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樽美酒清如空

2017-12-29 07:21徐超
文物天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玻璃碗李贤玻璃器皿

徐超

1983年在固原县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墓(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出土了一件玻璃碗。该玻璃碗高8厘米,口径9.5厘米,腹深6.8厘米,下腹最大径9.8厘米,重245.6克。整器呈碧绿色,内含小气泡,分布均匀;气泡直径一般不超过0.5毫米,分布均匀。器皿不见明显的条纹、结石,透明度好,反映了此玻璃器皿的原料比较纯净,含铁低,熔制温度较高。玻璃碗器身直口,矮圈足,内壁光洁,外壁有薄层的金黄色风化物,主要分布在下腹和底部。外壁饰以凸起的圆形装饰两周,共14个,上下错位排列。据专家鉴定,其工艺为使用烧吹技术制造,然后利用雕花技术,对腹部、底部凸饰及口缘进行整形。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瑶先生鉴定,李贤夫妇墓玻璃碗应为食具。六朝时期中国瓷器趋于成熟,瓷器已经是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食具。李贤夫妇墓玻璃碗器形与南方的青瓷碗相似,但突起的凹球面纹饰从来没有出现过,因此以李贤夫妇墓为代表的带圆形纹饰玻璃碗不能看作是典型的我国传统器物。魏晋南北朝的文献有我国制造玻璃的记载,也有从西方进口玻璃的记载。在我国,类似李贤夫妇墓的带圆形纹饰的玻璃碗出土数量少,纹饰不是典型的中国风格,所以应不是我国制造的。且经x荧光法无损检测鉴定,李贤夫妇墓玻璃碗不含铅钡。从比重和x熒光检测结果来看,这件玻璃碗是钠钙玻璃,与波斯萨珊玻璃成分一致,因此这种带有圆形纹饰的玻璃碗应是伊朗高原当地的产品。

伊朗高原的玻璃制造业历史悠久,公元前一千年前后,在两河流域的影响下就开始生产玻璃珠饰等。公元一世纪开始生产吹制玻璃器皿。波斯萨珊王朝是玻璃业最为兴旺发达的时期,除了生产大量玻璃珠饰、纺轮外,还制造精美的高级玻璃器皿,供上层社会享用和出口。由于这个时期主要是萨珊王朝时期,一般将它们简称为萨珊玻璃。萨珊玻璃器皿造型浑朴,喜欢用连续的圆形作为装饰,与萨珊时期流行的联珠纹相一致。萨珊玻璃工艺继承了罗马玻璃工艺的特点,特别是发展了冷加工的磨琢工艺,在玻璃碗上磨琢出凹球面或突起的凹球面,形成一个个小凹透镜。透过碗前壁的凹球面装饰,可以看到后壁的数十个小圆形装饰,充分地表现出玻璃的剔透润泽之美。

李贤夫妇墓出土的玻璃碗体现了波斯萨珊玻璃器形和纹饰上的独特风格和精湛的磨琢工艺,是我国出土的萨珊玻璃的代表。极具意义的是这件碗完整无损,风化层少,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光泽色彩,在国内外实属罕见。该玻璃碗原料纯净,熔制水平较高,采用了冷加工的磨琢工艺,纹饰独特,是波斯萨珊玻璃的精品。

李贤,字贤和,原州高平人,北周柱国大将军,原州刺史。他长期经营西北边防事务,并深入河西、阴山、敦煌等地,占据河西地区,为国家出力,保证丝路畅通。此时西域诸国与中国交往密切,丝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较两汉进一步扩大,西域各类珍品大量输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但世家大族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奢侈成风。当权者所拥有的宝物,是显示自己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而来自西方的玻璃器皿便是宝物中的一项。李贤位高权重,又是丝绸之路西北咽喉门户固原地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手中藏有来自西域的珍品,理所当然。李贤夫妇墓玻璃碗纪年明确,是考察当时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极为珍贵的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玻璃容器被视为宝物,证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西方玻璃的艺术价值,特别是玻璃晶莹剔透的性质,是其他材质所难以比拟的。这个时期有不少诗文赞扬玻璃器的美丽,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晋诗人潘尼的《琉璃碗赋》。这首赋中写道:“光映日耀,圆成月盈。纤瑕罔丽,飞尘靡停。灼烁旁烛,表里相形。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刚坚金石,劲励琼玉……”,充分赞美了玻璃碗做工精良、透明度强的特性。在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上有80余件玻璃器皿的画面,其中大部分表现的是玻璃碗。壁画上玻璃碗和钵的器形与李贤夫妇墓玻璃碗接近,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经贸联系之紧密。

(责任编辑:李珍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玻璃碗李贤玻璃器皿
磁铁“开花”
“法老之蛇”实验
元代玻璃器皿中的“蓝莲仙子”
隋唐时期玻璃器皿特点
巧遇双胞胎弟弟,一模一样其实暗藏玄机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healthy and unhealthy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L. in a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玻璃碗琴不在是“杀手”