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之叶智慧城市景观创新启示

2018-01-02 07:15:37马之野宋松松
中国城市林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景观智慧绿色

魏 方 马之野 叶 晶 宋松松 曹 越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北京 100084

柏之叶智慧城市景观创新启示

魏 方 马之野 叶 晶 宋松松 曹 越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北京 100084

文章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实践举措进行基本梳理,论证智慧城市建设中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参加2017年亚洲校园植物与环境创新工作营,深入调研与分析了日本千叶县柏之叶智慧城市及其城市景观的建设与发展,从可持续设计、亲生物设计等方面剖析了柏之叶智慧城市中的景观设计方法;通过调研和学习,基于规划组织、设计、技术3层面探讨了现阶段在智慧城市中实现景观创新的方法,并总结了设计工作营中提出的不同的柏之叶核心区景观改造的设计概念与策略;最后针对中日两国国情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思辨。

智慧城市,景观设计,环境共生,亲生物设计,绿色社区建设

1 智慧城市的发展与日本柏之叶智慧城市的建设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升,资源过度消耗、公共安全隐患等城市问题进入城市研究者的视野,智慧城市 (Smart City)的概念于20世纪末被首次提出后迅速在全球范围普及,信息技术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了智慧城市理念的可操作性。目前世界上较为知名的智慧城市应用案例包括: “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医疗、智慧建筑、智慧产业”[1]等。一些智慧城市如维也纳智慧城市,把 “绿色城市发展与提升能源效率和保护环境气候联系在一起,从而把智慧城市框架和绿色城市建设的目标结合起来融合发展”[2]。国内对于智慧城市课题的研究和投入正处于上升阶段,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管理者所接受。但国内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探索仍较少进入到操作层面,景观规划设计在智慧城市空间中的应用指南更少。

日本比世界早一步面临环境、能源、食品和健康的课题,由于东京都市圈过高的人口密度,其周边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新城。在千叶县进行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柏市被构建为职、住、学、游一体的复合型城市,之后柏市北部围绕筑波快速道路沿线制定了绿园都市的设想,其中的柏北部中央地区作为柏之叶新城建设区域,距离东京市中心为27 min电车车程。柏之叶新城定位为智慧城市,制定 “环境共生都市”“新产业创造都市”“健康长寿都市”3大目标。其规划面积273万m2,目前完成了核心区的建设,包括柏之叶创新园区在内的第2阶段仍在规划建设中。柏之叶新城核心区中的综合服务区域 “Gate Square”包括东京大学柏叶校区、UDCK城市设计中心、花园酒店等,并包含了整个区域的智慧职能中心 “KOIL” (柏之叶开放创新实验室),以辐射整个城区。

2 依存与辅助:柏之叶智慧城市与景观设计

2.1 环境共生与可持续性设计

为创建未来型环境共生都市,柏之叶依托区域的多样性自然环境,推进 “节能、创新、蓄能”的相关项目建设。在可持续发展设计方面:有效利用自然界的热能和空气,减少 CO2排放。在 Gate Square各栋大楼,通过智能中心 (Smart Center)将可持续环境设计与AEMS相结合,使大楼实现40% ~50%的CO2减排 (见图1)。为实现人与环境的共存,柏之叶的可持续设计理念直接影响了各个层次的景观规划设计,如:1)基于强调环境的节能蓄能功能,建立区域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在柏之叶智慧城市的第2阶段建设中,第1到第5号调节池将作为重点建设对象,调节池本身可作为丰富的景观空间提供给居民。2)目前结合建筑设置了一体型太阳能板,下一步可充分利用景观空间实现太阳能和风能的收集,并通过绿化改善建筑室内的环境。3)建立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系统。4)维护地区生物多样性。5)在低碳与可持续发展中选用乡土树种与维护成本较低的植被。

图1 柏之叶城市核心区中购物大楼与办公大楼的可持续设计发展示意图(来源http://www.kashiwanoha-smartcity.com/cn/)

柏之叶智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核心建设重点是更为有效地连接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共设计了5个 “沉降式”的雨水调节池,雨水可以轻易在此汇聚并渗入地下,提升社区环境的质量,增加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并提供了休闲与互动的空间,其中的2号雨洪调节池作为一个活动公园,被更有效地利用起来,围绕其建设的 “水台地(Aqua Terrace)”广场连接了整个排水系统,并设计成为绿色社区生活的一部分。调节池没有使用完全荒野化与自然化的处理方式,而是设计成为更容易使人接近的绿色空间,并在建设过程中保护了原有的植被类型。周边利用更多的土壤及可渗透铺装,减少采用水泥、混凝土等材料,减少城市排水的巨大负担。

此外,核心区建筑立面的垂直绿化,利用立体空间模式或层级模式营造与人更亲近的绿色空间,利用密布的植物降低建筑内部的温度,吸收汽车尾气,提高空气湿度,改善建筑周边微环境的空气质量。目前对绿色屋顶花园的建设也逐步在向各类区分的或者复合的功能,包括热控制、雨水管理、外观美化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转化 (见图2)。由于城市、建筑、景观的设计分工边界在城市聚集区内越发模糊,景观的可持续设计在构建智慧城市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包括各类公共空间中智慧平台下的硬件设施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资源高效利用的积极提升、对工作及居住环境质量的智慧型改善,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参与社区建设所创造的社会多样性。

图2 柏之叶智慧城市中的雨水调节池、建筑立面太阳能板、垂直绿化

2.2 城市绿轴与亲生物设计

城市绿轴的建设连接了城区西北部的Konbukuro公园,直至园区车站。核心区Gate Square的设计将绿道包入其中,形成绿色的内部廊道。绿轴作为主要的绿色空间,可以承载各类居民活动,如当地季节性的活动 (春天的樱花野餐月、秋天的开放学园城活动)和各类社团组织的交流活动 (如发布会、秀场、舞台、员工交流场所)。同时,柏之叶目前正积极推进面向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发展方案,针对社区居民健康的景观设计主要体现在为户外运动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针对老年人与儿童的疾病预防提供活动场所与设施,配合建设室外针对特定类型疾病的康复景观,或是与护理、养老相关的疗愈花园,温泉疗浴、健康设施等。绿轴本身作为绿色廊道,也为后期发展提供多种生物的栖息地,为城市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生态基础。

绿轴的设置形成了城市中重要的绿地空间,连接了大量不同高度的树木、地被层、台地与阶梯绿化、构筑物以及开放空间。在靠近绿轴的建筑物立面都被精心设计,构成和谐的背景。绿轴提供了城市绿色空间的整体感,并同时传达了专门为社区创造的 “生活空间”这一印象。 “亲生物设计”的绿色空间设计观念使设计中的建筑立面与植物种植,更大程度地接近人类感受与活动的尺度感,包括垂直界面 “绿色植物容器”的设计,以及植物树枝和树叶的触感与投影关系的处理,以期可以激发居民的亲生物反应。本地制造的多种颜色的亲水性瓷砖用在建筑物的外观,与绿色植物一起形成复合精巧的空间。亲生物的设计方式使得社区建筑中的人与自然更为接近,并为居民提供更为舒适和高效的活动空间。

2.3 城市农业及绿色社区管理

从城市农业的角度来说,为了突出城市特质并降低农业成本,UDCK中心成立了 “城镇农业委员会”,运营 “环境便利站”,维护提供农业体验的农场,提出针对农业社区方面的景观导则突出都市农场景观。为了将农业与城市相结合,柏之叶橡树村提供租赁或其他方式体验农业操作乐趣。同时,千叶大学植物工厂正在从日光栽培和人工栽培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低成本高产量的实验考证工作,因此可考虑设置更多相关的参观和体验项目。其他还有环保设计观光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以绿色公共空间的方式完善城市景观形象。通过在建设中运用屋顶绿化、室内种植、垂直绿化等技术,将绿色引入建筑,促进新的生产、生活、交流模式,充分利用了生产性的植物资源,作为丰富绿色空间,加强社区交流的手段。

UDCK(Urban Design Center Kashiwa-no-ha)是日本第一家城市设计中心,其通过设计管理提升城市空间质量,通过综合的设计途径及对公共空间的调查咨询,在空间发展逐渐成熟过程中完善设计导则以及提供细节的景观设计规则,塑造宜人的城市景观和生活环境。同时,它对城市绿轴的用地管理与设计以及探讨邻里公园和蓄水池在人口增长下的发展与维持,极大支持了社区中对景观空间的自我管理。KOIL(柏之叶开放创新实验室)为各种人才和最新信息的交流提供场所与创业专家的支持,社区建设还鼓励各种社区团体的各类交流活动,而其中有关社区建设的K沙龙等都与绿色空间相结合。另外小公共空间PLS项目,通过改变小型单元房间的作用,传播信息与加深交流,也改变着绿色空间的组织形式。学园站站前广场的绿色空间作为露天市场,为社区创造了更多交流机会。

3 智慧城市中的景观创新:工作营中的启示与思考

3.1 智慧城市中景观创新的启示与思考

“融入生态思想,从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城市服务的智能化以及产业的生态化3方面来应用智慧思想,使人们生活更加便利,城市环境更加友好”[3]。借鉴相关学者提出的 “绿色智慧城市”[4]概念,从柏之叶智慧城市建设的个例着手,对比和扩展研究国内外其他智慧城市景观建设的相关举措,本文提出实现智慧城市中的景观创新应该融入生态、融入社会与人、融入技术,并可体现在组织、规划、设计、技术等多层次,由此探讨相关策略方法的普适性。

规划与组织层面:1)城市设计多方参与;2)完善的城市景观网络。从大的尺度着手完善城市景观的生态效应与生态流;“强调生态要素、城市开敞空间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尤其是以联系的观点强调交换中心之间通过通道而建立的生命体系的流动性和关联性”[5]。3)水资源的回收与景观再利用。结合智慧水系统组织,设计水资源的合理获取、污水的治理与排放。4)结合景观空间发展城市农业为一种 “降低农产品成本的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4];5)考虑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结合城市空间的实用性塑造生物栖息地,如城市水体、植物群落作为小的生态斑块,等等。“对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复兴,森林保护和地方特色的关注,良好的公共空间,鼓励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也是可持续城市与绿色城市的规划法则”[6]。

设计层面:1)注重民生与基础设施建设,各类型活动场所和公园分布于绿地当中,有效利用自然空间;2)节能降耗,优化资源与能源回收利用的景观设施;3)针对健康与养老,可设置康复景观与疗愈花园,加强自然要素对人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4)空间的混合利用以及与绿色空间的渗透;5)结合场地特征塑造绿色空间,如柏之叶新城适合家庭参与的农场景观;6)加强 “绿色”的社区建设与融合;7)保证绿色开放空间的安全性与灵活度,等等。

技术层面:1)利用不同空间界面对景观空间进行高效组织;2)联动的立体绿色空间,包括线性与网络立体化的绿色空间应用,如柏之叶的垂直绿化空间;3)智慧式的行为分析,反馈以促成对绿色空间的高效利用;4)利用大数据以及信息管理技术、可视化技术,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指标可控性以及生态环境教育方面做出贡献;5)雨水收集利用方面的创新,如日本二子玉川Rise的屋顶雨水花园营造不同生态环境,成为空中的重要生物栖息地等。

3.2 景观工作营中不同的设计选题与策略

我国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日本千叶大学、韩国延世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于2017年联合参与 “亚洲校园” (“CAMPUS Asia”)的工作营项目,主题为植物与环境创新 (Plant&Environment Innovation)。其中景观设计工作营的设计任务与目标围绕柏之叶智慧城市的发展,提出在硬件建设与新产业发展之外,如何在更广阔的智慧城市的意义上发挥绿地系统和景观设计作用的问题,目标是在研究基础上挖掘场地的改进潜力,对仍在建设中的柏之叶智慧城市景观提出新的建设性的观点,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实现景观创新进行理论总结。

基于调研、学习和探讨,不同小组针对各自的设计问题,选择了不同的设计场地,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概念、设计策略与方法。5个小组基于智慧城市景观创新提出的设计问题、设计概念与策略体现如表1,这也代表了学生们通过思考后对智慧城市景观创新的进一步关注重点。

表1 工作营设计主题与策略对比分析

4 结语

目前,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已向社区组织机制等其他软件方面拓展。中国对智慧城市的探索仍在起步阶段,还应首先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在景观规划设计上要先树立全局观以有效整合公共空间资源,实现 “人本与技术的有机复合”[7-8],并且避免不具备条件的太超前智慧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不同于日本国土面积小、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特点,中国的每一座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量体裁衣,实现具有地方特色、解决切实问题的智慧城市及其景观建设。

智慧城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产生,但其根本是对城市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改变与改善。景观空间是智慧城市发展中体现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节,不仅是其重要部分,还可以主动整合室外空间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宜居的城市环境。在设计工作营中,笔者思考了智慧城市中景观所发挥的作用,尝试探讨了若干景观设计策略和方法。在普适性的理论探讨中,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本文提出在借鉴日本智慧城市发展经验的同时,应关注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关注国情的实际差异,发挥具体城市的特色与优势,实现符合地方性的智慧城市中的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

[1]孙中亚,甄峰.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述评[J].规划师,2013,29(2):32 -36.

[2]李健.维也纳以“智慧城市”框架推动“绿色城市”建设的经验[J].环境保护,2016,44(14):63 -66.

[3]卢溪.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探索[J].硅谷,2013(15):141-143.

[4]陈劲.绿色智慧城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张红卫,夏海山,魏民.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理论,指导“绿色城市”建设[J].中国园林,2009,25(9):28 -30.

[6]LEHMANN S,胡先福.绿色城市规划法则及中国绿色城市未来展望[J].建筑技术,2014,45(10):917 -922.

[7]赵四东,欧阳东,钟源.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评述[J].规划师,2013,29(2):5 -10.

[8]沈清基.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3(5):14-22.

Enlightenment of Kashiwa-no-ha Smart City Landscape Innovation Design

Wei Fang Ma Zhiye Ye Jing Song Songsong Cao Yue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actices of smart city at home and abroad,and argued and verified the importanc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smart city development.By participating in 2017 Campus Asia Plant Environment Innovation Design Workshop + Symposium,the authors conducted an in-depth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mart city and landscape in the city of Kashiwa-no-ha in Japan,and analyzed the landscape design methods used for Kashiwa-no-ha smart city in terms of sustainable and biologic design.Wit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methods to achieve landscape innovation in the current smart city from the 3 perspectives of planning organization, design and technology, and concluded the different design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proposed from the design workshop for the core area improvement in Kashiwa-no-ha City.Finally,the authors debated relevant issues by comparing the specific situ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smart city, landscape design, environmental symbiotic, biologic design, green community development

10.3969/j.issn.1672-4925.2017.06.007

2017-10-24

魏方 (1985-),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E-mail:348448734@qq.com

猜你喜欢
景观智慧绿色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火山塑造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有智慧的羊
春天景观
中国摄影家(2014年6期)2014-04-29 14:54:47
智慧派
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
智慧决定成败
网球俱乐部(2009年9期)2009-07-16 09:33:54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