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2018-01-01 02:02孙丹莉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合一陶行知

孙丹莉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0)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大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陶行知先生曾解释它的含义:“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陶行知先生主张以做为主,教与学都服务于做。这和课程标准理念有很大的相似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文课程的定义可以看出语文课程关键在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运用语言文字不正是陶行知先生主张的“做”吗?

陶行知先生主张的“做”并不是盲目的做,不是所有的做都可以称为“做”。陶行知先生的“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行动,思想,创造新价值。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启发、一种引领。

一、学中做

学习语文主要是为了服务生活,把语文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陶行知先生说过,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我们的生活需要学会语言的运用,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明确、所倡导的。

既然是运用,那必然要在学习中“做”。那如何“做”,又如何“做好”?“教学做合一”不是并行的三部分,而是融合的一个整体。在实际教学中除了传统的重视学生练习书写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不是考核内容,在无形中很容易被忽视。然而在教学中易受忽视的口语表达在生活中却是极其重要的。

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创设许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在低年级的课堂中,学生也可以在学中“做”。即使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也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拼音都有情境图,这不就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很好的机会吗?如《zh ch sh r》一课,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情境图,展开想象编个故事。我们的语文不仅要学,还要多“做”,让我们的语文走向生活,为生活服务,从“应试语文”走向“生活语文”。

二、做中思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需要“在劳力上劳心”。所谓“在劳力上劳心”即在做中思。确实,光做不思考相当于没做,不会有任何进步。陶行知向来认为老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引导学生在做中思,也是教学生学。这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要做,更要思。很多学生只是照着老师安排的在做,从没一点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做”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当然,这需要老师的引导。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面对学生组织的话语,无论好坏,我们要试着去引导:“这样说是不错,那还有没有其他的表述或词语来表示这种意思了。”……这些看似普通的话语,隐含的是对思考的引导。那回答得很精彩的同学难道就不需要再思考了吗?在教师长期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渐学会自己思考,对于同一个问题,也会反问自己:除了这样,我还能不能换种思路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表述?

三、学非授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对传统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这种以教师的教、书本的教为中心的“教授法”,是陶行知先生反对的。在他看来老师教授的内容,并非就是学生所学到的内容,也不一定是学生实际需要的知识。教是服从于学的,而学和教又服从于生活需要。这才是“教学做合一”的有效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和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法,否定教授法是一脉相承的。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认识,这也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之处。

我们对于学生独特思考的方向可以借鉴、学习。这也是“教学做合一”的精神所在,教服务于学,老师应该向学生学习。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学习,学生有所思考、学到了该学的知识;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自己教的方向,让学生能真正学习、掌握知识。这不禁让我想到教学《zh ch sh r》,当出示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zh的音形时,有学生举手说道:“我还想到了小蜘蛛zh zh zh”,“知了知了zh zh zh”。对于这样喜欢思考、自主学习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请他做小老师,到讲台上带着学生来学习记忆口诀。

“教学做合一”立足生活,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以教师教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成为主动学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陶行知先生真正地把“教学做”融为一体了,这对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合一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教育名录
人剑合一
开封“22证合一”开全国先河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