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哲军,姚 瑶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传媒系,安徽 铜陵 244000)
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把产业最先进的元素融入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职业教育教什么的问题,是每个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中,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在教学模式上过多的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处在一种封闭的学习空间,束缚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导致毕业生在就业中失去优势,工作后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学习。[1]“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讲解融入实践训练,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更符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是打破传统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是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始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以项目实践教学模式替代传统课堂教学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2]通过设定具体的实践项目结合企业设计制作流程开展教学,将课堂和企业生产融为一体。学生在课堂中,既是学生又是设计师,将独立封闭的课堂教学转化为企业设计的开放式教学,将设计与教学进行对接,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具体的企业项目,将教学知识点融入到具体项目中,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工作室化”中项目的设置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又要兼顾艺术设计专业所应该具备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行业发展需求,结合专业课程知识,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应用,完成“工作室化”的实训内容。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实际项目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师起到引导学生进行项目任务和实践,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为主体。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设计项目中来,改变了以前学生被动学习习惯,通过“工作室化”的项目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变为主动学习。“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完成设计与实践的过程,学生充当职业设计师的角色。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融合起来,将职业化情景体验融合到课堂,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3]“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坚持以企业项目为主体,课堂教学就是围绕一个项目,根据企业设计制作的流程而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同学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一项目过程本身就是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过程,锻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培训以及与聘请的企业设计师等来工作室开展教学进行交流,安排教师去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让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设计制作,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满足了职业岗位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双师素质教师团队的建设水平。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依托多家设计公司构建了直接的合作关系,让设计公司和工作室形成了一个整体。各合作设计公司将各类型设计项目提供给工作室,工作室的项目教学案例主要来源企业的真实项目,教学完成的过程实际就是企业的设计制作流程。[4]形成学校和社会、教学和实践的无缝交流合作。
学生通过完成项目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锻炼,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让专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相一致,让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学生在工作室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学生在工作室中完成的实训项目的同时,对项目的完成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些新的创意,企业投入较少的成本,得到大量的创意资源,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5]第一,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避免出现传统教学模式中,毕业生无法实现有效就业的尴尬。第二,根据课程设置的规划和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安排不同年级学生进入工作室后的实践项目内容。一年级学生需要整体了解行业发展、需求及专业理论知识;二年级学生需要通过“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通过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来进行教学安排;三年级学生需要获得专业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通过合作,引入企业完整项目进行教学。在工作室中,不仅需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更需要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设计人才进行具体指导,从而使学生通过工作室平台更好掌握专业技能,更加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1.实现校企合作。艺术设计专业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都具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实现校企合作,要充分发挥企业专业人才的指导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学生在参与企业具体项目中更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发现自身的不足,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邀请相关专家和企业骨干人员对工作室中学生项目实训过程进行指导,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工作室项目实训指导老师,建立艺术设计专业校内校外“双指导老师”模式。企业指导老师根据行业发展和专业定位,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设计,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实现工作室的相对自主。“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空间,其运行、管理需要具备相关独立的自主权。因此,设立工作室时,应明确院系的主要管理责任和工作室负责人的具体管理责任。工作室的整体规划、日常教学在符合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可由负责人进行具体调整,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而负责人不仅需要完成教学、培养任务,还需要对工作室的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和管理。院系则把握大体的教学方向,并在学期末对工作室进行整体评价考核。
3.创新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更加侧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三年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实践应用、实训项目等内容贯穿其中,通过“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引入企业的实训项目。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增加案例分析、现场指导、方案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体验职业岗位情景。“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思路,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开展项目案例教学和现场实践教学以及设计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过程,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项目案例教学法,将企业的真实设计项目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够直观认识到设计项目,将设计项目进行制作生产出来实现现场实践教学。[6]结合项目案例和现场实践进行任务分解,设计多个子任务,每个任务对应相关的知识点,实现任务驱动,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
4.完善教学评价。将工作室内的学生按照4~5人的标准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完成工作室中的项目,确定1名组长负责项目的组织和具体协调,其他人员负责配合项目中某个部分的具体设计和制作。在项目完成后,采取相应的方式对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例如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的方式,训练学生表达设计思路、分享设计成果的能力。在校园内举行作品集中展示活动,邀请专家、企业骨干人员和在校师生参与点评和投票,以此获得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和设计能力。
5.构建合理师资结构。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对师资水平要求也就更高。理想的师资结构应该是学院专业教师和设计公司的设计师进行组合。[7]学院专业教师承担日常常规管理和教学工作,注重学生的学习和设计思维培养,企业设计师进行项目设计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形成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和行业设计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时,引入“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提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训项目,为学生建立一个创新、实践的专业性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保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业人才质量,加强学生与项目、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