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雨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在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获取消息的途径变得更宽、时间变得更短。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虽然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信息的获取越来越及时、便利。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型传播方式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我们迅速从互联网时代走向一个全新的新媒体时代。
在“新媒体”概念诞生的初期,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媒体,人们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为特点的各类媒体,如新闻网站、手机报、网络电视、网上杂志甚至博客、微博等,统称为新媒体,也称为“第五媒体”。
其实,“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传统媒体刚刚诞生的年代,它们较之之前更加原始的传播媒介而言,也是新媒体。也许在若干年后,又有一大批新的媒体技术蓬勃发展,我们现在所谓的新媒体也会被归结为那个时代的“传统媒体”。
笔者试图将媒体发展的划代借鉴软件版本的概念,分为媒体1.0、2.0、3.0、4.0等。以重大技术变革带来的传播方式的核心改变作为小数点前大版本号升级的依据,而大版本号之下,小型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可作为小数点后的小版本号升级。不同版本之间的媒体状态可能并列存在,长期共存,但旧版不成为主流。
在目前的现实语境中,我们一般会把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物理基础,以信息交互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闻网站、博客、微博、论坛、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称为新媒体。本文所述新媒体环境,就是基于这一基本前提。
由于信息无遮无拦的传播,使得人类教育为童年建立的堡垒消失殆尽,童年教育的保护逐渐消逝。
孩子还未出生的时候,许多家长就张罗着对孩子进行胎教,“聆听”古典音乐、唐诗宋词等。如今,孩子们不必为了等一集明天播出的动画片而焦急,因为网上一搜,什么都有了;网上琳琅满目的小游戏足够你玩到18岁。一些动画片,从大人的视角看待事情,影响到孩子很小就会像大人一样为人处事。在这样的影响下,孩子慢慢失去童真和童年的快乐。
从以电视为主的传播娱乐化滥觞开始,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尼尔·波兹曼就在其媒介批评三部曲之《童年的消逝》中,感叹传播的便利性令本应受保护的人类童年逐渐消逝。如今,在网络新媒体技术冲击下,童年应有的保护越来越脆弱。
从心理发展来看,所谓儿童是指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所有的人类个体,这一时期是整个人生的上升时期,是个体生长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那么,怎样才算“成熟”呢?成熟是指身心发育过程的完成。达到成熟的时间因依据的标准不同而各有不同。所以,广义地说,0-18岁的人类个体都可成为儿童;而狭义的儿童期是指童年期,即介于幼儿与少年期之间的时期[1]。
在中国,提起儿童,人们普遍认为12岁以下的都是儿童。而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对“儿童”一词的界定,18岁以下的任何人都被称为“儿童”,这一概念与我国在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所提到的“未满18周岁的公民”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儿童权利公约》中的“儿童”就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未成年人”。
本文选择聊城市东昌府区的部分小学,对三年级(低年级代表)、五年级(高年级代表)的学生及其家长、音乐课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从不同方面来分析新媒体技术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
调查显示,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听音乐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占所有选项的70%,其次是电视,有半数以上的孩子通过电视上播放的音乐或者影视剧、广告的背景音乐来聆听、欣赏音乐。而大部分家长平时主要通过网络给孩子播放音乐,占所有选项的75%,其次是收看电视上的音乐类节目,占总数的50%。在利用网络的便利聆听和学习音乐的同时,网页上经常弹出的恶意广告成为无数家长的顾虑。
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超过70%的学生在“最喜欢的一首歌”选项里写下的是流行歌曲,而这70%的流行歌曲主要为三大类:①网络通俗流行歌曲,例如《最炫民族风》《套马杆》等;②网络游戏的主题音乐或背景音乐,例如《逆战》《着魔》等;③热播的影视剧音乐,例如电视剧《兰陵王》的主题曲、《大笑江湖》主题曲等。
这三种流行音乐的来源集中在“电视片或广告”“电脑游戏”“上网”,网络媒体对儿童喜好的音乐类型的影响占很大比例。
纵观近几年的一些跟音乐相关的选秀比赛或者音乐展播,主要的观看平台已经迁移到了互联网,尽都是些流行歌曲,只有极少数的音乐类节目会有美声、民族这类音乐的比赛。即使有一些少儿才艺大赛供儿童表演,大多数的儿童也会表演成人的流行歌曲或者流行舞蹈,只有极少数的儿童会唱一唱儿歌、跳一跳少儿舞蹈,而观众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小孩子唱流行歌、跳爵士舞被认为很“有才”。
接受问卷和口头调查的90%的音乐教师认为新媒体技术使学生接触音乐的手段多样化,也使音乐教师的课堂音乐教学变得复杂。先进的多媒体及音响设备、便捷的宽带网络,可以使教学丰富多样,课堂更加生动。但伴随而来的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需求与现有教材严重脱节,教师需要权衡引入这些内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利弊。大部分音乐教师会选择一些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引入课堂,认为这是课堂音乐教学的进步,可以在学生们感兴趣的歌曲中提取相关的音乐知识进行讲授,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但也有部分教师表示给音乐教学增加了压力。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以及对受访学生、家长的口头问询了解,笔者发现学生所喜爱的音乐类型与他们的家庭和周边环境有一定关联。虽然在家庭中,新媒体传播手段的介入是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但儿童文化取向的影响仍与家庭环境有关。例如C学校的学生全部为高校教职工子女,在“你最喜欢的一首歌”问题下,五年级半数以上的同学填的是《爸爸去哪儿》(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主题曲),该班其他孩子填写的也是一些比较好听的儿歌或者比较励志的流行歌曲,没有游戏音乐。而其他三个学校中,男生喜欢的音乐主要是游戏音乐以及一些从路边或广场上听来的通俗歌曲,而女生则以小清新类的情歌为主。
新媒体发展越来越迅速,新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媒体环境对儿童音乐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我们可以从各方面努力扩大新媒体对儿童成长的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影响,使新媒体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为童年营造一个愉快美好的氛围。
要想减少新媒体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我们倡导全社会来关注儿童上网及网上安全问题,呼吁社会、家庭、学校及传统媒介对儿童上网给予必要的、正确的引导,监督儿童网站的内容健康及技术安全。”[2]
1.对新媒体传播实施监管,制定儿童网络安全规则
我们可以借鉴电影的分级制度,对各种音乐类型也进行分级,哪些适合儿童听,哪些不适合,哪些需要在家长陪同下收听,并结合分级制度对音乐的新媒体传播进行控制,减少儿童听到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音乐的机会;呼吁社会广泛关注这一问题,减少商业动机对新媒体音乐传播的影响;出台儿童网络安全规则,规范新媒体安全传播的内容和体制。
比如以下列举的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社会团体宣传的儿童网络安全规则[2]:
(1)没有家长的允许,我将不告诉别人我的地址、电话号码、家长工作地址和联系电话、学校名称和地址等信息;
(2)如果看到让我感到不舒服的信息,立刻告诉我的家长;
(3)如果没有父母的同意,我决不会与在网上认识的人会面。如果家长同意我去会面,我一定要在公共场所会面,并争取和我的父母一起去;
(4)没有家长的同意,我决不会将我的照片寄给任何人;
(5)如果我接到任何让我感到不舒服的信息,我不会回答。我立刻告诉我的父母,他们将会与网络管理人员联系等。
2.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媒介素养教育
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媒介素养教育”[3]。简单地说,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传递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各种媒介获取信息服务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其本质是人的认知能力[4]。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虽然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但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实行起来。澳大利亚是世界公认的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法令的国家,媒介素养教育是该国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亚洲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最早在亚洲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是日本。
提高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和指导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媒体资源作为自己音乐学习的辅助手段。在遵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加强音乐欣赏课,在讲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分辨音乐的高雅与低俗,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儿童欣赏高雅音乐的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欣赏高雅的古典音乐和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使学生喜好的音乐类型多样化,而不仅仅沉湎于通俗音乐。在儿童音乐教育的新媒体影响中,学校所起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学校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开设“媒介教育”课程,系统地、与时俱进地讲授如何正确使用日益发展的新媒体,培养儿童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辨别能力,指导儿童正确的认识新媒体的性质和功能。要将媒介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使儿童在学习各门课程的同时,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节。家长也要具备相应的音乐欣赏能力,懂得一些音乐基本常识。家长自身对新媒体的运用水平,也会受到个人媒介素养的影响。儿童模仿成人,是家长对儿童最直接的教育。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家长有义务和责任了解和学习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内容,提高自己对媒介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如果对于儿童使用新媒体手段一直控制,甚至阻止儿童与新媒体的接触,很多时候会适得其反。最好的办法是与儿童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儿童教育中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会随着它的发展一直持续下去,下个世纪、下下个世纪,新媒体的影响依然深刻而久远。新媒体环境中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会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对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它还需要我们在不断地研究、探寻中去发现与完善。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给儿童音乐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儿童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如何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提升儿童音乐素质是每一位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不断发展的新媒体可以为儿童的成长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也希望儿童在学校、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将新媒体作为方便自己学习生活的工具,熟练地“驾驭”新媒体,而不是成为技术的“奴隶”。
[1]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2]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3]马晓静,刘阳.中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对比与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7(5):121-123.
[4]张冠文.媒介素养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