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与“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2018-01-03 03:42张密丹张雪峰邱介军杨莹莹丁岚峰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基础

张密丹 ,张雪峰 ,邱介军,杨莹莹 ,丁岚峰

(1.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2.黑龙江宾西牛业有限公司,哈尔滨 150431)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与“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张密丹1,张雪峰1,邱介军1,杨莹莹2,丁岚峰1*

(1.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2.黑龙江宾西牛业有限公司,哈尔滨 150431)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主干课程,在这些课程中融入“工匠”培育内容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从“工匠”培育的角度对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的总体要求、建设要求、课程目标定位和授课模式等进行了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工匠培育;深度融合;实践探索

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的机制就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协同育人育匠。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卓越产业人才的过程来看,实质是“高职学校教育+企业实习、就业后继续学习与培训”的过程。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重要途径。在这些课程中融入“工匠”培育内容,为高职院校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和毕业后相当时期内培养“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支持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实施国家“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提升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与保障。

1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与“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要求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平台课程通常称为公共通识课程。主要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实训课、体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公共外语、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公共艺术、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工匠精神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课程;还可包括国家安全、社会责任、绿色环保、劳动卫生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讲座(根据专业实际情况有适当调整)。通过实践我们确定了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与“工匠”培育融合的总体建设和课程建设要求。

1.1 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总体要求

要求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与“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总体建设中,要本着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宏观政策与要求,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着重强调高职院校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科学精神、创新创业、工匠精神、质量意识、中华传统文化、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教育内容;明确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重点强调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的各门课程中与行业企业对接的技术技能、信息技术应用、终身学习、沟通表达、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的“育匠”融合,凸显了时代特征。

1.2 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建设要求

要求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的每门课程与“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建设中,要本着“以德育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为主线,以项目活动、专题讲座为载体,以专业结合为方向,以理论实践应用为目的”的课程设计理念和宗旨,实施课程目标要与培养技术技能型卓越产业人才紧密深度融合,把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育与职业素质、法律素质、团队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高度契合,为学生尽快适应专业学习、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奠定基础。

2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与“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摸索,在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建立了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的各门课程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具体定位构建了教学平台等课程模式,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与“工匠”培育等作了较大的创新。

2.1 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工匠”培育的目标分为课程能力目标、课程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对能力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学生通过学习能达到自主学习、与人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与良好的人格;生活自理和社会、企业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对课程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工匠精神、具备一定的创业就业能力。对知识目标的要求是通过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习与实践体验,掌握本门课程主要内容、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我国宪法对合格公民的要求及相关法律基本知识。对素质目标的要求是养成学生严谨的求真务实的良好学习习惯与人生态度;具有资料搜寻与良好的团队精神;具备面向社会的思想、道德、法律、职业、人文等综合素质。

2.2 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教学平台建设

基于“工匠”培育的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教学要紧密依托“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把“工匠”培育的课程教学平台构建成学生德育发展、创新发展的主体,通过“三个培育平台”实施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教学。一是构建人才培育信息交流平台。主要利用手机微信构建院系二级书记、院长信息交流群,以“民族中天书院”为群名称,“民族书院”就是民族高职院校书记院长的简称,“中天”是一种祝愿,祝愿高职教育如日中天之意。目的是加强与学生思想交流,强化德育教育落实在每时每刻。二是构建大师“工匠”培育交流平台。利用学院信息化建设,与专业“互联网+学生、员工”终生育匠学习平台相连接,构建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互联网平台,把学院职教联盟内的“工匠”、劳模、人物、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政策咨询、大国工匠等设立专栏、专题,通过交流、论坛等活动为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搭建信息沟通、职业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三是构建学生德育、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平台。定期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向学生、社会充分展示育人成果。及时把学生参加省内外、校内外职业技能大赛、学习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等展示出来,形成良好的学风。

3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与“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课程授课模式

3.1 基于“工匠”培育的授课方式方法

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授课方式一般应多元化、灵活化,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具体运用,但理论性课程多数采用项目化教学为主,以专题教学的方式比较适宜。项目化教学活动一般采取课内实践与校内外教学基地实践为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在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授课中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朋辈引领教学法和视频观摩教学互动法等,以期达到以德育、工匠精神教育为主线,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专业结合为方向,以理论应用为目的课程教授方式与方法。

3.2 关注基于“工匠”培育的课程的差异性

关注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与“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差异性课程。例如:在外国语课教学中,我们以“听说领先,提高学生实用技能”为主线,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基础,培养学生在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的交流能力。针对行业企业对人才招聘中要求学生有英语证书和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我们在授课中主要克服学生“有耳听不明”、“有口不能说”的通病,采取小班教学、因人教学等措施,营造英语语言交流环境,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通力培养学生“听、说、写”的能力,做到了“标本兼治”,即把通过A级考试和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结合在一起。又如:在体育课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适当调整所学的课程内容,不断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始终突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始终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提高学生的体能能力,提高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认识与自我保健意识,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努力为社会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3.3 基于“工匠”培育的基本授课模式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工匠”培育的基本授课模式分为二个部分。一是理论授课部分,包括主线引领、项目活动、专题教学而形成若干个模块(单元)教学内容;二是实践授课内容,包括课内实践、校内基地实践和校外教学基地实践而构成若干个实践模块(单元)教学内容。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其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课程模式

表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块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我心中的成功职业人》课内实践教学为例,在教学模块(单元)中要求学生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认同和接受以社会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强化做人的责任心,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针对自己与“职业人”的差距,制订针对性训练措施,要在单元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道德行为,让“德行”成为其自觉的意识、习惯和自主要求。

首先,任务需求分析。需要各参与小组的学生们之间相互配合,不能投机取巧,保证方案设计真实、有效。

其次,要履行设计方案及实施步骤:一要以“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为思考题,在班级开展对抗赛性的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自己在生活中应该独自承担的责任,以及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没有承担,会产生那些后果;二要全班探讨或分组讨论,假设他们在企业中有不同的职业岗位分层,不同职业岗位角色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有不同的角色责任和角色情感,探讨在多个领域中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三要提供角色任务表,制定履行责任的行动计划,根据角色的责任填写角色的任务和角色情感体验。

第三,实现过程(以学前教育为例)。一要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小组,由组长具体给组员分配任务,按任务数设计方案;二要各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探讨不同职业岗位角色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有不同的角色责任和角色情感,书写上交方案。

第四,结果分析。一要从上交的方案中撰写的角色责任分工与角色情感设计模块图,对多数问题要全面分析,在语言表述上要精炼规范;二要从整个过程来看,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相互协作,但其中也有不努力的学生;三要从提交的提供角色任务表,制定履行责任的行动计划,根据角色的责任填写角色的任务和角色情感体验训练的方式来看:以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作为基础,开展角色责任与角色情感设计。

第五,考核考核方式:以小组为单位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构成综合评价:积极参与,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有所获益;同时给出小组评价:团结协作,能出谋划策;最终教师根据各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合格、良好、优秀)。

综上所述,通过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与“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认识到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要整合师资力量,完善教学方案;教学因势利导,方法不断创新;开展课外实践,注重全面发展;利用网络资源,沟通时时在线;改革考核方案,倡导内外兼修。在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与“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变以往教师课堂讲授,灌输学生书本思想,无创造性的教学方式,课程引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内涵,要让学生从乐学、会学达到学会;要以服务学生为重点,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课上教师检查学习情况,坚持以兴趣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以效果为评价,最终达到真学、真做,获得真本领。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Z].2017-10-18.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Z].2007-09-24.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张旭翔,王钧铭.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4-15.

[5]丁岚峰等.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J].中国科技教育,2017,(11).

[6]苗耀华等.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7]贺艳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Z].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2017-07.

2017-11-16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大课题“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课题编号:ZJA1316001) 成果之一

张密丹,1969-,女,哈尔滨市人,基础部主任/教授,思想政治研究;张雪峰,1975-,男,哈尔滨市人,生物产业学院院长/博士,农业经济研究;邱介军,1975-,男,哈尔滨市人,生物产业学院书记/讲师,思政研究;杨莹莹,1986-,女,内蒙乌兰浩特市人,高管/董事长助理,企业管理研究。丁岚峰(通讯作者),1957-,男,哈尔滨市人,教授/省级名师,高职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宝玉]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90后大工匠
“整式”基础巩固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