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周恩来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启发价值

2018-01-02 16:08耿书敏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救国信念理想

耿书敏

一、青年周恩来之理想

(一)青年周恩来树立理想历程

周恩来出生在没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家道中落,生活艰辛使周恩来很小就品尝到世态的炎凉,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封建制度深刻憎恶的种子。他不满陈旧的封建思想,喜欢接触新知识,早期在表舅龚荫荪家私塾里读书时就接触了新思想。

1910年春天,周恩来随同回家探亲的三堂伯周贻谦来到东北,开辟了人生新篇章,东北曾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东北人民在外国的欺凌下苦不堪言。周恩来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时,接触到同盟会刊物,阅读过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开始正式接触新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的爱国忧愤之情逐渐高涨。在与当地同学交往中,接触到基层民众,從当地老人口中听到沙俄军队血洗村庄的悲壮事实,感慨万千,就对同学说:“何履祯,我们长大,一定要把帝国主义统统打出中国去!”

基于上述的背景,周恩来在课堂上才自信地说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小学毕业就豪言壮志:“志在四方”、“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后来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学习时,曾在日记中写到:“故凡同一人类,无论何种事业,当其动作之始,必筹划其全局,预计其将来,抱无穷之希望,然后按希望之路径以前进,则其结果不致于此希望相径庭,希望者何?志是也。”

从对封建制度的愤恨,到看到救国希望之火,再到坚定救国理想。周恩来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刻苦学习,通过深入思考,广泛深入基层民众,在学习和实践中进一步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坚决捍卫自己远大理想,矢志不移。

(二)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启发——学习

周恩来远大的理想志向,对青年大学生有重大启迪。周恩来认为发奋学习为了“做事于社会,服役于国家”。周恩来通过学习与实践促进了理想的形成,而理想又促进更刻苦得学习、深入的实践。“人应该是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得盲目”,当代青年大学生往往被看似平静的社会局势所迷惑,容易沉沦一时的享受而变得迷茫。周恩来精神启发大学生认真学习、努力实践,认清社会局势,主动将时代使命融入自己理想中,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有意识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成为社会主义所需的综合素质人才。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进一步全面认清国家社会现状,才能深一层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真正含义,才能将理想转化为一个个奋斗目标,从而落实到现实的生活、学习中。

二、青年时期的周恩来之信念

(一)青年周恩来信念探索:

周恩来并不是一开始就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与当时许多青年一样,有过一腔热血的盲目冲动,但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入狱的沉思和旅欧的探索,他的思想由民主主义者思想,转为马克思主义,并最后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在内忧外患的中国社会中,与很多爱国之士一样,曾信奉很多救国救民措施,如主张过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后来经过探究,到日本、欧洲留学,将国内外各类救国道路反复研究、比较,终于发现,俄国革命经验最适合中国国情。他曾说过:“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扎过辫子。我满脑子旧思想、旧东西,甚至连资本主义都不接受(后来接受了一些)。经过很长时间以后,我才发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周恩来进入南开学校读书的第二年,开始组织“敬业乐群会”,主持出版会刊《敬业》发表如《射阳忆旧》、《我之人格观》等文章表达自己忧愤之情。他广泛阅读书籍,包括卢梭的《民约论》、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国外政治哲学书籍,民主主义思想渐渐形成。他活跃于各类组织、比赛,甚至参演话剧,他广交朋友,谦逊和谐,结交志同道合之友。在南开学习的周恩来接触的是资产阶级教育,学习之余将自己接受的教育与实践想结合,经常与同学一下一起到农村、到厂矿,对中国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东渡日本时,看到日本政府丑恶的嘴脸和处心积虑侵略中国的野心,在极其苦闷之时,重新读起《新青年》等书籍,其中包括马列著作,让他真正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在日记里曾写道:“风雪残留尤未尽,一轮红日已东升!”其实,对于这个信念,当时他还不太清晰,但有了救国的新思路。回国后参与天津五四运动,成立“觉悟社”,出版杂志《觉悟》,开始重点思考、研究马克思主义。即使在监狱中,也在继续反复分析、对比,逐渐摒除自己的就思想,最终坚定自己的革命信念。

1920年,到达欧洲时,周恩来如饥似渴的学习《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深入工厂做调研,“理愈明,信愈真,感愈切,革命精神遂能愈久愈坚”,经过反复比较,他最终作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确定立共产主义信念,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二)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启发——实践探究

习总书记曾指出,“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周恩来在理想的驱动下,不断实践探究,在实践中反复思考领悟,在思考领悟中探究真理,周恩来确定共产主义信念之前,深入研究当时社会思潮,如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等。尽管确立信念一波三折,从中国到日本,从日本回到中国,从中国赴欧洲,走过大半个世界,从没有放弃,从最初对共产主义懵懂认识,到最终确立,心中信念的力量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清晰。周恩来精神启发青年学生,面对复杂的时节局面和多样的社会思潮,如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显微镜看清其实质,通过有效地批判错误思潮,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周恩来共产主义信念形成过程告诉当代青年大学生:青年大学生在明确自己信念之前首先要明辨是非,通过自身不断实践探索,在混杂的社会思潮中寻找与中国相符合的社会价值才能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历史考验的价值观,成为最适合我国长远发展的价值观,当代青年大学生应长期坚持专心一致,保持思想政治的坚定性,对社会主义充满自信,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自己实现理想的指路明灯和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有把握的良好心态。

三、青年时期的周恩来之担当

(一)青年周恩来的担当历程:

1921年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开始有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他的救国行为更具有直接的救国价值。入党不久,他曾写下《生别死离》,充分表达自己作为共产党人的担当,“没有耕耘,哪有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來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播革命种子、扬赤色旗儿,对刚刚入党时的周恩来来说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1922年,周恩来和旅欧青年组成“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其他党员成立共产党研究会,组织青年阅读马列主义著作,用马列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经验武装头脑,出版理论刊物——《少年》,发表各类阐述共产党性质、作用的优秀文章,大力宣传建党建团意义,进一步发展团员。

1924年,回国后的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当时的黄埔军校刚刚开办,同年兼任政治部主任。孙中山把黄埔军校看作是建立党军的起点。对于26岁的周恩来来说,出任这所学校的政治部主任责任确实重大,但他承担了这份职责。当时同在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的同志回忆说:”从此以后,黄埔军校政治工作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周恩来同志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找人谈话和抓工作落实上。“这时候周恩来的担当行为更具体化,在这段时间里,周恩来已经开始在实践中思考和探索”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这中国革命的三大问题了。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陷入了极端危急的环境中。面对白色恐怖,毫不畏惧,敢于担当,与战友一起发动军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使黑暗中的中国燃起了火炬,它代表着新的希望,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枪杆子里出政权”等理论提出提供了实践基础。这时候的周恩来身上的行为已经不是进步青年在人群中的呐喊,也不是在刊物中的理论研究,而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在实践中战斗的救国先锋,也就是真正的担当。

(二)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启发——行为

青年周恩来富有创造力,从不缺乏勇气和胆量,激情澎湃、血气方刚,他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内忧和外患,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当越来越重,责任有多大,担当就有多大,从不退缩、从不懈怠。

对于和平年代出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有些同学并没有意识到温水煮青蛙比枪林弹雨更可怕。所以,青年大学生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正确认识自身使命和价值观,挖掘时代需求,勇于创新,挑战自身羁绊,超越自我,开拓进取,以自身为榜样,艰苦奋斗,时刻站在时代的前列。担当必须与社会相联系,所以作为青年大学生,要经常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中来,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中来,亲身经历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实际状况,了解国家国情、认识社会、思考未来,提高自己更大责任的担当意识。像周恩来一样, “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学要离现在最近的学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说过:“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救国信念理想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围墙的信念
柬埔寨主要反对党被解散
信念而非执念
理想
常人等
信念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