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燕
在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花了两天时间来敦煌,14年时就想过要来的地方,现在看来,这也算是一次圆梦之旅了。
晚上十点半飞机准时落地,刚踏出机舱大门就感受到了西安夏天怎么也不可能拥有的凉爽。出了机场是一条名为”阳关”的开阔大路,阳关大道确实名不虚传,一直延伸到一眼望不见的远方。
第二天一早,阴沉的天空飘着点小雨,不穿外套还稍觉有点冷,对于旅行来说,这凉爽的天气简直可遇不可求!趁着雨还没下大,赶着时间去了惺惺念念很久的月牙泉和鸣沙山。月牙泉可能是因为近年来政府加强人工治理的原因,并没有如人们预言的一般于2015年干涸,现在的泉水虽然比起二三十年前水位下降了不少,但泉水还是清澈见底的,依稀带着西域边塞的萧瑟苍凉.坐在鸣月阁里,望着远方的鸣沙山, 绵延的沙丘,宛如那梦中的祁连,配上低沉天空喑哑的风声,简直是一场豪华的感官盛宴。我幻想着盛唐时期的月牙泉:成群的骆驼队走过泉边,过往的商人操着五湖四海的言语交换着世界各地的礼物,一幅幅黄沙漫卷的图画浮现眼前,一首首驼铃叮当的乐音萦绕耳边。一切想象在睁眼时霎时烟消云散,一湾月牙泉水圆了我一场可望而不可及的穿越梦想。
在月牙泉不远的地方便是莫高窟.莫高窟——一个光听听名字便可以顿觉热血沸腾的地方,教科书中欣赏过千百回的熟悉场景,在此刻终于见到了触手可及般的真实。余秋雨说: “莫高窟是河西走廊上的博物馆,也是半部中国艺术史。因而深厚沉默,也许深厚正是沉默的原因。”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叠,没能让莫高窟改变她娇美的容颜,反而将那些文化,艺术,思想,全部都用颜墨着色于坚硬的石壁上,慢慢积蓄沉淀,在千百年的风吹雨打中演绎着中国古老文化的无穷魅力.恍惚间,似乎看到所有的神佛都走出了神龛,无比真实的、毫不掩饰的赤裸展现在我面前:白藕般的臂膊,牵丝连带的手法,圓润的面庞,上挑的漂亮眉眼。那梦中庄重肃穆的敦煌莫高窟,反弹琵琶的飞天圣女,你们这样真实地浮在我身边,如梦如痴,似幻似真. 我感叹着古圣先人的神奇智慧,抚摸着时光流转在你身上留下的层层岁月包浆。
去古罗布泊的路途中,沿途满是看不尽的雅丹美景。近百公里的路大半在翻修,坑坑洼洼地段长达六十公里,一路的颠簸搞得我睡觉也一直东倒西歪,即便这样,我却奇迹般的没有萌生退意。窗外漫漫黄沙,浮光掠影般闪过万千变化的雅丹地貌,多亏石子飞溅在车窗上的阵阵咯哒声,才偶尔能够提醒我此时不是梦境,仍在人间。前后空旷寂寞的没有一辆车,一种广漠苍凉感油然而生.司机师傅像是驾驶着时光机穿梭在暗夜的宇宙中,周围满是闪过的点点流星,它们时不时的与我们擦肩而过。
忽然眼前闪现了一只是孔雀,因为逆光,不得不眯着眼睛挣扎着想要尽力睁开,但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被她的美艳所征服。真的像孔雀,向来风骚花俏的大尾巴安静的放在地上蛰伏着,面庞不是朝向公路,而是眺望着一望无际的远方。顺着视线望过去,只见戈壁片片,黄沙阵阵,湛蓝的天空映着人间万象;脑海中思维活跃的如同安睡了千年即将苏醒的火山,由天地万物想到知行合一,由千里江山想到人间瞬息。罗布泊已是甘新交界地带,越过这一片荒凉,是更遥远的地方,是更广袤的天空,是更浩渺的万物。我不知道孔雀在这里伫立了几千年,也不知道它究竟能望得到远方的什么,更不知道造物主将它创造出来屹立在这里是为了暗示我们些什么。日月悠长,山河无恙。她那双似乎能够洞悉万物的眼眸也许在探寻着罗布泊的神秘,也许在告诉渺小的人类,我们的凡胎肉眼能够丈量的真的太浅太浅,我们的思想嫩够参悟的也实在有限。
天高云淡,云淡风轻,风轻波澜却不兴。一切我学过的寓情于景的诗句在此情此景下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前些日子刚好在读《逍遥游》,常在想,那样的景象,即使是升腾到几万里才会向南飞去的鹏鸟也会为它而驻足吧。记得从前在学《滕王阁序》时,语文老师问谁能明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述的意境,当时的我好像并不能够感同身受.而于此时,我仿佛站在上帝的视角,站在那魂牵梦萦的古罗布泊腹地,看着这只望向西方的孔雀,自己仿佛是被天地包裹起来的渺小一粟,感受着大自然无与伦比的寥廓苍茫。
记得一期《看天下》里,周立晨写过这样的话:
“你就像那简单的纸风筝,纵然我以为手中紧握着你,你却义无反顾地飞向我到不了的地方,追不上你的我,只好怅然地望着你远去的方向。若问你为何去远方流浪,但听夜风的呜咽:'为了远方的小鸟,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