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天
摘 要: 从梳理新时期以来我国美声唱法理论研究代表性成果入手,围绕美声唱法的时代语境、历史诠释、技艺原理、教育教学及比较视野等方面的成果展开叙事,并将其置于中外声乐发展的背景中给予客观公允的文化评价。
关键词: 美声唱法;尚家骧;周小燕
中图分类号: J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8)03 - 0139 - 06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8.03.022
美声唱法是17世纪初随着意大利歌剧的诞生而逐步丰富和完善起来的发声方法与演唱风格。20世纪初期传入我国后不断发展,自新时期以来,其理论研究视野日益扩大,各种理论著作、论文不断推陈出新,学术组织与机构的建设十分活跃,学术人才成批涌现,显示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勃勃生机,为21世纪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声乐教育教学和创作及表演实践提供着理论先导。本文从新时期美声唱法理论研究成果入手,系统总结新时期以来美声唱法研究的经验与启示,期许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给予客观公允的文化评价。
一、时代语境
起源于17世纪的美声唱法于20世纪初期伴随西方音乐文化传入我国。长期以来,声乐界对于这一“舶来品”褒贬不一,仅从20世纪初到“文革”结束期间无休无止的“土洋之争”中便能略窥一斑。其间虽也有人,比如应尚能、周小燕等试图从中调和,开展身体力行的美声教学实践,对中国声乐教育、表演艺术、音乐创作、社会音乐生活以及民族声乐学派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终因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显得微不足道。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和重要价值开始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也得到我国音乐界的普遍认同。美声唱法研究与实践、教材规划、师资培养等陆续展开。首先,197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全国艺术院校一九七七年招生工作的通知》,为美声唱法迎来了春天。同年12月,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招收音乐类学生。同时各地方师范院校,如衡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长春师范学院、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吉林师范学院等相继增设音乐系(科),为美声唱法的传播与研究提供了师资保障。其次,美声唱法教育教学问题被提上教育部的工作日程。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座谈会”于1979年隆重召开,音乐教师教育在经历了“文革”的停滞之后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其后多份文件相继出台,如1980年3月颁布的《关于印发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文件通知》 《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等,都高度重视声乐教材建设,并对声乐教育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培养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划。第三是美声唱法师资力量的培养。在这方面以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最为突出,中央音乐学院以沈湘、黎信昌、郭淑珍、蒋英等人为代表,而上海音乐学院则有周小燕、劳景贤、王品素、洪达琦等一批知名教授。他们为中国声乐师资队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历史诠释
在今天看来,不论是将美声唱法视为一种发声方法还是演唱风格,不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它都是一个不断丰富的价值体系,更是一种蕴涵丰富的文化现象。对美声唱法的历史展开全面、详实的考证,可以藉此梳理美声唱法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蕴涵,这一方面是了解、研究、发展和创新美声唱法的重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又是推进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繁荣的又一表现。
新时期以来,围绕着美声唱法历史脉络展开探究的文论以尚家骧的《美声学派概述》(上) {1} (下) {2} 最具代表性。作者对20世纪以前美声唱法在西方的发生发展、历史演变、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作了详实考究,是一篇系统梳理西方美声唱法发展脉络的学术论文。喻宜萱在《声乐教学漫谈——发声训练中的几个问题》 {3} 中对18世纪以来欧洲美声学派著名声乐教师的科研成果、声乐观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美声唱法的发音训练方法作出了深入闡释。而尚家骧的《十九世纪美声唱法新时期的演唱风格》 {4} 则从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历史文化等层面对19世纪西方美声唱法演唱技巧与演唱风格的变化作了深入分析。
如果说上述研究是对美声唱法西方历史和阶段特征的总体把握的话,那么周小燕的《当代世界声乐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对我国声乐艺术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5} 以及黄友葵的《声乐艺术的现代化问题——在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学生声乐比赛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6} 则是涉及美声唱法在我国发展的代表性专论。二者均以1980年在上海举行的首次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学生声乐比赛为着眼点,以亲身经历回顾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声唱法的演变历程,系统阐释我国声乐界长期存在的“土”“洋”之争现象,并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和总结,认为应当积极借鉴、吸收美声唱法的合理因素,为发展我国声乐艺术所用。此外,涉及美声唱法历史研究的文章还有白燕编的《美声歌剧及其它》 {7}、陆如鸣的《试论美声唱法的形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1} 以及聂士超的《美声唱法的由来与意大利歌剧》 {2} 等。
三、技艺原理
美声唱法基本原理历来都是声乐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是科学解读和合理训练美声唱法的关键。研究美声唱法的基本原理,就是要研究美声唱法的发声机制和原理,更要揭示美声唱法的本质。如日本音乐家饭田幸子所说:“所谓美声唱法不仅追求绝对的声音美,而且是超出一般人想象的和语言紧密结合的歌唱法。” {3} 新时期以来,众多的声乐人士都结合自身声乐学习和教学实践,围绕着美声唱法的原理问题展开论述。
从发声的视角看,与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一样,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吐字、行腔和情感表现的基石。其中又涉及到生理器官、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牵涉到气息、发音、共鸣等多个层次。蒲实编译的《论美声歌唱》 {4} 认为,美声歌唱者成功训练美声歌唱的前提是声区理论的掌握,也就是首先要辨明胸声区和头声区的发声技巧,第二是正确的呼吸方法与控制,第三是正确的唱姿,第四是要注意个人嗓音保健,第五还要讲究口型,第六是科学、合理的训练。在《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三要素》 {5} 中,吴其辉结合自身在国外学习美声的实践认为,要学好美声唱法,一要有科学的发声和表演技巧训练,二是意大利歌唱语言的训练,三是音乐感的训练。也就是在掌握吐字、行腔以及发声技巧三方面原理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地训练。王福增的《致声乐爱好者——谈谈声乐学习的练习程序》 {6} 就美声唱法中的呼吸、发声、吐字、行腔等基本功的训练要领和目的展开了生理机能和审美心理层面的剖析,为声乐学习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镜。顾雪珍的《我所理解的“美声唱法”——沈愫之女士讲学纪实》 {7} 对沈愫之在国外学习美声唱法的技术要领和演唱美声作品的经验作了介绍。魏启贤的《如何掌握和理解“美声唱法”》 {8} 结合作者自身的演唱、教学以及社会音乐活动就美声唱法的观念、技术要领以及演唱实践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看法。刘九思的《浅析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发声机能》 {9} 着重论述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机能。夏重恒的《论美声歌唱艺术》 {10} 结合自身多年教学与演唱实践,围绕着呼吸、共鸣、语言以及表情4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王维德写有专门论述“打开喉咙”的论文《美声唱法的打开喉咙问题》 {11} ,该文首先论述了歌唱与日常说话状态下打开喉咙的区别与特征,旨在帮助人们从观念上正确理解歌唱中打开喉咙的意义,并就打开喉咙的常用手法、关键与分寸,以及如何保持喉咙的打开状态等问题作了深层的阐释。
此外,陈若菊撰写有专门探讨呼吸问题的《美声唱法学习笔记》 {1} 以及专门研究共鸣问题的《咽部是个主要共鸣腔——〈美声唱法〉学习笔记之二》 {2} 。毕海燕的《浅谈意大利美声唱法中的吐字与行腔》 {3} 、李艳双的《试述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发音特点》 {4} 等,也是研究美声唱法基本原理的代表性专题。
四、教育教学
美声唱法教学在当今国内音乐院校已经成为声乐专业学生的常规课程之一。在声乐教学中,既要发扬民族本土唱法的优良传统,又要合时宜地借鉴美声唱法之精要,从而避免狭隘自闭,是新时期学者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
肖黎声的《以腔行字——美声唱法歌唱训练之我见》 {5} 在总结回顾中西方声乐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认为,在声乐教学中,既要咬字清晰,又要使发音符合美声歌唱的艺术规格,形成美声化的音乐形象,这才是字正腔圆。周小燕的《培养声乐人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从维也纳国际声乐比赛获奖谈起》 {6} 认为,声乐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环境、教师教学、学生的思想观念、音乐素养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的声乐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升,同时教师也应当不断更新知识、武装头脑。李昌忠的《关于附中美声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7} 结合附中学生身心、文化的差异性论述了年龄与生理特征,指出美声训练的目的在于打好基本功,并就常用的发声训练方法作了深入的剖析。此类文章还有李晓红的《美声歌唱与民族歌唱教学漫谈》 {8} 、王玉健的《追求“美声之美”——声乐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9} 等等。
新时期以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我国诸多音乐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音乐院系等都有美声专业,个别院校的美学课堂还被列为精品,相当一部分院校设有美声方向硕士点。美声唱法教材的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有概论、通论等教程新著作,也有作品汇编的基础教程。如王如湘的《跟我学歌唱·美声唱法卷》 {10}介绍了什么是美声唱法、怎样学好美声唱法、练声的方法、歌唱的卫生、美声唱法的演唱曲目等内容,对美声唱法的界定、发展及其三要素作了深入的剖析和精辟的析理,探索出一条汉语歌唱中的字、声、腔协调统一的美声化规范。富立明的《美声》 {11} 是作者多年教学与演唱实践经验的总结,书中对于美声唱法的基本要素、美声唱法的运用、歌唱注意事项,以及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呼吸器官的析理等都极富启发性。田玉斌的《谈美声歌唱艺术》 {1} 介绍了什么是美声唱法、发音三要素、练声方法等,并在附录中全面介绍了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先生的声乐理论。此外,代表性的著作还有罗荣钜等著的《美声的钥匙》 {2} ,这是一部美声唱法学术论文集,内容集中在“咽音”的探究上。这些著作对于丰富美声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程序、提升教学效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比较视野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美声唱法的研究呈现出开放、多元的文化视野,以寻求最大限度的普适性。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合理定位,固然要关注其自身的独特意蕴与审美内涵,更应当在全球文化多樣性的背景中找准立足点。要在坚持中国民族文化的立场上,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寻求多方面的参照借鉴。中华民族的母语演唱音乐文化在自尊守护自身审美取向的同时,也应当积极吸收美声唱法的合理内核。新时期以来的美声唱法研究正体现出这种文化自觉,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在比较中探寻发展之路。
从交流的视野看,译文的发表为我们了解别国相关美声唱法的情况提供了便利。代表性论文有露西·马南著、亮戈译的《美声唱法的复兴》 {3} ,其对西方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声音特质、发声原理、训练方法等作了详实的介绍;饭田幸子著、王北成译的《美声唱法的声音》介绍了日本声乐界对美声唱法的理解;欧文·詹德著、章枚译的《什么是“美声唱法”》 {4} 介绍了美声唱法的理论内核;乔·兰培尔蒂的《美声唱法的技巧》 {5} 对美声唱法的发音技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还有柯·瑞德著、薛良译的《“美声歌唱”的历史背景》 {6} 主要考察了西方美声歌唱的发展背景、基本历程和主要特征,其《美声歌唱的基本原则》 {7} 则主张从观念入手,强化音乐理论学习、掌握科学发声方法、扎实地基本功训练是打开美声歌唱的基本原则。
从比较的层面看,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进行比较的成果较多。比如,张群祥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异同论》 {8} 从用声、用气、咬字、共鸣、嗓音使用以及使用语言等方面比较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阎国宜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比较初探》 {9} 从文献梳理、历史考究、发声原理等层面展开研究;张家信的《美声、民族、通俗唱法比较初探》 {10} 围绕着概念范畴、呼吸方法、共鸣以及吐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同时对此三者之共性特征作了阐释。还有吴培文的《关于三种唱法的思考》 {11} ,卢柏楠的《浅论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的关系》 {12} ,何绍维、王德方的《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要义分析》 {13} 等等,都是相关美声唱法比较研究的代表成果。此外,我国学人还将美声唱法与民间戏曲、曲艺等唱法进行比较,拓展了研究的视野。最具代表性的是吴培文的《京剧发声技术与欧洲美声唱法》 {1} 从对“唱法”的理解切入,认为二者的发音原则基本一致,都有科学性;不同的是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演唱的作品不一样,而采用了不同的唱腔和嗓音调整。
美声唱法是外来品,与我国固有的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等分属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形态上的差异,在审美趣味、审美观念上也有不同。近年来的国际交流、国内比较都强调自身的异文化客位处境,有意识地去关注、理解、接纳和吸收本不属于我们的文化精神,并将其融入自身,实现跨文化研究的重建,或许这就是比较、交流的目的所在。
六、文化评价
通过对上列成果的阅读分析可见,新时期美声唱法研究在批判、继承、坚守中国母语音乐文化意蕴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全球化背景,吸收别国先进经验,寻求美声唱法的中国特征。这不仅是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其它文化艺术繁荣的必然趋势。回顾和评价新时期以来大陆相关美声唱法研究特点,总体表现为在20世纪上半叶不断积累,在新时期则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且利用专业院校的恢复重建契机,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较为宽广的学术空间、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成就。
第一,相关美声唱法的历史诠释不仅表现为对西方美声唱法历史的总体把握和阶段性特征的探索,而且也体现为对美声唱法在我国传播与研究历史的探讨,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研究提供了历史的依据。
第二,美声唱法的技艺原理不仅涉及美声唱法发声器官、生理器官、心理因素等理论知识,而且关注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气息运用、共鸣原理等技能运用层面,为深入了解和掌握美声唱法的机理和应用提供了参照。
第三,相关美声唱法的教育教学中涌现出一批专门的教程性著作和专题论文,内容涉及美声教学基本原理、训练方法和人才培养诸多层面,并且结合中国实践,赋予其新的内涵,这对于丰富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程序、提升教学效果、推动中国声乐事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四,关于美声唱法的比较领域,研究者一方面积极译介引入西方美声唱法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与本国的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甚至是戏曲、曲艺唱法进行比较,进一步深化了美声唱法的理论认知。
综上所述,从新时期以来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美声唱法的研究视角已经突破前期“土洋之争”、孰优孰劣的针锋相对之局面,在认真梳理历史源流、深入探究合理内核、系统总结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吸收有益因素,为我所用,逐步确立起美声唱法的中国特色。美声唱法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也不局限于自身发生机能、技术技巧的解读,而是与其它唱法进行比较,注重在历史与国际视野中谋求新的发展思路,在深入挖掘和关注内涵的建设中凸显出一种文化的自觉意识,也在开放、多元的格局中赋予美声唱法以更加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