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木刻版画是我国古代艺术丛林里的一朵奇葩,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木刻版画艺术在明代末期达到了发展高峰。胡正言是明代木刻版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代表性作品有《十竹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发明了“饾版”和“拱花”印刷技术。世界版画史把胡正言作为彩色套印版画的开端,印刷史也将其作为彩色印刷的开端。
关键词:木刻版画;胡正言;饾版;拱花;彩色套印
中图分类号:J2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7106
Commentary of Wood Engraving in Ming Dynasty and Hu Zhengyan's Contributions
Abstract Wood engraving is a wonderful work in ancient Chinese art and this art form reached its peak in Ming Dynasty with Hu Zhengyan as the representative person by his two books of painting set and his creation of engraving techniques. Hu Zhengyan is recognized as the beginner of color overprint in world history of engraving and the beginner of color print in printing history.
Key words wood engraving; Hu Zhengyan; overprint; gonghua print; color overprint
木刻版画是我国古代艺术丛林里的一朵奇葩,从9世纪的唐代开始,迭经宋、辽、金、元、明、清几代的发展,古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为我们留存下来大量珍贵的版画作品,成为我们了解先民们生产、生活和艺术活动的重要文献,具有珍贵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明代是我国版画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版画艺术在明代末期达到了发展高峰。明代版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就是发明了“饾版”和“拱花”印刷技术胡正言,他以此技术刻印了《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正是由于饾版和拱花技术的发明,世界版画史把十竹斋作为彩色套印版画的开端,印刷史也将其作为彩色印刷的开端[1],胡正言由此奠定了自己和明代在版画艺术和印刷史谱系上的巅峰位置,成为版画艺术领域的典范。
1 明代版画艺术
明代版画艺术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明朝建立到隆庆时代,后期从万历时代一直到明朝灭亡。经过两个时期近300年的发展,版画艺术在明代达到了自己的顶点,明代的版画艺术由此也成为后世不可逾越的高峰。
1.1 明代前期版画艺术
明朝建立初期,由于久经元末战乱,天下残破,百姓元气难以恢复,文化事业处于停滞状态。明代初期的版画基本上承袭了元代版画粗犷豪放的风格,但是技法上缺乏元代版画那种“元气淋漓”与“精力充沛”的效果[2]57-58。此外,雕版佛画仍在不断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一些不同于元代版画风格的新特点。
明代前期版画的创作,画工和刻工还没有分工,由一个人来兼任。这一时期的版画大致可以划分为经卷佛画,插图志书和实用书,插图小说、剧曲、传奇三个类型。经卷佛画的代表作有《佛说摩利支天经》《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佛说阿弥陀经》《观音经普门品》《金刚经》扉画、《鬼子母揭钵图》等。这些经卷版画,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作风,构图时着重突出主要人物形象,不拘于细节。《吴江志》《石湖志》《醴泉县志》《武经总要》以及明嘉靖九年(1530年)翻刻的元王祯撰的《农书》是插图志书和实用书的版画代表作品。这类版画的风格仍然没有超出元末版画的风格。插图小说、剧曲、传奇方面版画的代表作品有《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定奇妙注释西厢记》(弘治本《西厢记》)和《重刊元本题评西厢记》。弘治本《西厢记》在图文结合方面、图版构图和刀锋技法方面已经有所变化,与元代版画风格有所不同[2]57-58。这些变化为明代后期版画艺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明代后期版画艺术
明代后期的版画创作,“在刀法方面,由遒劲渐变为婉丽生动;在图版结构方面,由粗略渐变为密致,往时大刀阔斧,粗枝大叶的刀法,已不多见。”[2]57-58这一时期的刻工和画工已经开始分工,一些知名画家加入了绘制版画的行列,促进了版画的发展。
明代后期版画作品代表作有插图书籍和实用书方面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五伦日记故事大全》《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忠义水浒全传》《吴骚合编》。上述版画的风格已经与元代的风格大为不同,以《吴骚合编》为例,《吴骚合编》刊于崇祯年间,插画二十二幅,幅幅都“极工丽精致,人物、屋宇、庭院、竹树表现细腻入微”[2]121-132,使雕版接近了绘画。明代版画的发展,使得版画画谱这一艺术形式受到文艺爱好者的喜爱和重视。参与画谱制作的画家、刻工、印工都是当时的高手,因此画谱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画谱对于绘画作品的保护传承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历代名公画谱》《集雅斋画谱》《诗余画谱》(1612年)《雪湖画谱》《画藪》《十竹斋书画谱》等都是明代后期有影响的画谱。
明代后期版画艺术最值得赞叹的成就就是对彩色套印技术的发展。书籍的彩色印刷并不是套版,而是在一块雕版上同时涂上几种颜色,一次刷印出来的。明代万历年间的《程氏墨苑》就是如此,《程氏墨苑》雕版赋彩的成功,是我国雕版套印技术上一个重要进步,在此基础上逐渐出现了彩色套印技术,直至胡正言发明了饾版彩色套印技术。《十竹斋书画谱》就是因为采用了饾版技术将彩色套印技术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峰,而成为明代版画画谱的巅峰之作。
2 胡正言与《十竹斋书画谱》
胡正言(1584-1674),出生在安徽休宁县城,字曰从,别号十竹主人、默庵老人。胡正言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又称次公。少小颖悟、博學能文。胡正言一生经历过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清顺治、康熙六代。据《金陵通志》记载:“胡少从李登学,精篆籀”,他不仅练得一手好字,还善绘画并精篆刻。南明时为福王精心镌刻了龙文螭纽的国玺御宝,官授武英殿中书舍人。后来辞官隐居在南京鸡笼山侧,屋前种十余竿竹,命名为“十竹斋”,足不出户,潜心研究制墨、造纸、篆刻刊书。胡正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二书。
2.1 饾版工艺
郭味蕖指出,“所谓‘饾版就是分版分色的套印技术。把过去一版数色的套印方法,提高到了分版刷印。通过多幅雕版的套印,来表现图版上深浅微妙的效果。”[2]153-154具体说来,饾版就是根据画面颜色、层次的不同,将其分解为若干套版稿,然后雕刻再依次上色印制的过程。色彩复杂的画幅,有时需要分解成上百块印版[3]。我国古代把五色小饼摆成花卉、禽兽和珍宝等形状,堆叠在盘里,供陈设,称为“饾饤”。由于这种分色印版堆砌拼合形似饾饤,故称‘饾版。”[4]饾版彩印技术在清代以来被称之为“木板水印”技术。
根据文献记载和荣宝斋的介绍,饾版制作过程分为勾描、刻版和印刷三个环节[3,5]。勾描又细分为分版、勾描、复描三道程序。画师根据木版特点和画面线条的具体情况,将需要复制的画面有几种色调就分成几套版,此为分版。然后将赛璐珞纸覆在书画原作上进行勾描,珍贵的古代书画原作,要将画作拍摄下来,制作成同样大小的照片,再用赛璐珞纸进行勾描。最后再勾描到雁皮纸上,作为雕版所需的底稿。勾描应以尽可能少的版数反映原画的真实面貌和气韵,避免一味追求分多分细的现象出现,还要注意不同层次的色块、重叠交错的笔迹。刻版时要将勾描好的雁皮纸反贴在较坚硬的木板上,同时参照原作,细心领会原作者的笔迹形态及画面情趣,依据墨线以刀代笔,一部分一部分表现原画的用笔,刻出各种形态的笔墨层次,惟妙惟肖地把原作之技法、神韵雕刻出来。印刷则是以雕刻好的版面一套套地复制成像并具有原作形态和气韵的再现艺术。整个印刷过程,往往要通过套印几十次、几百次、才能完成作品。每一套版印刷过程都蕴含着一定的技巧。印者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印刷技巧,还要有一定水平的绘画素养,才能通过一套套印制,印刷出酷似原作且“形神兼备”的作品。
饾版彩色套印技术的发明,使得批量复制原作成为现实,虽然工艺繁复,但是在四百多年前却是一大技术进步。这对于保存和传承绘画作品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饾版技术发明之前,彩色套印技术只能复制简单的画作,对于复杂的画作的复制则是无能为力的,这就使得古代很多名家画作逐渐湮没了。尤为重要的是,饾版彩色套印技术复制的画作,惟妙惟肖,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20世纪50年代,北京荣宝斋用木版水印技术复制了齐白石的作品《墨虾》,与原作挂在一起,就连齐白石本人也难以辨别[6]。正是因为保真、批量的特点,使得饾版技术在保存和传承传统绘画作品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2.2 《十竹斋书画谱》
《十竹斋书画谱》就是采用饾版技术刻印的,其刻绘是从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前后开始,1627年(天启七年)完成,是一部卷帖浩繁的彩色套印巨作[2]155。《十竹斋书画谱》问世以后,经过多次翻刻,流传版本众多。傅惜华经过研究,认为《十竹斋书画谱》有七个版本:(1)明天启七年(1627)十竹斋胡氏原刊初印彩色套印本;(2)明十竹斋原刻清初彩色套印本;(3)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刊胡氏彩色套印本;(4)清乾隆间重刊胡氏彩色套印本;(5)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芥子园重刊胡氏彩色套印本;(6)清道光间重刊胡氏彩色套印本;(7)清光绪五年(1879)校经山房翻刻本[7]。《十竹斋书画谱》初印本因时间久远存世极少,在国内未见原刊本。现可考存世的明代印本为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八卷本《十竹斋书画谱》,在版本学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清代比较重要的两个翻刻本有嘉庆二十二年(1817)芥子园翻刻本和校经山房翻刻本,以芥子园翻刻本价值最大[8]。呼和浩特市图书馆馆藏的《十竹斋书画谱》16册(图一),是清朝年间翻刻的,但具体为清朝的哪个版本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十竹斋书画谱》属于画册性质,兼有收录名画讲授画法供人们鉴赏和临摹的功能。分为《书画谱》《竹谱》《梅谱》《兰谱》《石谱》《果谱》《翎毛谱》《墨华谱》等八大类,收入胡正言本人的绘画作品和复制赵孟頫、唐寅、沈周、文征明、陈道复等明代书画家合计三十人的作品。每谱中大约有40幅左右的画,每幅都配有书法极佳的题词和诗,总共180幅画和140件书法作品。
《十竹斋书画谱》是饾版彩色套印技术的承载者,它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所收录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本身具有的巨大艺术价值,另一方面体现在饾版彩色套印技术本身。《十竹斋书画谱》一经问世,即受到人们的喜爱,翻刻者众多。李渔受《十竹斋书画谱》启发,编印了《芥子园画谱》。直到现在,木版水印过程的工艺大体还是沿袭胡正言开创的模式。
3 结语
明朝是我国雕版画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胡正言发明的饾版印刷技术,将我国古代彩色套印技术推向高峰,使用饾版技术印刷的《十竹斋书画谱》成为明代版画的典范巨制,使中国古代版画画谱达到了顶峰,也开创了世界印刷史上的新纪元[7]。
参考文献:
[1] 钟和晏.木版水印与十竹斋[EB/OL].[2017-06-11].http://www.zj.xinhuanet.com/2012market/2010whzs/2012-08/22/c_11280
7356.htm.
[2] 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57-58,121-132,153-155.
[3] 张炼.概说“饾版”术 [J].科教文汇,2006(4):121-122.
[4] 章宏伟.胡正言生平及其“饾版”、“拱花”技术[J].美术研究,2013(3):20.
[5] 蒋新军,马列.木版水印:复制传世的精彩[EB/OL].[2017-06-11].http://www.rongbaozhai.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7&id=779.
[6] 李亦奕.木版水印“几能乱真”的背后[EB/OL].[2017-06-11].http://news.idoican.com.cn/zgwenhuab/html/2016-04/24/content_5642615.htm?div=-1.
[7] 刘越.《十竹斋书画谱》研究回顾[J].文艺争鸣,2011(8):151-153.
[8] 张楠.北京画院藏《十竹斋书画谱》[J].大匠之门,2015(8):97-108.
作者简介:张浩如(1965-),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