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娟
[教学初设想]
如何短文长教,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本次以《卖炭翁》为例,希望通过讲授此文,带着学生认识下白居易,见识当时的社会,希望在赏词,赏句中,学生能够把握住白居易的文风,从而了解诗人。
[学情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读古文的能力,本文文字浅白,阅读应该不成为难点,但是仅读此文,似乎在解读中过浅了些,希望在引导中把学生零碎的关于白居易的理解,化为对诗人的整体感知。
[课堂实录]
师:导入:话说唐朝诗人白居易未成名时来到长安,当时有个文学老前辈名叫顾况,他对前来拜访的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顺口拈来白先生的名字,幽他一默。及至这个顾老先生看了白居易的诗句,就是那有名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不禁赞叹:“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
生:笑
师:同学们所了解的诗人白居易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受到这样调侃,后来他可成了我们熟悉的伟大诗人,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还读了他哪些诗歌吗?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师:很棒,看来大家对白居易写景的诗积累很多,这位伟大的诗人的诗可不仅仅只有写景,今天我们一起以《卖炭翁》为例。了解下他在叙事诗、讽喻诗方面的杰出之处。哪些同学再来介绍下白居易?
生1: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生2: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
生3:他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生4: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师:看来大家预习非常到位,文学史上对白居易的评价很高。大家有所了解。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下今天的学习目标:
生:齐读;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2.透过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旨。3.通过诗歌感受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
师:我们检查下预习情况,好的,六组
生1:两骑 jì 口称敕 chì 叱牛chì 驱将jiāng 系向jì
师;让我们了解下诗歌内容,抢答哦!请问: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2:(多人举手)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师: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生3: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师:围绕炭字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生4:烧炭——运炭——被夺炭
师: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同学们,下面请大家细读文本,选择你最有感触的句子,用“我从 ,感受到卖炭翁是一个 的人”进行分享。
生:合作学习
师:刚才同学们在合作学习时,都能积极参与,现在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的成果分享给大家听听呢?有相同看法的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当然如果你不赞成他的看法,你可以质疑。好的,4组同学非常积极,我们请4组同学来说说。
生: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以看出煤炭翁非常辛苦。
師:你能具体解释下吗?
生:这是外貌描写,我看到一个刚刚从烧炭场匆匆忙往市场赶路,来不及洗脸,来不及洗手,就为了趁早把炭卖出去,所以我觉得他很辛苦。
师:很棒,你很善于观察,此句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形象地刻画老人的悲苦。 并且我也看出了你很善良。
生:老师我想补充下,我觉得“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也可以看出他很辛苦
师:你也解释下?
生:老人家要冒着雪,而且是一尺雪,晚上烧炭,大清早赶着牛车烧好的炭去卖。时间很短,所以很辛苦。
师:真棒,这两个同学都很好的从时间紧的角度看出了,卖炭翁的艰辛,大家试想下,先是烧炭本身工序的复杂和劳动过程的漫长。先一斧一斧地“伐薪”,再一窑一窑地“烧炭”,然后才能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卖。我们只要想想,“千余斤”的炭,需要砍多少斧,需要翻山越岭运多少趟,需要烧多少天,我们便能知晓其中的艰辛了!如果他没有这么急着赶去,会发生什么?
生:家里没有钱买米,买盐。那么家里就可能挨饿了。
生:老师,我觉得“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也能看到他贫困,大雪天,穿单衣,很冷,可见他生活很艰辛。
师:是的,大雪天,大家穿少衣服的情况下,恨不得天气不那么冷,可是越冷,炭的价格会越好,反之,炭就卖不出好价钱。正是这样的矛盾心理,我们读来也是心酸。
生:我觉得卖炭翁很可怜。
师:是的,我们一直在分析他生活很艰辛。
生:老师,我想出其他角度。大家随我看第二自然段。“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好了炭,好不容易用牛拉到了市场,结果就用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给宫市买了,更重要的是,他连争辩都不行。
师:你怎么知道他不能争辩的?
生:文中说;“手把文书口称敕”“惜不得”就是怜惜不得。
师:很好,你能够借助课下注释,真的是皇帝的命令吗?
生:不是,皇帝哪里管这么小的事情,应该是,假昭皇帝的命令。
教后感言:
歌德曾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卖炭翁》语言较为浅白,但要想读透,就要体味浅白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本文正式基于此,希望能够在引导中带着学生认识下白居易,见识当时的社会,希望在赏词,赏句中,学生能够把握住白居易的文风,从而了解诗人。应该说,这点上,教学目标是达到了。由于教授本文是,此文学生已经能够背诵,因此在课堂是呈现的读书机会少了,下次这点要多注意下。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蔡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