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文化事业发展40年

2018-01-02 18:31
共产党员·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辽宁文化产业全省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的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发展。文化工作受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文化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化创新更加积极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服务不断改善,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优秀艺术作品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突破思想禁锢,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精品化的创作取向,艺术创作持续活跃,话剧、歌剧、舞剧、京剧、评剧、杂技、曲艺等艺术门类全面繁荣。从改革开放初期推出话剧《报春花》《高山下的花环》、京剧《康熙出政》等在全国获奖并产生巨大影响,到世纪之交推出歌剧《苍原》、话剧《父亲》《凌河影人》、芭蕾舞剧《二泉映月》等实现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四连冠,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省份,辽宁艺术创作水平已跻身全国前列,艺术大省的形象更加鲜明。到2007年,全省先后有12台剧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台剧目获文化部“文华奖”,其中5台剧目获“文华大奖”。同时,辽宁戏曲流派剧目、《岳飞传》等评书、二人转及小品的许多作品都享誉全国,杂技《高车踢碗》《椅子顶》等一批优秀作品和人员还在国际重要艺术赛事上获得金奖。2017年,辽宁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八女投江》荣获第十四届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沈阳京剧院原创剧目《青天道》、武戏折子戏《雁荡山》参加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开炉》参加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演出,受到北京观众和专家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话剧《干字碑》参加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开幕式演出,好评如潮。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评选中,辽宁美术工作者创作的国画《甲午海战》、油画《辽沈战役》等9件作品入选,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各省之首。长期的艺术实践,造就了一支有影响的艺术家队伍。其中,1996年,李默然被遼宁省政府授予“人民表演艺术家”称号;2000年,杨仁恺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人民鉴赏家”称号;2007年,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宋国锋获首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二十三届梅花奖)梅花大奖,辽宁芭蕾舞团演员吕萌获第十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在话剧百年纪念活动中,李默然、宋国锋被文化部评为优秀话剧艺术家,刘喜廷等4人被评为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李默然还获得白玉兰戏剧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建设获得了更加充足的物质支持。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下,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得到较大改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一批有影响的文化设施相继建成。

各地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新建了辽宁大剧院、辽宁省博物馆新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大连市现代博物馆、大连市电影城等建筑规模超万米、投资超亿元的文化设施,改造了张氏帅府的周边环境,新建及改扩建一批艺术馆、文化馆和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多功能的乡镇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辽宁是在全国较早实现省、市、县均建有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和乡乡建有文化站目标的省份。2017年,辽宁出台了《辽宁省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为主体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对全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的建设进行了重点扶持。推进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2017年,辽宁省文化厅指导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参加评估定级工作,参评馆数量超过往届80%以上。

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2017年,盘锦市和辽阳、朝阳的两个示范项目在创建第三批国家示范区(项目)中期督查中获得文化部肯定。辽宁全省创建了28个县级“两馆”(图书馆、文化馆)示范点,每市确定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各1个;创建了10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示范点和20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有效发挥了示范效应。2017年,全省扶持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80个,每个扶持资金15万元;扶持建设村文化室1600个,每个扶持资金3万元;扶持15个省级贫困县建设共计400个村文化广场,每个补助5万元。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

改革开放40年来,辽宁群众文化工作积极拓宽活动领域,坚持文化创新拉动,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积极参加各类全国性群众文化比赛等重要活动,屡创佳绩。在全国“群星奖”和少儿“蒲公英奖”评比中,辽宁获奖数量居各省份前列。在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和老年合唱比赛活动中,辽宁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和节目。

举办多种形式群众文艺演出活动,大力普及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等,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组织了全省“群星奖”评奖等活动,举办了全省儿童剧调演,辽宁省戏剧、曲艺调演,辽宁省皮影戏调演和辽宁省少年儿童文化艺术活动周、优秀国产少年儿童影片展映等一系列全省性大型群众和少儿文化活动,举办了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开展了全省“群众文化活动进社区”“图书馆服务进社区”“公益电影进社区”等“文化进社区”活动,全面推动了全省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文化广场建设及广场文化活动也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全省建成县级以上文化广场200多个,每年举办广场文化活动3400余次,参与群众达1840余万人次。全省每年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3万多次,参与群众达2000多万人次,其中举办县以上较大规模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2000多次。公共图书馆年组织书展、读书报告会、知识讲座、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1400余次,接待读者1350万人次,流通图书1300万册次。电影发行放映逐步走上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道路,电影放映场次、收入居全国前列。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改革開放以来,我省文化市场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的文化市场建设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文化市场呈现健康繁荣、有序发展的局面。党的十八大以后,辽宁加大依法行政力度,推动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行政审批工作不断优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审批规范化,本溪、葫芦岛等文化市场审批示范点受到文化部奖励。按照“最多跑一次”工作要求,将全部26项审批事项都纳入“最多跑一次”审批清单。截至2017年年底,辽宁省文化厅共办结审批事项474件。

文化市场发展取得新进展。积极推动文化部“放管服”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促进文化市场繁荣。推进娱乐行业转型升级。2017年,辽宁省文化厅制定全省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工作实施方案,确定沈阳、大连、鞍山等市为转型升级重点城市,15家文化娱乐场所为转型升级示范场所。深化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鼓励、引导上网服务场所与公共服务相结合,向乡镇、农村延伸。

综合执法改革持续推进。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成立省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定期举办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培训班。开展执法案卷评查与互评活动。深化文化市场监管与服务平台应用,建立平台应用考核制度,完善综合执法人员信息库,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在线培训考试系统应用,培训各级执法人员千余人。

文化市场监管不断加强。开展“平安文化市场”创建活动、交易场所清理整顿、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整治、暑期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迎接党的十九大文化市场专项保障行动等活动。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建立完善“双随机”抽查机制。推进信用监管,试行一般违法警示名单和严重违法黑名单管理制度。仅2017年一年,全省就出动执法人员21.6万人次,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8万余家次,责令改正1016家,行政处罚2479件,其中,4个行政处罚案件被文化部列为“重大案件”。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辽宁文物保护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各项文博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九门口长城、五女山山城、沈阳故宫、“清盛京三陵”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辽宁拥有了6处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了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大省的行列。另有两个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北票喇嘛洞三燕贵族墓地、绥中姜女石遗址等7个考古发掘项目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姜女石遗址发掘工地等3个发掘工地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考古发掘工地”。牛河梁遗址、姜女石遗址等4处重要遗址被国家列入100处大遗址保护名单。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2017年,开展全省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基础数据600处(823个地点)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矢量化数据转换工作。建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重点项目库,完成了28项500万以上工程项目动态管理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有新进展。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取得新成果。根据文化部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对我省10名国家级传承人以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进行详细、完整的记录,对传承人的资料进行全面挖掘搜集。完成对汪秀霞、田连元、刘兰芳、王新惠、刘则亭、徐积山等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采录并通过专家鉴定上报文化部。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仅2017年就完成300场次,惠及观众10余万人,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和辐射面。2017年,辽宁成功举办了迎新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辽宁省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系列活动,吸引观众18万余人次,受到广泛好评。组织辽宁优秀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辽宁的文化产业经历了探索、起步和逐步发展的过程。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辽宁以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创建文化产业基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演艺娱乐业快速发展。引导文化旅游景区打造演艺项目,沈阳故宫推出的清文化主题系列演出等深受广大游客欢迎。积极开展常态化演出项目培育工作,2017年,辽宁共培育常态化演出项目42个。大众娱乐业在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近7000家网吧中,连锁网吧达99%以上。大力发展VR体验等新兴数字文化娱乐产业。

动漫游戏产业取得新突破。2017年,举办了辽宁省第二届大连国际动漫电玩博览会及第三届沈阳国际动漫电玩博览会。指导各市针对本地特有游戏玩法,培育一批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独具地域特色的休闲游戏平台。大连博涛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360°沉浸式动感飞行影院项目入选2018年国家“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

文化会展活动丰富多彩。2017年,辽宁成功举办第七届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六届辽宁(沈阳)工艺精品文化节。全省各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会展活动丰富多彩。2017年,全省共举办大型文化会展活动17个,各类小型展会百余个。支持优秀文化企业“走出去”,先后组织50余家优秀文化企业参加了中国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海峡两岸文创产业博览会等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会展活动。

工艺美术产业稳中向好。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到2017年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达105家,其中,朝阳传奇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喀左天佑陶艺有限公司获得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深入推进品牌戰略,打造了沈阳辽瓷、大连贝雕、鞍山岫玉、阜新玛瑙等一批具有辽宁地域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牌。

园区、基地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开展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评选命名工作,截至2017年年底,我省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8个,省级园区、基地69个。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辽宁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连续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初步构成了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电影、文博旅游、艺术培训、文化服务等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40年来,辽宁的文化呈现大发展大繁荣的喜人局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关链接 辽宁省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项目

民间文学类:古渔雁民间故事(大洼县)、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谭振山民间故事(新民市)。

民间音乐类:辽宁鼓乐(辽宁省)、辽阳鼓乐(辽阳市)、千山寺庙音乐(鞍山市)。

民间舞蹈类:抚顺地秧歌(抚顺市)、海城高跷(海城市)、辽西高跷(锦州市)、乞粒舞(本溪市)。

传统戏剧类:京剧(辽宁省)、评剧(沈阳市)、复州皮影戏(瓦房店市)、凌源皮影戏(凌源市)、辽西木偶戏(锦州市)。

曲艺类:东北大鼓(沈阳市)、东北二人转(黑山县)、东北二人转(铁岭市)、乌力格尔(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猜你喜欢
辽宁文化产业全省
读辽宁 爱辽宁
忻州市:光伏扶贫总量全省第一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我省初步建成全省湿地保护体系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辽宁出版集团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山西:2003年GDP增长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