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玉林
参加抗战的陕西宝鸡籍黄埔将士
□ 朱玉林
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了全面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据史料记载,在赶走日寇、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中,陕西省宝鸡市有一大批仁人志士,出生入死,与敌人浴血奋战,在抗日战争的史册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气焰嚣张,占地掠城,国土危在旦夕,急需大量军力。在这危急关头,宝鸡的一批黄埔军官,立即投身训练兵士,为前线补充军力。据记载,有军事教官蓝益民、李让、邰平章,体育教官许耀东,政治教官贾秉仁、程鸣宇等。他们为抗击日寇,培养了大批军事指挥员。
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后居住在宝鸡的许耀东,1937年从河南省开封体育学院毕业后,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毫不犹豫地参加抗日军队,先在军政部第七训练处军官队,任上尉体育教官,训练初级年轻教官,为抗日前线培养新生力量。在体育课堂上,许耀东反复教导那些刚刚穿上军装的学生,今日的体育训练,就是日后战场上与敌较量的资本。抗战军官必须体质健康,身体强壮,只有这样,才能带好兵,多杀敌,打胜仗。他通过每天的早操和体育课,带领学员开展长跑训练;通过单杠、双杠、吊环等器械训练,增强学员的臂力;通过教授太极拳、少林武功、武当功夫等传统武术,增强学员的打斗能力。后来,许耀东又调到西北训练班,以上尉体育教官的身份继续为抗日前线培训军事人才。由于许耀东是体育科班出身,专业熟练,擅长各项技能训练,因而教学得法,易被学员接受,体育训练屡出成果,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他带出的青年学员毕业后下到连队带兵,许多军官奔赴抗日第一线,冲锋陷阵,英勇杀敌,不少人成了有名的抗日英雄。许耀东的教学成绩,被当时主持西北抗日军政事务最高长官并兼任中央军校第七分校主任的胡宗南获悉,1941年5月,调许耀东到位于长安县终南山下的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担任上尉体育教官,为抗日前线培训了一大批军事人才。
凤翔县的李让毕业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训练班第2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洛阳分校(后改编为黄埔军校第一分校)担任教官。1938年1月,军校迁往陕西汉中。至1945年11月裁撤,一分校毕业第14期至第18期学员8207名、军官训练团及短期训练毕业生12264名,共计毕业学生20471名(黄埔14期至18期学员,是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在此期间,李让教官培养了大批军事指挥员,其军衔也由上尉升为中校。
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的罪行,激起全国同胞的极大愤慨,宝鸡城乡声讨活动不断,抗日怒潮一浪高过一浪。宝鸡出现了许多兄弟竞相上战场杀敌的动人事迹。凤翔县横水镇尹家坞村就有一户人家,兄弟三人同上黄埔军校,其中两人上抗日前线。
李谦(老大,1912年7月—1991年11月),字逸民。他看到日寇的疯狂侵略,国家日趋衰败,国土沦陷加剧,遂与兄弟李让决定投身军旅,于1938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第15期,编入第5总队第10大队步兵6队(胡宗南任该校主任,校址甘肃天水,1939年迁至陕西西安王曲)。
1940年4月,李谦提前两个月毕业,被分到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张自忠将军的部队任连长。5月,参加了枣宜会战,所属部队与日寇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经过两天一夜的战斗,李谦被炸昏后送至后方治疗,会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以张自忠将军殉国、宜昌失陷告终。后李谦等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第79军。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打响后,第79军被调至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增援参与会战,李谦升任营长,此次战役共投入兵力13个军,约17万人与日军展开大规模的正面战斗。李谦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转送西安荣军医院住院治疗。
李谋(老三,1916年3月—1941年5月),曾用名李轶。1937年9月,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洛阳分校第14期11总队1队学习。1939年9月毕业后,被分到第80军军部任作战参谋。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李谋主动上书请缨,要求带兵到前线抗击日寇,遂被派至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黄埔3期,西安人)任连长,因在山西境内一次抗击日寇时作战英勇,大获全胜,由连长升任营长。1941年5月7日,中条山战役打响,李谋率部在黄家庄门槛山马泉沟阵地御敌,经过两天两夜英勇战斗,打退了日军四次进攻。5月9日下午,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弹尽援绝,所部伤亡惨重,李谋在与日寇血战中身中数弹不幸壮烈牺牲在马泉沟阵地,时年26岁。军部特追认李谋为团长。李谋遗体被运回原籍,为纪念李谋壮烈殉国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凤翔、岐山两县群众于1941年10月在岐、凤交界处凤鸣岗隆重召开追悼大会,国民政府追记李谋为“抗日民族英雄”光荣称号并立碑纪念。
在八年抗战中,出生于山西省朔县后定居岐山县的邵平章,历经井坪、朔县、忻口、绥远、河曲、界首大桥等战役,参加战斗百余次,屡建战功,被任命为上校团长,获金质抗日勋章和奖状。后因率部歼敌有功,升迁为副师长,被誉为“爱国军人,抗日勇将”。
毕业后在17路军任连长的扶风籍黄埔第11期学员杨森魁,1937年七七事变后升任团长,率领一个加强团参加了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保卫战。战斗中,杨森魁率加强团多次与日军殊死拼杀,屡立战功。战斗接近尾声时,杨森魁在向日军冲杀中,双腿被炸弹击伤,血流如注,晕倒在地,被担架队员冒死抢抬出来。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歼敌1万余名的重大胜利,战斗结束时,全团仅剩数人,全师只剩17人。杨森魁被誉为“抗日战将”,1945年初在西安王曲分校,受到蒋介石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陇县籍黄埔第16期学员陈怀礼,1941年毕业后,立即投入抗日战争,他先后参加了郑州会战、攻战霸王城、官道口围剿战等大小几十次战斗,多次立功,职务不断晋升,由国民革命军38军503团的一名排长,逐步升到团长,在抗日战争的史册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陇县籍黄埔第14期学员王升文,决意以身许国,抗日杀敌。在山西“中条山战役”中任国民党第34集团军之第36军陆军暂编第15师少校参谋。在战役过程中,他协助刘宗宽师长运筹帷幄,指挥所部浴血苦战奋勇杀敌,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
曾任宝鸡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的黄埔17期学员方成熙,在抗战时期,转战江苏、浙江、安徽、江西4个省份,参加过13场战斗,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副团长。特别是1944年1月3日在江西的一场战役中,方成熙带领部下生擒两名日军指挥官,打死打伤日军400余人,击落日军“夜猫”轰炸机数架。
岐山籍黄埔17期学员吕正刚,毕业后当上了机枪第2连的排长,在一次战斗中,他指挥三个重机枪班,居高临下,掩护步兵。在交叉火力扫射下,只见鬼子一排一排地倒下去,直打得枪管发红。吕正刚在长沙三次会战后,晋升为营长,驻守当地,成为独当一面的指挥官,后来晋升为将军。
目睹日寇犯我领土,人民痛苦不堪的情景,宝鸡将士同仇敌忾,前赴后继,出生入死,立志为国为民,与日寇血战到底。
扶风籍黄埔生李友于就是其中代表。李友于(1905—1938),字右卿,扶风县南阳乡龙里村人,出生于书香世家。父李介夫系晚清优贡生,曾任陇州知事、周至县教谕、扶风高等小学堂山长等职。友于受父熏陶,少有大志,勤奋好学,1921年毕业于扶风县第一高等小学,后考入省立一中,因深感国家羸弱,军阀割据,旋考入黄埔军校为第4期学生。1926年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历任排、连、营、团副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友于随所在部队由江南开赴华北前线,任13军83师529团王仲廉部营长。他从前线给父亲写信说:“儿受命之日,扶危救倾,誓雪国耻,保家卫国,赴汤蹈火,义不容辞,望大人珍重,静待捷音……”在师长王仲廉、团长罗芳珪率领下,参加了抗战初期的绥东之役,亲自指挥获得了百灵庙战斗初捷。北平沦陷后,李友于与团长率先头部队在南口坚守阵地数日,与日军精锐板垣师团数十倍之敌浴血奋战,掩护全军突围。是役,全团除数十人生还,其余皆壮烈牺牲,他被晋升为89师528团团副。1938年4月,李友于参加台儿庄战役,在激战中不幸中弹殉国。后南京国民政府追为陆军少将。
毕业于黄埔军校的马俊杰,是陇县东风镇普乐原人。1938永济战役时,任27师警备第1旅第1团3营9连下士班长。当时,日军调动陆、空、炮、骑数千人猛攻永济县城,马俊杰率本班战士参加截击。日军先用大炮轰击数小时,击毁城墙多处,后在机枪、炮火掩护下,出动步兵,蜂拥攻城。马俊杰虽身负重伤,仍毫不畏惧,奋勇作战。全班战士壮烈牺牲后,他把所剩手榴弹汇集一处,接连向敌军猛投,杀敌甚多,当手榴弹快用完时,又将仅有的六七枚一齐揣入腰中,拉下导火线,由城上纵身跳下,跃入敌群,炸死炸伤敌兵多人,自己也壮烈牺牲。马俊杰的英雄事迹,受到国民政府陆军27师司令部嘉奖,西安易俗社曾编《血战永济》一剧公演,高度颂扬烈士的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