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雪琼
(合肥市虹桥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1)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条件,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期中阅读教学时最重要的一环,是如何“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提升阅读素养,激活孩子阅读的兴趣,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的确,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语言学习和能力训练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语言,习得素材。
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上设计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
《三袋麦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内容很简单,孩子一读就明白的那种。故事主要内容讲的是: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
这篇看起来很简单的童话故事并不简单,里面藏着许多闪闪的“金子”等待我们发现。教学中,应当关注表达,采取设计读写一体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表达奥秘,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片段:
1.读一读,找一找。
师:同学们都有收到过别人礼物的经历,收到别人的礼物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不少礼物都是我们最喜欢的,故事中的三个小动物也不例外。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画出最能表现小猪、小牛、小猴很喜欢这份礼物的高兴劲儿的句子,并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等一会儿我们交流。
2.说一说,读一读。交流所画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演一演,想一想。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在分角色表演的活动中,相机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表达的秘诀。
4.说一说,写一写。请学生上台表演吃话梅糖,让学生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语言,一偶遇有了课文中的铺垫,孩子们说得非常精彩。在孩子们充分表达得基础上,再顺势而导,动笔写一写。
在深入钻研教材之后,高质量地提取出学生活动的话题。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语言这个核心训练点不动摇——找“喜欢的句子”、读出“喜欢的语气”、表演“喜欢的感觉”、说说“喜欢的表达”,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说说、写写“喜欢”。没有传统的碎问碎答,而是抓一个主问题,设计四个方面的活动——“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演一演,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来推进教学流程。在动笔思考中寻找喜欢的句子,在表演中提炼表达方法,在情境表达中学习运用语言。学生在一系列的生动、丰富、有一定力度的课堂训练活动中,学习语言,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在阅读时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作为一名老师,要珍视孩子们的这一份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个性化解读环节,应注意防止学生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大家都喜欢小猴,不喜欢小猪和小牛。在引导方面,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令人惊喜地是学生对这几种小动物的形象的解读非常到位,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可取之处,只不过有的人身上多一点,有的人身上少一点而已。在思维碰撞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教学中,还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让学生自主、自由地表达:
比如,故事都讲完了,三种小动物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孩子们有的说喜欢小猪,因为小猪憨厚可爱,小猪贪吃的样子很可爱;有的说喜欢小牛,因为小牛懂得勤俭节约,知道要吃一半,留一半;还有的说喜欢小猴,因为小猴懂得感恩。它收获麦子,还要送给土地爷爷吃。它还很勤劳,而且目光长远……孩子们说得太棒了!“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个性化的表达环节,每个人都没有盲从别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个性得到展示,思维在互相碰撞的得到提升。
这一课,几乎无需什么内容分析的环节,但学生该理解的都理解了,该读懂的内容学生也都明白了。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我们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我那就是抓住语言训练点,让学生通过亲临阅读、思考、再创造这些学习过程,在表达中来模仿,来锻炼。当学生真正学会课文(能形成表达的范式)之后,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一定要和“内容分析式”说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表达”为取向,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理念下实现“读写一体化”, 祈盼我们的学生在灵动的、有训练力度的课堂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