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建成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移动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的应用与探索
卓建成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移动护理是基于物联网、移动应用、数据集成等核心技术,建设开发移动护士工作站,以临床护理信息系统为支撑,配合无线局域网络技术,无缝对接医院HIS、EMR、LIS等信息资源,进行数据采集和再次利用,实现护理信息实时采集、处理,为护理人员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提供了依据,也为护理人员在床边及时处理并上传信息提供支持,借以实现医院诊疗系统在病房的扩展和延伸,从而优化医院流程、提高医疗效率,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移动护士工作站 PDA移动终端 医院信息系统
病人身份智能识别、信息查询。借助PDA移动终端的红外无线射频技术在床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可随时查看病人的住院号、床号、姓名、年龄、性别、入科时间、住院科室、入院诊断、过敏史、主治医生、护理等级等基本信息。
跟踪医嘱生命周期,实现医嘱闭环管理。通过扫描腕带、输液袋、输血袋、标本试管上的二维码,按照既定流程完成床边输液、输血、采血等相关医嘱的执行确认,对执行过程有效记录,对可能出现的医嘱停嘱、作废能够及时有效地提醒护士。
实时采集病人数据,床边护理文书书写。在床边录入已结构化的病历护理文书,包括体温单、评估单、跌倒、坠床、压疮等。
手术配送监管,实时掌握病人动态。对病人出病区、进手术室、麻醉、手术、出手术室、回病区等环节有效监管,能够实时掌握病人动态。
统计护理工作量,为护理绩效考评提供依据。及时记录每条医嘱的执行情况、执行护士、执行时间,为绩效考评、责任追踪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效率。移动护士站与医院各信息系统通过集成平台实时交互,数据实时共享,文书记录简便、护理流程清晰、核对便捷准确、避免重复转抄转录等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建立扫码识别机制,减少护理差错。由于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在护理查对工作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同名同姓、换床、患者沟通障碍等,加上查对工作量大,人为出错的可能性高。基于红外线射频识别技术,利用PDA移动终端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确认,杜绝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同时,对输液、采血、输血等治疗环节逐一识别匹配,确保治疗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减少因源头出错而造成的医疗纠纷。
规范护理行为,增强护士责任意识。移动护理系统的使用能及时有效地记录执行护士、执行时间、用药途径、巡视情况等,所有护理工作与执行护士一一对应,规范了护士行为,避免出现责任区分不清、执行时间随意现象。
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创新护理管理模式。移动护理的开展使护理质控深入护理过程的每一环节,从原来的终末式管理转变为环节控制管理,护士长、护理部能及时监控、掌握医嘱执行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有效处理,增加了护理管理的深度,使护理管理更加规范严谨。同时,对护士工作质量考核提供数据依据,促进了医院护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拉近医患距离,提高患者满意度。移动技术将护理延伸到病人床旁,增加了护士在床旁服务患者的时间,让患者得到更满意的护理,同时借助数据共享在床旁及时有效地向患者提供各种治疗信息,扩展了优质化护理服务的内涵,体现了更为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移动护士站是对临床护理工作床边执行的补充与延伸,与HIS、EMR、LIS等医院信息系统实时共享,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其移动性,存在AP切换导致信号减弱,致使数据获取、执行缓慢;
受限于终端屏幕尺寸,书写相关表单不便,可结合语音识别技术,帮助护士床边录入;
需要及时跟进医院信息系统的更新,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遇到问题或者软件缺陷时,需及时处理;
在其与服务器的数据交换过程中,可能存在病人隐私数据泄露的隐患,可考虑使用数据加密技术,同时加强无线准入认证;
终端硬件配置不足,存储空间有限,维护成本高;
改变了原有的护理模式,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医院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医疗人才、医疗环境的竞争转移到医疗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竞争,加上社会对医院的职能要求日渐提高,通过引入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在抢救现场、救护中途、诊室、病房、手术室等特定场所,通过移动护理完成信息录入,与医院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实时交互、高度共享,使各系统更具移动性和灵活性,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医疗业务工作效率,缓解弥补卫生资源的匮乏,在数字化医院建设和改善医疗服务进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促进医院向无纸、无片、无线网络“三无”型数字化医院发展。
[1]吴慧芬,陈晓静,移动护理系统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践体会.护理康复,2012,11(6)
[2]李森,王冷,战颖,赵梦璐,吴晓英,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1)
[3]李尧,陈金水,基于PDA的移动医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200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