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佳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连X都Y”句式所表达的隐含意思是:最不可能做这件事的人都做出了做这件事的举动。这一句式的构成形式、对每部分的分析以及它在认知层面和主观推测层面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内容又是怎样?下面我们用“小三角”理论[1]做详细分析。
“连X都Y”是一个常用句式,当中既有不变的常项,也有随着交际需要而改变的变项。并且,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根据具体的句法规则要求,句式各个组成部分在音强、音长或音高上的配置方式上也有不同。
1.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主语或宾语。如:
(1) [连]翠华[都]喜欢柱子。①本文例句除标注外,其他均来自北京大学语料库。
(2) 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习题[都]不会做?
2.代词作主语。如:
(1) 在长时间的努力之后,灵感突现,写出了[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文章,所以把它归结为“天成”,这就叫妙手偶得。
(2)这东西不是我选择的,它长在我身上我总不能[连]自己[都]不喜欢它吧。
3.动词作谓语。如:
(1) 他闭上眼睛[连]看[都]不看我一眼。
(2) 爸爸死的时候,我[连]知道[都]不知道。(《人民文学》1978年11期30页)
(3) 后来像我父亲这样儿他[连]理[都]不理了。
4.动宾短语作主语或宾语。如:
(1) 甚至[连]找一个发泄的孔道[都]没有。
(2)当真相大白的时候,赵书信为自己[连]发一封电报[都]不能自己做主而感到困惑。
(3) 他怎么[连]打扑克[都]不会。
5.介词短语作状语。如:
(1) 老人不敢讲,甚至[连]对自己[都]不敢承认。(曹禺《王昭君》)
(2)就如《三国演义》里的吕布,屡投屡叛,最后[连]和他一样行事的刘玄德[都]不再相信他,转而提醒曹孟德:“公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3) 如果一事无成,[连]在报社老板面前[都]不好交待啊。
6.主谓短语作状语。如:
(1) 在考场上,她居然[连]根号3的开方是几[都]反应不过来了。
(2) 再说,如果[连]自己吃多少[都]掌握不了,还怎么能够指望人家对你有好印象?
1.形容词作谓语。如:
[连]呼吸[都]困难。
2.动宾短语作谓语。如:
[连]翠华[都]喜欢柱子。
3.状中短语作谓语。如:
(1) [连]走路[都]十分艰难。
(2) 章亚若面色苍白且东摇西晃,[连]说话[都]非常困难。
(3) 如今,人饥马疲,[连]防守[都]十分困难,怎么去攻?
4.动宾短语作谓语。如:
(1) [连]儿子[都]记着今天是我生日。
(2) [连]徐教导员[都]非常佩服地说秦干事你应该去当老师才对。
(3) [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那种人,你反而知道!(《陆小凤》)
常项“连”和“都”均属于静态虚词中的静态助词类别,用来凸显句法格式的某种语义特征,可以丰富人们对句子语义内容的认识[2]47。关于静态助词“连”,很多论文都进行过相关解释,这里主要谈一下静态助词“都”的作用。
丁力的《语法》中介绍“都”可以表示总括,分显性总括和隐形总括两种不同的情况。“连X都Y”结构中的“都”表示隐形总括的含义。如:
(1)我们班的男生都参加了比赛。
(2)连我说的话他现在都相信了。
第一例的“都”为显性总括,涵盖“我们班的男生”,表示这个班的男生无一例外全参加了比赛[2]55。第二例的“都”为隐性总括,“我说的话他现在相信了”暗含其他人也说过欺骗他的话,但他全信了。或者说是即使我以前也说过欺骗他的话,他现在也全都信了。
显然,“连X都Y”这个句式中的“都”具有隐性总括性,暗指句子没有直接表达的一些含义。
这里所说的语调,是指句法结构所要求的各组成部分在音强、音长或音高上的配置方式。不同的句法结构具有不同的语调特征。语调也是汉语各种句法结构不可缺少的一种构造方式[2]89。当然,在“连X都Y”这个句式中也包含有语调读音的不同。
在“连X都Y”句式中,“都”表示显性总括时一般重读,表示隐形总括时一般轻读。表示总括现象中只有其中某种特征的可能性最小的总括现象才出现在“都”前,并表示它们具有这种特征,从而隐含可能性大的总括对象更会具有这种特征[2]55。如:
(1) [连]翠华[都]喜欢柱子。
(2) [连]玛丽[都]喜欢约翰。
这两句话的“都”都轻读,重读的是“翠花”和“玛丽”,起强调作用。因为这两个人是最不可能出现“喜欢柱子”“喜欢约翰”的情况的,连最不可能的人都有这一感受,那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
所以,在“连X都Y”这个强调句式中,除了不变的常项之外,变项“X”和“Y”都有相当丰富的成分来充当;常项“都”表达隐性总括的含义,隐性地总括了具有这一特征的多数人;同时,不可或缺的语调特征,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和显性总括的“都”加以区别,完善了这一句式的内涵。
“连X都Y”句式反映了人类大脑中的两种不同认知层面所具有的不同认识: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主观推测层面,说话人认为,A成立的可能性小于隐含的其他人所成立的可能性;客观反映层面,说话人知道,A成立并且其他人的事实也成立。
对这两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用信赖程度值来描述。信赖程度是美国数学家G·波利亚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人们对命题的相信程度,用P{X}来刻画(X表示任意命题),其值取[0,1]区间的值。比如,P{X}=0,表示人们认为X假;P{X}=0.5,表示人们不知道X是真是假;P{X}=1表示人们认为X真;0
主观推测层面也是大脑思维中的一个认知层面,该层面反映的认识并不是客观真实的情况在大脑中的直接反映,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知识等对客观现实情况所进行的一种主观推测或判断[4]。在“连X都Y”句式中,主观推测层面所反映的是A成立的可能性P{A}小于B成立的可能性P{B},即P{A}
[连]玛丽[都]喜欢约翰。
核心层:A玛丽喜欢约翰。
语用层:B其他人喜欢约翰。
拓展层:其他人喜欢约翰的概率大于玛丽喜欢约翰的概率,即P{A}
每个句子所要表达信息都会有核心成分,即相当于一个句子中的主谓宾结构;而语用成分就相当于是人们通过主观推测所猜测出来的内容;拓展层就是前两个层面所成立的可能性比较。
在例句中已经明确地分析了句子三个层面的信息,指出了在主观推测层面的可能性比较,推测的可能性要大于现实的可能性,即P{A}
客观反映层面是大脑思维中不同于主观推测层面的又一认知层面[4],它主要反映的认识是客观现实在人们的大脑中的直接反映,而不依据于人的主观推测。在“连X都Y”句式中,客观反映层面所反映的客观现实A成立,主观推测B也成立,即P{A}=1并且P{B}=1,而这种认识是说话人大脑中的客观反映层面所具有的认识。如:
[连]玛丽[都]喜欢约翰。
玛丽喜欢约翰是事实。即P{A}=1
其他人也喜欢约翰,也是事实,且可能性更大,即P{B}=1。
所以,在客观反映层面,只强调每件事成立的可能性,不要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所以A成立,是事实;同时,B也成立,同样也是事实。这时候,客观反映层面即P{A}=1并且P{B}=1。在一个句式中两者都成立。
“连X都Y”句式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隐性含义。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为了适应不同交际的需要,人们往往会借用“连X都Y”这一句式,表达一些想要表达但又不好意思直说的隐性意义。具体含义如下:
中国人善于反讽,听着貌似是夸赞的语气,其实是在贬低。如果你不掌握一些对句式的理解,那么你还真的听不出来。如:
(1) 你不是学霸吗?怎么[连]这道简单的习题[都]不会做?
(2) 人家[连]门儿[都]没让进。
“连X都Y”句式表达反问、责备语气含义时,带有恨铁不成钢、怀疑的态度,值得思考。如:
(1) [连]我[都]不感到累,你还累?
(2)那时的官兵不但不能打仗,[连]乡下的土匪[都]不能对付,所以人民为自卫计,都办团练。
“连X都Y”句式中的“都”本来就具有隐性总括的含义,表示强调。那么将一些本就确凿的句子放在这一句式中,更能加强它的隐性含义。如:
(1) 大多数老百姓[连]火车[都]没见过。(暗含着更别提高铁了)
(2) 不少队伍[连]维持生存[都]很困难。(也就是强调都活不下去了,就别提打仗了)
(3) [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得不到保障。(暗含更别说其他权利了)
“连X都Y”句式用于夸赞,一方面可以表达特别小的小孩子,在那么小的年纪都能做到大孩子做到的事情,赞美神童;另一方面不是用于小孩子,而是表达战胜了不可战胜的对手,比预想的厉害。如:
(1) 小林今年才五岁,[连]古体诗[都]会写。(暗含写古体诗不是这么小年纪的孩子会写的)
(2) [连]他[都]被我打败,看来我的本领还算不错。(说明他并不容易被打败,而我把他打败了)
本文用“小三角”理论论述了“连X都Y”这个句式,主要探讨了“连X都Y”这个强调句在大脑思维两种不同认知层面所具有的不同认识:主观推测层面,P{A}
[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95.
[2]丁力.语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3]G·波利亚.数学与似真推理[M].杨讯文,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457-458.
[4]丁力.汉语语法问题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