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雄
(时间120分钟,分数120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着落(zhuó) 秕谷(bǐ)
蓑笠(sōu) 咄咄逼人(duō)
B.抖擻(sǒu) 诀别(jué)
拆散(cāi) 波光粼粼(línɡ)
C.憔悴(cuì) 黄晕(yùn)
确凿(záo) 人声鼎沸(dǐnɡ)
D.匿笑(lì) 倜傥(dǎnɡ)
搓捻(niǎn) 花团锦簇(c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嘹亮 蟋蟀 淅淅沥沥 花支招展
B.祷告 宿儒 人迹罕至 不求甚解
C.攒成 锭开 翻来覆去 美不胜收
D.并蒂 迁徙 截然不同 油然而声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语文老师指出并耐心地纠正了我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使我受益匪浅。
B.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举行,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纷至沓来。
C.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具体而微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他们理应受到尊重。
D.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B.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总要用吃粽子、划龙舟等方式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C.“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D.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湘西茶垌镇去旅游。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春秋末期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C.总角、垂髫、始龀,古代都指童年;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花甲,指六十岁。
D.《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6.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现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的内容。(2分)
上联:译著尚未成荫,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7.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描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1)杜鹃花开遍山野,香飘万里。
(2)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也跟着响起来。
(3)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文化的力量。
(4)微风唤醒了沉睡的种子。
A.比喻、夸张、排比、拟人
B.拟人、夸张、排比、比喻
C.夸张、拟人、排比、比喻
D.夸张、比喻、排比、拟人
8.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4分)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盛开。
9.综合性学习。(6分)
纪录片是指选择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以现场拍摄为主要手段,经过整理、剪辑、加工而成的影视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纪录片,某校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请仔细阅读以下几则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1)纪录片具有文献价值、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2011年元旦,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用中英文面向全球开播,它是我国首个覆盖国内外的纪录片专业频道。近几年来,我国先后推出了《美丽中国》《大国重器》《舌尖上的中国》《中国队长》等多部电视纪录片精品,涉及自然地球、历史人文、社会现实等题材。不过,我国每年拍摄的纪录片仅有20部左右,这与电影故事片每年数百部的产量相比还很不协调。
请概括本条材料的主要信息。(2分)
(2)《舌尖上的中国》选择了食材、主食、烹饪等7个主题,生动展示了千百年来中国东西南北不同气候、不同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独有的饮食文化,每一集都采用了新颖的剪辑方式,破天荒地将同一种食材在不同地域的变化进行了组合和嫁接;同时使用了最新技术设备,以“微距摄影”的方式让观众体验到许多食材的神秘转化过程。
无论哪个民族、哪个阶层、哪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片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共鸣。目前,该片已行销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欧美主流电视节目市场。
请写出你对上面材料的探究结果。(2分)
(3)活动结束后,校刊记者要为此次活动写一篇新闻稿,标题为“走近中国纪录片”。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帮他拟一个能表明中学生“走近中国纪录片”意义的副标题。(2分)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
B.吾日三省吾身(三:泛指多次)
C.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快乐)
11.下列各项中,“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2.对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
项是()(2分)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是:
。
(2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秋夜山居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5.诗歌首句“ ”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1分)
16.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说说它究竟好在哪里。(3分)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遇见你的纯真岁月
他是第一个分配到我们乡下学校的大学生。
他穿着格子衬衫,穿尖头皮鞋,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令我们着迷;但更让我们着迷的是,他有一双小鹿似的眼睛,清澈、温暖。
两排平房,青砖红瓦,那是我们的教室。他跟着校长,绕着两排平房走,边走边跳着去够路旁柳树上的树枝。附近人家养的鸡,跑到校园来觅食了,他看到鸡,竟兴奋得张开双臂,扑过去,边扑嘴里边惊喜地叫:“啊啊,大花鸡!”惹得我们笑弯了腰。有同学老气横秋地点头说:“我们老师,像个孩子。”
他真的做了我们的老师,教我们语文。第一天上课,他站讲台上半天没说话,拿他小鹿似的眼睛看我们。我们也仰头对着他看,彼此笑眯眯的。后来,他一脸深情地说:“你们长得真可爱,真的。我愿意做你们的朋友,共同来把语文学好,你们一定要当我是朋友哦。”他这个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他与我们的距离,全班学生的热血,在那一刻沸腾起来。
他的课,上得丰富多彩。一个个汉字,在他嘴里都成了妙不可言的音符。我们入迷地听他解读课文,争相回答他提的问题。不管我们如何作答,他一律微笑着说:“真聪明,老师咋没想到这么答呢?”有时我们回答得太离谱了,他也佯装要惩罚我们,结果是罚我们唱歌给他听。于是教室里的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那时上语文课,于我们而言,是期盼,是幸福,是享受。
他还引导我们阅读。当时乡下学校,课外书极其匮乏,他就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们买回很多的书,诸如《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之类的。他说:“只有不停地阅读,人才能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我至今还保留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
春天的时候,他领我们去看桃花。他说:“大自然是用来欣赏的,不欣赏,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浪费是可耻的。”我们全笑开了,跟着他蹦蹦跳跳地走进大自然。花树下,他和我們站在一起,笑得面若桃花。他说:“永远这样,多好啊。”周围的农人,都看稀奇似的,停下来看我们。我们成了风景,这让我们倍感骄傲。
我们爱他的方式,很简单,却倾尽我们所能:掐一把野地里的花儿,插进他办公桌的玻璃瓶里;送上自家烙的饼,自家包的粽子,悄悄地放在他的宿舍门口。他总是笑问:“谁又做好事了?谁?”我们摇头,佯装不知,昂向他的,是一张张葵花般的笑脸。
我们念初二的时候,他生了一场病,回城养病,一走两个星期。真想他呀,班上的女生,守在校门口,频频西望——那是他回家的方向。被人发现了,却假装说:“啊,我们在看太阳落山呢。”
是啊,太阳又落山了,他还没有回来。心里的失望,一波又一波的。那些日子,我们的课,上得无精打采。
他病好后回来,讲台上堆满了送给他的礼物,野花自不必说,一束又一束的,还有我们舍不得吃的糖果和自制的贺卡。他也给我们带了礼物,一人一块巧克力。他说:“城里的孩子,都兴吃这个。”说这话时,他的眼睛湿湿的。我们的眼睛,也跟着湿了。
他的母亲千方百计地把他往城里调。他是独子,拗不过母亲。他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我们会有重逢的那一天的。”他走的时候,全班同学哭得很伤心。他也哭了。
多年后,遇见他,他早已不做老师了,眼神已不复清澈。但提起当年的学生,却如数家珍般的,一个一个,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一如我们清楚地记得他当年的模样。那是他和我们的纯真岁月,彼此用心相爱,所以,刻骨銘心。
[作者丁立梅,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第10期]
17.在文章前半部分中,作者深情地回忆了老师生病前用心教导我们的几个生活片段。请概括一下,填在下面的横线处。(3分)
(1)第一天上课,他用真诚友善的表情和开场白,拉近了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2)
(3)
(4)
18.第八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请写出本体和喻体,并赏析这一比喻句的妙处。(3分)
19.第十一段,“他说:‘城里的孩子,都兴吃这个。说这话时,他的眼睛湿湿的。我们的眼睛,也跟着湿了。”请你揣摩老师此时的心理,并用第一人称写出来。(3分)
20.文章开头和结尾为什么两次写到老师的
眼神?(4分)
21.读完全文,请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那是他和我们的纯真岁月,彼此用心相爱,所以,刻骨铭心”的理解。(3分)
22.假如若干年后,“我”和老师相遇了,你认为“我”会说些什么呢?请结合全文,展开想象进行续写。(不少于80个字)(4分)
四、作文(60分)
23.有的学校每次考试,成绩一揭晓,就按照分数高低排列名次,并张榜公布。请你针对这种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3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10分)
24.以乐观的心态看待世界,世间处处是快乐;以平静的心态看待事物,你就会看到事物的两面。
分享快乐其实很简单,你一言我一语,处处是快乐,遍地是笑声。
阅读上面的文字,请以“我有我的快乐”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