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美晨
内容摘要:资助是目前我国政府协调社会不公平现象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实际资助效果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是否能够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并采用科学合理的资助手段。为了提高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性,更好地帮助贫困大学生,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对大学生实施精准资助的建议,即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定制更具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对贫困生进行动态管理,保证资助工作和帮扶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关键词:大学生 精准资助 认定标准
1.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
1.1资助工作涵盖的范围有限,不能在根本环节上解决学生的困难。当前我国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对学生的发放覆盖面仅为百分之二十左右,这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和实际上学校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调查能够发现,大部分地区贫困生所占比例高达70%,加上偶发性的自然灾害,故而这些年中贫困生的数量始终没有下降,因此,如果仅仅依靠国家奖助学金,很难满足贫困学生的受助需求。
1.2对贫困生缺乏科学的认定标准。现阶段,高校通常采用普遍消费水平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认定,也就是学生自主进行申请,并到相关部门进行盖章或审核,最终向学校提供相关支撑材料。这种形式化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利用关系进行弄虚作假的情况,地方在审核时把关不严,直接盖章确认。然而,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自尊心过强或是放不下面子等原因,会出现放弃申请的情况,这导致学校很难对学生真正的贫困程度进行判断,最后高校往往根据对学生的书面材料对贫困生的贫困等级进行确定。
2.高校实施大学生精确资助的有效策略
2.1精确辨识贫困生情况。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贫困生家庭认证体系。为充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基层人民群众的作用,既要深入调查了解贫困生家庭的真实情况,也要结合辅导员、生源地方政府、区域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意见来辨识贫困生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资助对象,做到主观需求与客观标准相符合。另一方面,高校还应构建动态化的贫困认定管理机制。大学生困难原因通常分为常态和突发两种形式,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应充分考虑这两种困难的解决措施,实施动态化的认证管理。
2.2采取精准帮扶措施。首先,高校應改变当前的资助体制,由原本单一的经济扶贫转变为形式多样的帮扶体系。工作人员要主动了解贫困生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实现精准化的资助工作。其次,要时刻坚持经济资助和心理资助的重要原则。高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困难时,还应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引导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断灌输一些正能量的信息。同时,工作人员还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贫困生展开充分的调研工作,准确把握他们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性。最后,高校要落实政府部门颁布的助学贷款政策,解决贫困生的学费问题,同时还可以开展勤工俭学与助学金相结合的方式对贫困生们开展资助工作,打造形式多样的助学平台。
2.3实施动态化资助。第一,建立大学生资助网络信息系统。资助部门的工作人员将生源地政府提供的学生家庭信息以及基层组织和辅导员了解到的相关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并将其录入贫困生信息网络系统当中,以便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资助手段,满足贫困生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也对他们的贫困情况实施动态化和精准化的管理。第二,做好资助档案的管理工作。高校应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每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详细的记录整理,记录信息应包括帮扶措施、资源使用、资助效果等,一方面,是为了使高校资助资源使用信息的透明化,便于实施内外部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给政府部门制定更为科学完善的资助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三,要重视贫困生人口管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时应定期对学生们的贫困情况进行评估,确保已脱贫学生及时退出大学生资助体系,将新出现困难的学生纳入扶贫体系当中,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确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都能受到精准化的资助。
目前,很多学校对大学生的资助力度还不够,资助方式也不适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这导致资助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高校应加强对精准资助工作的重视,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定制更具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对贫困生进行动态管理,保证资助工作和帮扶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保证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成效,为实现大学生公平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
[2]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01).
(作者单位:威海职业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