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芳 陈红霞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美剧在我国青年人中得到广泛传播,尤其在大学生中备受青睐。但是美剧作为美国的一种出口文化产品,无时无刻不隐含著独特的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并以非常隐蔽和灵活的方式冲击着我国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从文化安全的视角,探索和研究应对美剧中糟粕的对策,对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以构建其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关键词:文化安全 美剧 价值观 冲击 对策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文化地震——文化全球化,它几乎涉及地球的所有地方。文化全球化……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多元化的挑战:原先被认为是不成问题的传统如今陷于崩解,信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出现了多种选择。”美剧这一文化产品的大量输出,美国文化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那些充满美国情调的美剧一方面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另一方面却对本土传统文化提出了挑战,甚至悄悄地吞噬着它们,借用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话,“这些东西对每个人的灵魂、人们的思想的渗透是难以想象的”。可见,美剧中携带的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仅充斥在可触摸的物质空间,也充斥在人类的精神空间和交流空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美剧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通过众多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可以看出,美剧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颇受欢迎,并且成为大学生业余时间讨论的热点话题。不可否认,美剧中展示的人道主义、自由、民主、平等、自我奋斗、科技创新等内容有利于大学生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更新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但是,美剧背后所隐含的性解放、暴力、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因素却潜移默化地对我国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冲击,使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一、美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1.美剧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冲击
道德价值观是指“主体根据自己道德需要对各种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道德价值作出判断时所持有的内在尺度,是个体坚信不疑的各种道德规范所构成的道德信念的总和”。而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是大学生在面对或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道德准则的价值判断。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他们在价值选择和道德判断时容易产生迷向感甚至陷入混乱。美剧中所描述的一些不道德的性、色情、暴力的情节以及所营造的婚外情合理的文化氛围等,无形中严重误导了中国大学生,使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不断变化,甚至出现了西方婚恋观中的性失德转向以及思想上的暴力倾向。
《老友记》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情景喜剧,讲述了六个美国青年探索婚姻爱情的过程,却频现同性恋、婚外恋、老少恋等不一般的恋爱关系。《欲望都市》中大力鼓吹的“身体的天然存在就是为了体验”的自由观念使四位女主人公像集邮一样“收集”男人。《绝望主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婚姻中的种种灰色现象:丽奈特丈夫出轨,加布里尔的身体背叛,布里丈夫的受虐欲,安德鲁的同性恋等无不渲染了婚姻中的欺骗和虚伪。青春偶像剧《绯闻女孩》更是揭示了美国高中生对恋爱和性的开放和随性。显然,这些美剧中的性观念、恋爱观和婚姻观不但过度夸张了人的生理需求,而且弱化了家庭和恋爱中的道德责任感。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若长期观看此类美剧,必然会对恋爱、婚姻和性的认识造成极大的困扰,很难分辨真善美的标准,最终导致其传统婚恋道德观逐渐淡化,继而在婚恋问题上缺失道德责任感。
此外,美剧中随处可见的就是不同程度的暴力血腥画面和粗鲁低俗的话语。《越狱》《犯罪现场调查》《犯罪心理》《反恐24小时》《迷失》等的题材本身就足以捕获受众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剧中充斥着大幅度的暴力血腥镜头和不堪入耳的污言秽语。如《反恐24小时》涉及大量的枪战、格斗、追逐、爆炸、绑架、生化、审判等惊险刺激的场面,其中酷刑场景就有六十七处。《越狱》也包含了不少暴力和脏话的情节,如监狱中囚犯与囚犯、囚犯与狱警之间的欺诈和冲突以及狱警的暴力执法等。即使在《绝望主妇》这样的女性题材剧中,四位美国主妇虽然生活在一个名叫紫藤里的高尚社区,表面上光洁温馨,事实上自杀、谋杀、绑架、纵火、家庭暴力等各种不堪的道德丑闻却天天在身边上演。通过这些美剧中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到,剧中人物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不仅不顾社会道德规范,甚至触碰法律底线,依靠暴力手段解决一切问题。大学生过多接触此类美剧,会变得麻木甚至漠视生命,在遇到问题时也会采用暴力手段。
2.美剧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冲击
人生价值观是指“人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人生目的、意义、态度、生活准则等与人生终极目标、理想相关的现象做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是对个人与社会、集体、他人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念”。个体的人生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社会对个体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和重要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心怀特有的敏感与好奇体验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更在不断的迷茫与感慨中思索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近年来,外来影视的不断涌入,尤其是美剧的侵入,给大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构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美剧中宣扬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日益侵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尽管各类美剧是以自我奋斗为主题,但其中首先呈现出来的却是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基调。尽管《老友记》《摩登家庭》《生活大爆炸》等情景喜剧中轻松惬意的氛围吸引着大学生,但剧中朋友之间的友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都是建立在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基础上,都以满足个人利益和欲望为前提。《越狱》和《反恐24小时》甚至将国家和社会塑造为与个人相对抗的反面形象,减弱了国家和社会的正面形象。剧中主人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惜与国家、社会发生冲突。显然,这种经过编剧加工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过于强调个人利益至上,忽视集体、国家、社会的重要性,与我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相矛盾。我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以集体、国家为本位,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相统一。大学生在追随剧中主人公的过程中,逐渐认同这种扭曲的个人主义精神,过多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获取。久而久之,他们容易在生活、学习中忽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始终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协作能力和奉献精神,逐渐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为了提高收视率,美剧还呈现了一幅幅社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全景图。《绝望主妇》中的加布里尔不断更换名贵跑车,住着豪宅,穿着各种世界高级品牌服饰。作为时装剧的标杆作品,《欲望都市》中的四位單身女性身上全是夸张的配饰、耀眼的装扮。剧中人物凯瑞对时尚的物质更是有强烈的痴迷。她可以用一个月的工资买一双自己喜欢的鞋,甚至赊账去买一双四百美元的名牌高跟鞋。她那让人疯狂的衣橱,件件都是精品。这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在《绯闻少女》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豪宅、名车、奢侈品、狂欢、舞会、盛宴,剧情中充满奢华的元素,渲染的是一种浮华享乐的物质氛围和生活方式。这些奢侈的消费方式和繁华的物质生活实际上是编剧们的一种夸张手法(美国人的生活常态并非如此),目的是衬托人们精神生活的匮乏。但这种假象对没有足够免疫力的大学生却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一些大学生开始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一味地盲目推崇和追捧,形成错误的物质生活认知。这种错误的认知更刺激他们去接近和模仿美剧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滋生了他们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价值观。
3.美剧对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冲击
审美价值观是指人们从美学的角度对自然事物、社会现象以及人类生活的认识和评价所反映出来的价值标准、价值意识和价值判断。具体表现为人们的审美需要、审美情趣、审美理念和审美境界。审美教育对人们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能让人们的价值意识以价值观念的形态稳固积淀下来,并融入人格心理图式中,从而优化人格体系。而影视文化正是审美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审美文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影视文化已成为当下审美文化的主流,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形象,感受到形象,甚至触摸到形象。这种意象形态,深刻地概括了当代审美认知从反映到反应,从理性愉悦到感性愉悦的转变”。美剧作为影视文化的核心之一,特别青睐于视觉语言的奇观化,习惯给观众以强烈的电影化的视觉冲击,持续吸引观众的眼球。其优美精良的画面、酷炫恢弘的场面,对闲暇时间较多的大学生极具诱惑力,他们在观看这些赏心悦目的视觉符号的同时,其审美体验也日趋感官化、物质化。
犯罪现场、验尸台和实验室是《犯罪现场调查》中最典型的三个情境:犯罪现场呈现了一次次离奇的死亡,验尸台上分解着各种各样的尸体,实验室里进行着精妙复杂的科学实验。这些情境和设计展现了平常看不到的犯罪奇观、身体奇观和“科学”奇观(剧中的科学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现实发展的程度,成为一种科幻),给受众造成极端的视觉刺激。《越狱》里的冤案与政治阴谋、纹身与监狱地形、精心谋划的逃亡与斗智斗勇的追捕以及不同阶层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迷失》作为一部悬疑片,弥漫着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热带孤岛上的北极熊,达摩组织的八卦图案,丛林深处的黑雾,大量的梦境场景。这些美剧提供了相当多的科幻场景和炫目画面,给大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大学生如同置身于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沉迷于感官上的刺激与满足。但大学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快感享受上,不愿意更深层次地去思考,容易陷入世俗的泥潭。
中国传统审美多强调对物质世界的超越,追求善的精神价值。而美剧中的琳琅满目的时尚元素也不断冲击我国大学生的传统审美价值观。《欲望都市》造就了时装剧,其中的四位女主角极具个性与魅力:凯瑞华丽时髦的复古装束,萨曼莎肆意纵情的性感风格,米兰达中性摩登的职场范儿,夏洛特完美优雅的淑女路线,都令人过目难忘。《欲望都市》不仅改变了全球女性的衣柜,更改变了她们的审美观。极度养眼、极度奢华的《绯闻女孩》甚至让时尚超越了剧情:赏心悦目的美少男美少女,加上最新时尚造型、各种大牌服饰、奢靡礼服、包包、珠宝,还有无数的派对、舞会,吸引了全世界无数潮流青年追看。这些流行元素极大地颠覆了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审美品位沾染了西方的审美标准:越来越过分讲究衣着打扮,追求品牌和时尚。这种物质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必将导致大学生醉心于物欲,甚至走向堕落。
二、文化安全视角下构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对策
面对美剧对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冲击,我们应该从文化安全的视角,探索和研究应对美剧中糟粕的对策,对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以构建大学生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1.增强文化主体意识,树立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主体意识,“就是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包括对它的尊重、保护、继承、鉴别和发展等”。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在世界文化相互交流与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只有坚持本国文化的主体性,才能在学习和吸收异质文化时保持自我,而不是被其所侵蚀甚至同化。只有坚持了文化主体意识,才能理性地、批判地借鉴异质文化中的有益元素,丰富和发展本国文化。因此,我们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本国文化对国家安全、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强化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
增强文化主体意识,最紧迫的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研究和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吸纳和融合异质文化的优秀因子,建立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积极主动宣传中国和中国文化。如《舌尖上的中国》仅七集,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播范例,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和国际孔子文化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各国各界人士了解中国和中华民族文化。“一带一路”更是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创新中华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向沿线国家充分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从而提升和增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通过这种“走出去”的方式,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树立文化自信,使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弘扬有主动的担当。
2.加强美剧赏析和审美教育
在审美泛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认知仅停留在视觉的享受上,而美剧中畸形泛滥的色情、暴力、低级庸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画面不断刺激他们的眼球。为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文化功能,加强对美剧的研究和分析,培养大学生对视觉文化的甄别能力。
美剧赏析和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观水平,帮助他们对美剧中的价值导向形成正确的认知。一方面,高校可以在选修课中开设《美剧鉴赏》《美剧与道德》《美剧与政治》《影视美学》等课程,主讲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美剧或美剧片段展开教育,通过对剧情分析,拍摄画面的讨论以及剧情侧面映射出的价值导向,客观分析美剧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美剧。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强化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浅层次的审美价值观的灌注和疏导,而是伴随着感性愉悦的产生而长久地驻扎在人的灵魂里。高校可以组织或鼓励大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厅、艺术剧院等地参观艺术作品,欣赏高雅音乐,由此开阔大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其审美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达到统一,审美品位得到提高。
3.增强大学外语教师的文化安全意识
大学外语教师一直以来担当着文化传播者的角色。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日趋频繁,大学外语教师的文化使命也日益增强。但是在介绍和传授语言与文化时,他们有时却忽略了对本国文化的坚守,不自觉地迎合了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因此,增强大学外语教师的文化安全意识对构建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非常重要。
首先,由于大学外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展现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大学外语教师一定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文化安全意识,防止自己的价值观过度西化。其次,大学外语教师要培养自己的国学造诣,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如果大学外语教师能有渊博的国学知识,一定不会让民族文化在课内外失语;如果大学外语教师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一定可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学贯中西、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的大学生。再次,大学外语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一定要注重中西文化的分析与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大学外语教师可以真正做到教学中语言和文化兼顾,并且在帮助大学生吸收外国文化的同时树立民族文化自豪感。
美剧作为意识形态的承载体,是客观世界在编剧主观世界中的反映,蕴含着编剧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价值取向。编剧们始终将剧情内容与美国的主流文化和价值取向保持平衡,拟造一个个和现实并不完全相符的世界。而美剧正是大学生了解美国和西方文化,学习英语和休闲娱乐的重要窗口,其中所裹挟的美国社会意识形态自然会不断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离和价值观的迷失,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从各个层面探索和研究应对美剧中糟粕的策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参考文献:
[1] 塞缪尔·亨廷顿,彼得·伯杰主编.康敬贻,林振熙,柯雄译.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 Arthur M.Schlesinger,Jr.The Cycles of American History[N].Boston:Houghton Miffin Company.1986:157.
[3] 韓源.中国文化安全评论(第一卷)[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6.
[4] 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5] 聂伟.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6] 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 李兴国,徐智鹏.影像数字化的历史沿革与媒介功能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8] 楼宇烈.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J].《新华文摘》,2007(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从文化安全视角审视美剧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YG20141
41)
作 者:刘素芳,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陈红霞,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和美国文学。
编 辑:李珂 Email:mzxslk@163.com
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