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免疫系统理论的网络谣言治理研究

2018-01-02 21:30赖胜强唐雪梅
现代情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网络谣言免疫

赖胜强+唐雪梅

〔摘 要〕随着社会媒体的发展,网络谣言大有泛滥之势。谣言不仅对个人和组织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同时扰乱公众心态影响社会稳定,治理网络谣言迫在眉睫。网络谣言犹如网络环境健康机体上的病毒,借鉴人体对病毒入侵的免疫机制,论文构建了多层级、多关口、多系统的网络谣言防御和治理体系,并探讨网络谣言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网络谣言;谣言治理;免疫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12.005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7)12-0030-05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the online rumors flood.Rumors not onl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image of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but also disrupt the public mentality and affect social stability,so the governance of online rumors is extremely urgent.Online rumors like the virus in online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immune mechanism of human,the paper constructed a multi-level,multi-gateway,multi-system online rumors defense system,and also explored the mechanism of online rumors immune system.

〔Key words〕online rumors;rumors governance;immunity

網络谣言本质上是在网络媒介上传播的未经证实的信息[1],往往编造事实扰乱社会心态,给当事人声誉或组织形象带来极大负面影响,冲击社会稳定发展。网络生态学把网络社会视为一个由网络主体、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2],如果说网络社会是一个健康的有机体,网络谣言则是这个机体上的病毒。网络谣言不仅具有病毒般危害,同时还具备病毒一样的传播性,网络谣言治理也因此成为网络环境治理的重点。目前网络谣言治理提出要重视预防措施,建立和完善监测和预警机制[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执法主体,惩戒网络造谣者[4];组织应该建立健全谣言的监控机制和辟谣信息发布机制,在谣言出现后抓住时机及时发布信息,公开透明还原真相等[5];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治理不能忽略传谣环节,提高网民信息转发时的信息处理能力[1]。尽管目前网络谣言治理研究提出了各种应对措施,对网络谣言治理具有一定指导性,但研究仍存在几个问题:首先由于视角不同各研究提出各种治理策略,网络谣言应对策略的丛林化使应对主线难以把握;此外许多研究都是从实务视角提出具体应对策略,但缺乏理论基础探讨难以把握治理逻辑。总体而言,目前网络谣言治理研究还缺乏一个整体性的治理理论框架。网络谣言犹如网络生态环境中的病毒,而人体在对病毒传播对抗中主要使用自身免疫系统,经过长久进化,人体免疫系统已经十分完善,能够快速、自动识别和消灭侵入的各种病毒,确保身体健康。人体免疫系统精巧的运作原理受到计算机、审计、管理等许多学科的仿生研究,相应诞生计算机免疫算法、审计免疫系统,组织免疫等众多新理论,但免疫理论还未引起谣言治理研究的重视。网络谣言治理与人体免疫事实上具有较高相似性,都需要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对侵入的高传播性“病毒”进行识别和清除。借鉴人体免疫系统运作机理,本文将系统构建网络谣言治理机制,为网络谣言治理提供新思路。

1 免疫系统的理论概述

人类生存环境中有无数的病毒和细菌,而人体仍然能够抵抗这些病菌侵入保持身体健康依赖于免疫系统持续而有效的保护。免疫是指人体的免疫系统自动能够识别自身成分还是外来病菌细胞,排除异己维护身体健康的一种生理性的防御机制[6]。当外来病菌侵入人体感染正常细胞时,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出这些异物,并采取有效防卫措施灭掉病变或突变的细胞。总体而言,免疫系统主要包括三大功能:免疫监督功能、防御功能、维持机体内在平衡功能。医学研究发现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了两种不同的免疫应答方式:一种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它是有机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步生成,具有先天遗传特性,是人体抵抗病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另外一种称为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这种免疫力只针对某个特定病原,需要经历一次与病原体进行斗争的过程才能获得,它主要通过斗争后获得免疫经验或人工预防接种而获得免疫功能,换句话说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组织后天习得的一种适应性抗感染能力。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免疫球蛋白)组成,它们形成了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物理生化屏障,由皮肤和黏膜组织构成,抵抗病菌侵入人体;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中能够杀菌的物质以及白细胞,这两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有免疫器官以及淋巴细胞构成,属于特异性免疫。

当外源性病菌进入人体,数分钟后就会被免疫系统发现并处理。细胞免疫是个连续过程,大体分三阶段:1)识别阶段,病菌通过某一途径进入人体后被免疫细胞识别、传递和诱导细胞活化的过程,人体内的免疫白细胞如B细胞和T细胞可以识别不同种类的病菌,并诱导两种不同方式免疫应答方式;2)活化阶段,接受病菌刺激后淋巴细胞活化和变异增殖,生成大量具有免疫功能细胞的过程,此时人体进入免疫应激或致敏状态;3)清除阶段;免疫效应细胞与病菌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将病菌灭活或清除。在这一过程中免疫系统表现出的免疫行为包括识别、传递、变异、选择、协调和遗传等6种行为。endprint

2 网络谣言治理的免疫系统

病菌进入人体后寄生并无休止繁衍增殖,破坏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引起疾病危害人体健康。病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数量、侵入途径及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人体免疫系统通过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建立三道防线,构成由外围抵御系统、内部专职处理系统以及中枢指挥系统组合而成的3个层次免疫防御体系[7]。基于仿生理念借鉴人体免疫机制,网络谣言治理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的治理系统,形成一个多层级、多关口、多系统的防御和治理体系。

2.1 网络谣言免疫系统的多关口

网络谣言具有极大危害性的关键原因在于其能够广泛传播,而网络谣言传播除了造谣者编造传播谣言而外,还离不开信息接收者的传谣行为,正是网民“一传十,十传百”地大量转发,谣言信息才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递。网络谣言有从造谣、传谣到辟谣的过程,治理系统应针对各环节建立三道防线构成的多关口防御体系。第一道防线着力造谣环节,防止造谣者编造的信息进入网络,如皮肤组织抵御病毒进入人体一般,这需要加强信息守门人角色。第二道防线是针对传谣环节,网民转发谣言多属于轻信谣言的不理性行为,提高网民理性减少转发行为可以有效防止谣言大范围传播。第三防线是组织辟谣,若网络谣言已经开始传播,需要相关组织发布信息进行辟谣,还原事实真相,消灭网络谣言。

2.2 网络谣言免疫系统的多系统

人体免疫系统由周边兼职免疫系统、专职免疫系统和指挥系统构成,各系统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抵御病菌入侵。网络谣言传播较之传统线下谣言传播更为高频、更广、更快,究其原因包括网络传播中大众广泛的参与机制、人际间的信任机制以及基于社交带来高頻沟通机制[8]。网络谣言传播机制的复杂性要求网络谣言免疫系统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协作系统,包括兼职免疫系统,专职免疫系统和指挥系统构成。兼职系统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负有清除网络谣言的职责,网络平台和新闻媒体可担负该角色。专职免疫功能系统是指为了识别网络信息真伪,增强组织抵御风险,处置谣言形象危机而专门设立的机构或组织。犹如病毒种类繁多毒性各异一般,网络谣言类型也较多,有正、负向谣言,政治性、商业性谣言,事件型、科技型谣言等,各谣言的危害性也不尽相同。这就使辟谣组织不仅要掌握相应专业技术知识和资源,还要掌握相应沟通技能,需要建立专业队伍来应对网络谣言。目前一些单位设立新闻发言人、政府部门如公安、网信办,社会组织如果壳网等都是网络谣言治理的专业力量。网络谣言的滋生和蔓延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背景和影响,涉及面较广,这就要求网络谣言治理还需要建立统一指挥系统,各级政府可作为指挥系统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完善网络谣言治理的规章制度。

2.3 网络谣言免疫系统的多层次

网络谣言传播是通过网民转发而逐步传播,其传播机制既有作用于个体心理行为的微观传播机制,也有影响群体间传播的宏观机制。个体的质疑心理、焦虑心理、恐慌心理以及从众心理等是个体参与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行为动机。正如病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环境,网络谣言滋生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社会因素、法律因素、网络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是主要环境因素。从社会经济环境看,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社会巨大变迁,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问题开始凸显,社会转型期给民众带来较大不稳定感,引起焦虑和紧张情绪,增强了传谣行为。而网络信息环境中Web2.0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沟通提供了便利,人人都成为信息传播者,一些人故意在网上造谣以发泄自身不满情绪,加之我国目前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网络造谣变得成本低代价小。总体而言,网络谣言传播既有宏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微观个体心理行为因素的影响,网络谣言免疫系统应是一个在个体层次、组织层次、环境层次共同作用的多层次立体结构。个体层次治理要增强网民对网络谣言的免疫能力,不轻信谣言,不随意转发谣言。组织层面治理主要加强各单位网络谣言应对制度建设,提升组织网络谣言的监控能力、处置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辟谣的“时、度、效”。环境层次治理主要加强网络环境、法制环境、信息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宏观环境的建设和协调,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条件,预防网络谣言发生。

3 网络谣言免疫系统的运行

网络谣言治理的免疫系统是一个多层级、多关口、多系统联合防御系统,但这仅仅静态地描述了系统的构成,要让免疫系统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要让它运行起来,这就需要探讨运行机制(见图2)。

3.1 对造谣者的惩戒机制

造谣者既是谣言传播的源头也是网络谣言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治关口,掐住造谣环节对减少谣言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网络谣言源头的探寻并不容易,谣言的多次转发以及传播中传谣者对内容的变异都使谣言最初状况变得模糊,加之网络传播的匿名特性使造谣者可以较好地藏匿真实身份。因此造谣者传播信息时更加有恃无恐,随意编造、夸大渲染事实,以达到其目的。从造谣动机来看,一些人是为了获取相应的经济或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如通过造谣影响股票价格的涨跌,提升自身公司产品销售或打击竞争对手等,社会利益如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或声誉等;一些人则单纯发泄负面情绪扰乱社会。但无论什么动机,谣言往往引起人们的恐慌,影响社会、经济稳定。对造谣者进行惩戒可以有效减少造谣行为[9],但目前造谣者的惩戒还比较轻,教育、行政拘留等还不能对造谣者形成足够威慑。加大惩戒就是要让造谣者承担相应的法律或道德后果,使其不敢、不愿传播谣言。尽管网络是个新生事物但绝非法外之地,网络谣言治理需要加强网络信息的法律制度建设,对那些恶意造谣谋求商业利益,给他人造成名誉伤害,或给社会造成较大不良影响的,要通过刑事惩处使造谣者不敢造谣。此外还应该不断加强网络信息监控技术和监管力度,提升警方的网络信息侦查技能,尽快落实网络实名制,使那些匿名传播者的真实身份可以更快被发现,使造谣者不再想造谣。对于网上散布虚假信息以博取眼球获取粉丝的造谣行为则加强道德约束,不仅要及时删除其谣言信息,还要曝光其行为降低网络形象和信誉;此外,加强网络社区道德建设,规范社区发言行为,对随意捏造事实的要采取禁言乃至封存账户,使其不愿再传播虚假信息。endprint

3.2 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机制

谣言扩散离不开传谣者的病毒式传播,俗语说谣言止于智者,网民对谣言的辨识是决定是否谣言传播的基础,对传谣环节的治理需要提升网民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媒介传播环境、传播事业、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认知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运用媒介调节公众、媒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能力的总和[10]。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一方面要提高网民对网络信息的理性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另一方面提高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辨析能力。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信息容易出现虚假成分,从众跟风轻易接受或全盘否定网络信息都是不理性的,网民正确处理接收信息时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要求个体具备分析、评估、解释、推论的能力和开放、求真、系统、自信的思维倾向,主动对接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判断信息传播者是否亲历事件,传播目的是揭露事实还是哗众取宠,传播内容客观准确还是主观模糊。在信息处理中网民除了改善思维模式,还应该改善行为模式。在网络阅读泛娱乐化心态的趋势下,网民容易受到网络信息所表露情绪的感染,情绪高涨后随意进行转发,对接收信息缺乏理性分析和处理,网民在处理接受信息时的理性行为应仔细研读、推敲信息内容,基于信息的精确性、逻辑性、相关性等判断信息可靠度。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模糊、不确定的信息如果网民仅仅给予不信任态度不再转发信息是不够的。提升网民媒介素养不仅要求网民不随便转发信息,还要求能通过信息搜寻或论坛发帖等形式主动进行信息查询,辨明真伪。尽管个体不一定都具备能力辨别信息真伪,但对于模糊或不信任的信息可以通过回帖、发帖等形式对虚假信息进行质疑,同其他网民进行交流,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通过集合广大网民的智慧有助于查明事实揭穿虚假信息的伪装面目。因此,网民在网络中不仅担任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同时还能担任信息查证角色,当网民更多充当查证角色谣言将没有生命力。这也是网络具有一定自净功能的原因所在,只要更多的网民参与到网络谣言的治理中来,少转发不确定信息,多对模糊信息进行查证、举报,就能更为及时发现网络谣言,更好发挥网络自净功能。

3.3 组织的辟谣机制

当网络谣言开始有一定规模的传播后,相关组织如受害组织、第三方组织和政府机关等就应该采用辟谣手段来消灭谣言。辟谣是对谣言信息陈述事实的澄清过程,这一过程需经历识别、传递、判断、选择、发布、评估等环节。识别是在众多网络信息中发现可疑信息,网络谣言往往在信息来源或证明事件真相的专家、当事人等关键信息上采取模糊策略,或偷换概念、歪曲、夸张事实真相误导大众。当发现类似信息后应立即传递给相关组织,请这些组织进行调查取证,判断信息真伪,以便及时采取辟谣。网络谣言的传播极为迅猛,一旦错失辟谣良机,在谣言开始传播的最初阶段没有采取针对性措施,谣言就会越演越烈,因此相关组织应该尽早发现,尽早采取治理措施。选择就是组织认定谣言的虚假性后制定合理的辟谣策略。辟谣不是组织发布了信息就能发挥作用,信息发布必须研究辟谣策略。辟谣有效性受到辟谣主体的权威性、辟谣信息可信度、辟谣信息的有效传播面三项要素的影响[11]。信息源可信度是影响信息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辟谣信息应选择权威性媒体上进行发布,为了提高辟谣信息的可信度应选择知名专家、公正第三方、谣言受益者或谣言发生地亲历者作为辟谣者。在辟谣内容的陈述上可以适当介绍背景谣言避免信息受众误解组织辟谣的动机,同时不要轻易用肯定句重述谣言避免出现真相错觉,应多采用否定句形式来介绍谣言内容。在辟谣中采用直接反驳策略一般都可降低谣言可信度,但对谣言来源可信度和内容相关性较高谣言进行反驳,效果反而不佳,此时应采用陈述真相的方式降低谣言可信度。此外谣信信息往往带有较多的情绪因素,辟谣如果只降低了信息可信度但没有消除谣言引起的情绪,辟谣效果仍然有限[12]。如在小龙虾的谣言中,即使否定了谣言内容但没有解除顾客对饮食小龙虾安全的担忧情绪,顾客仍保持宁信有不信其无的态度,因此辟谣策略还要考虑安抚受众情绪。辟谣信息发布后,组织还需要评估辟谣效果,通过信息反馈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发布辟谣信息。如果效果不佳则需要通过改变信息发布者、发布渠道、发布内容再次辟谣,如果达到了预期效果则需要积累成果经验形成组织记忆,每次成功辟谣事实上属于组织的一次学习过程,正如人体在成功对某一病毒成功免疫后形成特异性免疫力不再受该病毒感染一样,组织在辟谣中应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提高针对各种谣言的应对能力。政府部门在应对谣言中就不断进行学习,早期政府对网络谣言不敏感,对谣言置之不理或迟迟不予回应,在外部公众质疑的压力下才开始逐步回应网络谣言,在回应过程中也不断改进,通过开通政府官方微博、微信等方式及时辟谣。在辟谣内容上,政府早期辟谣信息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官腔,受众的接受度不高,政府逐步改善辟谣话语使其更为生动、具体,能通过详尽、细节的信息揭露谣言缺陷和漏洞,主动公开信息还原事实真相。

3.4 谣言免疫系统的协同机制

一如人体中病菌免疫不是哪个器官或细胞就能单独胜任,网络谣言治理也不是哪个组织或部门所能单独承担的。网络谣言治理需要各方主体协同配合,参与主体主要包括网民、新闻媒体、网络平台、政府和涉事组织等。政府是网络谣言治理的指挥者,以政府部门为中心,协同机制分为政府系统内纵向协同机制和政府与外部机构和个人之间横向协同机制。

纵向协同机制是在政府部门上下级之间展开,在谣言传播时一些基层政府部门或由于经验不足对谣言不闻不问,或由于涉及部门或个人利益不愿公开信息澄清事实,此时上级政府部门应该主动施压让基层部门回应网络谣言;此外一些基层部门受权限所制可能不掌握信息,难以回应谣言内容,此时可以向上级部门协调获取相关信息;还有一些重大的公共危机事件如地震、安全事故中谣言漫天飞,谣言内容涉及众多政府管理部门,此时需要协调各部门共同发声予以应对。系统外协同包括政府与网络平台、网民、媒体之间以及这些其他主体之间的协同。网络平台作为谣言进入互联网的窗口,对网络谣言治理要承担起一定的守门人职责,对政府调查后认定或网民投诉后发现的网络谣言要予以删除,避免进一步传播。新闻媒体不仅负有时事新闻传播引导舆论的作用,同时还负有监督传播正确信息的社会责任,尽管在社会化媒体冲击下传统大众媒体的影响力有所降低,但权威性仍使其成为大众信赖的信息渠道,其大众传播的方式仍具有极大影响力。在谣言治理中,新闻媒体一方面除了加强和政府和相關涉事组织联系,及时发布权威的辟谣信息引导舆论外;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发挥的新闻调查职能,不随意发布未经调查的新闻,对于可疑新闻经调查后发现有虚假的要及时进行辟谣。网民在网络谣言传播中是关键性角色,既可以是网络谣言的传播者,也可以是谣言的质疑者和发现者。政府同网民协同,就应和网民尤其是在社会媒体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V们加强沟通,督促其不随意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另一方面鼓励网民积极参与网络谣言治理,及时向政府或网络平台举报发现的网络谣言,多转官方发布的辟谣信息。endprint

4 结 语

网络谣言治理一味强调管控措施,一味强调打击造谣并不能有效防控谣言,要做到谣言治理的标本兼治,就必须建立起系统的防控体系。人体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傳递、选择等一系列的方式灭活病毒,这是生命体经过多年进化形成的精密而有效地防御系统,随时监视和及时消灭进入人体的病菌或异常细胞。网络谣言治理应建立起类似的免疫系统,建立起多系统、多关口、多层次的防控体系,通过对造谣者的惩戒机制,传谣者的媒介素养的提升机制,组织辟谣机制以及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建设,使网络谣言的免疫系统能具有超强识别能力、学习能力、自适应能力,不断改善网络谣言的治理效果,最终实现对网络谣言的自发性攻击,谣言变异的自适应和网络环境生态的自净化。

参考文献

[1]赖胜强.网络谣言对受众再传播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4,(5):153-156.

[2]张真继,张润彤.网络社会生态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黄文义,王郅强.转型期网络谣言传播过程及政府治理机制探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107-111.

[4]谢耄宜.试析社会转型期网络谣言的防治策略[J].法制与社会,2014,(8):190-191.

[5]孟鸿,何燕芝.比较与借鉴:网络谣言治理的路径探索[J].前沿,2012,(20):103-105.

[6]李伟毅,鲍春德.免疫系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7]杨震宁,吕萍,王以华.再看德隆公司的失败:基于组织免疫的视角[C].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7.

[8]赖胜强.网络谣言传播渠道与治理[J].重庆社会科学,2016,(10):108-113.

[9]张会平,郭昕昊,汤志伟.惩罚机制对网络谣言识别行为的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12):47-51.

[10]骆正林:媒介素养与政治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11.

[11]施爱东.辟谣公式的三项要素[J].民族艺术,2016,(4):99-107.

[12]熊炎.辟谣信息构成要素:一种整合框架——二战以来西方辟谣实证研究回顾[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27(1):5-12.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谣言免疫
微信公众平台传谣的民事侵权责任探析
藏药对免疫系统调节作用的研究
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免疫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运动与机体免疫能力关系研究综述
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检测在胃癌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