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

2018-01-03 03:4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关键词:人脑量子物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辩证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

陈慧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基于量子力学和神经科学的意识研究不断突破传统意识论,不仅“意识来源于物质”需要辨析,意识运行机制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消耗与转化也有了新意蕴,与此同时,人脑作为意识的唯一载体受到挑战。意识科学的新成果具有难以估量的哲学意义,要求我们辩证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科学地完善基础理论,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教条观念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如此才能开创马克思主义研究新境界。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心灵哲学

意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绕开这一问题去谈论马克思主义创新,无论多么学术化,都可能只是似是而非的浅见,而浅水终究不能靠混浊不清来冒充深潭。意识问题是重要的,但同时也是复杂和难以理解的,它内在地要求在意识的来源、运行机制和载体三个方面坚持辩证思维。一方面,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需要辩证思维,否则可能会陷入二元论、还原论的陷阱;另一方面,借助当代物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心灵哲学来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也需要辩证思维,否则科学的新成果就可能不自觉地被形而上学思维予以歪曲。

一、意识的来源

根据马克思主义意识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 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1]从演化的角度看,意识是在物质世界漫长进化过程中展现出自身的,意识来源于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绝对的优先性,马克思主义对意识来源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是我们应该捍卫和坚持的,关键在于如何捍卫和坚持?是不顾时间间隔固守经典词句,还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予以完善?显然,最后一个选项更符合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概念既有稳定性,也有变动性。任何概念,包括物质和意识在内,都隶属于特定语境,有其时代烙印,对概念的使用只有经历“再背景化”,或者说放置在新的时空背景下重新审视,才能使其更加精确化,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此外,由于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考察意识的来源问题,必须引入一个随着自然科学不断扩展的时空视角,或者说要把这一问题放置在广义进化论中来思考。因此,从意识的来源看,辩证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需要注重以下两点。

(一)重新理解“意识”与“物质”,避免二元论误区

用“意识”与“物质”这样的词语来讨论意识的来源之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意识和物质,因为越是天经地义的概念问题往往越大,熟知并非真知。关于意识,权威性教科书所下的定义是:“意识是人类大脑反映和把握现实世界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2]。关于物质,虽然吸收了许多教科书“老三论”和“新三论”的一些论点,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超出列宁的物质概念。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对意识和物质的上述理解有正确因素,但从整体上看,则并不符合唯物辩证法,这些定义没有根据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及时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潜在的二元论,意识与物质的二元与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等的二元对立如出一辙。

传统的“意识”与“物质”概念建立在牛顿力学观基础上,人作为主体与外部世界作为客体相对立,宇宙论和进化论也被包裹在认识论中。在解释意识来源的问题上,牛顿力学世界观容易导致两种错误倾向,要么把意识的各种表现归结为物质、物理的现象(或者归结为物理、事物的功能属性),并用后者来解释前者,要么相反,把物理现象归结为意识的产物,在二元性的还原论中难以自拔。国外学者杰夫里用两个模式(图1、图2)来描述对物质与意识的传统观念,第一个模式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第二个模式认为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图中C代表意识,M代表物质。

图1第一个模式图2第二个模式

(资料来源:Jeffrey S. Keen, A model of Consciousness, P226,World Futures, V65, N4, 2009)

20世纪以来,基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意识论研究不断刷新传统的意识与物质概念。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世界中,牛顿力学世界只是局部现象,相应地,物质与意识的对立是相对的,把物质和意识二元化只在某个认识层次、阶段才成立和有意义。人的大脑和意识是自然界整个物质系统演化的子集,与其说意识来源于物质,不如说意识来源于存在整体的运动。在意识的来源上,第一关键词是运动,第二关键词是整体,第三关键词才是一系列物质存在,而且这种物质存在除了可见物质,还包括社会制度、技术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 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制造出意识的社会不是抽象静态物,也不是受人的意识摆布的固定时空,相反,它受制于自然物质规律,永远处于运动状态。综合而言,物质和意识都不是一对可以单独存在的概念,而是与自然和社会运动紧密联结的、不可从中剥离的范畴,复杂运动是物质和意识的根本存在特征。“运动, 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 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4]因为物质和意识是运动的,才会演化出不同类型的系统,从组成元素看,包括无机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从复杂程度看,有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复杂系统、复杂巨系统等。恩格斯批判旧唯物主义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历史发展着的运动过程,并认为这是同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相适应的。

基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意识论研究在不断突破宇宙论和进化论边界的同时,也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摆进了认识研究的过程中,如神经科学的“具身认知模型”、人工智能领域的“联结主义模型”。这些模型的哲学意味在于:人在世界上的主要角色不是认知主体,而是动态的实践中介,“无论二元论还是还原论,当人把自己作为认知主体,把存在作为客体来认识的时候,他自己最内在的自然特性就不自觉地成为了认识盲点”。[5]意识与物质、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等二元对立无不建立在这个认识盲点之上,从盲点出发去寻求意识的来源无疑于缘木求鱼。

(二)引入广义进化论的视角,突破“意识来源”的因果观束缚

意识来源于物质进化过程,这是一种进化论视角,但要达到思维的彻底性,我们还应该引入一个广义进化化视角,从这个视角看,进化不限于生物界,而扩展到宇宙和社会系统,人及其意识产生于这一广义进化过程。物质和意识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我们不能从传统哲学中的因果观念来理解意识的来源。宇宙学和物理学的新成果显示出,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在时间的奇点处,物质、信息、能量是一体性的,即使后来发生了分化,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离开物质的意识,也没有离开意识、信息的物质。

在某种程度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和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就是在广义进化论的背景下展开思考的。在他们看来,被知觉的物不单是思想的对象,而是“象存在于蚕茧中那样存在于人的肉体经验之中”,事实上它是体现于人的肉体经验之中的客体。人的意识状态包含一系列信息的加工、传递、转化和反馈的物质运动过程,体现出大千世界的具有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功能。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既不是单向度的(在物理主义的意义上),也不是对立的(如唯心主义所设定的),因为既不可能设想肉体工具(body-instrument)从别处获得一个思想操纵者(thought pilot),也不可能设想被称为肉体的物质神秘地从自身中创造出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只能是一种相互内在(ineinander)的关系,是存在(being)和超越(transcendence)相连的双重自然(double nature)的互动关系。从这种观点来看,人在世界中的形象不再是一个异己的观察者,人与世界的初始关系,既不是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不是自为与自在的关系,我们本身即承载着自然(双重自然)。因为意识与物质不是传统的因果关系,所以“意识来源于物质”这一判断就不能不加反思地加以运用,时间上的先、后就不再是还原论的借口,我们不能因为外部现象离不开人的意识而宣称“一切唯识所现”,同时也不能因为意识是物质世界演化的结果而把一切都归结为物质。

二、意识的运行机制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认为,意识是大脑的机能和属性,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人脑这一特殊物质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即是意识的运行机制。同意识的来源问题一样,对意识运行机制的这种理解也需要完善,例如,高于生理功能的属性与生理属性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如何避免属性二元论?此外,意识属性中如果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消耗、转化,它又如何能作用于物质? 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需要辩证地借鉴当代量子理论、物理时空观、精神分析学和语言哲学提供的某些参考。

(一)意识运行的量子机制

量子力学表明,电子在没有测量的时候,它处处都存在,也处处不存在,一旦经过人的意识测量,电子的固定状态就出来了。量子力学中的这种意识决定作用曾受到主体形而上学者们的欢迎,被用来抬高意识,认为意识终于可以摆脱物质的束缚了。然而,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论。根据量子意识学的最新研究,意识实际上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它非但没有摆脱物质,而且与物质结合得更紧密了。意识的运行实际上就像量子力学的测量一样,意识促成了物质世界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转移。这意味着,要全面掌握意识的运行机制,必须把意识放置在客观世界之中。

英国的彭罗斯和美国的哈梅罗夫是目前量子意识领域较有代表性学者,他们认为,在人的大脑神经元里有一种细胞骨架蛋白,由一些微管组成,这些微管有很多聚合单元。微管控制细胞生长和神经细胞传输,每个微管里都含有很多电子,这些电子之间距离很近,所以都可能处于量子纠缠的状态,并不可避免地有量子隐性传输存在,因为宇宙中的电子和大脑中的电子都来源于“大爆炸”,是可能纠缠在一起的,一旦纠缠,信息传输就能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隐性传输了。这可以解释意识运行上的模仿机制:一个头脑对隔着一段距离的另一个头脑可以产生作用,其原因在于,如果两个地方的物质处于纠缠态,从纠缠的一方的所有信息可以瞬间传递到纠缠的另一方去,这种传输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是瞬间传播的。彭罗斯认为,意识就是大脑中这些处于纠缠状态的电子在周期性的坍缩中间产生出来的。这些电子不断坍缩又不断被大脑以某种方式使之重新处于纠缠态。在坍缩的时候,也就是进行观测的时候,是人起心动念开始观测的时候,在大脑神经里,海量的纠缠态的电子一旦坍缩,就产生了念头。人意识的发动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动念进行测量,然后产生念头,念头的产生实质是通过测量得出几个我们制造出来的概念,这时意识不再自由,它突然坍塌到一个概念上。[6]

按照量子意识理论,量子计算就是量子纠缠的一种运用,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就是表现出了量子计算的能力。在对意识运行机制的解释上,量子意识论当然并非最终真理,但它也并非不靠谱的猜测。2003—2009年之间,康特做了一系列实验,证明了人的精神也就是意识状态,存在着量子纠缠的现象。2010年,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的是知更鸟眼睛中基于量子纠缠态的指南针,知更鸟能用量子纠缠态的指南针来感知地球磁场很微弱的变化,来指导它们的飞行,如果鸟的感知系统使用了量子纠缠的话,那么人的系统中自然也会存在量子纠缠了。[6]

(二)意识运行的时空机制

意识的运行处于时空中,具有时空属性。在“时间力”的支配下,意识在头脑中呈现为“意识流”,它与音乐旋律一样都在不停地流逝;意识的时间、空间属性也使它具有历史特征,它不是一个永恒的存在物,而是一个解构(时间维度)与建构(空间维度)交织的过程。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研究了意识运行的时间机制,意向性表明意识受时间之矢的作用,任何意识都是稳定和变动的统一。从人类整体认识过程看,历史的成果必定在逻辑上积淀成为认识体系,而历史无终结,逻辑的积淀当然也不会一劳永逸。一切思辨的意识,哪怕它自命为真理都要经受时间和现实生活的检验。马克思说得好:“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7]

意识运行的时空机制提醒人们注意意识的不同层级,尽量避免笼统地谈论意识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分析哲学家马尔科姆把意识分为及物意识和不及物意识两类。布洛克把意识分为四种:自我意识;注视性意识;路径意识;现象意识。大致说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三个层级:第一级意识反映的是物质世界的直观现象,许多空间性意识和常识性感知产生于这一级意识;第二级意识反映的是物质形态、质量、能量的转换过程,是信息的产生和转化过程,这一级意识有了时间的参与,有了对物质客体的想象和记忆;第三级意识是上升到文化的意识,其中不但有时间的支配作用,而且还有技术的参与,例如数码等技术使意识的再现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也使文化工业得以产生。意识的这三个层级与波普尔所说的“三个世界”有相似之处。

(三)意识运行的语言和潜意识机制

与意识运行的时空机制相关联的是意识的语言和潜意识机制。

第一,意识运行的语言机制

意识的运行并非头脑如镜子映射外物那么简单,很大程度上它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从运用象形语言到对世界的感觉表象,再到运用抽象语言达到对世界的理性认识,人类意识的每一步发展都与语言交相辉映。按照解释学的说法:“人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语言是存在的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揭示出时空在语言中的潜在作用:语言现象是在一定时空中互相并列、依存、制约而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词项的意义依赖于词项之间的关系。譬如下棋,棋子可以由不同的物质构成,但下棋的规则系统却是一致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整体模式对个体的影响,可以说,人们所理解的真实世界其实是社会按语言惯例强加在个人身上的一种建构。当然,有“结构”(时间的空间化)就有“解构”(空间的时间化)。福柯通过对“知识型”的分析,指出不同知识型之间的断裂性,认为传统哲学观念中的“本质”并不存在。德里达在他的语言学中也致力于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把意识运行中的深层问题呈现出来,也把语言学的局限呈现出来。平克提出,“无论语言的影响力有多么强大,生理学家看来,要说它能影响到视网膜并重新排列视觉神经细胞都会是荒谬的。”[8]

第二,意识运行的潜意识机制

在意识运行机制中,存在着一个比意识层更为广袤、复杂、隐秘和富于活力的潜意识层面,如果说人的意识运行是一座在大海上漂浮的冰山的话,那么意识只是这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可见的小部分,而潜意识则是藏在水下的更巨大的部分。这一潜意识层面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无意识层(unconscious),它是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并失去了与正常交流系统和语言规则的联系,几乎无法进入人的意识和理性层面。二是潜意识(preconscious),它是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层面,其心理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完整的意识运行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表现方式、运作机制的精神领域,潜意识象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任何意识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潜意识的缠绕。[9]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无休止地对我们的意识发生着影响,它在我们的口误、过失中以一种不适宜的方式呈现出来,或是在梦中以一种使人吃惊的方式呈现。主体对自己的潜意识没有明确认知,潜意识中的欲望等自然因素被封闭在意识表象未覆盖的拓扑布局里,像鼬鼠一般在长长的语言能指链上穿行,使意识主体成为一个自我否定的矛盾体。

三、意识的载体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认为大脑是意识的载体。“我们的意识和思维, 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 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10]神经科学已经证明,如当脑叶移出时,人就不再有意识类的活动与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意识确实以人脑为载体,表现为脑内的神经细胞所组成的系统的活动或运动。然而,根据经验领域的还原方法,把人脑当作意识的唯一载体却是不充分的。唯物辩证法的要义是全面、动态地观察问题,无论人或人脑都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如果大自然不会在产生出人之后就不再演化,那么人作为意识载体的身份也只能是过渡性的,这一点与“人是自然界最终目的”的传统人类学存在矛盾。任何过渡性存在都不会十全十美,人的意识的局限性不是偶然的,这既是辩证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值得当代人思考的重大哲学问题。

(一) 大脑是意识的唯一载体吗?

大脑是意识的唯一载体吗?这一问题在古代和近代不会出现,它是当代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伴生问题。 例如,如果量子意识论是正确的,大脑中的确存在海量的纠缠态电子,且意识是这些纠缠态电子坍缩而产生的,那么意识就不光是存在于大脑神经系统细胞之中,不只是大脑神经细胞的交互,而且也形成在宇宙之中,因为宇宙中不同地方的电子可能是纠缠在一起的。宇宙的哪个地方不确定,哪个地方就存在着意识,这是量子纠缠的结论。

另外根据突现论,如塞拉斯提出“创造性综合”( Creative synthesis),突现是在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中出现的,突现产物的性质、结构都是新的,但与所出自的系统保持着某种连续性,相对于它们所出自的微观层次,突现现象的组成成分和过程都体现在宏观层次。作为动力系统的大脑的功能即具有突现特性,意识的出现既依赖于物质元素及其结构,也依赖于时间过程,还依赖于各部分相互作用时能量的消耗,这使得意识可能超出物理性大脑的承载范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计算机越来越具有人脑的功能,有专家认为,意识的本质是心理计算过程,大脑并非意识的唯一载体,目前这个结论已经不仅仅是臆测,而是具有了一定的操作与可能性。

(二)人脑作为意识载体的局限性

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作为意识的载体,人脑对世界的描述注定是不完善的。圈量子引力理论认为:“对同一宇宙有许多量子描述。各种描述均依赖于将宇宙划分成两部分的方法,一部分包含观察者,另一部分包含观察者希望描述的对象。每一种这样的划分均给出对宇宙的一部分的量子描述;每一种描述均描述一个特定观察者的所见。所有这些描述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必须彼此自洽。通过使其成为个人观点的推断,解决了迭加佯谬问题。量子描述总是对观察者位于其外的宇宙的某一部分的描述。任何这种量子系统可以处于态的迭加。如果你观察一个包含我的系统,你可以看见我处于一个迭加态。但是处于这样条件下我不能描述我自己,因为在这种理论中,没有观察者能描述他们自身。”[11]由于人脑的局限性,人类对事物的感觉和认识,都是对象性的、局限性的,人脑在加工各种感觉来使得外部世界可以被人理解时也会扭曲它们,不论意识结果是如何相对的正确和全面,也不可能还原为事物原本的实在,包括意识本身,无论人们对意识的研究多么先进,“意识”仍然会保留它神秘的一面。对于人的意识现象,不仅主观内省法无法达到对它的准确认识,就是运用客观的实证方法也不能完全奏效。从进化的角度看,大脑的许多意识功能还停留在进化的原始需求上,像“老虎”“吃人”这样的词汇已经渗入我们意识中的某处,但诸如“人造卫星”“互联网”和“X光”这样的其他词汇恐怕就不大可能是以相同方式进入到我们的意识中。

(三)人脑局限性的哲学内涵

意识的局限性来自于人脑的局限性,人脑的局限性又来自于人本身的局限性。归根究底,人不是全知全能、十全十美的存在者,他是被制造物,他逃不开有产生就有消亡的自然规律。人的这一根本处境在当今社会具有重大哲学意义,可以解释很多问题,只是这方面的探讨始终难以进入学术主流。

人脑局限性首先意味人对世界一劳永逸的真知是没有的。“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住在二维宇宙里的生物如果遇上三维物体将会多么困惑,或者一个天生就没有视网膜的人要去想象视觉的力量该是多么困难。我们一旦要开始思考,就不得不具备某些类型的认知构造,但是具备一种构造也许就排斥了另外一种。”[12]即使可以通过生物结构的改变来获得真知,人类可能也不会轻易接受这种途径。“也许真相是这样的:我们自身的构造就是如此,如果想要获得我们所希冀的哲学知识,我们就将不得不变成具有完全不同心智的生物:我们也许将不得不牺牲全部自己所特有的人性,我们的感觉方式,以此来获得能顺利地将哲学-知识带给我们的那种能力。这也许是我们在权衡之后宁可不选择的存在方式……哲学天赋也许是我们宁愿不具备的一种特性。”[13]

其次,人脑局限性表明一直被近代哲学颂扬和追求的自由有虚幻的成分。实践、劳动把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人以其自由意识在客体世界中烙上自己的印记,自然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这种征服和改造在一定的范围内使人类获得了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的关系表现为一种能动性和被动性的统一。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好似自然的平静结构中的裂缝,是其所非,非其所是,携带着对世界、对自然进行否定和超越的因素,在骚动不安中努力着、改造着。从这个角度看,人似乎是自由的,但这一结论是忽略广大进化论的大背景而得出的。事实上,人的努力和改造是不由自主的,这是人必须接受的生活方式,本体性自由的匮乏始终伴随着人类。“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一个无需哀叹的事实描述。而且,人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会发现“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认识到要改造自然,就必须顺从自然,遵守自然的客观规律,否则人的内在尺度将无法与自然的外在尺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无法实现自身。对物质世界感知的构筑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在人的头脑里这一事实并没有促使其进入人脑的自由操控范围。关键在于,虽然客观世界的特性或许并非独立于我们的知觉体系而获得,它的存在却绝不以我们的喜好为转移。

再次,人脑局限性还潜在地意味着人的未来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或许超出以往任何社会进步的构想。真正的解放可能不是从不理想的社会到理想的社会,而是从不自由的生物存在到更自由的另一种存在状态。根据量子意识论,意识“起心动念”后,意识载体便陷入不自由的“世界”中,如果认识到自身的本性,从“动念”中超离,意识载体便有机会获得自由。对于尼采来说,人类真正的自由是从人到超人的跨越,其距离远甚于猿猴与人。《心灵机器时代》的作者库兹威提出,意识不会永远卡在容量仅为100兆的人脑上,当性能佳、速度快、容量大的人造脑问世后,生物人脑的神经细胞便开始相形见绌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了。换个角度看,在生生不息的整体存在中,淘汰是更新换代的方式,也是超越的方式。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2]肖前,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38.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8.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3.

[5]ERICKSON G W.Negative Dialectics and the End of Philosophy[M].Wakefield:Longwood Academic,1990:60.

[6]常丽君.物理学和数学能完整描述真实吗——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论辩量子意识[N].科技日报,2011-05-01(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8]PINKER S.The Language instinct[M].New York:Harper Perennial,2007:55.

[9]史风华.心理批评之路:从弗洛伊德到弗莱[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7.

[11]李斯莫林.通向量子引力的三条途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7.

[12]费恩.哲学:对最古老问题的最新解答[M].许世鹏,译.新星出版社,2007:169.

[13]GERBER W.Problems in philosophy[M].Oxford:Blackwell,1993:154.

DialecticallyDevelopMarxistConsciousnessTheory

CHEN Huiping

(InstituteofMarxism,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The research of consciousness, based on quantum mechanics and neuroscience, continuously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and has a great impact on philosophy.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Marxist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way of dialectic, so as to improve the basic theory of Marxism through science, to get rid of the subjectivism and narrow metaphysics, and to create a new context of the research of Marxism.

dialectics; Marxist ideology; consciousness theory; mind philosophy

黄仕军)

A81,B022

A

1008-7699(2018)01-0016-07

2017-11-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新探”(16BZX019);“人社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

陈慧平(196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人脑量子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让人脑洞大开的绘画方式
决定未来的量子计算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