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空间的建构和传承

2018-01-01 05:52邓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民间信仰

邓霞

内容摘要:本文以云南省蒙自市“三教合一”的寺观缘狮洞为个案,主要围绕缘狮洞形成的神圣空间和区域民间信仰圈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了解在这一神圣空间中民间信仰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可以由此管窥民间信仰参与社会整合和地方社会的构建。同时分析其兴盛不衰的原因,并对之提出展开深入研究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缘狮洞 三教合一 神圣空间 民间信仰

一.研究缘起

对于缘狮洞的田野调查和研究,缘起于笔者的恩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张士闪老师的指点。作为民俗学者,恩师对于边境小城中这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认为这个地方非常适合做田野,结合我的专业特点及在蒙自工作的便利,提出这里可以作为一论文选题,通过收集田野资料和学理分析,最后形成关于缘狮洞神圣空间的学术研究论文。

缘狮洞既包括了儒、释、道三教文化,同时也包括了三教建筑,据史书考证,清末和民国年间,这里是滇南有名的儒、释、道合一的寺院之一,香火极盛。现如今,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等观音会期和春节,到寺庙拜佛的香客和游客络绎不绝,平时也有香客到寺庙进行各种祈愿和做佛事,成为当今社会滇南香火旺盛的寺庙之一。这里成为人们从事信仰活动的重要聚落,可以说缘狮洞构成了该区域“神圣空间”的主体部分。

基于如此旺盛的“神界的香火和人界的烟火”,在真正进入田野之前,笔者首先对其进行文献研究,前往红河州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鸣鹫镇缘狮洞的材料,如《红河州州志》、《蒙自县志》等并整理成电子版资料。同时,在中国知网搜索阅览相关文章,进一步了解缘狮洞的历史和现状,这为对缘狮洞的田野调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笔者利用工作之余及节假日,从2016年7月29号开始,展开了对缘狮洞的一系列田野调查。

二.缘狮洞的地理区位分析

缘狮洞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蒙自市鸣鹫镇,鸣鹫镇属蒙自市东北部高寒山区,位于北纬23°23—23°33,东经103°33—103°45之间,红河与南盘江水系分水岭北侧,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古往今来,鸣鹫镇交通便利,椒滇南到滇东胡必经之地。发达的交通,使鸣鹫一直属于蒙自较为富庶的山区乡镇。解放前,蒙自是滇南最大的商埠,其物资集散,货物流通,貿易往来,很大部分与地处滇东南的文山密切相关,鸣鹫也就成为连接蒙自和文山的的重要驿站。鸣鹫镇区位优势突出,为两州五县市七个乡镇交界处。东靠老寨乡,南与芷村镇接壤,西邻西北勒乡,北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阿舍乡、文山市德厚乡,东南部与屏边县新华乡相连,西北部与开远市羊街乡相接。距蒙自市36公里,距文山市城89公里。

缘狮洞位于蒙自通往文山公路的左侧,位于静灵山上,海拔1800米,居高临下,依山傍水,远远望去,在霞光的辉映下,气势非凡。缘狮是有缘于狮子的意思,它源于一对苗族情人在洞中遇难,一只狮子出现并将他们从危难众解救出来的传说。

三.缘狮洞的历史变迁及现状

1.历史变迁

据《重修静灵山缘狮洞碑记》载,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即公元1758年),当地乡绅曹景山首倡集资初建,“依山凿石,劈石垒基”。历经20余年,建成了古“灵”字形胜景。《蒙自文史资料》第三缉(第226-228页)载,传说暮春三月,曹景山邀集诸公到该地郊游踏青,见一螺须道士拖杖披葫霓裳,隐隐趵跛而行,鼓掌而歌曰:“迷津波滚滚,苦海浪悠悠,天然一彼岸,有案却无舟,但得艄公撑船至,闫浮易渡返瀛洲。”歌罢飘然而去,阎浮乃梵语,即佛家“南瞻部洲”佛地。这一首富有禅性的歌感悟了曹景山诸人,曹是鸣鹫出人台湾府曹士桂的后裔,当地望族,有号召力,他首倡建盖梵宇,历时20余载,耗资10万余两,依山凿岩建成高40余丈,36幢的崇楼峻阁,塑成百六十余尊各具神态的雕像,以“霊”字形为建筑布局,各梵宇楼台无不建在一“霊”字上,因其鸟鸣山更静,因此取名静霊山,又因山形似伏狮,上面的洞天福地取名为缘狮洞,清云贵总督题名为“滇南第一洞天”,有人咏歌道:“霊山取景一洞天,鹫岭蓬狮天然成。清幽古刹世少有,构成”霊“字半岩悬。

《红河州志》第七卷(第956页)记载,入洞三四米,有钟乳。形如莲台,称“普陀岩“。岩下一汪清水,称”小南海“。莲台山坐石雕观音像1躯,两侧塑十八罗汉,身高35-95.65厘米。“莲台”上凸出一岩,上有西王母木雕像1躯,金童玉女石雕像1躯。洞口两侧塑龙虎像。洞门外左侧悬空长廊链接居室、厨房,右侧石壁上有卧佛石刻1躯,称卧佛壁,1958年被毁。

整个建筑群有宫殿楼阁40余幢共2600多平方米,塑有祝佛众仙神像155尊。有三天门、八卦池、三清殿、白玉楼,楼两侧是钟楼和鼓楼等30多间殿宇。最高层是石窟,石窟门口有韦陀、三世佛、卧佛,石窟两侧有纯阳殿、三圣宫、凝阳玉馆、化愚宫、地母殿、三教寺、半日闲,洞内有钟乳石璎珞、幔帐、紫竹林、莲台、小南海、普陀岩,岩上有石刻观音、十八罗汉。庙内有众多题词匾额,其中有光绪十年(1884)光绪初年,自山脚至山腰依山势排列,呈“靈”字形,其上缘狮洞口,有云南总督岑毓英的题刻“滇南第一洞天”,缘狮洞景观包括有洞中八景、洞外八景。1892年清开化府知府白坚柱题的“白玉楼”、“天地一廊”等。庙中先辈曾出版过《神仙钢鉴》、《云乡宝鉴》、《裂胆鉴》等经典论著。抗日战争时期,庙宇遭国民党驻军破坏。后经曹东溟及其他贤士协心管理,修葺,才保持了庙宇的完整性。文革时,庙内经典被焚烧,佛像被毁,房屋被占用,增尼被撵出门,整个庙宇残破荒凉。1978年,第六代住持朱贞心返回缘狮栽花种树,挑水脱土基,并将劳动积蓄1300余元用来修理庙宇。1981年,蒙自县政府批准观音洞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贞心也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被选为蒙自县第三、四届政协委员。缘狮洞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举行圣会,昆明、文山、个旧、蒙自、开远、建水等地的善男信女前来赴会,一般有两千多人。圣会期间,弹奏洞经音乐,举行超度、开光、大祭、唱谶等活动,宗教活动趋于儒、佛、道混杂。1987年,朱贞心圆寂,继任缘狮洞的住持为丁有缘。1993年被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endprint

2.缘狮洞现状

在静灵山顶建盖了建筑面积1581平方米的大雄宝殿。进入21世纪,寺庙耗资100多万元,在殿内塑造了五百罗汉,同年,缅甸国瓦城观音寺主持超峰法师赠送汉白玉贴金佛像7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等观音会期都会举行圣会,各地的善男信女前来赴会,络绎不绝。平时寺庙的香火也不断。

根据蒙自市旅游局官方网站的资料显示,这两年,蒙自市和鸣鹫镇结合缘狮洞特有的宗教特色与建筑特色,把缘狮洞规划建设成为境内宗教文化与休闲旅游结合的旅游景区,功能分区分为宗教观光区、文化体验区及休闲浏览区。主要建设内容有洞经传习馆、素食养生馆、放生台、白玉观音、灵山别院等,规划面积413亩,估算总投资4569.79万元。目前已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可研报告的编制,将尽快组织评审;正在进行项目立项等其他前期工作。

从缘狮洞的历史变迁和香火的兴盛可以看出,区域民间信仰对于社会构建和整合产生的深刻影响。缘狮洞旅游区的规划建设,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四.神圣与世俗的互动

缘狮洞的“三教合一”,让其拥有广泛深厚的民众基础,在当地成为不可或缺的、且非常正式的神圣信仰空间。正是这神间的香火和人间的烟火,完成了人们神圣与世俗的互动。

緣狮洞除了在每年例行的节日举办大型的佛事活动之外,平时也有香客前来祈愿,主要有超度亡灵、祈求平安,升官发财,求取功名等。有的只是烧香拜佛,求签然后让寺庙的师傅讲解,根据自己的意愿向功德箱中捐赠善款。香炉里烟火旺盛,云雾缭绕,都说香火是不分家的,点起蜡烛才好烧香。火旺香便旺,烛照路,香导引,是与神明联络的主要方式,缺一不可。缭绕的香火燃烧的是世人的愿望,如此形成了神圣和世俗的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缘狮洞这一神圣空间里,无论是香客烧香拜佛或者祈愿或者祭奠亡灵,大多数都会用“金银壳”来代替“纸钱”或是“冥币”,有的家庭是买金银箔纸张自己叠制金银壳,有的是直接买现成的。金银壳的摆放都是有讲究的,摆成“山”的形状,且金色壳和银色壳是隔开的,俗称“金山银山”。大山都是“金山银山”,每座大的“金山银山”都要附带一座小的“金山”,一座小的“银山”,另外还有两座用金银壳搭建的“桥”,意为通过桥才能到达这个金山银山。这些“金山银山”在庙里的师傅做完佛事活动,念完经后,就可以在固定放置金山银山的地方,将其焚烧给各路神仙鬼怪,那么也就意味着佛事活动结束。对待神灵的态度与祭拜神灵的仪式尤为庄重、虔诚。

毫无疑问,对于神圣空间的解读,是了解民间信仰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缘狮洞的各项寺庙活动,是各地神圣空间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五.考察后对神圣空间所代表的民间信仰文化的几点反思

通过田野调查和分析,笔者对缘狮洞有以下三点的思考。首先,三教合一的神圣空间中,各路神仙及其在信众中的影响值得笔者关注和进一步研究。其次,在蒙自市,有着寺院7座,都是儒释道三教合一,长期以来,缘狮洞的香火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最后,围绕缘狮洞形成的民间信仰圈是如何影响区域社会的整合和构建?这些问题都还具有进一步田野调查和研究的价值和必要,笔者将继续开展更加深入的田野调查,收集更加丰富的田野资料,进而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红河州志》,第七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九九七年七月,P52―53.

2.《蒙自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P863.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美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间信仰
基于问卷调查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民间信仰问题调查分析
日常生活、景观与民间信仰
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民间信仰
遵义仡佬族民间信仰中的伦理观念
“民间信仰”与诗化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