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岩子
(怀化市第四中学 湖南怀化 418000)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思维发展,致使他们变成了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学习容器。不少学生因怕不被重视,怕被嘲笑,担心受指责,或没质疑意识等多种原因而不敢质疑,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何为质疑?就是提出疑问。质:询问,责问;疑:疑问。古人云:“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方法多种多样,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无疑也是相当重要的。从某种角度说,拥有质疑的能力甚至超过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究。
笔者在调查研究及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考与质疑的环境,学生们从而愿疑、敢疑、乐疑。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下列途径鼓励学生质疑:首先大力宣扬质疑的重要性,真诚地鼓励质疑,在班级树立敢于质疑的风气,通过评选质疑明星,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等举措,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二要扫除学生质疑障碍。即使学生质疑的问题不太有价值,教师也要先给予积极的鼓励,赞扬他敢于发问的勇气,让质疑的学生享受质疑的快乐。执教《孙权劝学》时,杨儒俊质疑道:“文章写鲁肃与吕蒙结友即可,为什么还要写‘遂拜蒙母’呢?”此问一抛,教室顿时热闹了,有人深思,有人议论,有人称赞,也有人觉得问题没价值。我说:“问得好啊!倘若此问没有必要,那么在惜字如金的《资治通鉴》中为什么要写这几个字呢?大家想想原因吧。”赞许的掌声过后,大家紧扣文本讨论,结果答案丰富多彩:这样写可以突出吕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才干与能力大增,让鲁肃真心敬佩;衬托出吕蒙因学习而使才略有了难以置信的长进;说明鲁肃是真心佩服吕蒙的才略,突出他的敬才与爱才;写出了吕蒙的才略长进之快之大与鲁肃的真心佩服,以此突出孙权的善劝……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各种契机,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敢于质疑、愿意质疑、乐于质疑的欲望,让课堂质疑探究讨论的气氛热烈起来。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其质疑、探究的涉足点。语文教师可以将质疑范围覆盖到我们的语文教材和校本教材,逐步涉及课外经典名篇,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以穿插在语文活动中,还可以点缀在课外阅读中。凡此种种,都为学生拓展思维,进行自主探究质疑活动提供了保障。教《最后一课》时,有学生质疑:“‘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句话,‘最美’一词是不是贬低了世界上的其他语言?”这一发问燃起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学生们找到了答案:当一个国家或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临亡国的人们心中就会迸发出最浓烈的爱国情,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抒发对祖国赞美之情感,此话恰是韩麦尔先生爱国激情的真切流露。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用“显微镜”、“放大镜”找疑、探疑、释疑。
学习是师生、生生间的共同活动,活动目的不仅是要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还能形成合作探究的关系。组内同学合作,可以共同商量讨论,对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和素养的提升都大有帮助。学习《蜡烛》时,有同学提出:“那么多次的炮火轰炸,为什么就是没有伤到老妇人呢?这也太假了!”
此言一出,引发全班讨论,笔者顺势安排小辩论会式的质疑发言。
支持者找出依据:“11段、13段、16段、18段、27段都有描写炮火的,特别是30段‘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这样的情况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他们还列举出了:15段中写老妇人走进方场,17段中的为战士整理遗体并看护,从21段到31段的找弹坑、舀坑水、拖尸体、行葬礼、捧浮土、做坟堆、点蜡烛等一系列的动作,难道敌人都看不见?这些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做好的,敌人应该很容易发现,那么她就逃不过炮弹的轰击。
还有同学补充道:从31段中可知天黑了,黑暗当中什么最容易让人注意?燃烧的烛火也会让敌人拼命地轰炸,老妇人能有这么好的运气吗?这是假的是毋庸置疑的。
反对者的理由也充分。
如:从第5段和第8段中可知,经过整整一天的炮火轰击,方场几乎被夷为平地了,敌人怎么还会将炮弹再浪费在这里呢?
又如:老妇人年迈体衰,行动迟缓,加之太阳落山,又披着黑色的大围巾,敌人看不见她是很正常的。
傅裕喜同学的观点独特而精彩,他说到炮弹的瞄准还受到气候、湿度、子弹出膛的速度、瞄准镜的精度、风向和风力的强度、个人的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不是一击就中。
这样精彩的质疑探究,令我也始料未及,这种质疑式的小辩论让学生们获益匪浅,也乐在其中。
质疑的方法很多,笔者主要有四种。其一,矛盾法。即教学生捕捉教材中前后说法不一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质疑。其二,对比法。学生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办法,更能挖掘作品的内涵。其三,深究法。对文本字句或结果进行深究,训练学生质疑思维。第四,反向思维法。这种方法就是引导学生从某个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质疑是问题的开始,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善于质疑,才会培育创新思维的树苗。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