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萍+王磊
建筑艺术历史悠久,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现在人们仍然在为创造全新的建筑而不断尝试。什么原因使人们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找寻建筑的全新感受呢?主要是因为建筑环境设计呼唤人文关怀,更加注重人文性以及多元化。建筑环境是在特定时间段,人类历史文化的综合表现,它表现了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人们要从多个层面分析建筑环境设计,不仅要將自然与人文融合在一起,还要考虑设计的社会性,进而设计出无障碍环境方案,为建筑环境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一、无障碍环境设计的关键作用
(一)每个人都是无障碍环境的受益者
无障碍环境设计的目标主要是保证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行动的自由性,延伸其行动的范围,让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主义物质文化的建设成果。由于无障碍环境主要是针对弱势群体而设计,所以很多人认为为一小部分人花费大量资金并不值得,这种错误的认知成为阻碍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二)无障碍环境支出费用低
很多人提出无障碍环境建设设计起来会花费大量资金,其实并非如此。美国曾经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三座满足美国无障碍建筑设计国家标准的建筑物,每一座额外支付的费用在全部工程造价的0.1%以内。我国上海田林新村住宅楼前面的坡道仅占全部建筑造价费用的2%,用地面积也只相当于建筑物周边应该有的散水面积。由此可知,建设无障碍环境并不用投入更多的经费。另外,改善环境虽然要耗费一定的费用,但是减少了社会的服务费用。从长期与社会整体层面来看,无障碍环境建设能够发挥更加长远的经济价值。
二、建筑环境与人文关怀的关系
(一)建筑环境设计与个人情感
物质是实际存在的,精神是无形的、虚拟的。在生活中,人们所做的一切都可以称为设计,设计是人类的基础活动。对能够预知的目标进行全部的设计与规划都属于设计的过程。设计是将人们的构思借助视觉的手段传递出来的全部活动流程。总体来说,设计就是通过整合每一种资源,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渠道创建全新事物的一种创造性社会文化活动,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功能性与社会性的融合。在建筑和环境设计过程中,人们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传播者。建筑的文化特点、伦理性以及艺术性在某种层面具备教育的作用。
(二)建筑环境生态设计与人的感悟
任何生物都从属于大自然。建筑和环境的设计是人融入自然的过程,在工业化以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注重与突出其生态价值是目前的发展趋势。建筑与环境的生态设计具体包括两点内容:第一,需要在建筑和环境的设计中使用生态的观念,把设计和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处理好建筑物与周边环境、新环境的建筑和原本环境的保存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人的物质性体验;第二,生态文化要借助建筑物与环境的设计传播,注重建筑物、环境和人之间的交互性,体现出设计的生态性,把设计的社会价值以及功用性借助建筑与环境表现出来,推动人们了解并践行生态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人的精神感受。
三、我国无障碍环境存在的不足
(一)无障碍环境设计思想需要提升
人们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认知不够深刻。一些人缺乏相关知识,一些人认为无障碍建筑设施是不必存在的,还有人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仅仅给少数残疾人、老年人带来了福利,这方面的支出是没有必要的。
(二)加强城市规划与监管强度
当前,从国家整体层面来说,审查、监管机制并没有真正创建起来,违背强制性准则的情况经常发生。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执行监管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无障碍设备的工程检验把关不严格,是目前无障碍环境建设中最显著的问题。
(三)无障碍设施管理与维护需要提升
无障碍设备被随意挤占、损坏的情况在我国十分常见。盲道成为停车的地方,或者被摊位占用,这给残疾人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此外,无障碍设备被挪到别的地方使用。管理不完善成为无障碍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的关键因素。
四、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策略
(一)逐步增强无障碍环境设计意识
无障碍设计不仅不是技术性难题,也不是加大投资的问题,主要是认识方面的问题。人们应该意识到,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为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整个社会服务的,是利及社会百年的大事。所以,人们要逐步提高建设无障碍环境的认知水平。
(二)加强建设项目的审批强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建设的关键阶段,在建、待建工程中加入无障碍设计内容,不会花费过多费用,可是收益较大。假如项目完成以后再开展无障碍环境改造,投资费用就会增加,困难更多。为了保证《规范》的顺利实施,不出现日后改造的情况,最主要的是创建工程建设整体过程的审核与验收机制。
(三)确保无障碍设施的正常使用
创建无障碍环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环环相扣,涉及面十分广泛。为高效率解决无障碍设施被随意挤占、损坏、挪为他用的问题,强化无障碍设备管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结语
建筑环境的无障碍设计是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最真实的人文关怀,也表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开展无障碍设计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带来巨大的福音。
(山东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