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美的文字 写最自由的心声

2018-01-01 19:24何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言文女儿爸爸

在我的印象中,中文的阅读和写作从来就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回首我的成长历程,从来就没有过读过任何的课外班,尤其是中文阅读和写作。因此,对于自己女儿,我也从未想过要花什么时间和工夫去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兴趣班主要是集中在舞蹈、钢琴、围棋,主要是出于对自己成长中希望得到却没能如愿的一些素质的弥补,补习班则是放在英语和数学上,其实也是对自己不足的延伸备案……

然而,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女儿在中文阅读上出了大问题。

2016年春节,一家三口回新疆探望父母。女儿告诉我,语文作业需要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还有,需要从自己的日记和作文中选出5篇最满意的文章,编一本文集,请家人作一篇序。我问女儿,准备读什么书?她说不知道。我再问读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书,她依旧茫然地摇摇头。

于是,我推荐给她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到新疆的第二天,我就拉着她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几天后,她把读后感给了我。我粗粗浏览了一遍,问女儿“你认真读了这书吗?”孩子看着我说“读了。”我很怀疑,我和她读的不是一本同样的书,为什么,我们的感受有那么大的区别呢?在我看来,女儿的读后感,根本不用看书,看个内容简介就能写得出来,因为,完全是一个公式,前半部分是内容简介,后半部分是心灵鸡汤式的顿悟。

我忍不住再问女儿“海倫凯勒曾经拥有过光明,那是一段什么样的记忆?”女儿懵里懵懂地看着我……

女儿的自选集也出来了,她请自己88岁的爷爷来写序。我老爸花了两天时间认真阅读了女儿的5篇“大作”,又认真地写了序言,因为手不停地打颤,所以颇费了些时间,通篇当然最多的是对自己上6年级的孙女的誉美,但是两处小细节暴露了老爷子的期许。

在表扬了所有作品后,爷爷这样寄语“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书是人类进步的结题,学生更应该多读书,多读好书。”

爷爷还在序里写了首诗送给孙女:水滴石穿非因小,海纳百川成大洋。宏图壮志在脚下,一代更比一代强。

看来,爷爷也发现了,孙女虽然乖巧,对待所有作业也很认真,但是阅读量明显不够。

“年迈力衰,孤陋寡闻。然教育为大,后生可畏,因以为序。望能抛砖引玉,乐此晚年。”

这是父亲序言的最后结尾。

看到这里,我突然有些惭愧。我还记得,从小是父亲手把手地教我认字,我第一次接触唐诗,是父亲用毛笔抄录了100首唐诗,装订成册,每天教我背一首。父亲对我很严厉,但是在阅读上却任我发挥。父亲是个业余“作家”,家里一直订阅着《收获》、《十月》和《小说选刊》这样的文学读物,这些都是向我开放,毫无禁忌。大学时代,我读的是一所师范院校,锻炼口才是必不可少的。大一时,我们就有一个例行的科目,每天早上有半个小时,大家轮流上台讲半个小时,讲什么都成。我第一次上台就介绍了孔捷生的小说《大林莽》,第二讲又描述了《普通女工》……所有同学都被震住了,之后一度班里掀起了小说阅读热。我当时就有些小得意,因为他们去找的很多小说,我初中就读过。

思绪再被拉回这篇序言,我才发现自己可能真的很不称职,我从来没有感觉阅读和写作有困难,是父亲从小陪我一起,把阅读附着在了我的身上,而我自己却没有认真地陪伴过女儿……

回到上海后,我尝试着做一些改变,多陪陪孩子,也多引导下她的阅读。

可是,我发现,真的有些难。我发现,女儿对于课本之外的东西,似乎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任何的阅读,对她而言,都是作业,而非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还有,她所有的知识关注都集中在课本,尤其是语数英的主课课本。比如,2016年10月0日,我问女儿是什么日子,她很茫然,我教她一起读林觉民的《与妻书》,她也没有太大兴致。

后来我想想,似乎也不能完全怪她,因为我曾经问过我那些大一的学生,知道双十意义的人也不多,居然有人报出是“卖萌日”……

我不知带问题出在哪里,但无法坐视自己的孩子也这样。

我决定要改变,至少要让孩子培养起阅读的兴趣。经过斟酌,我买了一套北岛主编的《给孩子们的书》,和女儿一起阅读。因为陪她的时间实在有限,我决定利用每周陪她往返兴趣班和补习班的路上,一起阅读这套书。于是,经常在地铁上,在公交上,我们父女俩,你读一段,我念一段。女儿是比较乖的,没有反对,但是我也可以感觉出来,她还是在完成爸爸给她的“作业”而已。

怎么办?只能这样熬吧?!

偶然一次,发现好朋友宛姝发在朋友圈她三年级的女儿的一篇习作,我很惊诧,三年级的孩子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私信聊起来,听说她家的楚楚在上一个网络写作课程,开班的是叶开。

听到这个名字,我立刻在脑海中跳出一个电视片,应该是几年前上海教育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因为是中间开始看的,也不记得名字,是探讨当下的基础教育问题。其中有对《收获》编辑部主任叶开先生的采访,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叶开先生和他太太都是汉语言文学的博士,而他们的孩子经过了他们辅导之后,在语文课上变成了另类,不仅语文成绩始终不高,还因为不断的“另类”回答,被老师“遗忘”了,不再获得回答提问的机会,即使手举得老高老高……

这个节目虽然没头没尾,但是叶开先生的访谈,和他的忧虑却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和宛姝交流后不久,她又推送给我叶开先生要举办文言文阅读课程的消息。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接下来就是和女儿沟通,“什么?老爸!你还要让我上课?还是文言文?我周末都排满了!而且我最讨厌文言文了!”

我告诉她:“你知道是谁上课吗?”

“谁啊?”女儿没好气地问。

“叶开老师唉!”我想,使用一下名人效应吧。

“谁是叶开老师?”女儿似乎来了些兴趣。

“叶开老师可是大作家,是《收获》杂志的编辑部主任。”endprint

“《收获》杂志是什么啊?比《语文报》厉害吗?”女儿这个问题让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了。灵光一现,想到她爷爷了。

“你知道吗?爷爷年轻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收获》上发表一篇小说。爷爷还有个笔名叫‘夏农,爷爷给爸爸讲,要是看到报纸上,杂志上有这个名字就告诉他,尤其是《收获》。知道吗,《收获》可是一个很厉害很厉害的杂志……”其实我老爸一订阅《收获》不假,用“夏农”的身份写小说投稿也不假,但是却没有期待过在《收获》上发表……

女儿脸上浮现了神往的样子了。

预热的直播课后,女儿并没有“表现”太多热情,但是小心思已经有些露出来“爸爸,那些小朋友为什么能去叶开老师家呢?”

“因为他们是前两期叶开老师课程的优秀学员呀。”

“哦,但是他们太吵了,叶开老师说什么我都听不清。”

“这说明叶开老师喜欢大家活跃啊?可以发挥大家的创造性思维。而且正式上课的时候就不会这样了。”

“好吧。”

非常不巧,女儿周五6:30-8:30安排了英语口语与阅读课,回到家一般要9:15左右了。直播课肯定是赶不上,我和她妈妈商量,每次课程,她妈妈先在家看一遍,我和她回来后再一起看回放,有问题可以及时处理。

第一课“古人为何要写文言文”。是女儿第一次上网络课程,和公开课那次还不一样,她多少有些兴奋。尤其是,在叶开先生讲到甲骨文时,她不时说“爸爸,《给孩子们的汉子王国》里也有!”“爸爸,这个字叶开老师比《给孩子们的汉子王国》讲的好玩儿,原来是这样啊!”

由于是第一次直播,平台技术显然还要磨合,有很多处出现了卡机,女儿急的要死,不停地抱怨,看得出,她对课程很有期待。特别是在课间的习题,她发现自己全做对了,于是开始遗憾为什么不是直播,她就可以抢答了。当发现课后作业这篇作文的要求时,她一再和我确认“爸爸,我可以发挥想象去写吗?需要注意哪些呢?”我告诉她,看老师的要求。

交了作业她没有想到老师还给她批改了,抑制不住地对我说,“爸爸,我应该是我们班第一个获得大作家修改作文的学生吧?”看来,追星效应开始发酵了。再有,那本曾经让她很不爽的《送给孩子们的汉子王国》居然也被她高兴的捧起来了。

课程一周周的进行。

第四周我和她踏入家门,就看见她妈妈对着我神秘的一笑,我问咋了,她妈妈继续笑着说:“等会儿看你小情人的表现哈。”

回放开始时,我正在做力量训练,突然听见兴奋的尖叫“我是優秀作业,爸爸,我是优秀作业!我的“武林高手”是优秀作业!!!你还说我写的一般,叶开老师都把我评成优秀作业了!我太幸福了,我太高兴了!!!!”这才弄明白她妈妈是啥意思。

回过头来,我再看看她的每篇习作,以及其他孩子的习作,还有叶开先生的点评,发现,叶开先生每次都没有漏过任何一篇习作的点评。还有,每一篇点评都给孩子们极大的鼓励,当然,也有点到不足,但是不足是用建议者的身份,预设一个可能的场景,使用的语言也总是“这样,可能有另一种感觉哦”这种语境。这显然会让孩子更有存在感和承认感,他们第一感觉是自己足够优秀,然后感觉是叶开老师的建议,会让他们更加优秀。

这之后,女儿更加盼望上这门课程了,而且只要上传了作业,就隔三差五地进“社区”刷屏,期待着叶开先生的点评。并且,她又提出,希望我不要再陪她上课了,说其实我并没有她认真。的确,我们的回看一般都是9:45左右开始,待结束要接近12点了,有几次我的确看着睡着了,而她是认真地在听。

课程一周周的继续,女儿登上优秀作业榜的机会越来越多,她的作业也越写越长,脑洞也越来越开……

转眼课程临近结束,当女儿的作业进入了20篇优秀作品榜,可以参选课程的各类奖项时,她的开心已经超过了围棋每一次晋级,也超过了她获得“信息杯”英语竞赛三等奖(这是她唯一次获得竞赛类奖项)。

面对获奖的诱惑,她发了几个微信给我“爸爸,要拉票吗?其实我觉得拉票不好。”“但是我进入名单已经很开心了。”“我把我的票投给了王沼泽,因为他写的比我好。”“我觉得我下次肯定能更厉害些”……

于是,我也纠结了。要不要去拉拉票呢?

说实话,女儿的进步我做梦都想展示给大家看,可是这样拉票多少有些怪。思前想后,我决定还是小拉一把,第一,满足一下一个父亲的小虚荣,女儿的作品的确写的不错;第二,我真觉得这个活动本身值得宣传。

刚发完朋友圈,就发现她妈妈在自己的闺蜜群和亲友群里拉票……

女儿的微信头像不一会儿闪了“爸爸,我60票了,枫小蓝怎么才10票,不大可能吧?”

“爸爸给你拉票了。”

“啊?我还以为真有这么多人喜欢我呢!看来枫小蓝的10票才是货真价实的10票。”

我想想,就告诉她“你是不是觉得这个课程很好啊?网络评选不是刚好宣传这个课程吗?而且,叶开老师和课程团队的老师会有其他奖项评选,是根据大家的实际表现,不会因为网络评选而不公平的,你放心吧。”

5月4日,女儿又给我微信:“爸爸,我能不能停一次英语课?我好想参加明天的总结颁奖直播。”

我想了想回复她“咱们还是照旧好吗?颁奖当然值得祝贺,可是我们的英语课一直就是这样安排的对吗?我们不能因为要享受光荣,就中断原本安排好的任务,上好英语课一样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啊?”

5月5日的课程,虽然依旧是回放,但是女儿兴奋不断,尽管她妈妈已经提前享受了她的光荣,但是她还是一再要求我们一起再和她听一遍。

孩子究竟得到了什么呢?

她妈妈问她“你觉得这个课让你得到了什么呢?”

她稍作思考说“第一,让我的写作脑洞大开,而且胆子大了很多,可以更自由的想,更自由的写,我特别爱写了;第二,我发现文言文不那么枯燥了。”endprint

她妈妈问“是这门课的文言文吗?”

“不是,我们语文课的文言文,我也不觉得枯燥了,而且感觉没那么难了。”回答完妈妈的提问,她有想起来说“对了,妈妈,你说这个暑假带我和表妹去北京,让我们自己拿零花钱存旅费,我已经存了500元了。叶开老师说我们的作业会出版,还有稿费!我下次课再入选优秀论文,说不定也拿个小老虎奖,我的旅费就够了!拿不了小老虎奖,我的稿费说不定也够了。”

我和她妈妈真不知该怎么回答她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在想着孩子的变化,这个课程究竟给了她什么?

首先抓住小家伙的,应该是“星光”,在我看来,这种“追星”的驱动要正能量的多,较之面对一些奇奇怪怪的明星如痴如狂,这种“追星”还应该更多些;既然是“理智”的追星,能够持续带给她专注的,恐怕不仅是“星光”了。课程的情境创造特别好,孩子感觉和一个大作家老师能够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交流,虽然,也是这位老师讲的更多,但是带给孩子们的有一种讨论的气氛。

孩子们得到的认同感和承认感特别强烈。这位大作家老师每次都不会漏批一份作业,而每个孩子看到评语的第一感觉就是,连大作家老师都说我写的很棒。

表面上看,阅读课程和作业是分离的,尤其是,作业给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但是实际上,二者的联系是有机而紧密的。我想到自己曾经在读博士时修读的一门课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当时我们的导师就告诉我们,应该多设想这样一种角度,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在他们的那个时代,他们是怎样看世界,他们又是如何看人类的发展与命运。联想到课程,是不是,这也是一种情境的代入?作业的背景其实都是课程中的小说和故事。孩子们已经跟着老师,在课程中以主人公的身份游历了一遍,在作业中,他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视角再来演绎一遍。显然,孩子们还不大可能有意识地去比较,自己的演绎,和课程中主人公的演绎有什么差别,但是这种反复的切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训练和改变。阅读,最终要给我们什么?某种意义上而言,不就是这个效果吗?

当然,这里,阅读读什么,非常重要。作品既可以让读者获益,也可以惨遭毒害!即便是好作品,同样有一个好的引导问题。就此次文言文阅读课程而言,叶开先生一直在课上强调,孩子们不容易,因为选择的阅读作品《唐传奇》具有一定的难度。起初,我不以為然,因为我看不出《唐传奇》和其他文言文作品的差异。直到有一天,因为发布拉票的朋友圈帖子,一位中文系的在读博士留言和我交流。当他得知这些孩子使用的是《唐传奇》,非常惊讶!因为大学一年级中文系的孩子可能才在读《唐传奇》……我才发现,可能是我的理解孤陋寡闻了。但是,女儿似乎并没有特别吃力,相反,她很感兴趣。当然,她未必真的就深刻理解了所有的选文,但是至少感兴趣,有着读的欲念了。或许,若干年后,她回过头再读一遍,又有了升华的理解,但是,我相信,这次《唐传奇》的处子之旅,给她的印象和影响,将是最深,最大的。

除此之外,可能是我局限性的观察。我发现,叶开先生也在变化。数年前,我在那个电视采访中看到的是叶开先生的一种无奈、愤怒。而今天,我看到的是探索。如果说,叶开先生的那部《对抗语文》多少有些向体制语文教育的僵化、顽固和保守发出挑战檄文的味道,那么这次一系列写作和阅读课程则是一场看似平淡,实则深刻的探索。包括语文教育在内的体制教育之殇,如任何体制积弊一样,抨击容易,颠覆,甚至是改变、改革都甚难。原因在于,当面对一个体制性的障碍,任何个人都会显得渺小和无助!更重要的在于,打破了旧的体制性积弊,就必须要有更好的体系去取代,那么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呢?显然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于是,我们多看到,面对体制积弊,很多人绕道而行;很多人愤怒,骂娘;也有一些人凭一腔热血,试图一举冲破体制的藩篱,但是落实到具体问题却没有严谨的方案,以及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最后落得进退失据,一败涂地。这说明,当我们看到体制之弊,痛恶体制之恶之时,往往批判的多,反思的少;向往美好未来者多,直面重重困难者少;图一时口舌之快多,愿行踏踏实实之事着少。

叶开先生这种探索,对于整体的体制性缺憾,可能根本上难以改变,但是却有极大的意义:这是一种踏踏实实地探索,也是宝贵经验的积累。我不敢妄言叶开先生是否就是有这样的情怀,但是我相信,如果像叶开先生这样的人多了,做的努力也多了,是会找寻到优质的替代方案,我们所面对的教育体制积弊之改变,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看,这一系列网络课程的开设,是多么可贵。

5月19日,叶开先生的“深度阅读课程”很快就要开始了,我,和女儿都非常期待。据说,这个班之后,叶开先生将会进入一段休整期,因此这个班显得更加珍贵。

我记得在文言文阅读课程第一课之后,叶开先生布置作业时,有孩子问:“是用文言文写吗?”叶开先生回答:“如果你们能写,也很好啊?不过,我看没必要,我们一起读最美的文言文,用现代文写出最好的文章。”

当时觉得这句话说的真好,也体现出叶开先生这个系列班设计的苦心。

替女儿感到开心,能够有机会上这么好的课。也替自己庆幸,和女儿一起学习和提高,尤其,弥补了我自己的疏忽,原本带给女儿成长的不利。

最后,接着叶开先生的话,狗尾续貂一下,和女儿共勉——读最美的文字,写最自由的心声。

何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言文女儿爸爸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海的女儿
我和爸爸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