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夏天“2017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中,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海外人才受邀参加。活动吸引了几十家用人单位、创业园区和投资机构负责人,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代表参加,打造了全要素、全链条的创新创业平台。
活动共收到400多位海外学人报名,最终受邀人员83%以上获得海外博士学位,创业类人才全部携具体项目来京。今年,主办方还在美国、欧洲、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举办了8场创业大赛海外分赛,优胜选手直接获得活动入场券。参会者专业领域涉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众多科技前沿领域,符合北京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需要,受到用人单位、创业园区和投资机构的追捧。
活动延续了以往“瞄准高端人才、打造精品活动、注重引才实效、服务国家战略”的特色,设置了“2017海聚论坛”、留学精英工作创业分享会、创新创业加速器、创新人才专场对接会、创业大赛暨专场对接会、实地参观等环节。通过活动,参会者详细了解了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海外引才政策,并与优秀海归代表面对面交流在京创新创业感受,与用人单位、创业园区、投资机构现场对接。
相比往年,今年的活动还增设了“创新链接国际专题研讨会”,邀请海外人才与各国行业专家就当前热点科技领域展开学术探讨,实现引才引智相结合。为推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主办方还与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三地共同组织了海外人才“通武廊行”活动,组织参会人员考察京津冀创新创业环境。
活动结束后,一些参加活动的海外人才代表投书本刊编辑部,抒发他们的感受。
感受到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林振华(法国国立里昂一大博士)
我留学法国已经10年多了,在法国拥有求学与工作经验。2015年,我以法国赛区一等奖得主的身份参加了第十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国内“双创”的浓厚氛围,特别是对有产品、有技术、有绝活的人才的重视,这也是国家正在从物质投资转为对人才投资的直接表现。
我曾经也作为法国里昂中国行业家协会(UPCL)会员参加了2017年第四届“中山人才节”、2017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以及“2017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亲身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从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政策配套,到创业者成立初创公司前期的资金配套,让留学人员深切感受到回国工作或创业的便利。当然,目前国内的这些创新创业交流大会实际的成果转化率还偏低,希望能有更进一步的措施,让海外留学人员在回国寻求项目落地方面真正做到有针对性地对接。
21世纪,世界人才争夺是国家强盛的关键。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对人才的重视,也感受到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自己将努力与更多优秀人才一样,带着项目回国发展。
成为双创浪潮的一朵水花
李睿儇(法国克莱蒙费朗一大硕士研究生)
自2003年出国留学以来,一直远离祖国,每次回国都能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飞速变化,回国的意愿也越来越强。加入里昂中国行业家协会(UPCL)以后,切身感觉到这些年国内的双创风潮吹出了国门,吹到了海外学子的心里。
欧洲的双创氛围一直不如北美那么热火朝天,我们这些留学欧洲的学子一直在寻找方便的途径了解国内双创的实时优惠政策与法规。近两年,UPCL力图通过与各地政府的项目人才合作,以及引进双创大赛等活动,为欧洲的海外学子和华人打开一个对接的窗口。
多年以前,海外学子们大多只是带着资金回国投资建厂,利用国内的廉价劳动力从事低端的制造业。如今随着国内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和华人希望带着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艺,跟国内充沛的资本结合,走出一片新天地。国内各级政府从以前简单的“招商引资”跳跃到“招才引智”,对海外人才越来越重视,给予了各种政策帮助与支持。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各地更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引进人才和搭建平台上为我们提供了诸多便利。
今后,自己也要努力将自身所学学以致用,成为双创浪潮的一朵水花。
狮城赤子逐梦北京
李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
上一次来北京是在7年前的暑假,对首都的“热”仍记忆深刻。这次回来刚好赶上几场喜雨,有幸感受到盛夏北京难得的凉爽。而首都人民的热情却是有增无减,每一句带着京味儿的问候都让人倍感亲切。再到北京,感叹首都的许多基础设施旧貌变新颜,尤其让人惊叹的是国内生活的便利——移动支付随处可用,共享单车随处可见,如此种种便利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对我而言,参加“2017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是一次探索之旅、发现之旅、感悟之旅、成长之旅。根据我在生物医疗领域的专业背景与择业意向,活动主办方将我分配到跟自己最相关的分会场,我也因此有机会与行业内众多专家近距离沟通,听取他们对于我个人及医疗行业发展的看法。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每与各位专家面对面交流,他们总是鼓励我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顾虑,并针对性地给予中肯的建议。
中国对于高水平医疗产品和服务的巨大市场需求,国家对医疗大健康产业的高度重视,北京市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大力投入都令我心潮澎湃,也激励我继续在这个行业勇攀高峰、砥砺前行。我也更坚定了回国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决心,人才荟萃、高校集中、资本市场活跃、创新氛围浓厚的北京,无疑是我回国发展的首选。
回到新加坡,当我坐在实验室里回味在北京的难忘经历,我要衷心祝愿此次逐梦北京的学者们、朋友们都能最终圆梦京华!
登上最棒的舞台施展才华
朱稳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
“2017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在主办方精心设计与安排下,参会的海外学子们度过了充实、快乐而收获满满的时光。从开始的破冰活动到最后的创新链接,每个人都有机会互动、交流、沟通、学习。组织者事无巨细的安排,让我们感受到北京对海外人才的热情。参会者虽在不同的国度留学、工作,但是对祖国的热爱,对北京这个城市的热爱,让我们有说不尽的共同语言,聊不完的新鲜趣事。时间短暂,友情无限,在赤子行活动中的相遇,讓每个人都不再是名册里的名字,而是随时随地可以交流的亲切的朋友。
在“海聚论坛”上,来自不同单位、部门的负责人介绍了北京市的引才政策,包括出入境规定、落户、购房、医疗、社会保险、子女就学等,缜密细致,让海外学子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蓬勃生机、潜力无限、平台优质的北京,看到了北京不仅重视“引进人才”,更注重“服务人才”,让人才放心地来,安心地工作,满满的都是诚意。
两位通过“海聚工程”到北京高校工作的老师(北京工业大学的刘鑫教授和闫胤洲教授)与我们座谈时,分享了他们回国后酸甜苦辣的经历,但是因为有政策扶植,本来较难解决的户口、医疗和子女入学问题,都顺利而快速地解决了。他們也提及了回国后遇到的一些挑战与机遇,让我们了解到回国之后如何才能快速融入新环境,在新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与北京几所高校的对接会上,30位海外学子依次上台进行3分钟自我展示。我觉得自己的展示不够精细,但之后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时,老师们依然可以叫出我的名字,而且北京建筑大学的陈红兵老师通过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特意联系到我,仔细介绍了与我专业对口的环境学院的情况,并对我如何加入团队作了认真分析。我借此深入了解了北京建筑大学环境学院的信息,为自己回国就业提供了一次宝贵的选择机会。
活动最后一天,我参加了“创新链接·国际智慧城市和绿色发展”专题研讨会。印象最深的是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有关“蓝色能源”的主旨发言。作为一名正在研究应用于环境领域纳米材料的青年博士,我被深深吸引了。王院士发言中所涉及创新的技术、全新的应用,让我情不自禁地联系到自己所研究的方向,是否能与这些先进技术、先进理念接轨,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把现有的研究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脑海里无数个想法闪现,激烈碰撞后,一个声音在我脑内鸣响:回国!只有回国,我才有可能、有机会与各领域的顶尖人才交流合作,才能有高水平高标准的研究平台支持,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这个念头在之后被进一步肯定了。在由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北京水源保护基金会承办的绿色发展创新圆桌会上,各方专家的发言从生态修复到污水处理再到大气污染治理,让我切实看到了国内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这正是将我所学加以应用的好时机,更是我与领域内专家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好时机。
此次北京之行,我终于可以毅然地作出选择:回国。在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只有回到祖国才会发挥更大的价值。而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各项战略规划的策源地和排头兵,是海外学人们施展才华、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的最优质舞台。如果能站在这个舞台上,我有信心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水平,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尽一份力
杨楚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生)
从北京的现状和需求来看,中国的市场体量庞大,发展空间广阔。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对高新科技和高端制造的需求十分巨大,很多传统企业正在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这些无不需要大量的高精尖科技和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支撑。北京作为首都,以及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才与资源,可以为海外人才提供极具竞争力的平台。
我认为,北京的引才政策豪爽大气又不失细致,极具吸引力。北京市委市政府及下辖各区制定了全方位多层级的人才引进方案,提供了多项人才优待政策,涉及生活、教育、医疗、资金等方面。作为一名未来可能回国创业的海外学子来说,这些政策能切实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在初来北京时的基本生活问题,使我们能够快速安顿下来;在事业上提供的支持能让我们获取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帮助我们进行项目对接,使我们能够高效地开展工作。
通过参加“2017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我对以后的事业发展又有了更清晰和深入的理解。作为一名创业者,创业项目要扎根实处,从人民和国家的切实需求出发,并把技术基础打扎实;作为一名团队领导者,要有开阔的眼界,能宏观把控整个项目的运行,并具有过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希望能将在海外学到的丰富知识和前沿技术带回国内,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贡献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