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识形态教育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使高校教育教学面临严峻的意识形态教育挑战。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教学质量能够更好更快的提升,是每一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意识形态;新机遇
意识形态是最为核心的政治资源,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关系方向、道路、思想、制度。在和平环境,意识形态失管会铸成大错,前苏联就是惨痛教训。回顾苏联解体的历史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中意识形态混乱,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全面否定社会主义成果,最后政权垮台。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足可见意识形态的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在今天,意识形态教育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的研究,迫在眉睫。不管互联网技术多么先进,毕竟只是技术层面的工具,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意识形态教育挑战。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如何利用“互联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如何在“互联网+”中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如何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教学质量能够更好更快的提升,是每一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的定义
“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是互联网工具方式下的意识形态教育。即“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依然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互联网为辅。“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目标和终结处为意识形态教育,实施的过程和路径则通过互联网来设计改造。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智能传感技术等方式促使“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环境从“通信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传统课堂的封闭到现代课堂的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到”全连接式”教学。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翻转课堂、社会化组织的开放式等课程变革。
意识形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简单等同。纵观社会历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生存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依赖路径,而意识形态则是人所牵涉其中现实的意志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在理性科学的审视下,教导学生形成阶级意识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一种教育活动。而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和政治哲学的范畴,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和联系的观点,里面包含着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
“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以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和教师的教育理念为具体内容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新模式。“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以“更方便、公平的学习”作为核心,以“教学管理的线上化”和“教学内容的数字化”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互联网化的主要形式,对树立意识信仰、改善学习条件、丰富教育手段、扩展学习视角、激发学生思维、提供海量信息数据。国内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多半还是停留在对一些现状、挑战方面的研究。本文的研究能够与新时代的网络情况接轨,能够直接指出现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去解决问题。
二、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
新时期的教育,也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意识形态教育,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即时性。意识形态教育中知识的传播比传统模式更为快速,立刻、马上直接通达,只要有手机有网络,随时随地都能上网查询资讯或联系他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大大加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大大加强。第二,个性化。随着科技贴近生活,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电脑手机等网络工具,随时随地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进行学习。针对这种形势,意识形态教育更加具体化和个性化,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第三,互动性。互联网教育下更加注重“人物互动、虚拟教学社区”等互动性的意识形态教学体验,人人都能通过手机参与其中,意识形态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更加智能化与舒适化。“互联网+意识形态”的教育也具备这三个特点,通过即时,个性,互动与学生传递教学资讯。
三、“互联网+”环境为高校意识形态教学带来四个新机遇
第一,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教学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是班级授课,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不容置疑,教师管理学生非常方便。在“互联网+”时代下,这样的教学模式太过标准,太过重视理论指导,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对学生无法因材施教,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改变了这种封闭的形式,使高校的教育模式必然会更加开放。
第二,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使用移动网络学习,移动网络的存在与实施彻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他们在移动互联网的大平台上随时随地寻找满足自身需求的各种学习资源,在困惑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学生也可通过论坛之类的平台随心地与同学相互讨论问题,技术,增强同学之间协作完成事情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热情极大提高。
第三,构建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增强师生意识形态教育中良性互动。高校教学中,网上评教是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反馈的问题和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高校教师还可通过网络平台给高校行政部门及领导评分,行政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大数据对不同的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监控,确保各个高校、每位教师都能得到良性发展。
第四,实现多元意识形态教育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近年,我国“互联网+教育”中出现了翻转课,微课、慕课等一系列新型的教学形态,高校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班级授课的局限,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教学中采用微课和慕课,教师将课程的操作难点录成微课,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学生进行知识点分析、交流,逐步形成所授课程的微课群,最终发展成慕课。如果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积极引进各种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实现高校多元化意识形态教育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全面提升高校教学成效。
现在,中国社会在已经进入全面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学,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互联网+”又意味着意识形态教育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中国意识形态教育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教育”使高校教育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高校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为高校教育教学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作者简介:
徐筝(1985-)女,重庆人,川外重庆南方翻译学院思政部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