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及控制措施

2018-01-02 08:23
中兽医学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下痢初乳哺乳

杨 刚

(甘肃省庄浪县畜牧兽医局,744699)

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及控制措施

杨 刚

(甘肃省庄浪县畜牧兽医局,744699)

仔猪生产是养殖生产中技术性较强的环节,仔猪是猪一生中生长发育最迅速、可塑性最大、物质代谢最旺盛、饲料利用率最高、最有利于定向选育的阶段。仔猪培养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断乳育成率的高低、断乳体重的大小、母猪年生产力的高低与育肥猪的出栏时间。仔猪培育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降低哺乳仔猪的死亡数,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

哺乳仔猪死亡是养猪业中一大重要的经济损失,仔猪初生到60日龄内每死亡1头,平均损失60~70 kg饲料。因此,分析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减少哺乳期死亡,对提高养猪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分析

仔猪死亡原因可归结为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传染性因素主要有下痢、肺炎、贫血、白肌病和寄生虫侵害等;非传染性因素有压死、踩死、冻死、咬死、缺奶、发育不良、畸形死亡等。

1.1 冻死

出生体温调节能力差,怕冷,加上被毛稀少和皮下脂肪少等因素,在保温条件差的猪场,温度过低,可冻死仔猪。并且,寒冷又是仔猪被压死、饿死和下痢的诱因。

1.2 压死、踩死

有关资料表明,压死或踩死的仔猪占死亡总数的12.77%,说明母猪压死或踩死是仔猪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一些青年母猪的母性差,初生仔猪的行为能力低下,母猪在饲喂期间的姿势改变,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均可使仔猪被压死。

1.3 饿死

母猪母性差;产后少奶或无奶且通过催奶措施效果不佳;乳头有损伤;产后食欲不振;所产仔猪数大于母猪有效乳头数或寄养不成功等均可导致仔猪死亡。

1.4 仔猪初生重小

仔猪初生重也是影响仔猪死亡率的重要因素,引入初生重不足1kg的瘦肉型仔猪存活希望很小,并且在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落后于全窝平均水平。极大部分仔猪出生后就表现为体形较小,活动能力不良。这类仔猪的存活率很低。

1.5 营养及管理因素

先天性胃酸不足,消化不良,吸收障碍,造成仔猪瘦弱。缺铁、贫血,缺乏维生素。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纤维素含量过低。日粮中植物蛋白作为抗原引起过敏性腹泻。饲养管理不当:温度、湿度、环境卫生不良。

1.6 接产方法不当

主要是对母猪难产处理方法不当,不懂“推、拉、掏、注、剖”等助产技术;此外是对假死仔猪急救、落地仔猪口鼻黏液擦拭等不及时而造成的。

1.7 病死

疾病是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见病有下痢、副伤寒、猪瘟、伪狂犬、蓝耳病、低血糖病、溶血病、先天性震颤综合症、仔猪流行性感冒、贫血、心脏病、寄生虫病、白肌病和脑炎等。

1.8 咬死

仔猪在某些应激条件下(如拥挤、空气质量不佳、光线过强、饲粮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会出现咬尾或咬耳恶癖,咬伤后引发细菌感染,重者死亡;某些母性差(有恶癖),产前严重营养不良,产后口渴烦燥的母猪有咬吃仔猪的现象;仔猪寄养时,保姆母猪认出寄养仔猪不是自己亲生仔而咬伤、咬死寄养的仔猪。

1.9 其他原因

饲养员操作不规范引起死亡,如去势不当,猪只的自残、小猪转群、合群造成的意外伤亡等。

2 哺乳仔猪死亡率和死亡原因的统计分析

关于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和死亡率的统计值,各猪场有所不同,多数规模化猪场哺乳仔猪死亡率约8%-15%,少数优秀猪场可降到5%以下。可据李汝敏(1992)对3062头仔猪死亡原因分析统计,非病因死亡2324头,占总死亡头数的75.9%,因病死亡738头,占总死亡头数的24.1%。因压、踩死亡1013头,占总死亡头数的33.1%,居第一位;先天发育不良死亡530头,占17.2%,居第二位;因下痢死亡421头,占13.7%,居第三位。

3 哺乳仔猪死亡控制措施

针对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和猪场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有助于降低哺乳仔猪的死亡率。

3.1 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采取前低后高的饲养方式,妊娠前期在一定限度内降低营养水平,妊娠后期 (临产前1个月),再适当提高营养水平,增加饲喂量(2.5-3kg/d),并可添加油脂,还应保证常量、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需要,从而提高仔猪的初生重。但在母猪分娩前一周应根据体况或乳房膨胀,适当减少饲料喂量(饲料种类不变),以免引起乳房炎和仔猪下痢。

3.2 对假死仔猪及早进行抢救

先立即清除仔猪口腔黏液,擦净鼻部和身上黏液。具体操作步骤:一是将仔猪四肢朝上,一手托住肩部,另一手托着臀部,双手一屈一伸反复进行,直到仔猪叫出声后为止;二是采用在鼻部涂擦酒精等刺激物的方法来急救;三是将仔猪头朝下,左右两手分别握其两肋骨处,一合一张有节奏地挤压,直到仔猪咳出声音为止;四是倒提起后腿,用手连续拍打其胸部用力不要过大,直到发出叫声。

3.3 做好防冻保温工作

保温是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性措施。仔猪生长的最适宜温度:1~7日龄 27℃~33℃;8-30日龄 24~29℃;31~60日龄 22~25℃。 宜采取的保温措施是:为哺乳仔猪提供一个温暖、干燥、无贼风的安全生活区。在保证产房舍温20℃左右基础上,可在产栏内设置仔猪保温箱容积0.5?m3~0.8 m3,箱内吊250W或175W的红外线灯,距箱底面40cm,或在箱内铺电热板,都能满足仔猪对温度的需要。不同日龄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如表1:

表1 不同日龄仔猪的适宜温度

3.4 采取防压措施

提高饲养员素质,完善岗位责任制;母猪产前1周到产后1周,要求昼夜值班护理;在分娩舍内设置护仔栏,以保护仔猪和限制母猪活动,有条件的猪场应采用组合式护仔栏或护仔间,保持舍内环境温暖,防止仔猪躲在母猪肚子下、腿下或垫草内,而增加母猪压、踩死仔猪的机会;最好给哺乳仔猪剪去犬牙,固定好奶头,保持产房安静,以消除母猪烦躁不安、起卧不定的情绪。

3.5 早吃初乳,吃足初乳

母猪在产后3~5d内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以后称为常乳,初乳和常乳的营养成分差别很大。如表2:

表2 母猪的初乳和常乳的营养成分比较

初生仔猪不具备先天免疫力,必须通过吃初乳获得免疫力。初乳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每100ml初乳含免疫球蛋白5g~10g(常乳仅含0.1g~0.6g),初生仔猪肠道上皮24h内处于原始状态,免疫球蛋白很容易渗透进入血液。因此仔猪能及时吃足初乳,可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初乳中含有镁盐,具有清泻性,可促进消化液的活动。当仔猪吃到初乳后,仔猪就能从初乳中获得免疫抗体,提高仔猪成活率。因此仔猪出生后应尽早吃到初乳,获得免疫力。实践证明,初生仔猪若吃不到初乳,则很难育活。

3.6 固定乳头

母猪整个哺乳过程持续3~5min,但每次哺乳真正放乳的时间仅10~20s,如果仔猪吃奶位置不固定,势必会造成以强欺弱,强夺弱食,使弱小仔猪因抢不到乳头错过放奶时间而饿死或变成僵猪,应把发育较差、初生重小的仔猪固定在前边2~3对出奶多的乳头上吮乳,把发育较好的放在后边几对出奶少的乳头上吮乳。因此,在仔猪生后2d内,应人工固定奶头,保证全窝仔猪均匀正常生长发育。如表3:

表3 各对乳头泌乳量的差异

3.7 补铁和硒

铁是造血的原料。初生仔猪体内储备的铁约为50mg,仔猪正常生长每天需要7~8mg,而仔猪每天从母乳中获得的铁不足1mg。如果不给仔猪补铁,其体内储备的铁将在一周内耗尽,仔猪就会患缺铁性贫血,仔猪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食欲减退、皮肤苍白、生长停滞等症状,严重者死亡。预防仔猪缺铁性贫血的可靠办法是肌注铁制剂。注射时间是仔猪生后2日内,剂量为3ml,部位是颈侧肌肉注射。极度缺铁维生素E及硒的新生仔猪注射铁制剂,可使仔猪中毒,数小时内死亡,所以应注意维生素E及硒的补充,同时能防铁中毒、仔猪白肌病和水肿病等。

3.8 饮水和补料

仔猪生后3~5d训练饮水,开始补给清洁水,水槽要经常刷洗消毒,水要勤换,并可添加甜味剂,冬季可供给温热水。如不及时给仔猪补水,仔猪会因喝脏水或尿液而引起下痢。

补料时间一般从5~7日龄开始,补料时要尽量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浪费。每天要将剩余的部分清除,料槽清洗消毒后再用。

3.9 断脐

断脐时先将脐带内的血液挤向仔猪腹部,在距离腹部4~5cm处用手扯断。仔猪脐带断端用5%的碘酒消毒。如脐带断后仍然流血,可用手指捏住断端3~5min,即可压迫止血。

3.10 免疫接种,预防传染病

在20日龄注射猪瘟单苗,60日龄左右注射三联苗预防传染病,还应根据猪场其他传染病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免疫程序。由于广泛使用猪瘟免化弱毒苗,猪瘟流行方式和特点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仔猪猪瘟的发病率增加,现推广猪瘟乳前免疫,即在仔猪生后未吃初乳前立即注射猪瘟单苗2头份,注射1~2h后再喂初乳,预防效果极好。

4 小结

仔猪断奶前死亡是养猪业中一个重要的经济损失。然而,如果管理得力,很大一部分断奶前死亡损失可以避免。严格产房的防疫制度,执行全进全出制,严格免疫程序,及时处理可疑传染病的病猪,保证病弱猪群的饮水。如果肯投入时间细心照料并管理母猪,了解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掌握其生活习性,做好产房的每一个环节,认真护理,其回报率是相当可观的。对任何一个养猪生产者而言,将断奶前死亡率降至10%以下,这也是很容易实现的。

S858.28

B

1003-8655(2017)06-0021-02

猜你喜欢
下痢初乳哺乳
会哺乳的树
初乳口腔护理对早产儿呼吸系统发育的影响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管理的影响
仔猪下痢综合治疗技术
哪些措施可帮助初生仔猪摄入初乳
中药喂产仔母猪防仔猪下痢
平躺,一个错误的哺乳姿势
仔猪下痢的原因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