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研究与教学的影响和局限

2018-01-02 02:38孙展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1期

孙展

内容摘要:多元系统理论彻底改变了现代翻译研究的理念,提升了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更进一步拓展了翻译学科的研究领域。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教学研究的价值入手,根据佐哈尔本人以及图里等人的后续研究,着重评价了其对翻译教学与研究活动的影响,以及其具有的局限性。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 佐哈尔 翻译教学研究 影响和局限性

在翻译学研究和实践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很多优秀的翻译理论。而多元系统理论,作为翻译学发展历史中的主要理论之一,也曾引起了很多中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将按照翻译理论的评价标准,重点分析多元系统理论作为翻译理论的价值以及其对翻译教学研究的贡献,以及其具有的局限性。

一、多元系统理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综述

多元系统理论由以色列文学与文化学家艾文-佐哈尔(Even-Zohar)提出。佐哈尔于七十年代早期首先提出了多元系统的概念,随后将其发展完善成系统的理论。多元系统理论,源自俄国形式主义学家和捷克结构语言学家的比较文学和结构学派理论。佐哈尔在提出多元系统理论之初的设想,是为其在希伯来语文学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系统的解决办法。随着该理论的问世,大量西方学者投入了对该理论的研究,并将其发扬光大。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构成人类社会的元素如语言和文化等,并非毫无关联只可单独分析的个体,而是一个系统的理论网络中的相关组成部分。佐哈尔在其著作中曾提出:“符号系统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系统,一个很罕见但必要且統一的系统。多元系统是一个多重系统,由多个互相交叉且部分重叠的系统组成。虽然在同一时间有多个不同的选项可供选择,却又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行,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多元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不间断的对主导地位的争夺。

然而,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并不是一个完整且发展完善的理,依然有很多没有顾及的部分。幸运的是,西方依然有大量的学者投身于该系统的理论研究,而其中最重要的,则当属描写学派的代表人物吉蒂昂·图里(Gideon Toury)。图里正是受到了多元系统理论的启发,并将其拓展发扬,从而最终形成了现代翻译学派中的重要一支:描写理论学派。图里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了完善与发展,摒弃了时下提倡的逐一对应的翻译理念,并对完全忠实源文本的翻译理念提出了质疑。图里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一起置于文化多元系统之中,翻译作品应作为目标语文化的一部分,反应目标语文化的构成。

二、多元系统理论之于翻译——价值与贡献

随着佐哈尔和图里等诸多理论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多元系统理论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翻译学界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之一,其对翻译学研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系统理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整个翻译学研究的方向。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领域最卓越的贡献,就是将翻译学研究从静态的、以源语言文本为导向的研究学科转变成为了系统性的、综合性的、以目标语文本为导向的垂直动态性研究。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源自功能主义的系统理论,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此前翻译以及其他相关研究都将人类世界视为一个由多种不相关因素组成的集合体这一理念,将语言、文化以及社会这些因素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而多元系统一词则是指文学系统与非文学系统多组成的网络。埃德温·根茨勒(Edwin·Gentzler)强调,多元系统理论标志着翻译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并归纳出下面几个优势:1. 对文学作品自身的研究与对社会、历史、文化力量的研究同时进行;2. 佐哈尔从孤立第研究单一文本,走向在文化和文学系统内进行翻译研究,这种研究也只有在该系统内才能发挥其功能;3. 对等值和充分性的非规范性定义可以根据文本的历史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多元系统理论的出现,改变了文学翻译在整个翻译学领域的地位。在多元系统理论出现之前,文学翻译一直被认为是翻译学领域的边缘组成部分。但佐哈尔却认为,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文学翻译作品即可作为边缘部分,也可成为中心部分。而文学翻译的地位则会直接影响翻译实践,当文学翻译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时,译作会更加的贴近原著,佐哈尔称之为“合适(adequacy)”,而当文学翻译处于边缘位置时,则译作与原作的“差异(discrepancy)”较大。

3、多元系统理论的出现,改变了翻译这门学科的地位。多元系统理论改变了翻译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这一传统观念,它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解读了翻译这门学科,在思想层面上彻底的提高了翻译行为和翻译作品的文化地位,进而提高了翻译这门学科的学术地位。多元系统理论阐述了翻译的本质和角色,将翻译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将其与诸如文化、社会、经济、历史等人文因素香结合,将这个学科拓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正如莫纳贝克(M·Baker)所评价的那样:“多元系统理论对我们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角色有着极其显著、卓越的贡献。”

三、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教学实践的影响

多元系统理论作为一门翻译学科的奠基级理论,不仅对翻译学研究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对于翻译专业的教学实践,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翻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仅有不足15年的历史,无论是硕士还是本科翻译专业,都尚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而翻译教学的理论指导,则更多局限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转换以及文本译制的方面,并没有将视野完全扩展至文化领域。虽然在2009年初,全国翻译系负责人联席会议对国内翻译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描述中提出过:“毕业生应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养、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等要求,[5]但无论是传承已久的严复“信达雅”翻译准则还是近代多加推崇的奈达功能对等理论,都没有站在文化的高度去解读翻译学科。在翻译专业教学实践中引入多元系统理论,有助于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历史和人文等因素对于翻译策略、翻译技巧和疑问风格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以及翻译学科的教学水准。此外,多元系统理论的框架式结构,也值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推广。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的多个系统各有不同的行为,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运作的理念,可以将翻译专业课分成源语言、目标语、文化、历史、翻译策略和翻译选择等多个有机系统并组建一个完整的多元体系,有助于学生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学习翻译专业知识,也可避免出现英语和翻译教学中常见的只注重字、词、句而忽略了语篇教学的弊端。

四、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

尽管多元系统理论对现代翻译学研究与翻译教学实践有着卓越的贡献,但其本身依然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作为一门指导理论,多元系统理论本身并不完善,其理论框架与细节还存在诸多急需进一步改进和研究的地方。莫纳贝克曾指出:“佐哈尔等学者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并不是一个完整无缺、滴水不漏的完善系统,更像是一段漫长旅途的开端”。而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多元系统理论依然有很多没有考虑和涉及到的部分:首先,该理论并非只关注翻译学领域,而是关注文化与文学等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属于文化类理论性研究。佐哈尔本人也被更多的认为是一名文化理论家而并非纯粹的翻译理论家。其次,多元系统理论仅仅分析了可以影响翻译的客观因素,如文化和文学因素,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地位会影响翻译策略的观点。但其忽略了如译者和读者、翻译目的等主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佐哈尔在其研究过程中,仅仅关注考虑了影响翻译策略的客观文化因素,却忽略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根茨勒就曾总结过学界对多元系统理论的批评:“首先,多元系统理论基于相对教授的证据而过分概括翻译的普遍规律。其次,佐哈爾过分依赖20世纪20年代形式主义的模式,而根据其自己的演变趋势模式,形式主义模式对20世纪70年代的翻译文本可能并不合适。此外,佐哈尔过于倾向侧重抽象模式,而轻视文本和译者所面对的真实生活。最后,多元系统理论所提出的科学模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客观的这一问题也存在很大争议。”

五、结论

埃文·佐哈尔所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彻底改变了传统翻译学仅限于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这一局限性极强的理念,将整个翻译学科提升到了与民族、社会、文化相结合的宏大背景下,极大的拓展了翻译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学术前景。虽然佐哈尔只关注了文学翻译这一题材,并没有考虑诸如创作人、译者、读者等的主观影响因素,导致理论缺乏深度、广度以及稳定的结构和健全的细节,但其对翻译学科的深远影响以及对中外翻译界学习研究的贡献,依然值得肯定。该理论所开辟的研究新视野,也为进一步的翻译和其他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所独有的多元系统架构,也为我国的翻译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仲伟合.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原则[J].东方翻译,2001,(1).

[2] Philippe, Codde.2003. Polysystem Theory Revisited: A New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Poetics Today.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

[3] 多元系统论[J].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中国翻译.2002(04).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