十全大补汤对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减毒增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 健 孙宏普 韩生先 等(2615)

妇炎消胶囊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盆腔炎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童 蓉 刘玉嵚 邢艳霞(2619)

活血利水组方联合器械光动力疗法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牟世祥 李海永 王文瑞 等(2623)

黄龙止咳方联合西药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

达春水(2626)

中西医治疗联合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肺炎的疗效观察

邵志英 朱敏蓉 陆 俊 等(2630)

健脾生血颗粒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前瞻性多中心病例系列研究

魏 敏 易念华 吴汝芳 等(2634)

2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临床特点及证候分析

罗 贞 李胜鳌 聂静晓 等(2639)

骨康胶囊辅助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许戈辉(2643)

一贯煎组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燥综合征肝损伤的临床观察及机制

姜淑华 胡丽伟 平利峰 等(2647)

顾氏外科“早期置管引流后期负压吸引”治疗深部肛周脓肿临床研究

裴景慧 王 琛 黄 河 等(2651)

复方苦参肠溶胶囊与谷氨酰胺肠溶胶囊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比较

支亚军 孟凡冰(2655)

六味地黄丸联合西药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观察

张 力 李方玲 马 丽(2659)

季德胜蛇药片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椎旁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

刘明珠 李亚洲 刘光东(2662)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炎的临床效果

金凤斌 李元博 任 波 等(2666)

应用生物电阻技术评价灸疗对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干预作用

尉万春 邱模炎 段 瑶 等(2669)

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颗粒治疗小儿急性咽炎肺胃实热证的临床效果

胡思源 李新民 钟成梁 等(2674)

热毒宁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学的影响

王丽艳(2679)

妇科千金片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孙建荣 徐 琦(2683)

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的临床效果

李国梁(2686)

加味乌梅汤治疗失眠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邵东海 时以营 张百名 等(2690)

胃溃灵汤结合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对血清免疫功能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黄少鹏 程宏辉 刘 镇(2693)

中药外敷辅助妇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和与血清炎性因子的关联

何世梅 黄玉蓉 易 蓉 等(2697)

肺脾肾三脏并调疗法对痛风慢性期患者疗效的影响

谢 鑫 李 琳 陈 夏(2700)

三桑肾气汤煮散剂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效果

戴 勇 曾崎冈 周丽明 等(2704)

射频消融联合通络益肾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观察

王 涛 李武强(2709)

寿胎丸合四物汤联合孕酮片对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细胞免疫因子的影响

李丽娟 梁 虹 王爱丽 等(2713)

健脾生血片对比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治疗妊娠期贫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刘玉娥 胡亚俊 裴学军(2716)

妇乐颗粒治疗急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hs-CRP,PCT,IL-2,IL-10水平的影响

徐慧敏 杨 波 朱亚芹 等(2908)

蓝芩口服液对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印志霞 蒋 新(2912)

银杏达莫联合醒脑静治疗脑出血患者疗效及对外周血S100B、神经肽Y水平的影响

王希佳 李 星 周子英 等(2916)

全蝎解毒汤联合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疗效及血常规的影响

张冬梅 于丽华 陈克琪(2919)

加味当归补血汤对肾虚血瘀型IgA肾病的疗效与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刘可先 张可训 李 红 等(2923)

中药自拟方剂联合无创通气对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温敏勇 杨柳柳 夏欣田(2927)

中药“扶正消瘤方”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和预后

程 晔 周 玟(2931)

清气化痰汤联合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痰热阻肺证患者CEA、CA125及Cyfra21-1水平的影响

龚时夏 尤建良(2935)

亚健康状态机体免疫功能改变与逍遥丸干预的效果

薛银萍 李 莲 程 琦(2939)

补肾活络方联合达英-35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肾虚血瘀证的临床效果

滕 婧 余 俊 廖红玉(2942)

中西医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效果分析

李 星 王希佳(2946)

百令胶囊联合呼吸康复训练治疗慢阻肺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气指标、肺功能的影响

王丽丽 冯 轩 崔婷婷(2949)

千金胶囊联合金刚藤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孙燕茹 屈慧启 王晓娟 等(2953)

加味参芪寿胎汤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亚临床甲减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中HMGB1、RAGE细胞因子的影响

单其其格 关敬之 韩晓江(2957)

四磨汤治疗肝脾不和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

赖曼娜 林汝秀 陈宝田 等(2961)

中药药烟熏灸联合红光治疗肝经湿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刘明珠 刘光东 孙 捷(2964)

应用药物铺灸疗法辨证治疗痛风病78例临床观察

郑新颖(2968)

芪明颗粒联合人工泪液、非甾体消炎药滴眼液治疗对超声乳化手术术后干眼症患者损伤角膜上皮的作用

赵智华 李科军 赵晓彬 等(2971)

脑益智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临床观察

孙 进 王 君 林晓芬 等(2975)

益肾活血消癥方对子宫肌瘤肾虚血瘀证患者内分泌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谢 伟 张玉立 薛晓鸥(2979)

益气活血中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张 辉 王 宁(2984)

炎琥宁注射液联合抗病毒治疗邪毒侵心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影响

王军伟 杨 光 解 翠 等(2988)

麝香保心丸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疗效及部分机制探讨

张 明 王 娟 丁文娟 等(2992)

六郁汤对奥氮平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改善作用

杨 玲(2995)

肾衰1号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46例临床观察

傅 博 祁爱蓉 熊国良 等(2999)

桂枝汤加减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及血清MMP-9和25羟维生素D的检测

李春鸟 王 镏(3002)

二仙汤联合优甲乐对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 震 万 静 陈 艳(3006)

自拟祛痹汤合四妙散对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

刘会红 张 伟 李莲英(3009)

六味地黄丸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

王钰婷 周咸莉 胡 赟(3013)

复方玄驹胶囊联合臭氧疗法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疗效

殷佳宝 翟玉兴(3016)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柴芩承气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观察

朱 林 陈亚忠(3020)

清热利湿祛瘀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局部免疫的影响

黄新飞 宁克勤 王 庆 等(3023)

和血明目片辅助治疗糖尿病眼底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马 健 朱 飞 高 利(3027)

老中医经验

马万千运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病临床经验

张立宏(120)

郭霞珍教授平调扶正学术思想探讨及临床应用经验总结

许筱颖 李 赛 郭霞珍(124)

吕仁和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药对挖掘与浅析

刘 婕 冯兴中(606)

王居易教授针灸经络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与学术思想探析

陆永辉 黄 毅(610)

张亭栋教授治疗白血病发热的经验

吕 琨 孙鹏然 徐 巍(843)

魏子孝教授运用“治未病”思想辨治糖尿病前期思路浅析

杨 明 张广德 魏子孝(846)

张胜容巧用银翘散治疗肾脏病经验

边红萍(3031)

程海英针治咳嗽的思辨

陈 鹏 张 圆 程海英(3034)

李顺民教授运用肾衰1号方治疗慢性肾衰思路及验案

杨 栋 李顺民 李雨彦(3038)

临床运用过敏煎加味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经验与分析

张 琳 吴春艳 郭霞珍(3041)

临证体会

小儿解感颗粒的临床应用经验探讨

肖 飞 赵厚睿 彭文静 等(128)

王小平教授诊治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经验举隅

陈奎铭 王小平 王徐红(130)

刘雁峰教授交通心肾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经验浅析

王晓锋 刘雁峰 李 靖 等(366)

从肺脾论治湿疹

王铁柱 史 琦 阎 玥 等(369)

探求经方体系药量原貌,建立经方药量国际标准

于福年(373)

张声生教授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张 旭 张声生(850)

陈如泉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贫血经验

房璁璁 陈如泉(85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辨治心悸

董 艳 王 阶 高嘉良 等(857)

史大卓教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临床经验

张 璇 王培利 柴 华 等(1384)

旷惠桃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吴伊莹 王莘智 颜学桔 等(1388)

郑伟达教授治疗恶性肿瘤学术思想

董文杰 郑东海 郑伟鸿 等(1612)

翁维良治疗甲亢性心脏病致难治性心力衰竭经验

张菀桐 翁维良 高 蕊 等(1863)

刘晓鹰教授辨治小儿实热证过敏性紫癜经验

王文广 刘晓鹰(1867)

金针王乐亭经验方治疗缓解期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8例的临床观察

王春琛 陈志刚 马昕宇(2114)

翁维良教授治疗心脏室壁瘤经验

张兰凤 翁维良(2118)

陈士铎“升降相依,以升为降”思想的临床应用——结合老年黑肠病治疗的分析

吴春艳 张 琳 郭霞珍(2123)

王暴魁教授补肾祛风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经验举隅

郭晓媛 王暴魁(2393)

经方在治疗腹泻中的应用

许山鹰(2398)

张莹雯教授诊治肿瘤的学术思想初探

彭艳芳 张莹雯 叶太生 等(2720)

赵绍琴教授温病学术思想治疗发热性疾病的应用

孙晓光 马重阳 翟昌明 等(2724)

蒋健以芍药甘草汤为主古方新用治疗脾胃病

崔 晨 耿 琦 蒋 健(2727)

实验研究

利湿活血方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吴 丽 王林元 刘 畅 等(134)

安神补心胶囊对小鼠大脑内神经递质影响

陈汉裕 陈凤丽 林赞檬 等(138)

脉抒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范佳文 王青春 董文婕 等(142)

培元解郁方对慢性应激BALB/c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及TRY-KYN代谢途径的调节

李海娜 张 静 李丽娜 等(147)

云南藤黄提取物对人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段琳琳 隋 华 朱 蕾 等(377)

苏黄止咳胶囊对咳嗽变异性哮喘豚鼠的干预作用研究

高 明 张忠德 李际强 等(382)

电针对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β-CaMKⅡ蛋白的影响

尹 平 陈泽钦 韩栩珂 等(386)

肺痿论治干预肺纤维化大鼠肺功能的实验研

康 荻 李 彧 朱 曼 等(390)

中药散剂在抗肿瘤转移实验中的研究

魏华民 花宝金(394)

平肝止痛颗粒对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中CGRP和5-HT影响

张伟东 金 曦(614)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兔心肌缺血预处理后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

刘家军 吴 松 李龙珠 等(618)

不同炮制时间下的西洋红参对免疫力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李生斌 赵 峥 万 娇 等(623)

培元解郁方对急性应激BALB/c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及TRP-KYN代谢途径的调节

张 静 李海娜 李丽娜 等(627)

刺络泻血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谭 丽 王 宁 赵慧玲 等(631)

复方乌头微乳皮肤刺激性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李玉奎 赵爱侠 赵 琳 等(861)

二仙汤含药血清对顺铂干预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

杨 蕾 王继峰 牛建昭 等(865)

平纤宁肺颗粒剂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张传名 茆俊卿 朱琴梅 等(870)

清胰Ⅱ号颗粒剂对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胰腺损伤的保护作用

肖青川 兰天罡 兑丹华(875)

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Necroptosis模型的建立

胡艳红 雷洪涛 王淑艳 等(879)

黄连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NF-κB及PPAR-γ表达的影响

郭杨志 杜 娟 李向民 等(884)

艾灸对亚急性衰老大鼠胸腺CD4+T细胞IL-2、IL-2Rα、NF-κB和I-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崔云华 沈文宾 吴焕淦 等(1094)

刺络泻血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NO及ET-1影响的研究

战慧敏 赵慧玲 谭 丽 等(1101)

MTT法检测通络止痛方对人膝骨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杨黎黎 王庆甫 王 欢 等(1105)

黄芪糖蛋白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脾组织T-bet及GATA-3表达的影响

张 娜 赵俊云 薛慧清 等(1109)

电针“足三里”“肾俞”穴对T2DM大鼠GLUT2、GCK的影响

贾 宁 李 瑞 曹昺焱 等(1114)

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小胶质细胞及IL-1β表达的影响

马薇薇 郭长青 芦 娟 等(1120)

立论于肝脾同治研究逍遥散对老年性痴呆模型鼠行为学及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李琼锋 杜义斌 赵 义(1124)

稳心丹对MIRI大鼠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

沈晓璞 李秀典 李 冀(1128)

探讨降糖消渴颗粒对高脂饮食诱导2型糖尿病肾脏氨基末端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

常智跃 高思华 穆倩倩 等(1391)

姜黄素对兔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EPCs活力的影响

付 冰 焦晓民(1395)

前列通片促进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尹 震 吴燕梅 吴 钢(1399)

连翘-4味汤散不同提取物对临床常见致病菌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王 欢 霍万学 乌仁图雅 等(1402)

Th17/Treg细胞在健脾方防治克罗恩大鼠中的作用机制

吴璐一 翁志军 季 光(1407)

针刀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兔的实验研究

刘广宇 张晓峰(1413)

健脾活血方对大鼠24 h急性酒精中毒的保肝效应及机制研究

徐 琳 冯 琴 彭景华 等(1616)

隔药饼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新血管生成的影响

覃 肯 罗薇絮 王 萍 等(1620)

七白散软膏皮肤毒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张 倩 熊亚敏 王荣帅 等(1623)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肝火亢盛证的认知功能变化

王 田 赵慧辉 邓 冬 等(1627)

小青龙汤对单纯型和复合型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Th1/Th2失衡的影响

纪雯婷 潘利叶 刘 敏 等(1631)

资生肾气丸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IL-1表达水平的影响

韩洁茹 解 颖 刘淑兰 等(1870)

犀角地黄汤对脓毒症大鼠肝保护作用的影响效果分析

祝丽超 毕 夏 张 锦(1874)

和解泄热安神法对乙醇依赖症大鼠戒断行为的干预研究

张晓霞 杨 玲 薛晓轩 等(1878)

冠心静胶囊对心梗后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表现及5-HT的影响

佟 彤 李爱勇 龚 稻 等(1882)

葛花枳椇子配伍使用对醉酒小鼠体内乙醇代谢过程的影响

李怡文 刘 阳 柳海艳 等(1885)

基于不同精神心理应激建立IBS-D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张北华 王 微 王凤云 等(2128)

新加良附方抑制人胃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李 亚 石凤芹 朱陵群 等(2134)

葛根素对成骨细胞增殖及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影响

路立花 杨 莉 徐玉荣(2139)

麻子仁丸对便秘型小鼠模型通便功能、胃蛋白酶活性和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张泽丹 谭 平(2143)

不同深度针刺“足三里”穴对慢性胃炎大鼠消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莫涵瑢 王佩伦 张婧怡 等(2147)

电针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不同时段血清ACTH、CORT表达的影响

梁星辰 孙 岚 王 瑜 等(2151)

补肾益髓方及其拆方对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脑和脊髓中BDNF/TrkB的影响

师一民 王永强 安 辰 等(2155)

葛根配方颗粒对小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

黄 霆 王安喜 朱晓雨 等(2160)

益气活血药物对脑梗死恢复期大鼠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王嘉麟 邢 佳 贺立娟 等(2164)

参知健脑方对缺氧致认知功能障碍大鼠脑线粒体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吴 琼 张淑静 张宇晨 等(2403)

桂皮醛对miRNA-146a干扰的骨关节炎滑膜炎性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王 欢 唐学章 丁海涛 等(2408)

佛香饮治疗原发性痛经作用实验研究

杨新蕊 缪希红 冯晓静 等(2414)

益气活血组方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影响

胡国恒 朱荣华 肖 青 等(2419)

中药医院制剂活血益气方对裸鼠抑瘤作用及小鼠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

陈 菲 冯英楠 庄 伟 等(2423)

九里香叶对去卵巢大鼠体积骨密度、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文 娱 李晓晖 尤文质 等(2427)

洋参御唐丸对大鼠血糖水平、胰岛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赵大鹏 谢 宁(2431)

护脉散不同给药方式对长春瑞滨致静脉炎小鼠疗效观察

邱 敏 李晓清 邹文娟 等(2434)

羊耳菊水提物对肺炎克雷伯菌所致重症肺炎大鼠的抗炎效果及机制

李凤玲(2438)

益气解毒方基于线粒体保护的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

杨若聪 田朋朋 吴传鸿 等(2731)

降糖消渴颗粒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肌MAPK信号通路影响

赵丹丹 吴 瑞 于 娜 等(2736)

秦七风湿胶囊的镇痛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 梅 唐志书 周 瑞 等(2740)

脉抒降脂及改善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

方欢乐 黄永刚 杨保德 等(2744)

降糖消渴颗粒含药血清对INS-1细胞FoxO1表达的影响

莫芳芳 刘海霞 华 静 等(3046)

黄芪注射液联合葛根素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动物KKAy小鼠心脏组织IRE1α和XBP1表达的影响

张淑静 王 谦 李姝玉 等(3050)

芝麻木酚素对肾型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降压机制研究

胡晓恒 滕 薇(3055)

电针对电刺激硬脑膜偏头痛大鼠模型5-HT1B受体的调节作用

朱玉璞 裴 培 刘 璐 等(3058)

从高血压肝火亢盛证的应激变化探讨肝主疏泄的生物学基础

马雪玲 王 田 刘婧玮 等(3063)

龙牡壮骨颗粒对糖皮质激素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症作用研究

胡振波 赵 刚 刘惟莞 等(3068)

健脾安肠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组织SP、VIP、CGRP的影响

王玉娟 刘维明 张梦宇 等(3071)

针灸经络

针刺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临床疗效研究

许钰波(152)

中医针灸联合艾灸三阴交、Foley尿管水囊及缩宫素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和引产的效果比较

杨 柳 谢翠云 韩焕梅 等(157)

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磁珠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观察

马 娜 梁雪松 张 群(161)

针刺回阳九针穴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李 俊 王 珊 陈 瑶 等(398)

颈性眩晕针灸治疗方案的初步优选

张 晖 侯 腾 陆建虎(401)

隔药饼灸对不同年龄人群机体CD3、CD4及CD8的影响

田岳凤 董成林 李雷勇 等(405)

陆氏针灸针刺跷脉改善80例脑卒中后下肢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宋 毅 裴 建 顾敏珏 等(636)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遗留疼痛的疗效观察

邓 栋 李亦聪(639)

早期康复结合针刺治疗对急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冯传博 李玉奎 刘帅伟 等(888)

针刺与康复训练不同干预次序对颅脑损伤患者TNF-α、IL-1β表达的影响

李 眺 曾小香 蒋兆荣 等(892)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王晓倩 高 云 高 松(896)

循经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脑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及作用机制

林建忠 郑文贤 陈建乐 等(899)

火针配合刺络放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研究

凌耀权 曾祥毅 关铭坤 等(1134)

肝病红外治疗仪联合针灸对肝郁脾虚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陈姼姼 陈晓蓉 徐庆年 等(1138)

神阙穴隔姜隔药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苏冬梅 李树斌 白 桦(1141)

应用热敏灸治疗癌性贫血30例临床疗效观察

白 桦 李伊然 李树斌(1144)

陆氏针灸治疗42例缺血性中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

宋 毅 裴 建 沈维娜 等(1149)

银质针导热联合针刀对慢性下腰痛的疗效及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贾中鑫 王学锋(1417)

平衡针法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观察

崔 娜 姜 瑾(1421)

言语训练配合“颞三针”治疗中风后构音障碍疗效观察

杨 玲 郭耀光 李德华 等(1425)

耳穴贴压对失眠患者PQSI及ESS量表影响的临床观察

王澍欣 侯 乐 李均平 等(1429)

推拿配合持续冰敷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王静华 刘武岩 谢博多 等(1432)

针刀联合射频、臭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贾杰海 董妍含 丁 宇 等(1436)

针刀-整脊技术治疗颈源性头痛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

乔晋琳 丁 宇 张秀芬 等(1439)

日常天灸与三伏天灸对阳虚质哮喘患者的疗效及体质影响的研究

罗 力 陈远彬 陈小红 等(1637)

推拿手法配合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程五中 陈 平 阴祖新 等(1641)

无痛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

周利劼 李 婕 马 文 等(1645)

针刺运动疗法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疗效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王海华 刘爱国 王 欣(1648)

中医针灸推拿加牵引治疗老年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欧正龙 曾祥永(1652)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膝关节损伤周围肌肉的组织构建和生物力学的治疗研究

宁 凯 郭 瑞(1890)

针药结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张 印 邓 媛 刘 玎(1894)

针刀松懈术联合手法治疗脊柱侧弯的临床观察

聂 宇 周纳新 吴星火(1898)

针刺联合低温冲击法结合康复训练对鼻咽癌放疗患者颈部肌肉纤维化和生命质量的影响

古琨如 余芳菲 王 婷(1901)

理气活血化瘀通络中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和安全性

董青军 李 锋 姚一博 等(1905)

功能性肠病和肠癌患者的穴位敏化和大小的变化

漆学智 陈李圳 阚 宇 等(1911)

针灸干预血液透析患者肌肉痉挛及抽搐的疗效分析

胡江平 于国俊 程 新 等(1915)

腕踝针联合血府逐淤汤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液学炎性反应指标的影响

黄朝卫 杨 洋(2168)

小针刀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耿家斌 李敏清 彭庆娟(2172)

“智七针”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部分机制研究

罗 萌 杨 梅 曾 勇(2176)

精灸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李湘力 蔡敬宙 薛 丹 等(2179)

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栾 宇 王献军(2443)

温针灸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贺小卉 张少明(2447)

针刺联合更年补肾祛瘀汤治疗绝经过渡期肝肾阴虚证的疗效

王宝成 许才明 白长川(2450)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血清IL-1β、MMP-3及TNF-α水平的影响

宋圣阁(2453)

穴位贴敷联合常规抗结核治疗对复治性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姚艳红 李 菁(2749)

耳穴贴压联合早期假饲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温丽娜 孙 桦(2753)

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

陈 磊 杨瑞萍 马火伞 等(2757)

针刺结合资生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张玉红 马 玲(2760)

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疗效

闫志强 李国君 陈素菊(2764)

针刺结合普罗布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曹樱花 陈 樱(2767)

浮针结合理筋正骨法治疗单纯颈、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邓 栋 钟启腾 李亦聪(3074)

耳穴联合腰夹脊穴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急性发作的即刻效应

毕圣洁 郑文贤 林建忠 等(3078)

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妥金芳 杨 丹 马火伞 等(3082)

舌三针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

陈凤侠 关艳霞(3085)

耳穴在老年腰椎术后患者的镇痛疗效及神经相关肽和心脏功能的研究

章沁丹 尹卫娟 杨慧慧 等(3089)

推拿敷贴对迁慢性腹泻患儿消化吸收功能作用的研究

王红娟 郭 凯 肖和印 等(3093)

腹针对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及其对昼夜节律与自主神经功能及心肌能量消耗的研究

童芬芬 马 振等(3098)

温针灸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及对MMPs的影响

陈 娟 沈 娟 陈 政 等(3102)

针刺联合凉血消疮饮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对TNF-α和IL-6的影响

黄朝卫 解翠林 石 年 等(3106)

中药联合针刺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

黄 正 冯 辉 张子峰 等(3109)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黄蓬辉 颜 景 陈燕雪(3114)

针刺肝经联合载药微球治疗原发性肝癌36例疗效观察

李 睿 马俊华 张鹏程 等(3117)

针刺风池穴对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TNF-α的调节作用

尤 阳 高 霞(3121)

内热针联合云克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IL-1和TNF-a水平的影响

訾 璐 王 玉 周晶冰 等(3124)

中药研究

3种不同基质对黄连素软膏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

时 琳 郭桂明 王 敏(164)

参梅健胃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陈衍斌 张晓红 刘 峰(168)

HPLC法测定银黄片中黄芩苷和绿原酸的溶出度

王 敏 贺 蕊 龚慕辛 等(408)

心脑苏颗粒成型工艺优选

汪铜芳 张咏梅 李姗姗 等(411)

刺萆薢石油醚部化学成分研究

党小琳(643)

北京地区种植不同种源的柴胡药材质量分析

薛文峰 刘长利 陈 炎(646)

HPLC法同时测定护肝颗粒中的槲皮素、山柰素和异鼠李素的含量

王建平 汪铜芳 陈晓峰 等(903)

香朴顺气颗粒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张 旋 辛玲歌 张媛媛(906)

健脾止泻宁颗粒的长期毒性研究

陈 犁 吕姗珊 谯志文 等(1154)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川芎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

李 丹 李彦文 王俊文 等(1161)

不同种类酒炮炙对牛膝饮片指纹图谱的影响

吴国学 张振凌(1443)

壳聚糖的修饰方法及应用

屈怀东 阎雪莹(1447)

基于指纹图谱评价麻黄汤中药物的成分分析研究

余新华 周 虹 邵永生 等(1656)

基于HPLC分析柴胡黄芩配伍的主要化学成分研究

戴培慧 马瑞莲 高佳丽 等(1660)

芒果叶提取物芒果苷安全性评价Ⅰ:安全药理学试验

王 勤 郝二伟 谭珍瑗 等(1664)

芒果叶提取物芒果苷安全性评价Ⅱ:小鼠及犬急性毒性试验

王 勤 郝二伟 谭珍瑗 等(1668)

芒果叶提取物芒果苷安全性评价Ⅲ:长期毒性试验

郝二伟 王 勤 谭珍瑗 等(1671)

芒果叶提取物芒果苷安全性评价Ⅳ:遗传、生殖毒性试验

郝二伟 王 勤 谭珍瑗 等(1679)

养阴安神颗粒提取工艺优选

袁柳萍 罗霄山 孙冬梅 等(1918)

响应曲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玉米须多糖的工艺研究

侯敏娜 李永梅 辛 新(1923)

电针和圆利针治疗制动致膝关节功能障碍兔模型的治疗效果

陈紫岳 黄怡然 李 娜 等(1927)

香鳞毛蕨95%乙醇提取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朱冲冲 彭 冰 曾祖平 等(2183)

紫草的古今炮制与应用

张历元 李元文 张丰川 等(2186)

基于ITS序列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桃仁与苦杏仁

高琳惠 尹 艳 李 佳 等(2190)

中药饮片丹参表里关联的研究

田红林 刘兆龙 孙 芸(2195)

清肝化瘀方质量标准研究

吴 桐 张巧丽 姚树坤(2457)

星点设计优选归红活血凝胶膏剂基质处方

徐如冰 马政瑶 贾永艳(2462)

通脉散瘀凝胶提取物平衡溶解度及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刘晓燕 马海玲 张咏梅 等(2466)

双辛鼻鼽散提取工艺研究

沈建梅 孙 娜 杜微波 等(2470)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不同来源水翁花中的2种活性成分

邱宏聪 陈 昭 柴 玲 等(2474)

葛芪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吕玲玲 郑 岚 谢 松(2478)

白花蛇舌草对大肠癌耐药细胞microRNAs表达的影响

林久茂 李琼瑜 严兆坤 等(2771)

黄连多糖中单糖组成的HPLC-MSn法快速识别

张亚丽 高 简 苗祥贞 等(2775)

紫甘蓝提取液对人乳腺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抑制作用

徐颖倩 曾 雪 唐 倩(2779)

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测定养血止疼丸中3种丹参酮类成分

武爱玲(2783)

陈皮精准煮散饮片与市售饮片的质量

莫结丽 张 靖 宫 璐 等(2786)

枳壳精准煮散饮片质量的均一性

黄 娟 张 靖 宫 璐 等(2791)

不同促渗剂对蒿甲醚软膏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

王 敏 董雪荣 李 静 等(2795)

裸花紫珠片治疗热(瘀)毒证的证病结合临床研究

丁正香 朱 沛 尹天雷 等(3128)

冬虫夏草水提液和醇提液HPLC指纹图谱分析

钱正明 孙敏甜 李 华 等(3133)

娑罗子中有效成分的药理学及临床应用

杨 名 裴晓华(3138)

冬虫夏草寄主昆虫及其饲养技术研究进展

李文佳 张宗耀 李全平 等(3142)

基于指纹图谱技术分析四神丸中吴茱萸的有效成分

乌曰根 王 阳(3151)

黄芪白术配伍前后黄芪化学成分分析研究

张建伟 庞帼敏 麦国荣 等(3154)

思路与方法

北京地区支气管炎发病与干支运气及气象要素的关联性研究

郝 宇 汤巧玲 张 轩 等(172)

针灸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特点文献分析

张 雪 刘志顺(176)

肾炎康复片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效性的Meta分析

王 荣 张 莲 艾金伟 等(180)

《伤寒论》八纲辨证量化思维的方证解析

范东东 郑丰杰(186)

基于循证医学的重症肌无力中医文献质量评价研究报告

徐 鹏 吕志国 张 影 等(191)

50例肺癌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舌脉象参数的变化

黄云胜 许迎烈 苏建华 等(194)

唐启盛教授治疗老年抑郁障碍的用药规律研究

孙文军 张雅杰 指导:唐启盛(198)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药物的先煎与后下之我见

徐 东 苏玉贞 杨 丽 等(202)

应用德尔菲法筛选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适宜针刺穴组

庄朝安 叶晓倩 徐 颖 等(414)

从长链非编码RNA角度探讨针灸治疗IBD的效应及调节机制

顾沐恩 吴焕淦 刘雅楠 等(417)

上海社区中老年糖调节受损人群中医证素研究

丁 晔 刘姗姗 陈清光(424)

出生时间与后天罹患肺癌的关联性研究

郝 宇 颜 隆 张天星 等(428)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黄熙杰 陈 明(431)

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复杂性研究

朱 晨 汪晓凡 孔军辉 等(65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及中医证候要素演变分析

郑 硕 张允岭 孙静宜 等(655)

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28例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

吕新会 李 军 史 玮 等(66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远期后遗症)中医PRO初量表的条目筛选

李 健 卢丽芬 杨宏巍 等(666)

基于102例慢性荨麻疹用药特点分析

王丽新 李建红 贾苑凝 等(671)

类风湿关节炎证候诊断标准研究

白云静 陈 竹 申洪波 等(677)

玉液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

陈红霞 李双蕾 郑景辉(680)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腹泻型和便秘型肠易激惹综合征针灸使用规律

郑桂芝 李 晗 周次利 等(684)

苓桂剂“方-证要素对应”解析

王町囡 郑丰杰 孙 燕(689)

葛根汤治疗颈椎病随机对照文献研究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黄熙杰 陈 明(694)

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研究

石 琳 董春茹 张 冰(909)

浅谈温热药物在湿热病治疗中应用

邱 岩 李宇航(912)

临床医学伦理审查中的风险与防范机制研究

王 岩 蔡迎彬 朱 琳(917)

临床常见病与耳鸣发病相关性的调查分析

刘 岱 冀美琦 田珊珊 等(920)

韩国传统知识门户(KTKP)分析与中医药对策

贾世敬 柳长华 孙 嘉 等(925)

口腔干燥综合征常见证候及证候要素文献与临床研究

丁 洋 韩建民 陶 琳 等(929)

徐小圃诊治小儿丹痧学术思想探析

周亚兵 吴 敏 虞坚尔(933)

基于语义表达的中药概念数据模型构建

刘丽红 朱 彦(936)

《本草纲目》草部药物药性与禁忌反恶解毒相关性研究

石 琳 董春茹 张 冰(1166)

中医体质偏颇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李立华 仇 军 刘 声 等(1171)

中医整体化医疗模式及临床路径在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中的应用评价

戴小萍 戴海青 廖宝珊 等(1175)

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下中药房处方调剂差错浅析

孙桂凤 孙 钊 陈福安(1179)

中医典籍英译质量评价要素的探讨

刘 明 范琳琳 汪 顺 等(1182)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仉晓燕 李 靖(1451)

河北省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及发展策略

郭建恩 高 飞 高占华 等(1460)

传统中医方剂苓桂术甘汤全背景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刘艳飞 刘 玥 姚贺之 等(1466)

中医证候临床评价的探讨

孙瑞华 李 欢 徐 凯 等(1470)

段行武教授“辨病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用药特点分析

王丽新 贾苑凝 陈广山 等(1475)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转移状态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

刘 静 陆德铭(1479)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证型特征研究

李 娟 吴婉婷 宋金龙 等(1684)

基于数据挖掘中医治疗精液异常用药规律研究

张 硕 吴嘉瑞 刘鑫馗(1688)

女贞子成分抗骨质疏松的潜在作用靶点虚拟筛选

战 美 周家杰 吴琪聪 等(1693)

针灸治疗鼻渊同功穴规律的文献复习

曹 方 李 铁 哈丽娟 等(1698)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三证型形成与皮肤组织中JAK1/STAT3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

张润田 陈 曦 李玲玲 等(1702)

青海地区更年期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证候特点的相关研究

邓 颖 黄红英 马玉芳(1933)

小儿肠胃康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马 融 付 竹 曾宪涛 等(1936)

氯胺酮成瘾者的中医病理因素研究

刘新爱 童秋玲 宫 璞 等(1941)

中医治未病对亚健康人群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

孟昱林 张海艳 宋宝国 等(1945)

雾霾相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认识与治疗

沈 熠 苏 鑫 姚斌彬 等(1949)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的哮喘当代中医学术团队研究

李 蒙 吴玖斌 徐鹏翔 等(1954)

新疆地区高血压早期肾损伤脾肾阳虚型的机制

安乐君 葛 丽 李晶洁 等(2200)

中药饮片处方的规范性与用药合理性分析

管 涛 董永强(2204)

中风病中医综合方案的依从性评价研究

房位昊 刘 强 周 莉 等(2207)

关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复方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的考虑

周 贝 吕 祥 何晓红 等(2211)

基于CNKI数据库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文献计量学分析

包 蕾 王 琦 闵佳钰 等(2215)

炙甘草汤加减方治疗心房颤动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谢冰昕 李树斌 马丽华 等(2219)

以痛泻要方为基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王咏梅 时亚娟 王维国(2223)

唐山市2 683例健康体检者中医体质状况调查分析

孟昱林 宋宝国 张海艳 等(2228)

基于路志正医案数据挖掘清化湿热法核心用药研究

杨凤珍 张小平 刘宗莲 等(2232)

中药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腰背痛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笪巍伟 马 勇 赵永见 等(2482)

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及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研究

沈 艳 唐 红 周 端(2487)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特色和临床解读

卞立群 李振华 李保双 等(2492)

斑蝥酸钠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Meta分析

孟 慧 孙 旭 念家云 等(2496)

陆懋修重订戴天章《广瘟疫论》探微

付 鹏 杨东方 庄文元(2501)

现代骨科临床应用补肾壮筋汤的Meta分析

赵 赫 俞 兴 唐向胜 等(2504)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气虚证的兼夹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廖凌虹 魏 丞 崔 欢 等(2509)

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对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及其临床用药安全性的影响

张红梅 高素强 王志军(2514)

中药产业区域品牌构建研究

王 晶 李昕雪 潘 昡 等(2799)

基于德尔菲法的四季调养原则

陈欣燕 赖月红 梁嘉恩 等(2803)

类方衍化关系内涵分析及形式化表达

朱 彦 高 博 崔 蒙(2809)

基于28则医案数据探析劳疟的治疗

祝远远 孟 玺 陈 聪 等(2814)

岭南骨伤科流派学术传承研究

刘 军 洪坤豪 潘建科 等(2817)

基于关联规则的凌昌全教授治疗肿瘤常见中医辨证分型的组方规律

汪 猛 姚 婷 张逸雯 等(2821)

多系统萎缩患者的证候规律(167例)

王粟实 陈 路 王 垚 等(2827)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生素调治Hp相干消化性溃疡的Meta分析

岳苏阳 丁 钦 闾永健 等(2831)

《黄帝内经》中养生术语的英译:以“德”字为例

邓珍珍 沈 艺(2835)

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的演变规律

张冠壮 黄宏敏 许玉皎 等(2838)

中医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同发展探究

王 晶 李昕雪 潘 昡 等(3158)

老年2型糖尿病肌少症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其与并发症、生活习惯的关系研究

石 劢 金江丽 陈 禹 等(3162)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李顺民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

林韦翰 戈 娜 郭维加 等(3167)

海南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的分布

张冠壮 黄宏敏 许玉皎 等(3175)

冠心病中西药联用交互作用分析方法的思考

姜众会 孟闫燕 杨巧宁 等(3179)

规范与标准

由医疗器械国际标准化特点试论中医医疗器械国际标准化发展

徐晓婷 张海明(1186)

中医药健康旅游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研究思路

胡广芹 庞国明 佘延芬 等(1191)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1959)

海外中医药

中医药文化在美国发展现状及展望

赵慧玲 吴 云 刘新燕(436)

中国针灸在美国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刘新燕 赵慧玲 吴 云 等(700)

西班牙中医服务与医疗保险覆盖现状

周 冰 南继红 陈 荠 等(2236)

综述

脾失健运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探讨

尹晓岚 唐旭东 王凤云 等(207)

中药浙贝母药用源流及发展概况

朱晓丹 安 超 李泉旺 等(211)

中医腹诊的研究进展

戴 宁 李 峰 关 静 等(217)

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机理研究概况

睦顺姬 叶秀兰 姚 敏 等(222)

中医辨治小儿遗尿的古往今来

龙军颖 刘晓鹰 肖 飞 等(225)

小儿汗证的中医研究进展

吴 碧 鲁艳芳 裴学军 等(229)

中医药治疗抗精神药物引起多汗症的研究进展

朱春青 骆利元 刘兰英(233)

中医药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丁玉文 李瑞琴 金 艳 等(237)

中药干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循证研究进展

刘 静 林 谦(440)

纳米材料体外细胞毒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汪保林 邱 慧(446)

针灸干预癌因性疲乏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严一成 周庆辉(452)

舌诊仪的发展及其在舌诊客观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李丹溪 关 静 李 峰(456)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进展研究

崔 娜 周鸿飞(461)

高磷血症致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石凯峰 张 宁 刘世巍 等(465)

人参的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综述

王 月 翟华强 鲁利娜 等(470)

健脾生血颗粒(片)治疗各型贫血作用解析

赵 刚 张雪琼 裴学军 等(474)

痛风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毛古燧 黄传兵 汪 元 等(477)

刺五加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制和前景

周 珂 谭 勇 刘忠第 等(704)

中药复方抗氧化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张立敏 安红梅(708)

甘麦大枣汤抗抑郁研究

谭 赛 黄世敬(712)

中医非药物疗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的研究进展

李红奇 李朋朋 韩一栩 等(716)

脉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及靶器官损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王瑞茵 黄铁群 张 晋 等(940)

近5年针灸延缓衰老的机制研究述评

陈 琳 吴巧凤 杨明晓 等(944)

汗证新议

侯丕华 王瑞茵 张 晋 等(947)

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杨 艺 孟宪生(951)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中医证候分类研究进展

赵超群 刘 畅 刘 平 等(956)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张琳琳 宋宛珊 王 凯 等(1200)

银屑病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李瑞婷 王晓丽 张云璧(1204)

当代名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集萃

孙 振 李 屏 周晓东 等(1484)

中医脉诊学现代化研究

林炳岐 关 静 戴 宁 等(1706)

健脾补肾化瘀降浊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理论及疗效探析

唐宏霞 王新婷 董陆玲 等(1711)

龙牡壮骨颗粒强筋壮骨作用综述

郭小娟 王 玲 赵 刚 等(1715)

丹参酮ⅡA对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曹慧敏 吴 瑾 贾连群 等(1718)

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李 韬 何敏媚(1723)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王新贤 殷海波 姜 泉 等(1965)

肠道菌群失调与脾虚型结直肠癌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戴玲玲 侯爱画 毛俊俊 等(1970)

中医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郑入文 蒋 静 宁艳哲 等(1974)

精神情志对炎症性肠病影响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干预对策的研究现状

傅志泉 李 珍 赵思宇 等(1979)

表皮生长因子影响舌苔形成的机制研究进展

唐义爽 毛羽丰 赵 瑜 等(1985)

龙葵碱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闫 霞 郑佳露 胡 兵(2241)

艾烟在艾灸中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

惠 鑫 黄 畅 王 昊 等(2246)

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骨髓抑制模型及中药对其防治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成龙 赵东峰 杨志烈 等(2252)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李瑞丽 傅金英 于胜男 等(2258)

理血类中药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中的应用

王明星 王 燕 赵京霞 等(2263)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胰岛素抵抗的针刺治疗

袁小慧 陈心思 邓诗婷 等(2518)

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与中医治疗

郭琲婷 郭晓霞(2522)

中风后抑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崔艳杰 孟智宏 张春红(2527)

龙牡壮骨颗粒健脾和胃作用综述

郭小娟 王 玲 赵 刚 等(2531)

中医药调控肿瘤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熊思会 万 莎 谭 溧 等(2535)

疏风解毒胶囊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欧 强 宁惠明(2539)

IgA肾病中医药的实验研究

赵明明 李刘生 于子凯 等(2842)

腕踝针治疗疼痛类疾病的临床应用及机理探析

马莉莎 周庆辉(2847)

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临床研究

陈 澈 井含光 孟庆刚(2851)

多模式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田秀燕 尹丽丽 王海荣 等(2855)

代谢组学在中药注射剂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徐文峰 徐 硕 吴学军 等(2860)

邱佳信教授健脾类复方胃肠安在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陈伟霞 陈 彬 竹永宝 等(2864)

天麻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单雅蒙 王 洋 徐贵成(3182)

非药物疗法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赵洛鹏 刘 璐 李 彬(3186)

糖尿病溃疡的中医内治法精准辨证和治疗研究进展

陈朝霞 赵京霞 张金超 等(3190)

中医药保护腹透患者残肾功能的研究展

张璐芸 陈万佳 邓跃毅(3194)

发挥临床经典优势,促进风湿病疗效不断提高——访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范永升教授

范永升教授,浙江金华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主任 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973 项目 首席科学家,全国首届名中医,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浙 江省特级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第四、五批全国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范永升教授在办公室

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 员,国家中医药支撑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 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 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 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 副会长等。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风湿病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金匮要略学科带头人、中医风湿病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脏痹重点研究室负责人。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四十余年, 主要围绕《金匮要略》、风湿病开展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973 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五、十一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等国家级课题5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 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 项、二等奖1 项,发明专 利9 项,编著《素问玄机原病式新解》、主编《科学走近中医》、《浙江中医学术流派》以及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金匮 要略》等著作、教材13 种,发表《关于争论与中医多元发展》、《结缔组织病治疗五法》、《凉血散血滋肾益阴治疗系统性红 斑狼疮》、《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若干问题的思考》等学术论文80 余篇。

记者:范校长,您好,您从事风湿病研究多年,也是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风湿病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请问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对目前临床有哪些特殊作用,与风湿病有什么关系?

范教授:一般而言,张仲景的《伤寒论》针对外感病创立了六经辨治方法,《金匮要略》则针对内伤杂病建立了脏腑经 络辨治方法,而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吴鞠通《温病条辨》则分别提出了卫气营血、三焦辨治温热病的方法。这些临床 经典共同构成了中医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施治理论体系,直到今天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等方面依然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启悟性,已成为培养中医人才的行业共识。毫无疑问,我们今天临 床上需要用临床经典的理论、方法、手段、方药等来诊治和预防疾病。但更值得重视的是我们要从临床经典中探求难治性 疾病的治疗手段与方法。屠呦呦研究员能够成功从中药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也是得益于葛洪《肘后方》的启 发。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王辰院士将《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和《温病条辨》银翘散的加减方,用于治疗新型H1N1 流感,获 得与达菲相当的疗效。其论文发表在2011 年国际医学界著名杂志《内科学年鉴》上。既体现了用临床经典方治疗新发传染 病,又反映了经典方剂间的协同效果。当前临床上出现的新发传染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及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系统 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难治病,大多病因复杂、病程长、症状繁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伤寒论》《金匮要略》 《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中诊治疾病的思路与规律以及这些经典著作对某些难治病类似病状与治疗的论述,都为我们寻 求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只要我们认真探索,完全有可能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难治病的治疗开 辟新的路径。

现代医学的风湿病包含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白塞病、硬皮病等病症。风湿病名 其实源于《金匮要略·湿病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就风湿病而言,既与《金匮要略》中的湿 病、历节病极为相似,又与《伤寒论》《外感温热篇》等有密切关系。譬如硬皮病患者出现的雷诺氏症与《伤寒论》用当归四逆汤治疗手足厥寒,脉细微欲绝的血虚寒厥证非常 接近。系统性红斑狼疮表现出面部红斑、皮疹、口腔溃 疡,也与《金匮要略》的阴阳毒、《外感温热篇》的血 热发斑非常吻合。可见,《金匮要略》《伤寒论》《外感 温热篇》等临床经典与风湿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 得探究。

范永升教授在人民大会堂领科技进步奖

记者:范校长,请问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现状如 何?存在哪些问题及其对策有哪些?

范教授:中医药治疗风湿病通过中医界同道近三十 年左右的不懈努力,疗效得到不断的提高。中医药治疗 风湿病有特色与优势已逐渐被医学界所认可。中医药治 疗风湿病具有下列特点,一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为主的 论治方式,即先按现代医学标准诊断疾病,再根据病人 不同阶段、不同症状,辨别证型,针对证候而治。临床 上有些医生以基本方为主,灵活化裁施治,其实也体现 了辨证论治的思想。二是多种手段并用的综合疗法,临床上针对关节肌肉疼痛等症,采用针药并行,内服与外治同用,旨 在提高疗效。还有的汤药与中成药交替使用,均为了适合病情需要。三是中西医药并用。风湿病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糖皮 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大多起效快、易于控制病情,但长期使用易引起高血糖、柯兴氏征、骨质疏松、感染等 症,而加用中药治疗,可减少其不良反应,故临床上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同时,加服中药已十分普遍。在风湿 病临床诊疗研究方面,一是治疗风湿病的中药新药不断涌现,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昆仙胶囊、正清风痛 宁、复方雷公藤片、益肾蠲痹丸、尪痹颗粒、寒湿痹片等,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多种选择。二是制定了部分病证的临床诊疗 路径与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组织全国风湿病专病研究组制定了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的临床诊疗路径,中华中 医药学会组织风湿病专委会制定了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这些路径、指南的出台为临床规范诊疗提供了依据, 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综合起来,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风湿病的中医临床治疗及其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体 现在:一是缺乏有效中医治法的深入挖掘,二是缺乏系统优化的诊治方案,三是缺乏中西医治疗的有机协同,四是缺乏完 整而科学的疗效评价标准,五是缺乏系统的疗效机理阐明。为此,我认为应该相应开展下列五方面工作。一是深入从古籍、 民间疗法中挖掘整理有效的风湿病中医治疗的方药与手段,这是继承与发展中医的重要途径。“草药一剂,气死名医”、“高 手在民间”,这些说法值得重视。二是系统梳理现有风湿病的治疗方法,以病种为单位,采用临床验证的方法进行优化,将 优化后有疗效的治疗方法进行推广。三是 研究制定中西医有机协同的治疗方案。避 免目前临床上中西医药简单的叠加并用, 真正能达到中西医有机协同、取长补短, 制定出疗效最好,不良反应最小的治疗方 案。这将是我国领先世界医学、造福人类 健康的重要标志。譬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不 同阶段、证型的糖皮质激素与中药协同应 用,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前后的调经助孕 与养血安胎、系统性红斑狼疮预防缺血性 骨坏死与益肾活血,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有机结合,必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增 效减毒带来福音。四是建立系统而科学的疗效评价标准。既能体现现代医学的疗效 指标,又能充分反映中医体力、情绪、证 候等相关症状及体征的变化,这样才更有 利于治法、药物、方案的标准评价,为提 高中医疗效打好基础。五是科学阐释中医 治疗风湿病的机理,这既是推动中医学术 的进步,也为推动中西医风湿病相互交 流,推广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方法提供支 撑。这五方面相互联系,如能做好,将会 使中医风湿病临床疗效得以进一步提高, 并推动该学科快速发展。

范永升教授在医院风湿科病房

记者:范校长,您好,围绕提高风湿 病疗效您做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哪 些成果?

范永升教授在实验室

范教授:上世纪90 年代前,中医界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大多采用清热 解毒等单一方证治法为主,影响了疗效的提高。我从上世纪80 年代末期开始,在整理研究《金匮要略》“阴阳毒”、《外感 温热论》“温病发斑”等文献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SLE 患者除表现高热、红斑、口腔溃 疡等热毒症状外,所出现的红斑、皮疹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存在浓、黏、凝聚状态和微循环障碍等均与瘀血有关。其次, SLE 患者多有遗传倾向,并伴有脱发、月经不调等症与肾虚阴亏直接相关。因此,我率先提出热毒、血瘀、阴亏是SLE 发 病的主要病机,解毒祛瘀滋肾是SLE 的主要治法。这对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要作用。根据这一治法,我们在临床上反复探 索,构建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医药相协同,以解毒祛瘀滋阴方为基础,针对不同证候、症状、指标进行药物化裁的 SLE 临床治疗方案,该方案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并通过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 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等17 家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共计治疗SLE 患者32000 人次,结果表 明,该方案既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获得了良好社会效益。该方案的主要内容, 经专家评审,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疗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路径,成为国家中医药行业临床路径标准。我们还 对解毒祛瘀滋阴方从内分泌、免疫、糖皮质激素受体等方面研究其疗效机制,2011 年“从毒瘀虚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增 效减毒方案构建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糖皮质激素的减量及其不良反应的预防,又是风湿病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研究了不同剂量激素使用与中医证候 的关系,发现大剂量激素使用的首始期,病人多表现为阴虚热毒证,减量期多表现为气阴两虚,维持量期多表现为阴阳两 虚证。为此,我们根据这一规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开展临床研究及推广应用。同样取得较好疗效和社会效益,该项成 果获2015 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我们还围绕风湿病的中医证候,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了一些临床基础的研究项 目,并取得一些进展。

记者:范校长,您好,您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金匮要略学科带头人,在临 床经典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范教授:我们团队一直重视临床经典的继承与创新,尤其围绕《金匮要略》所做的工作更多,早在上世纪50 年代,学 科奠基人国医大师何任教授就先后出版了《金匮要略通俗讲话》《金匮要略归纳表》。前者将深奥的《金匮要略》原文,用 浅显的白话表达,使其通俗易懂;后者则将丰富且又琐碎的内容,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对中医界学习和继承《金匮要 略》起到了较好的作用。80 年代初,他又将多年临床应用《金匮要略》方剂的经验、体会加以补充、发挥,出版了《金匮 要略新解》和《金匮要略提要便读》。1983 年,他主持卫生部科研项目——“《金匮要略》整理研究”,选用北京大学图书 馆所藏孤本——元·邓珍刊本为校勘的底本,悉心校勘,补缺正误,剖析疑难,历时4 年,三易其稿,编成《金匮要略校注》一书,成为当今《金匮要略》的最佳版本。该成果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本人牵头之下,从80 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将发表在期刊上研究《金匮要略》的论文,写成摘要,分门别类,先后 编撰并出版了《金匮文摘》和《金匮要略现代研究文摘》,为《金匮要略》的教学、医疗、科研提供方便。之后又先后主编 了国家中医药行业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和全日制第七、八、九、十版《金匮要略》教材。在《金匮要略》教材条文下专列 “辨治思路与要领”栏目,阐析张仲景对杂病的辨治思路与要领,促进学生对临床辨证施治思维与能力的掌握。我们重视临 床经典的教学与临床科研相结合,在学校附属第二医院开设风湿科病房,将临床经典的理法方药应用于风湿病等难治病的 诊治,不断提高临床疗效与课堂教学质量,《金匮要略》先后被教育部评为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2009 年我们团队 “中医经典课程继承与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记者:范校长,您好,作为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请您谈谈上火项目的研究进展。

范教授:上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病症,包括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渴咽干、目赤等。中医防治上火有较 好的疗效,但上火是如何发生的、中医治疗上火的现代科学机制是什么?一直都没有明确。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反复的 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往往是某些难治病的早期表现。为此,科技部专门设立了研究专项,由我校牵头,浙江大学、中国中 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参加,所申报的“上火的机理与防治研究”项目获得批准。我们共设立了上火的辨证标准及其生 物学基础研究、滋阴降火方药治疗阴虚上火的作用机制研究和清热泻火方药治疗实热上火的作用机制研究等三个课题。

我们首先在浙江和天津开展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浙江省了11 个地市11281 例居民和浙江与天津两地12627 例在校大学生的上火,发现了上火的常见诱因、症状以及证候规律等。课题组经过文献研究、多轮专家问卷调查以及专家 论证,制定了上火的诊断以及辨证标准。通过专家评审,该项标准已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团体标准并向社会发布。

项目组在开展上火的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上火的发生与人体的免疫、能量代谢、微生态等方面具有密切的 关系,主要表现为促进炎症与抑制炎症的免疫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的不平衡,人体糖、脂等物质代谢以及细胞能量代谢的紊 乱,肠道、口腔菌群的失调。例如以口疮为主要表现的上火患者,其外周血中的调节性T 细胞数量增多,表明其免疫受到 抑制;阴虚上火患者血清中载脂蛋白A 明显升高,脂代谢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上火人群肠道和口腔菌群的种类和多样性 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上述生物学改变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上火的发病机制。另外,我们还发现了针对上火常见的滋阴降 火、清热泻火等方药,如知柏地黄丸、黄连解毒汤对上述机制也具有调控作用。项目组还开展了上火的中医辨治以及预防 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开展对上火的研究,不仅可以明确上火发病的现代科学机理,阐明中医证候、体质等生物学基础,还可以探索 上火的防治规律,提高中医防治上火的临床效果,预防某些难治病的发生,更好的指导人们养生保健,提高健康水平。

范永升教授和团队成员在一起

猜你喜欢
疗效临床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